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的多元化探索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12345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艺术教育多元化格局下,首都师范大学表现性绘画工作室的教育教学模式,以其富有特色的教学理念与课程设置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表现性绘画的教学设计,从艺术教育的核心切入,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走出独具个人特质的艺术表现之路。课程设置在西方表现主义绘画的基础上,融合了本土文化精髓,以一种文化自觉的立场在学习借鉴中积极扬弃,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以重视体验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及独具特色的课程设置进行创新,成为近年来艺术教育教学改革新的探索形式和参考路径。
   [关键词]艺术教育  表现性绘画  课程设置
  当前,艺术教育面临着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的多元化文化价值体系并存的境况。在多元化、开放性的当代艺术教育格局中,高等艺术教育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发展中逐渐完善。以高研班、进修班为主的艺术继续教育,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逐步从本科及研究生的教学体系中发展出了自身的教学理念与建构体系。同时,艺术继续教育因依附的主体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办学特色,形成了品牌效应。这两方面相辅相成,成为我国艺术教育不同层次教学改革的重点探索方向。
  首都师范大学表现性绘画工作室的成立
  由段正渠教授主持的首都师范大学表现性绘画工作室成立于2004年。在十几年的发展当中,累计培养了博士、硕士、高研班、访问学者等各类学员300余人,社会影响力广泛。两年一次的工作室汇报展以“形形色色”冠名,这个词也概括了工作室的教学特点和根本目的,即注重保护学生的艺术天性,发掘其艺术潜质;注重对学生专业性、职业感的培训及养成;通过因人施教,尽最大可能挖掘每个人的特长,引导他们走出独具个人特质的艺术表现之路。工作室鲜明的特色不仅反映在丰硕的教学成果中,还昭示了一种新教学模式的确立与运行,是教学改革实践步步深化的积累与凝练。工作室的发展离不开教学理念的明确引导,以及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以支撑其形成自己的专业品牌与特色发展。近年来,首都师范大学表现性绘画工作室的学员构成层次逐渐由高校教师、访问学者、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留学生扩展到职业画家、本科毕业生、艺术爱好者,甚至从未经过专业学习的“零基础”者。工作室秉持因材施教的理念,从人的主动性出发,以启迪内心觉知为驱动,让学生实现自我提升与完善,从而释放人的创造力,实现艺术教育培养创造精神的目标。
  首都师范大学表现性绘画工作室的教学内容
  首都师范大学表现性绘画工作室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表现性绘画”进行研究。表现主义画家要表现“深奥的精神性”,在创作过程中就必然会改变观察世界的方法。正如艺术家培根所言,表现主义绘画在抽象与具象之间找到了第三条道路。工作室的教学以表现主义绘画为定位点,将绘画形式中的“表现性”探索与人的自我实现相契合,不但牢牢把握了艺术教育的核心,而且还让学生在艺术史的学习中深深感悟到自我价值的意义,并且产生强烈的表达愿望。从美术史的角度来看,表现性的绘画语言涵盖宽泛:从原始壁画对自然物象稚拙的描绘开始,到中世纪宗教艺术的隐喻表达,再到文艺复兴巨匠们对世界理念的追求,直至巴洛克及浪漫主义风格背后的情绪张力,还有印象派的色彩传情及现代派绘画的多元化表现,以及东方艺术里以中国文人画为代表的写意作品等,均蕴含着强烈的表现性。用表现主义绘画、具象绘画、抽象绘画的形态划分艺术形式的方式已达成共识,这些已成为新时期艺术教育深厚的人文积淀与发展背景。
  首都师范大学表现性绘画工作室的教学从表现性绘画语言本体出发,一方面关注西方表现主义、新表现主义,以及“新绘画运动”以来的艺术风格与语言样式,从各种艺术形式中提取艺术思维、创作观念、图像样式供学生学习,同时还注重从原生艺术、文艺复兴早期绘画、中东的细密画等不同绘画类型中获得滋养;另一方面,工作室倡导立足本土文化,从传统美术、民间美术中发掘表现性因素,提炼中国表现性绘画的精髓,逐步改变单边从西方文化寻找表现性绘画源头的做法,避免一味地模仿西方绘画样式,以一种文化自觉的立场在学习借鉴中积极扬弃,形成自己的造型观念。表现性绘画将身处危机中的传统绘画带入一个更为广阔的艺术领域,它强调的是对西方表现主义的广泛借鉴而非移植。表现性绘画从传入中国就一直处在与本土文脉、艺术精神的对接再造过程中。从20世纪30年代我国木刻运动对德国表现主义的借鉴开始,到80年代现代艺术运动个性解放带来的丰富形式,以及90年代当代多元化思维的启示,艺术家在对表现主义绘画的深入解读中主动思考,梳理出了中国造型的多元化表现形态。工作室的课堂不局限在教室内,常在自然山水中展开,在中国文化精神底色的映衬下,通过对我国不同时代人文遗迹的考察将艺术的版图活化,引导学生探索对中国文化审美、造型及创造力等方面的感知。这种以人文教化为主的课程极大地扩展了一般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将向外的拓展艺术视野与向内的沉浸式体验相结合,使学员在获得历史经验的同时,还获得了鲜活有力的成长能量。
  首都师范大学表现性绘画工作室教学的多元化探索
  首都师范大学表现性绘画工作室教学的课程设置格外强调学生的自我觉醒和领悟,注重他们的参与性。工作室主讲教授段正渠提出了“我手写我心”的教学要求,意在训练学生内心感受的敏锐性,提升其觉知力,使其把注意力放在体验和表达上,具备能将感知到的东西转换成视觉传达的能力。为了让学生的体验更加敏锐,段正渠教授主张要先消解学生固化的观察与表达方式,他时常在课堂教学中打破常规,如让模特在脸上涂上颜色,给学生制造出一种陌生感。这种方法突破了日常对心灵的麻痹、经验对眼睛的蒙蔽,使学生摆脫了惯性思维,找回自身最原初的体验,找到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教师还充分拓展课堂空间,带领学生在大自然里写生。在户外,解放的身心唤醒了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其在对内心及艺术真实的追问中,自然呈现“形形色色”的样貌。工作室的汇报展以“形形色色”命名,正承载了段正渠教授因人施教、尽最大可能让每个人都能发挥其特长的教学主张。对于造型能力较强、有较好画面控制能力的学生,他会引导他们走出“舒适区”,让其努力摆脱已有的惯性绘画模式,建立自己更为自觉的表达;而对于艺术功底较弱的学生,他会保护他们朴拙和自然的天性,并促使其主动运用自己的特长。这种艺术教育是使人发现自我、树立自信的教育,是向着成为更好的自己、更全面的“人”的自觉迈进,具有自我更新与成长的生命力量。   段正渠教授将纸本绘画课程作为教学的入口,充分体现了实验性和探索性的教学方法。课程使用纸本绘画,具有利于实践操作、更方便学生探索及体验的特点,通过“表现”的快意和张力,让学生或信马由缰、或自由驰骋在艺术的沃土之上,主动探索辽阔的艺术版图,体会心灵释放的能量。該纸本不同于中国画、版画等纸上作品,也区别于画在纸上的草稿类素描和速写,它是一种个性鲜明的创作,是学生通过不断的实验、摸索,寻找适合表达自己情感与意识的艺术创作。段正渠教授以直面艺术本真的学术信念及自身丰富的探索实践,使“形形色色”与“纸本”这两个词通过学术的灌溉而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打造了首都师范大学艺术教育教学的学术品牌。
  首都师范大学表现性绘画工作室教学的创新
  首都师范大学表现性绘画工作室的教学以明晰的艺术理念指导,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上下贯通,合力推动了工作室教学的新发展,其创新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
  1.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工作室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对描绘对象的直觉感受,强调身心参与,摆脱概念化的认知,淡化其对技术的依赖和焦虑,以情感及感受催生艺术表达形式。在教学中提倡“我手写我心”的实践理念,在行动中控制视觉的痕迹与心灵的轨迹,让学生建立从现实世界跨越到精神世界的通道,并以不同的精神世界来重建画面,找到自身独特的表现方式。
  2.重视体验过程
  工作室教学倡导学生通过大量的体验去尝试、寻找契合的表现手法与自我实现的通道。通过“搅混水”与“浸泡式”的教学法,抛开所谓的规范,摒弃既有的模式,引导学生以一种全新的状态投入实践。把水搅混意在使学生不被某些概念捆绑,尽情释放鲜活的生命力,从而打破固化的艺术表达样式。浸泡式教学强调通过对学生思想的深度涵养,将精神层面碰撞、融合产生的能量汇集成为推动学生成长的内核力量。
  3.独具特色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有针对性、对应性及适用性,比如纸本绘画课程可快速实现“搅混水”与“浸泡式”这两种教学方法。正如福柯提出“绝对地看”与“潜在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不是由视觉确定,而是行为和情感、行为与反应的复合。纸上绘画的随意性、即时性能够让学生体验人类涂鸦期的兴趣与快感,使其更便于上手操作。教师会鼓励学生不拘泥于媒介审美属性的限制,直接将自己想要表达的形象呈现于纸上,将绘画行动本身作为一种生命的生发过程。以“纯真之眼”的发现消解某些概念与经验,需要打破常规“图像化的观看”,重新恢复“所知”与“所感”在观看中的地位,以此建立对真实存在较为深入的观察,从而强化对生活的体验及对绘画深刻的探索。
  2008年,首都师范大学表现性绘画工作室将“表现性油画”更名为“表现性绘画”,2018年又成立了表现性绘画研究所。工作室由单一的教学实践到与学术研究并行的双向发展,反映了其在教学改革道路上在不断地深入思考与探索。段正渠教授作为工作室的主创者,他既尊重学院教学的传统,又能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不仅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对其心性的培育。工作室的发展离不开他长期身体力行的授课与思考总结,当这种思考与为国家培育优秀美术人才、推进社会美育大计的使命感、自觉融入专业建设及学院战略发展格局相结合时,必然会促使教学向内涵式建设深化推进。段正渠教授用自己的教学实践为中国现阶段的继续教育竖起了一面鲜明旗帜,首都师范大学表现性绘画工作室的教学实践为我国艺术教育多元化探索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吴波.当代中国表现性绘画探索[J].美术,2018(8).
  [2]〔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的世界——论哲学、文学与艺术[M].王士盛,周子悦 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3):75.
  [3]〔法〕米歇尔·福柯.这不是一只烟斗[M].刑克强 译,漓江出版社,2012(10):127.
  [4]于洪.“可见性之谜”与表现性素描教学[J].艺术工作,2020(1).
其他文献
[摘 要]当前,我国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把其当作是新型国家战略落实的重要环节。现阶段,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创新创业教育得以快速发展。高职院校以为我国培养高素养的优秀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但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未获得理想成效,这主要是因为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之间难以实现共同发展。本文以双创教育与《短视频创作实务》课程之间的有效融合为例,对
期刊
策划语   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大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关键抓手。《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的出台,对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有着深远的意义,推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构建、对疫情下线上思政教学的思考和大胆实践,也共同推动着高校新时代思政育人体系的建立。本刊记者带着相关问题走访了省内部分高校马院书记、院长,本期“思政大视野”分享呈现
期刊
[摘 要]古典诗词是大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诗词注重意境的营造,读懂古典诗词必须进入意境之中,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意境美至关重要。《春江花月夜》意境优美,在讲授的过程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进入意境,使学生更好地品味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关键词]大学语文 古典诗词 情境教学 意境美 造境  
期刊
[摘 要]虽然艺术类高校的建筑类设计课程教学体制创立不久,但随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其教育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实时更新。新教改实施后,各科教学模式都得到了很大提高,高校课堂不再是教学的场所,而是创新能力的发源地,对于设计专业的学习要求也从初步了解理论知识转变为强大的实践应用能力。  [关键词]高校 设计实践 建筑设计 课程教改  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从之前“量的积累
期刊
[摘 要]当前,许多艺术类院校在信息传播类课程教学中还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缺少新技术与新理念的突破、创新意识与交互模式教学代入不够、教师的艺术水平与技术水平不同步等问题。混合现实应用技术新颖的呈现方式在教学互动模块中能将现实空间、虚拟物象、师生体验完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起到潜移默化的信息传播效果,能让学生保持新鲜感,加强其对艺术的文化记忆。另外,打造混合现实综合体验套件也是创新传统文化艺术教
期刊
[摘 要]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亟须向创新教育工作体系转型,并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思政课程“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线上”教学与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相比,“线上线下”这种双向型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更加倾向于学生的全方位成长,更加重视思想政治
期刊
[摘 要]基于地方师范院校电子类专业实践体系不完整,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社会认可度较低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从最基础的认知训练环节做起,经过实验、实践、学科竞赛等环节,最后达到毕业设计实物作品化的实践性可行性路径,以解决实践教学过程缺少整体性、层次性、基础性的根本问题,实现专业培养方案中提出的应用性人才目标。  [关键词]地方 师范 电子 实践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项目编号:2018
期刊
[摘 要]新时代,加强职工教育培训需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当前,班组管理从制度管理走向文化自觉已是必然趋势。班组建设具有文化属性,班组文化具有管理价值,深入开展班组文化建设、创新班组文化管理模式,可为加强职工教育提供新路径。  [关键词]职工教育 班组文化 文化管理  新时代,加强职工教育培训、提升职工群众的素质及能力已迫在眉睫,企业需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发展。职工文化建设是培养、造就高素
期刊
[摘 要]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艺术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培养了成千上万的艺术人才,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艺术教育先导根据社会需求,逐步完善艺术门类和艺术专业,促进了艺术教学模式的发展与改革。在传统艺术教学模式下,以工作室教学为基础的艺术教学模式日趋完善。2000年以来,讲究“艺技”并重的实验教学模式逐步成为艺术院校主流,同时也证明了该模式的有效性。如何进一步
期刊
[摘 要]文化扶贫并不只是把艺术成品送到乡间,而是要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既要帮扶知识又要提供可以改变的方法,既要帮扶操作技能的训练又要帮扶精神素养的汲取,既要帮扶志气的凝聚又要帮扶信心的树立。文化扶贫的最终目的是要促使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民致富技能的提升、农村习俗风气的改观;是以音乐等其他艺术手段感动人心、提升素养,使人的心智逐渐打开,在得到物质满足的基础上使其精神走向富足。  [关键词]艺术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