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提问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相互交流的最重要和最复杂的教学技能之一.课堂提问具有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调控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等重要作用。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尤其要注意把握提问的尺度,讲究提问的艺术,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如何才能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提问呢?
一、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问题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在生物教学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更要通过生物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固定的教学情境中来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实验过程中,组织学生“将强光(200 W灯泡照射5 min)、弱光(25W灯泡照射5 min)、黑暗处理过的3片葫芦藓叶的临时装片。分别置于显微镜下,然后观察不同光照条件下叶绿体的形态变化。最后请同学们小组交流,提交实验报告。”在此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从观察到分析,提出相关的问题:“在光线变化的条件下,叶绿体形态发生了变化,那么在其他的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叶绿体还会有什么不同的变化呢?”此后学生就会积极思考,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以生物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时,选用的实验应是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和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验。因为学生在其感到熟悉和认为有用的情境中特别能发现问题和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
二、通過问题引导学生质疑
教师的教学问题最好能够变换提出的方式,例如:可以提出假设性的问题。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吗?”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的假设是:“如果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会有什么结论?”学生会讨论提出相应假设的理由。根据这样的假设问题来进一步提出新问题,最后,通过讨论、交流来了解生物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发现知识的连接性,找到自学的方法。从而通过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保持学生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养成积极探究的习惯。例如:在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有的学生就提出“如何加快质壁分离的速度?”、“植物细胞会因吸水而涨破吗?”、“能否检测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吗?”等。
三、问题设置要有启发性
好奇心人皆有之,教师提出的问题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学生就不可能被吸引,人总是喜欢新鲜事物,每个新鲜事物都有一定的保质期。因此,在提问上更要求新求变,不能一劳永逸,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在讲完“顶端优势”后,笔者向学生提出:“果树修剪、棉花适时打顶为什么能提高产量?”学生讨论后得出:果树修剪、棉花打顶是为了打破顶端优势,使侧枝生长良好。接着乘势追问:“所有高产量?”学生讨论后得出:果树修剪、棉花打顶是为了打破顶端优势,使侧枝生长良好。接着乘势追问:“所有的植物都要打破顶端优势吗?梧桐树长到一定的高度如果不打顶,会更好地遮荫吗?松树、杉树长到一定高度打顶,会获得高大的木材吗?”这样有意制造冲突,提高学生兴趣,积极思考答案,比教师直接阐明打破顶端优势和利用顶端优势的效果要好得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四、重视讨论的作用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知识点的适当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通常以知识的重点、难点和新旧知识更新和衔接处以及生产生活实践中可能发现的地方做出提问,问题要具有一定开放性和思维容量。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适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愿望。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回答每一个问题,因此提问时选择适当的提问对象,让学生都能参与到发言、讨论中,这样不仅能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有所获。
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应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准确把握重难点。过于容易的问题,学生如不加以思考便能回答出来,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过分难的问题,学生无从答起浪费时间。经验丰富的教师有时根据学生表现,随机提出一二个问题,恰到好处,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备课时不设计问题,运用问题无计划,在课堂凭一时灵感,想到哪就问到哪,想问什么就问什么,这种盲目、随意、无针对性的问话常常造成不良后果,有时造成教学的漏洞,有时偏离大纲的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研究教材中的潜在知识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就可以判断提出的问题是否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问使得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突出,难点得到分解,利于学生接受。
综上所述,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少的环节,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反馈教学效果。生物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就是要利用合适的提问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把握提问的重点,不时变换提问方式,精心组织提问语言,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与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并培养学生发现、研究生物问题的勇气与方法,真正让学生的学习收到实效。
如何才能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提问呢?
一、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问题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在生物教学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更要通过生物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固定的教学情境中来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实验过程中,组织学生“将强光(200 W灯泡照射5 min)、弱光(25W灯泡照射5 min)、黑暗处理过的3片葫芦藓叶的临时装片。分别置于显微镜下,然后观察不同光照条件下叶绿体的形态变化。最后请同学们小组交流,提交实验报告。”在此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从观察到分析,提出相关的问题:“在光线变化的条件下,叶绿体形态发生了变化,那么在其他的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叶绿体还会有什么不同的变化呢?”此后学生就会积极思考,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以生物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时,选用的实验应是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和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验。因为学生在其感到熟悉和认为有用的情境中特别能发现问题和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
二、通過问题引导学生质疑
教师的教学问题最好能够变换提出的方式,例如:可以提出假设性的问题。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吗?”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的假设是:“如果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会有什么结论?”学生会讨论提出相应假设的理由。根据这样的假设问题来进一步提出新问题,最后,通过讨论、交流来了解生物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发现知识的连接性,找到自学的方法。从而通过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保持学生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养成积极探究的习惯。例如:在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有的学生就提出“如何加快质壁分离的速度?”、“植物细胞会因吸水而涨破吗?”、“能否检测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吗?”等。
三、问题设置要有启发性
好奇心人皆有之,教师提出的问题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学生就不可能被吸引,人总是喜欢新鲜事物,每个新鲜事物都有一定的保质期。因此,在提问上更要求新求变,不能一劳永逸,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在讲完“顶端优势”后,笔者向学生提出:“果树修剪、棉花适时打顶为什么能提高产量?”学生讨论后得出:果树修剪、棉花打顶是为了打破顶端优势,使侧枝生长良好。接着乘势追问:“所有高产量?”学生讨论后得出:果树修剪、棉花打顶是为了打破顶端优势,使侧枝生长良好。接着乘势追问:“所有的植物都要打破顶端优势吗?梧桐树长到一定的高度如果不打顶,会更好地遮荫吗?松树、杉树长到一定高度打顶,会获得高大的木材吗?”这样有意制造冲突,提高学生兴趣,积极思考答案,比教师直接阐明打破顶端优势和利用顶端优势的效果要好得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四、重视讨论的作用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知识点的适当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通常以知识的重点、难点和新旧知识更新和衔接处以及生产生活实践中可能发现的地方做出提问,问题要具有一定开放性和思维容量。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适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愿望。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回答每一个问题,因此提问时选择适当的提问对象,让学生都能参与到发言、讨论中,这样不仅能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有所获。
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应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准确把握重难点。过于容易的问题,学生如不加以思考便能回答出来,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过分难的问题,学生无从答起浪费时间。经验丰富的教师有时根据学生表现,随机提出一二个问题,恰到好处,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备课时不设计问题,运用问题无计划,在课堂凭一时灵感,想到哪就问到哪,想问什么就问什么,这种盲目、随意、无针对性的问话常常造成不良后果,有时造成教学的漏洞,有时偏离大纲的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研究教材中的潜在知识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就可以判断提出的问题是否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问使得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突出,难点得到分解,利于学生接受。
综上所述,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少的环节,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反馈教学效果。生物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就是要利用合适的提问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把握提问的重点,不时变换提问方式,精心组织提问语言,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与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并培养学生发现、研究生物问题的勇气与方法,真正让学生的学习收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