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首诊强迫症患者临床特点及心理防御机制,并为该病临床防治策略的制定积累经验。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6例首诊强迫症患者,设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来我院门诊体检的40例正常人,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防御方式问卷(DSQ)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进行测评,记录数据并做好对比。
结果:研究组成熟型防御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中间型及不成熟型防御因子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内外向标准分低于对照组(P<0.05),神经质标准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首诊强迫症患者倾向于采取不成熟和中间型心理防御机制,且其性格偏向于内向及神经质。
关键词:强迫症 临床特点 心理防御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0.272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168-02
强迫症(OCD)近年来在全球呈现逐年攀升之势,是一种难治性精神性疾病,据文献报道[1],有2~3%OCD患者存在终生患病的风险。国外流行病学资料指出,OCD发病率仅次于抑郁症、酒依赖及恐惧症,位列精神性疾病第4位。该病与患者的社会心理状况密切相关,其中其心理防御机制对疾病发展、转归具有重要导向意义。因此,了解患者心理防御机制及OCD的临床特点,能便于医务人员了解疾病影响因素,展开针对性治疗。笔者设计对照研究,旨在借助量表进一步掌握OCD和正常人群心理防御特征的差异性。现给予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0年3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6例首诊强迫症患者,设为研究组,其中男性47例,女性29例,年龄为19~62岁,平均年龄为(25.1±1.9)岁,平均病程为(19.85±2.5)个月。所有患者均经体格、精神状况及辅助检查,确诊为强迫症,诊断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纳入标准:患者为首次诊断,且未曾接受过抗强迫治疗;强迫量表评分(Y-BOCS)≥16分,Hamilton焦虑量表(HAMA) 分>14分;Hamilton 抑郁量表(HAMD)分<21分;对本研究知悉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患者不存在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病变;存在智力障碍、听力异常者;存在情感性障碍性疾病。采取配对原则,选取与研究组在性别、年龄、民族等方面相一致的40名正常人,设为对照组。
1.2 方法。两组患者在入组后均填写一般情况问卷,内容涉及性别、年龄、病情、既往史等方面,同时按要求填写DSQ和EPQ量表。
1.3 观察项目。①记录两组患者DSQ评分,其中DSQ量表共涉及88个条目,包含成熟防御因子、不成熟防御因子及中间型防御因子。因子均分反映的是评定者在某因子上自我主评价介于1-9的哪种程度。如越靠近9即应用某类机制的频度越大,其掩饰度则越小。②记录两组患者EPQ评分,该量表共涉及88个条目,包含E、P子量表,E量表评价内外向,P量表评价神经质。各子量表所得总分越高,说明患者与之相对应的个性维度越明显。
1.4 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DSQ评分比较。研究组成熟型防御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中间型及不成熟型防御因子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强迫症在临床上常分为行为强迫、观念强迫及混合型强迫,强迫症会影响患者日常工作、生活及学习,近年来逐渐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所关注的热门课题。本次调研的46例OCD患者中,行为强迫(12例)或观念强迫(10例)和混合型强迫(24例)患者人数约各占一半(即22/24)。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患者均存在2种及以上的强迫症状,其中以强迫意向和强迫检查的发生频率最为常见[2]。
另外,研究结果亦表明,研究组患者倾向于采取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而较少采取幽默等成熟的防御机制。防御机制实际上是人体的一种潜意识心理反馈机制,它借助患者所呈现的一系列外部行为表现被周边人群所意识,并用以解释个体在面对挫败时,习惯性采取的处理主客观之间冲突的方式。这种防御机制往往会内化成患者人格中的某一部分,并与OCD症状有着特殊关联。Freud曾经指出[3],强迫症是由于患者无意识冲动所出现的极端焦虑,而由于人体自我调节功能的存在,常会通过压抑和反向形成来减轻焦虑情感,这表明OCD患者存在某种特殊的心理防御机制。
本研究结果与多项报道相符[4],即OCD患者不善于采取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而更多地采取投射、解除及潜意思等不成熟的防御行为。研究结果亦表明,研究组神经质标准评分高于对照组,内外向标准评分低于对照组,这说明OCD与患者人格特征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OCD人群以神经质和内向为主要个性。
综上所述,强迫症患者主要采取不成熟和中间型的心理防御机制,且其性格大多为内向和神经质为主。
参考文献
[1]许晓峰,周朝昀,沙维伟,等.难治性强迫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特点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11,24(6):447-450
[2]李英丽,宋崇升,张东,等.40例强迫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12):1167-1169
[3]化振,陈强,陈良梅,等.强迫症的森田神经质性格与艾森克人格的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42(10):822-824
[4]于宏华,孙春云,刘华清,等.强迫障碍及其共病人格障碍患者的心理防御特点[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4):485-488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6例首诊强迫症患者,设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来我院门诊体检的40例正常人,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防御方式问卷(DSQ)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进行测评,记录数据并做好对比。
结果:研究组成熟型防御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中间型及不成熟型防御因子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内外向标准分低于对照组(P<0.05),神经质标准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首诊强迫症患者倾向于采取不成熟和中间型心理防御机制,且其性格偏向于内向及神经质。
关键词:强迫症 临床特点 心理防御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0.272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168-02
强迫症(OCD)近年来在全球呈现逐年攀升之势,是一种难治性精神性疾病,据文献报道[1],有2~3%OCD患者存在终生患病的风险。国外流行病学资料指出,OCD发病率仅次于抑郁症、酒依赖及恐惧症,位列精神性疾病第4位。该病与患者的社会心理状况密切相关,其中其心理防御机制对疾病发展、转归具有重要导向意义。因此,了解患者心理防御机制及OCD的临床特点,能便于医务人员了解疾病影响因素,展开针对性治疗。笔者设计对照研究,旨在借助量表进一步掌握OCD和正常人群心理防御特征的差异性。现给予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0年3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6例首诊强迫症患者,设为研究组,其中男性47例,女性29例,年龄为19~62岁,平均年龄为(25.1±1.9)岁,平均病程为(19.85±2.5)个月。所有患者均经体格、精神状况及辅助检查,确诊为强迫症,诊断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纳入标准:患者为首次诊断,且未曾接受过抗强迫治疗;强迫量表评分(Y-BOCS)≥16分,Hamilton焦虑量表(HAMA) 分>14分;Hamilton 抑郁量表(HAMD)分<21分;对本研究知悉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患者不存在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病变;存在智力障碍、听力异常者;存在情感性障碍性疾病。采取配对原则,选取与研究组在性别、年龄、民族等方面相一致的40名正常人,设为对照组。
1.2 方法。两组患者在入组后均填写一般情况问卷,内容涉及性别、年龄、病情、既往史等方面,同时按要求填写DSQ和EPQ量表。
1.3 观察项目。①记录两组患者DSQ评分,其中DSQ量表共涉及88个条目,包含成熟防御因子、不成熟防御因子及中间型防御因子。因子均分反映的是评定者在某因子上自我主评价介于1-9的哪种程度。如越靠近9即应用某类机制的频度越大,其掩饰度则越小。②记录两组患者EPQ评分,该量表共涉及88个条目,包含E、P子量表,E量表评价内外向,P量表评价神经质。各子量表所得总分越高,说明患者与之相对应的个性维度越明显。
1.4 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DSQ评分比较。研究组成熟型防御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中间型及不成熟型防御因子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强迫症在临床上常分为行为强迫、观念强迫及混合型强迫,强迫症会影响患者日常工作、生活及学习,近年来逐渐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所关注的热门课题。本次调研的46例OCD患者中,行为强迫(12例)或观念强迫(10例)和混合型强迫(24例)患者人数约各占一半(即22/24)。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患者均存在2种及以上的强迫症状,其中以强迫意向和强迫检查的发生频率最为常见[2]。
另外,研究结果亦表明,研究组患者倾向于采取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而较少采取幽默等成熟的防御机制。防御机制实际上是人体的一种潜意识心理反馈机制,它借助患者所呈现的一系列外部行为表现被周边人群所意识,并用以解释个体在面对挫败时,习惯性采取的处理主客观之间冲突的方式。这种防御机制往往会内化成患者人格中的某一部分,并与OCD症状有着特殊关联。Freud曾经指出[3],强迫症是由于患者无意识冲动所出现的极端焦虑,而由于人体自我调节功能的存在,常会通过压抑和反向形成来减轻焦虑情感,这表明OCD患者存在某种特殊的心理防御机制。
本研究结果与多项报道相符[4],即OCD患者不善于采取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而更多地采取投射、解除及潜意思等不成熟的防御行为。研究结果亦表明,研究组神经质标准评分高于对照组,内外向标准评分低于对照组,这说明OCD与患者人格特征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OCD人群以神经质和内向为主要个性。
综上所述,强迫症患者主要采取不成熟和中间型的心理防御机制,且其性格大多为内向和神经质为主。
参考文献
[1]许晓峰,周朝昀,沙维伟,等.难治性强迫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特点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11,24(6):447-450
[2]李英丽,宋崇升,张东,等.40例强迫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12):1167-1169
[3]化振,陈强,陈良梅,等.强迫症的森田神经质性格与艾森克人格的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42(10):822-824
[4]于宏华,孙春云,刘华清,等.强迫障碍及其共病人格障碍患者的心理防御特点[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4):485-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