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对教学效果和教学效果的延续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由于学生的学习时间有片断式的特点,为了创造优良的教学情境,我们必须把握好一堂新课的引入。成功的新课引入,可以起到很多方面的良好作用:安定学生情绪,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在知识层面上还可以达到前后衔接的作用。因此,对新课引入内容及方案的的设计,也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在设计引入内容时,我们一般可按安定情绪、吸引注意、调动积极性、衔接知识等原则进行,而在针对具体的课程内容时,我们又会有不同的方法,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粗略归纳出以下几类:
一、实验探究引入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学中的定律、规律都是在对物理现象和实验进行观察的基础上获得的。在新课开始时以演示实验引入,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同时在授课时,对实验现象进行适当的阐述和引导,就能让学生感兴趣,形成对本节课程的自主性学习。例如:在讲《大气压强》一节时,以马德堡半球实验演示或相类似的实验开始,(在实验之前,必须做好气密性检查工作,保证实验的成功演示,这也是在做任何一个演示实验时所须注意的)请学生参与并仔细观察,使他们对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的兴趣来了,就很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一般说来,实验探究的引入方法,较适用于介绍物理规律的课程,因为各种物理规律就是在前人对各种现象观察并研究的基础上得来的。
这种引入方法,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当然,由于物理这门学科的特点,实验探究引入法也可以说是最常见的新课引入方法。
二、故事导入法
在上新课时,有时可以使用向学生讲述一个故事的办法来引入新课。故事的内容,可以是科学家的生平轶事,或者真实的新闻报道。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来引起学生的关注;另一方面,从故事中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一些现象,或者是科学家个人的一些优良品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为新课的进行作好铺垫。例如:初二教材《摩擦》一节就讲述了一篇《北京晚报》上的报道,说某人由于跑步时踩到一块西瓜皮而丧生,通过叙述,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阶段,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有物理概念需要导入的课题,其中关键就是故事的导入要恰到好处,不能显得唐突沓,反而产生不好的效果。
三、承前启后法
这种方法通常是在对前一节课程内容复习的同时,在其中渗入新课的内容。例如《透镜》一节,课本上采取的是直接介绍透镜的方式。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曾采用先对上一节进行复习时即顺利进入本节内容的方式。具体内容如下:先根据前一节《光的折射》在黑板竖画一下宽上窄的玻璃板,请学生根据光的折射知识画出光线经过两个界面时的大致偏折方向,然后将玻璃板的形状进行扩展,变成了透镜形式,这样一来,学生在对原有知识进行巩固的同时,对新课中透镜的会聚和发散也有了规律上的认识,达到了温故知新的效果。
(如图)
四、经验归纳法
有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观察,已经对身边的某些现象有了初步、模糊的认识,但是却不能将其提到理论高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在他们的粗浅认识基础上深化,教授新课的难度就会大大减轻,学生也会较容易掌握所学知识。例如《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一节中,就从人们对物体运动快慢已有的经验认识,来导入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并自然的引申到物理学中的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速度。又如《摩擦》一节,我们也可以从生活中提取一些事例作为问题让学生思考:1.我们的鞋底、各种轮胎为什么都有凹凸不平的花纹?2.自行车长时间使用后轮轴转动不灵活,就需要添加润滑油,为什么?3.若在水泥地面上有一些沙子,我们经过时就会格外小心以防止滑倒,这是什么原因?学生在回答时,就会使用他们在生活中所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但这些知识都比较肤浅、不全面,则教师在对这些答案进行肯定的同时,指出其中的不足,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就能够很顺利地进行下去了。
综上所述,新课引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课程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引入方式,同一节内容也可以用不同方式,大体上是因地制宜、因生而异,不需要也不可能拘泥于某种方式。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关键是练好自己的基本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有备而无患。
本文所述,只是新课引入时的常见的一些方法,并不全面,即便是以上四种方法,也还有不同的实现形式,比如说经验归纳法,有顺理归纳,也有逆理归纳。在具体应用时,各种方法也是互相渗透的,并不严格独立。正所谓“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不管什么方法,能把课上好就是好方法。
在设计引入内容时,我们一般可按安定情绪、吸引注意、调动积极性、衔接知识等原则进行,而在针对具体的课程内容时,我们又会有不同的方法,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粗略归纳出以下几类:
一、实验探究引入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学中的定律、规律都是在对物理现象和实验进行观察的基础上获得的。在新课开始时以演示实验引入,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同时在授课时,对实验现象进行适当的阐述和引导,就能让学生感兴趣,形成对本节课程的自主性学习。例如:在讲《大气压强》一节时,以马德堡半球实验演示或相类似的实验开始,(在实验之前,必须做好气密性检查工作,保证实验的成功演示,这也是在做任何一个演示实验时所须注意的)请学生参与并仔细观察,使他们对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的兴趣来了,就很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一般说来,实验探究的引入方法,较适用于介绍物理规律的课程,因为各种物理规律就是在前人对各种现象观察并研究的基础上得来的。
这种引入方法,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当然,由于物理这门学科的特点,实验探究引入法也可以说是最常见的新课引入方法。
二、故事导入法
在上新课时,有时可以使用向学生讲述一个故事的办法来引入新课。故事的内容,可以是科学家的生平轶事,或者真实的新闻报道。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来引起学生的关注;另一方面,从故事中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一些现象,或者是科学家个人的一些优良品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为新课的进行作好铺垫。例如:初二教材《摩擦》一节就讲述了一篇《北京晚报》上的报道,说某人由于跑步时踩到一块西瓜皮而丧生,通过叙述,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阶段,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有物理概念需要导入的课题,其中关键就是故事的导入要恰到好处,不能显得唐突沓,反而产生不好的效果。
三、承前启后法
这种方法通常是在对前一节课程内容复习的同时,在其中渗入新课的内容。例如《透镜》一节,课本上采取的是直接介绍透镜的方式。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曾采用先对上一节进行复习时即顺利进入本节内容的方式。具体内容如下:先根据前一节《光的折射》在黑板竖画一下宽上窄的玻璃板,请学生根据光的折射知识画出光线经过两个界面时的大致偏折方向,然后将玻璃板的形状进行扩展,变成了透镜形式,这样一来,学生在对原有知识进行巩固的同时,对新课中透镜的会聚和发散也有了规律上的认识,达到了温故知新的效果。
(如图)
四、经验归纳法
有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观察,已经对身边的某些现象有了初步、模糊的认识,但是却不能将其提到理论高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在他们的粗浅认识基础上深化,教授新课的难度就会大大减轻,学生也会较容易掌握所学知识。例如《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一节中,就从人们对物体运动快慢已有的经验认识,来导入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并自然的引申到物理学中的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速度。又如《摩擦》一节,我们也可以从生活中提取一些事例作为问题让学生思考:1.我们的鞋底、各种轮胎为什么都有凹凸不平的花纹?2.自行车长时间使用后轮轴转动不灵活,就需要添加润滑油,为什么?3.若在水泥地面上有一些沙子,我们经过时就会格外小心以防止滑倒,这是什么原因?学生在回答时,就会使用他们在生活中所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但这些知识都比较肤浅、不全面,则教师在对这些答案进行肯定的同时,指出其中的不足,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就能够很顺利地进行下去了。
综上所述,新课引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课程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引入方式,同一节内容也可以用不同方式,大体上是因地制宜、因生而异,不需要也不可能拘泥于某种方式。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关键是练好自己的基本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有备而无患。
本文所述,只是新课引入时的常见的一些方法,并不全面,即便是以上四种方法,也还有不同的实现形式,比如说经验归纳法,有顺理归纳,也有逆理归纳。在具体应用时,各种方法也是互相渗透的,并不严格独立。正所谓“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不管什么方法,能把课上好就是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