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次课程改革中,将长期以来的“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已经贯彻执行新的“课程标准”,使用各种新的教材。可是不少教师却跟不上教学改革的步伐,表现在:一、用应试教育的旧思维、旧观念、旧方法观念来教素质教育的教材,二、知识结构陈旧,三、习惯于依赖教学参考书,四、视觉单一狭隘,五、沿用旧的思维方式。这些情况不能适应教学改革,教学改革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新型化。
一、观念必须更新
教师要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其观念是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认为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死背硬记知识成为考试的唯一内容,普遍的题海训练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学习内容陈旧,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考试!应当迅速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将自己由主宰变为主导,将学生由被动的容器接纳变为主动的学习主体。长期以来,人们在“文”与“道”的关系上不断讨论,曾认为要突出政治思想教育,后又认为政治教育与语文知识并重,这些都没有还语文本来面目。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语文学习语言教学
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众多语文教师都在对固有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着变革。人们越来越注重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或学习方法的培养。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模式?什么是学法指导呢?所谓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课堂教学程序的合理化和规范化的问题,是从教学目标出发,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认知能力基础,规范课堂教学程序的问题。运用一定的教学模式是为了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而学法指导是配合教学模式进行的,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化的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套理论,并获得选择和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的过程。在二者当中,它们都贯穿了现代教学原则,符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现代教学思想。“质疑——自读——解疑——归纳——扩展”的模式的宗旨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阅读课文,有目的地组织教学活动和课堂讨论来共同寻求答案。做到以上这些,不仅可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而且还可以积少成多,把握规律。构建语文知识体系。课文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获取知识和思想的双丰收。
三、学习使用创造性思维方式
教师要学习研究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和潜意识。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六七十年代只承认逻辑思维即科学思维,研究形象思维等其它各种思维就受到批判。许多人对其它各种思维理解不够,对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和潜意识的认识是很肤浅的。而这些思维形式极富创造性,属于创造思维。巫待我们去学习研究它们。
1.直觉思维
是指人脑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资料,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联系作出迅速的识别、敏锐的洞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的判断的思维过程。培根说:“人类主要凭借机遇和直觉。”艺术和科学创造都离不开直觉思维。直觉思维的特征是思维的跳跃性、超逻辑性,没有明确的思维中介环节,一下子就悟到了问题的实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思维有突发性、直接性等特点。
2.潜意识
古人云:“有时忽得惊人句,费尽心迹作不成。”西方人说:“创造即白日梦”,“梦是一首无意的诗。”这些,实际上是潜意识问题。弗洛依德研究发现了潜意识。他认为:人的精神领域有认识到的部分,能清楚地感觉到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属显意识。还有隐伏于灵魂深处的不为人觉察的无意识,也叫潜意识。弗洛依德认为人的意识就像冰山一样,显意识就像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部分,只占1/8;潜意识就像冰山沿在水面以下的部分,要占7/8。人们没有明确感觉的意识,梦境、无意识的反应,非理性的冲动,似曾相识等,都属于潜意识心理现象的范畴。潜意识的不断开发,将会带来巨大的创造性。
3.灵感思维
灵感是一种奇妙的思维状态,也是心理现象,或精神状态,这时思想认识与情感极富于创造性,表现为激情亢奋,感觉灵敏,想象丰富,佳句纵横,创造力突然冲出,难以阻挡。灵感的爆发,一种是外界刺激引起的机遇式灵感,一种是内部积淀意识闪现的遐想式灵感。灵感的特征表现为突发性、迷狂性、独创性。许多大作家和科学家都有灵感的爆发,而产生伟大的创造的经历。对于一般人来说,其思维中常有灵感因素,比如有时感到脑子特别灵、特别聪明,这时就有灵感因素。我们对灵感因素不能扼杀,而要努力开发,以便发展到创造。要重视积累知识材料,“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要苦心追求灵感突破;还有及时捕捉灵感,因为灵感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争取灵感的创造。
总之,中学语文教师必须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提高自己的有关素养,使自己新型化,使自主应试教育的教书匠变为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师,才能发挥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贵州省罗甸县木引中学 550100)
一、观念必须更新
教师要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其观念是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认为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死背硬记知识成为考试的唯一内容,普遍的题海训练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学习内容陈旧,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考试!应当迅速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将自己由主宰变为主导,将学生由被动的容器接纳变为主动的学习主体。长期以来,人们在“文”与“道”的关系上不断讨论,曾认为要突出政治思想教育,后又认为政治教育与语文知识并重,这些都没有还语文本来面目。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语文学习语言教学
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众多语文教师都在对固有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着变革。人们越来越注重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或学习方法的培养。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模式?什么是学法指导呢?所谓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课堂教学程序的合理化和规范化的问题,是从教学目标出发,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认知能力基础,规范课堂教学程序的问题。运用一定的教学模式是为了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而学法指导是配合教学模式进行的,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化的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套理论,并获得选择和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的过程。在二者当中,它们都贯穿了现代教学原则,符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现代教学思想。“质疑——自读——解疑——归纳——扩展”的模式的宗旨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阅读课文,有目的地组织教学活动和课堂讨论来共同寻求答案。做到以上这些,不仅可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而且还可以积少成多,把握规律。构建语文知识体系。课文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获取知识和思想的双丰收。
三、学习使用创造性思维方式
教师要学习研究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和潜意识。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六七十年代只承认逻辑思维即科学思维,研究形象思维等其它各种思维就受到批判。许多人对其它各种思维理解不够,对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和潜意识的认识是很肤浅的。而这些思维形式极富创造性,属于创造思维。巫待我们去学习研究它们。
1.直觉思维
是指人脑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资料,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联系作出迅速的识别、敏锐的洞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的判断的思维过程。培根说:“人类主要凭借机遇和直觉。”艺术和科学创造都离不开直觉思维。直觉思维的特征是思维的跳跃性、超逻辑性,没有明确的思维中介环节,一下子就悟到了问题的实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思维有突发性、直接性等特点。
2.潜意识
古人云:“有时忽得惊人句,费尽心迹作不成。”西方人说:“创造即白日梦”,“梦是一首无意的诗。”这些,实际上是潜意识问题。弗洛依德研究发现了潜意识。他认为:人的精神领域有认识到的部分,能清楚地感觉到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属显意识。还有隐伏于灵魂深处的不为人觉察的无意识,也叫潜意识。弗洛依德认为人的意识就像冰山一样,显意识就像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部分,只占1/8;潜意识就像冰山沿在水面以下的部分,要占7/8。人们没有明确感觉的意识,梦境、无意识的反应,非理性的冲动,似曾相识等,都属于潜意识心理现象的范畴。潜意识的不断开发,将会带来巨大的创造性。
3.灵感思维
灵感是一种奇妙的思维状态,也是心理现象,或精神状态,这时思想认识与情感极富于创造性,表现为激情亢奋,感觉灵敏,想象丰富,佳句纵横,创造力突然冲出,难以阻挡。灵感的爆发,一种是外界刺激引起的机遇式灵感,一种是内部积淀意识闪现的遐想式灵感。灵感的特征表现为突发性、迷狂性、独创性。许多大作家和科学家都有灵感的爆发,而产生伟大的创造的经历。对于一般人来说,其思维中常有灵感因素,比如有时感到脑子特别灵、特别聪明,这时就有灵感因素。我们对灵感因素不能扼杀,而要努力开发,以便发展到创造。要重视积累知识材料,“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要苦心追求灵感突破;还有及时捕捉灵感,因为灵感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争取灵感的创造。
总之,中学语文教师必须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提高自己的有关素养,使自己新型化,使自主应试教育的教书匠变为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师,才能发挥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贵州省罗甸县木引中学 5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