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新课程理念下,以激发学生实验兴趣为契机,在现有的实验设备、条件下,通过营造实验氛围,多方位开展化学实验,突出探究性学习,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实现《化学课程标准》与《化学教学大纲》对学生能力要求变化的顺利过渡。
关键词:化学课程 实验 探究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整个化学教育的起始课程。它具有一定的启蒙性和基础性。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化学,使学生在体验中逐步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一、营造实验氛围,激发实验兴趣
如何把学生的化学素养通过学习化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立足于地区环境、校本实际。多角度、多方面创造实验氛围、实验契机和实验条件,让本地区学生突破化学实验的陌生感、神秘感,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化学实验的趣味性和设计化学实验的成功体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举办化学晚会,激发学生兴趣
化学实验中的许多反应现象丰富有趣,利用化学史、化学家、化学术语以及化学反应中的声、光、电、色、气味等现象,组织本教研组(室)的成员,编排为谜语、脑筋急转弯、魔术等形式,举办化学晚会,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到化学现象的奇妙,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2、举办实验展览,营造实验氛围
实验展览是用实物、模型、图片、表格对重要的实验内容和知识系统的展现形式。偿试组织学生观看实验展览,对缺乏化学试剂、实验仪器的学校来说,既节约了化学药品,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走进实验室。让学生感受实验
在展览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化学实验室,让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亲自感受实验室中各种化学仪器、试剂的存放,以及它们的形态、颜色等,增强学生对仪器、试剂的感性认识。当学生看到绿色的CuCl2及紫红色的KMnO4等鲜艳的色彩和蛇形冷凝管、启普发生器等“奇形怪状”的仪器时,自然会产生好奇和疑问:这是什么?为何有这样的形状和颜色?这样就引起了学生浓厚兴趣,每个学生都产生了想了解欲望。经过教师的解答,学生知道了一些试剂、仪器的基本知识,为以后的实验打下了基础。
二、改变实验模式,发展学生能力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1、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以往的演示实验是教师做,学生看。学生受条件制约,平时就参与实验的机会少。学生的实验能力差,课堂上大胆让学生动手做演示实验,课堂气氛变得宽松、活跃,学生观察实验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学生看到实验发生的全过程,而不是单纯的得到实验结果,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由于是学生亲自看、做、想,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
如物质在氧气是燃烧的演示实验,后排坐的学生由于距离远而看不清,影响了他们的兴趣,让后排学生到教室中央位置给大家做演示,所有学生都能看清实验现象,增强部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可谓“一箭三雕”。
2、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实验,强化学生实验思维能力
比如探究H2O2在催化作用下分解制备氧气;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装置、选择催化剂。有的小组打破常规,用水果汁、动物肝脏等作催化剂,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比较、总结,使他们对催化剂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既参与了探究过程,而且启发了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3、让学生实验在探究中升华
科学探究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化学新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通过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
例如学习“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时,提出:日常生活用品NaHCO3和Na2CO3 在家中有什么用途?这些用途说明NaHCO3和Na2CO3有什么性质(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方案进行探究。想法(作出假设)的不同影响探究方案,探究方案(制定计划)的不同影响实验步骤,步骤(实施探究)的差异又影响到观察的现象,不同和现象得出不同的结果(得出结果),通过对不同结果的分析、比较(讨论),各小组最终得出NaHCO3和Na2CO3的区别、化学性质(得出结论)。学生通过亲自思考、动手,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了科学的本质,增强了团结、合作意识,初步具备了科学探究能力。
三、积极开展课后实验
化学现象无处不在,启发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现象,了解更多化学变化的奥秘,是化学启蒙教育重要内容。特意挖掘一些本地区或家庭生活中趣味性的化学问题,如用植物花的提取液自制酸碱指示剂,检测食用醋、酸奶、酒醪等食品的酸碱度。让他们体验生活中的化学乐趣。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夏正盛等《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关键词:化学课程 实验 探究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整个化学教育的起始课程。它具有一定的启蒙性和基础性。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化学,使学生在体验中逐步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一、营造实验氛围,激发实验兴趣
如何把学生的化学素养通过学习化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立足于地区环境、校本实际。多角度、多方面创造实验氛围、实验契机和实验条件,让本地区学生突破化学实验的陌生感、神秘感,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化学实验的趣味性和设计化学实验的成功体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举办化学晚会,激发学生兴趣
化学实验中的许多反应现象丰富有趣,利用化学史、化学家、化学术语以及化学反应中的声、光、电、色、气味等现象,组织本教研组(室)的成员,编排为谜语、脑筋急转弯、魔术等形式,举办化学晚会,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到化学现象的奇妙,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2、举办实验展览,营造实验氛围
实验展览是用实物、模型、图片、表格对重要的实验内容和知识系统的展现形式。偿试组织学生观看实验展览,对缺乏化学试剂、实验仪器的学校来说,既节约了化学药品,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走进实验室。让学生感受实验
在展览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化学实验室,让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亲自感受实验室中各种化学仪器、试剂的存放,以及它们的形态、颜色等,增强学生对仪器、试剂的感性认识。当学生看到绿色的CuCl2及紫红色的KMnO4等鲜艳的色彩和蛇形冷凝管、启普发生器等“奇形怪状”的仪器时,自然会产生好奇和疑问:这是什么?为何有这样的形状和颜色?这样就引起了学生浓厚兴趣,每个学生都产生了想了解欲望。经过教师的解答,学生知道了一些试剂、仪器的基本知识,为以后的实验打下了基础。
二、改变实验模式,发展学生能力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1、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以往的演示实验是教师做,学生看。学生受条件制约,平时就参与实验的机会少。学生的实验能力差,课堂上大胆让学生动手做演示实验,课堂气氛变得宽松、活跃,学生观察实验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学生看到实验发生的全过程,而不是单纯的得到实验结果,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由于是学生亲自看、做、想,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
如物质在氧气是燃烧的演示实验,后排坐的学生由于距离远而看不清,影响了他们的兴趣,让后排学生到教室中央位置给大家做演示,所有学生都能看清实验现象,增强部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可谓“一箭三雕”。
2、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实验,强化学生实验思维能力
比如探究H2O2在催化作用下分解制备氧气;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装置、选择催化剂。有的小组打破常规,用水果汁、动物肝脏等作催化剂,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比较、总结,使他们对催化剂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既参与了探究过程,而且启发了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3、让学生实验在探究中升华
科学探究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化学新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通过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
例如学习“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时,提出:日常生活用品NaHCO3和Na2CO3 在家中有什么用途?这些用途说明NaHCO3和Na2CO3有什么性质(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方案进行探究。想法(作出假设)的不同影响探究方案,探究方案(制定计划)的不同影响实验步骤,步骤(实施探究)的差异又影响到观察的现象,不同和现象得出不同的结果(得出结果),通过对不同结果的分析、比较(讨论),各小组最终得出NaHCO3和Na2CO3的区别、化学性质(得出结论)。学生通过亲自思考、动手,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了科学的本质,增强了团结、合作意识,初步具备了科学探究能力。
三、积极开展课后实验
化学现象无处不在,启发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现象,了解更多化学变化的奥秘,是化学启蒙教育重要内容。特意挖掘一些本地区或家庭生活中趣味性的化学问题,如用植物花的提取液自制酸碱指示剂,检测食用醋、酸奶、酒醪等食品的酸碱度。让他们体验生活中的化学乐趣。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夏正盛等《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