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救灾,政府负有积极的责任,企业负有特定的社会责任,公众和民间组织有参与的权利
人类社会不可能没有灾害。救灾,在客观上彰显了一个国家包括国民的爱心、良知及政府管理水准在内的综合国力。
救灾的理念是“以人为本”。把人的生命、健康和尊严看作是第一位的——需要强调的是,这里说的人,是一个一个的人;受灾的人和救援的人。
在理念确定之后,救灾须有良好的合作和管理,提高参与救灾各方的协同行动能力。参与救灾各方的配合和救灾管理中对许多技术性问题的处置,关系着降低损害的实际效果和统筹救灾的工作效率。
灾害的发生有时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由此,救灾又显现了一个政府日常的灾害管理(减灾)工作和一个社会应对灾害的准备究竟如何。其中既包括了民众是否有足够的应对灾害的避险知识和训练,建筑物、通讯、交通设施、水、电、气设施是否具有一定的抗灾能力,物资的储备是否足以应对灾害,又包括了区域发展的整体规划、特别是其中的生活和产业及其他用地布局是否足以减少灾害(包括次生灾害)的发生,及在灾害发生后是否有利于减少损害——因为大的灾害可能与大的水电工程、矿业、核设施、化工或者是其他可能造成污染或伤害的产业布局相关联。因此,在灾害发生前就应广泛地听取各种不同意见,会同多部门、多学科的专家进行认真地、负责任地评估,以充分降低那些可能导致抗灾脆弱性增加的人类活动对灾害形成和救灾的影响。
对于救灾,政府负有积极的责任,企业负有特定的社会责任,公众和民间组织有参与的权利。
面对灾害,当政府和社会都行动起来,甚至灾害发生地以外的人和组织也参与进来,就需要有统一的指挥和调配,以使各方协同行动——在这里,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合于善治原则的救灾管理又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各方积极性,以形成合力,致救灾行动的效益最大化。
大的灾害,在救灾管理中往往要同时考虑到受灾人的撤离和收容安置、供水、公共卫生(粪便、污水、垃圾)、食品安全、传染媒介与害虫控制、传染病控制与流行病预防、可能需要考虑的化学事故和放射应急,紧急的医疗、丧葬服务与死亡处理;随时准备应对次生灾害的发生。此外,交通、电讯保障、装备供应与人力统筹、调动、后勤管理、财务程序及督查审计,也是应在救灾管理中贯穿始终的。
从另一种视角看,救灾管理在微观上涉及对处困境和凶险中人的搜救、对伤者的医治,及必要时针对受灾人和救灾人的心理咨询服务,在宏观上则要保障通讯、水、食品、药品、交通,以及专用救灾设施及其他物资的有效供给。救灾是一种类军事行动,需要绝对的统一指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政府无可推卸地应担当此责任,一切参与救灾的人和组织在行动上都应服从。但救灾与军事行动不同的是:信息应是公开的和传递畅通的;不同的主张、意见、评论均可发布——信息的公开和不同主张、意见和评论正可使指挥者有更全面的考虑,且对作为指挥者和行动者的政府形成监督和制衡。
救灾管理不只涉及对专门的抢险救援技术力量和其他社会各方面参与救援的力量的组织、调配,还涉及到政府的众多部门和工程、地质、健康科学(医疗与公共卫生,及心理健康)、化学和生物、人文一社会科学、管理和信息科学等诸多专业的知识技能的运用,其中一个或一些部门的参与不足,一种或一些专业的缺失,都会影响救灾及灾后重建的效果。
救灾中的可利用资源不只是人、财、物,还包括关系,包括信息和信念。在良好的社会之中,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对救灾的意义同样是重大的。
救灾,往往始自受灾人的自救,当政府和外部的救援进入后,受灾人的意愿仍然是需要尊重的,因为灾后重建直接关系他们的利益。在一个良好社会中,社区应在救灾中发挥重要作用。
救灾中,政府须始终把实现好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具体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着对人民负责任的态度,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人类社会不可能没有灾害。救灾,在客观上彰显了一个国家包括国民的爱心、良知及政府管理水准在内的综合国力。
救灾的理念是“以人为本”。把人的生命、健康和尊严看作是第一位的——需要强调的是,这里说的人,是一个一个的人;受灾的人和救援的人。
在理念确定之后,救灾须有良好的合作和管理,提高参与救灾各方的协同行动能力。参与救灾各方的配合和救灾管理中对许多技术性问题的处置,关系着降低损害的实际效果和统筹救灾的工作效率。
灾害的发生有时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由此,救灾又显现了一个政府日常的灾害管理(减灾)工作和一个社会应对灾害的准备究竟如何。其中既包括了民众是否有足够的应对灾害的避险知识和训练,建筑物、通讯、交通设施、水、电、气设施是否具有一定的抗灾能力,物资的储备是否足以应对灾害,又包括了区域发展的整体规划、特别是其中的生活和产业及其他用地布局是否足以减少灾害(包括次生灾害)的发生,及在灾害发生后是否有利于减少损害——因为大的灾害可能与大的水电工程、矿业、核设施、化工或者是其他可能造成污染或伤害的产业布局相关联。因此,在灾害发生前就应广泛地听取各种不同意见,会同多部门、多学科的专家进行认真地、负责任地评估,以充分降低那些可能导致抗灾脆弱性增加的人类活动对灾害形成和救灾的影响。
对于救灾,政府负有积极的责任,企业负有特定的社会责任,公众和民间组织有参与的权利。
面对灾害,当政府和社会都行动起来,甚至灾害发生地以外的人和组织也参与进来,就需要有统一的指挥和调配,以使各方协同行动——在这里,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合于善治原则的救灾管理又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各方积极性,以形成合力,致救灾行动的效益最大化。
大的灾害,在救灾管理中往往要同时考虑到受灾人的撤离和收容安置、供水、公共卫生(粪便、污水、垃圾)、食品安全、传染媒介与害虫控制、传染病控制与流行病预防、可能需要考虑的化学事故和放射应急,紧急的医疗、丧葬服务与死亡处理;随时准备应对次生灾害的发生。此外,交通、电讯保障、装备供应与人力统筹、调动、后勤管理、财务程序及督查审计,也是应在救灾管理中贯穿始终的。
从另一种视角看,救灾管理在微观上涉及对处困境和凶险中人的搜救、对伤者的医治,及必要时针对受灾人和救灾人的心理咨询服务,在宏观上则要保障通讯、水、食品、药品、交通,以及专用救灾设施及其他物资的有效供给。救灾是一种类军事行动,需要绝对的统一指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政府无可推卸地应担当此责任,一切参与救灾的人和组织在行动上都应服从。但救灾与军事行动不同的是:信息应是公开的和传递畅通的;不同的主张、意见、评论均可发布——信息的公开和不同主张、意见和评论正可使指挥者有更全面的考虑,且对作为指挥者和行动者的政府形成监督和制衡。
救灾管理不只涉及对专门的抢险救援技术力量和其他社会各方面参与救援的力量的组织、调配,还涉及到政府的众多部门和工程、地质、健康科学(医疗与公共卫生,及心理健康)、化学和生物、人文一社会科学、管理和信息科学等诸多专业的知识技能的运用,其中一个或一些部门的参与不足,一种或一些专业的缺失,都会影响救灾及灾后重建的效果。
救灾中的可利用资源不只是人、财、物,还包括关系,包括信息和信念。在良好的社会之中,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对救灾的意义同样是重大的。
救灾,往往始自受灾人的自救,当政府和外部的救援进入后,受灾人的意愿仍然是需要尊重的,因为灾后重建直接关系他们的利益。在一个良好社会中,社区应在救灾中发挥重要作用。
救灾中,政府须始终把实现好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具体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着对人民负责任的态度,战战兢兢,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