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二次备课,让课堂更高效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821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要想充分地驾驭课堂教学,必须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认真做好二次备课。所谓二次备课就是在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初稿的基础上,为使之更适应个体和班级的实际,而对教学设计进行再次加工和补充,或多或少的进行增删,甚至改写部分内容。它是对教学设计的再调整,再整合。简言之,就是批判吸收,合理取舍,集体智慧,个性重组。如果说集体备课可以让课堂教学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知识准确的话,那么,二次备课则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不仅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而且跃动着个性的魅力。因此可以说二次备课是课堂教学再造成功的关键。
  教学前设计与备课无论多么充分,毕竟是处于设想之中,而真正的课堂教学却是千变万化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总不可以能和设想一模一样,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情况发生,在与学生思想交流碰撞过程中,也有可能触发灵感。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要做好二次备课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备教学中得与失。记录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成功之举,供以后教学时参考。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回顾、梳理和剖析这些“败笔”之处,吸取教训,作重新设计,可以在以后再教学时得以改进和提高。
  (2)备教学中闪现的瞬间灵感。课堂之中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若不及时去捕捉,就会时过境迁烟消云散。
  (3)备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他们会从各自角度去考虑问题,有时他们往住会有独特见解和发现。所以记录下并利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独到的见解和发现,也是对教学的补充和完善,也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4)备学生的困惑,可以促进教师寻找和探求更好的方式、方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他们会从各自角度去考虑问题,有时他们往往会有一些不同的问题和困惑。
  在备课中具体如何实施那?怎么才能达到良好的而教学效果?我们老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吃透教材。如果上课之前对教材还不是很熟悉,加上在教学过程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如学生的回答和自己预设的不一样,或者是在重点段上时间把握不准,或者是出现其他的一些没有预设的情况等,那么上课时就会感到不流畅。不能及时调控课堂局面。我们要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自己真正理解把握教材,熟悉教材,精心选题,在课堂上才能随机应变,对各个教学环节才能融会贯通,才能随机指导。
  2.广搜资料。随着教育的现代化,教师备课的素材不再局限于教材、教参、报刊杂志,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只要到网上搜索,名教师的教案、同行的备课便唾手可得,但我们绝不能拿来就用,天下没有万能的教案,也没有适应各种学生的教案,我们必须结合自己的班级情况,有选择的借鉴。其实我们的旧教案也是我们备课的素材,我们听课,博采众长,也为我们积累了资料。
  3.分析学生。二次备课的理论依据是以学定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的教学活动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学法设计,因为我们教师的预案有时是一厢情愿,但课堂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难以预料的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很多时候发生的事情是教师难以设计和强求的,但也往往是教育教学、学生发展的最佳时机,正因为如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自己对文本教材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难易的程度,学生主体发展状况,教学技能的应用,师生互动及时间安排等内容进行重新安排设置,化非预设为预设,完成二次备课。
  总之,教学活动既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而认识活动是遵循“认识—实践—再认识”这个基本规律的,如果说第一次备课是从认识到实践的活动,那么第二次备课则是从实践到再认识的过程。教师通过第二次备课,可以及时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并能根据信息,尽快地对学生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做出质的判断和量的分析,发现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教学见解,甚至提出有一定创造性的见解,让课堂充满个性魅力。
其他文献
【摘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研究以过程性和主体性为主的评价方式和方法,促进学生内在的认知能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将评价与学生发展相结合,评价与学习过程相结合,全面、动态的看待学生,对评价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实际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评价关注激励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
摘 要:数学记忆是数学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记忆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数学记忆更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学生的数学能力,很大程度反映在记忆能力上,培养学生的数学记忆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本文按照记忆规律和数学学科的特点,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数学记忆,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关键词:记忆数学记忆记忆能力记忆规律  数学记忆是数学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记忆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数学记忆更有其自身的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的效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将是进今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也不例外,提高其有效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等。本文主要是对我国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现状进行探讨分析,从中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性策略分析    1、根据教学大纲自身特点来探求教学策略  在高中化学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致力于探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强调学生文体结构中理性因素的发展,却忽视了情感、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教师干巴巴地授课,置学生的情感于不顾,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把学生弄得筋疲力尽、苦不堪言,严重地制约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扼杀了学生的童真,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教育和教学效果被打折扣。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著
摘要: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入手,以多元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从长远的角度构建语文结构体系。将这一理念投入到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就要在语文课外说明文阅读上下些功夫。本文要讲的就是在培养基础科学素养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将课外说明文的阅读发展成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  关键词:科学素养 引导 内化    一、什么是科学素养以及初中学生提升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科学素养,即人在了解
内容摘要:文本细读是我们语文教师教学中的一块“硬骨头”。我们所倡导的细读是指阅读中的有效阅读。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指导好学生进行阅读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本文主要讲了文本细读的特点、如何指导学生走进文本、真正做到细读文本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多读 多比较 品味言语 悟感情    文本细读关键是细读,“细读”就是仔细地“阅读”。不论是课内文章的欣赏还是课外文章的欣赏,要想真的有所得,还是要用真功夫、有笨
摘要:正在新课改的影响下,转变教育观念,以人为本,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意识等新的教育理念已日益深入课堂.教育的目的不仅仅为了传播知识,而主要是促进人的发展.教学过程中的"教"是为了学生以后成长中的"不教".如何让"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教师在课堂上应如何教,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喜欢上数学呢?  关键词:新课程—教育观念—教师—高中数学  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灵魂,已成为时代的浪潮
教学语言的美,就是不同个性的教师在教学的具体情境中,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语言要素进行别具一格的创新运用所表现出来的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的语言格调。它既是教师艺术性、创造性劳动的表现,又是教师艺术性、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放眼当今政治课教学,形成有吸引力的教学语言风格,应当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雨果在谈到艺术家的创造性时说:没有风格的作家,尽管有可能获得一时的成功,但却达不到真正的胜
縱观近三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议论文阅读选文材料大量涉及课外,由语段向整篇文章转变,阅读量有较大增加,上海、武汉等地尤为突出,给人启发,给人教益,让人深思的文本成为阅读新热点;考查内容体现人文关怀、教育导向。人文性和教育性已然成为中考议论文选文命题的重要原则之一。能力设置重在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和运用能力;考查方式由主客观题并存向纯主观题转变的趋势,加大了开放式试题的考查力度;试题形式多样,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用多种形式,交流读书体会,可以在课内外组织参观访问、办报、课本剧、开故事会等活动。”这实际上,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嘴、动手等。一句话,充分让学生“动”起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力、观察力、想象力、表达力等。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编者根据课程标准、语文学习规律和学生认知心理的特点而精心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