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是一年秋风落叶时,每个人心中都以一种恋秋的情节,或抒发怅然之情,或表现对秋的喜爱,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使得人们对于秋的感悟也不尽相同,让我们一同感受秋的魅力。
秋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秋天
秋天总是酝酿出一种明朗而又沉稳的诗意,也因此深得文人墨客钟情。在他们笔下,秋天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灵动;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烂;是“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的浪漫;是“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大美……即使流传了千百年,那些诗词中所刻画的诗意秋情,还在不知不觉中召唤着我们远足出游,追随着他们的眼睛去赏秋。也许不经意间,你会与千年前的诗人相逢,幻化出同样的心境,感受诗中的意境。
寒山秋水——让身体沁入天堂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秋情:同样是写秋天,王维却一改古人悲凉之调,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山水田园深秋暮色的纯美景象。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带着北国之秋特有的淳朴,加上诗人在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曾引发出我们多少羡慕的感慨。此刻,时间正对,何不抛开心中的纷杂念想,用最纯粹的欣赏眼光,去看看这个王维笔下的秋景有多吸引人。
壮美的山势、纷呈的色彩、如洗的碧空,飒飒秋风扑面而来,饱含着成熟的味道,明媚秋阳将这千山万壑重峦叠嶂照耀得通透鲜亮,穿行期间,看着那山,那水,想想那人那情,闭上眼,用尽全力地深呼吸几口清新的空气,或许你的胸膛也会在那一刹那间变得容纳百川,即使阴郁的心情也早已烟消云散。
层林尽染——让眼睛领略“枫”情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情:“好色”之秋,“枫情”万种。古往今来,人们对“枫叶”的迷恋始终长盛不衰,
从历代文人墨客对枫叶的迷恋,到如今熙熙攘攘赏枫的人流,那抹醉红总是在这个季节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当年杜牧在南国的岳麓山赏枫叶时,踏着弯弯曲曲蜿蜒伸向山头的山路,看到在白云飘浮的地方,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而夕阳晚照下,那枫叶流丹、层林尽染、满山云锦、如烁彩霞相辉映的景象,却更让他如痴如醉,停车领略,感慨这绚丽的色彩堪比江南春日里鲜艳的花朵。
东篱采菊——让心感受花的风骨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秋情:秋天菊花盛开,遍地金黄煞是好看,文人雅士们历来有将人性赋予花木的雅兴,他们自然也给菊花注入了气节和品格。菊花也就因自己的美色、芳香、气节、品格被历代文人赞不绝口,并与梅、兰、竹组成花卉“四君子”。花还被称为花中“隐士”,因为它不张扬、不狂放、不沽名钓誉。所以,能淡泊处世的饱学之士往往会得到“人淡如菊”的佳誉。诗中陶渊明流露出了他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既寓情于景又直抒胸臆,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菊花在秋日的寒风严霜中傲然挺立、吐露芳华;因为她,紫色的如烟似霞,黄色的生机勃发,白色的堆起千层瑞雪,粉色的羞落三月桃花……这个秋天,我们不妨感受一下菊的风骨:簪菊花、喝菊茶、品菊肴、饮菊酒。哪怕不能长寿赛神仙,也能活到“九十九”。
千里共婵娟——让思念寄托于秋景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秋情:人们喜欢悲春伤秋,同时也喜欢借月抒怀。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时至中秋佳节,总有一份“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慨。张九龄的诗中所展现的澄澈柔美的夜景,处处渗透着婉约深长的情思。分不清哪是景语,哪是情语。由“海上生明月”的描写,引出下面的抒情。由景入情,触景生情,自然、贴切。
秋日胜春朝——让耳朵将心叫醒
《秋日》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情:秋高气爽,正是出游的好日子,呼朋引伴,携侣同游,或登高望远看北雁南归,或对酒当歌笑谈人生。抛却往日的烦恼忧愁,纵情于醉人秋景之中,岂不快哉。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清朗之声入耳,唤醒了人也唤醒了心。白鹤入云霄,秋日胜春朝,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 油彩描绘的秋天
如果说中国的诗词中描绘出的秋天是一幅写意风流的画卷,那么西方的油画所描绘出的秋天则更添一分唯美与浪漫的气息。画家们用油彩描画出了一幅幅美丽秋景,柔和而明丽的颜色让人陶醉,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心中的秋天。
自然之美
想象在一个秋日的午后自己独坐在河边,阳光不那么刺眼,黄绿树叶被风吹着沙沙作响,仿佛柔美的音乐,抬头望天,云也白的很好看,低下头就能看到清澈的小河泛起波纹,风景如画,这是多么美好的场景,就如同《干草车》所描绘的那样。
约翰·康斯特布尔(john constable)是19世纪英国最杰出的风景画家之一。他的风景画的重要特点,是忠实于画家自身的视觉感受,真实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尤其是自然界的光、色效果,具有朴实、自然、清新的艺术风格。《干草车》是他最著名的风景画,1821年在法国巴黎沙龙展出时,许多法国画家为之倾倒。
该油画描绘了康斯太勃尔诞生的村庄。英国萨福克郡(Suffolk)斯陶尔河(River Stour)河畔的小村庄特福德(Flatford,又名:弗拉富德)的优美风景。画面大部分为天空所占据,表现的是平淡的乡间场景。其中一只循声而望的狗引领着视线:一辆干草车正在过河,河水平静温和,静静地伴随着正在河边淘洗的农妇以及其身后颇具特色的乡间小屋。沉着的色调给画面平添了几分静谧与安逸。在这并不开阔的视线里,远处萨福克起伏平缓的地平线被明媚的阳光笼罩,生动和活力由此而生。画面上绚丽多变的色彩、真实的描绘和浓郁的抒情笔调都令人陶醉。这一切是如此自然、清新、真实,充满爱与美感,没有一点矫揉造作。
该画长约1.85米,这种规格的画作一般以大型题材作为绘画主题,比如历史题材。而康斯太勃尔毫不吝惜地将风景绘制其上,非但不显呆板和单调,其层次分明的主题以及严谨的构图还将自然与人的和谐表现得恰到好处。其间闪烁的好似“珠光”的笔触使得画面富有生气而灵动。画中康斯太勃尔将磨坊画得那么朴实、简洁,给整幅令人陶醉的景色加上锦上添花的一笔。这幅画上的景色,被称为典型英国式的农村风景。
在西欧的电影里尤其是英国的电影中常常见到这类似曾相识的镜头。凭构图色彩的配置,空气感等,康斯太勃尔树立了一种完美的标准。以后的法国现实主义风景大师如卢梭、柯洛等,都是康斯太勃尔最忠实的追随者。
伊萨克·列维坦是俄国杰出的写生画家,他在19世纪90年代中期,画了一系列明朗、愉悦的作品,如《三月》、《金色的秋天》、《伏尔加河上的清风》等。画中以清新的笔调,明媚的阳光和轻快的色彩节奏,一改以往的沉闷和压抑。列维坦这一阶段的内心的轻松,清晰地表现在他的画面上。1895年前后俄国社会上进步知识分子开始活跃,画家本身的环境和身体状况也有所改善,生活中的变化,使他的创作呈现了生命的活力。《金色的秋天》这幅画中饱和的金秋色彩,散发着诗意;透明、清澈、有如宝石一般的溪水,大片的白桦树林,溪边和坡上的草花,远处的白云蓝天,使人感到大自然无限的美好,使人振奋。
列维坦在90年代中期前后,曾在莫斯科绘画、雕刻、建筑学校任教,每到夏秋季节,都带学生到外地进行写生。这幅画是他在写生的基础上整理创作而成的。
著名的《金色的秋天》创作于1895年,画面充满了阳光,湛蓝的天空,仿佛活生生的会呼吸似的,天空飘浮着灰白色的云,阳光穿过云朵照耀在同样蓝得发亮的小溪上,田野正在由绿变黄,树叶已全部变成金黄色,清晰可见的笔触宣泄着画家心中涌动的激情。
劳动之美
《拾穗者》是弗朗索瓦·米勒(法国)最重要的代表作,这是一幅十分真实的,亲切美丽,而又给人以丰富联想的农村劳动生活的图画。从中不难看出画家对劳动的甘苦,特别是“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意义是有着切身的深刻体验的。整个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显得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它像米勒的其它代表作一样,虽然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这是米勒艺术的重要特色。米勒是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大师,他的大量的以农民题材为主的油画、素描、版画至今仍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与鼓舞。
油画《拾穗者》中描绘着三位农妇在收割后的麦地上捡拾麦穗的场面。这儿没有什么戏剧性的事件,也没有任何有趣的情节,在广阔的田野上,远处堆放着高高的麦垛,满载粮食的马车和农夫们奔波忙碌着。三位农妇在前景中弯腰拾着麦穗,她们没有绰约的仪态,美丽的容貌,也没有飘洒的衣衫。她们有的是结实浑圆的身体、简洁的造型和粗羊毛织的朴实的衣裙,在阳光灿烂的田野上,她们正平静而安详地劳动着。然而正是从这样的人物身上,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比学院派绘画中的英雄人物更为自然、可信的风貌。画面构图似乎很随意,地平线处理得较高,给我们留下宁静平稳的印象。几位农妇的动作设计得错落有致,油画《拾穗者》的画面富有节奏感和变化,从中我们体会到淳朴与自然的深刻意义。
雅各布·乔登斯(jacob jordaens 1593-1678年)是法兰德斯一位著名的画家。他通过努力研究北欧的意大利艺术大师们的艺术作品,从中揣摩,仔细研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的主要的成就表现在继承和发扬法兰德斯风俗画的传统方面。雅各布擅长创作农民形象,通过描绘农民丰收时的情景反映出内心的喜悦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在他的作品中有许多都描写了法兰德斯的市民生活,充满生活情趣和乐观主义精神。《祭谷神,收获的女神》就是表现的这样一幅场景,画面中的人物饱满细腻,表情柔和中透着喜悦。淳朴善良的人们辛勤劳作了一年,终于得以收获,他们虔诚的向谷神祈祷,庆祝丰收。 收获之美
当金黄麦子堆满了粮仓,新鲜的瓜果满室飘香的时候,我们体会到秋天的快乐,那是收获的快乐。是的,秋天真的来到了我们中间。就让我们快乐地忙碌着、收获着……好好珍惜这属于收获的季节吧!
奥地利画家约瑟夫·劳尔(josef lauer ,1818年 —1881年)的这幅画让人联想到了这样的场景:当大地刚从薄明的晨嫩中苏醒过来的时候,在肃穆的清凉的果树园子里,便飘荡着清朗的笑声。鸟雀的欢噪已经退让到另外一些角落去。一些爱在晨风中飞来飞去的小甲虫便更不安地四方乱闯。花儿们迎着光伸展着腰身,浓密的树叶在伸展开去的枝条上微微蠕动,却隐藏不住那累累的硕果。看得见在那树丛里还有偶尔闪光的露珠,就像在雾夜中耀眼的星星一样。而那些红色果皮上的一层茸毛,或者是一层薄霜,便更显得柔软而润湿。串串晶莹的葡萄压低了藤蔓,带着好看的绿或玫红,轻轻颤动着。云霞升起来了,从那重重的绿叶的斡隙中透过点点金色的彩霞,映出一缕一缕的透明的淡紫色的、浅黄色的薄光。空气中飘来水果与鲜花的香气,仿佛下一秒就能尝到水果甘美的汁水,一切都让人沉醉。纵然叶落秋收,终将凋零,但再一次轮回生长,萌芽、拔节、开花,果实便在来年秋日,又一次眩目于枝头,因而那落叶与落果抒写的秋韵,是一首“长相思,永不离”的恋歌。
约瑟夫通过深厚的绘画功底具体细致的表现了秋天的收获之美,画面构图饱满并且很好的处理了色彩搭配、明暗关系、黑白灰的关系,把灰色调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不失景物本身的色彩和生机。
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国画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莫奈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分都有他的推广。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
莫奈常常可以从普通的风景中挖掘其魅力。莫奈观察景物细致入微,对光线的变化十分敏锐。莫奈可以就同一处场景画出十几幅作品。而这仅仅是为了表现同一场景的不同天气、光线下的不同表象,这是其他画家很难做到的。
在《苹果与葡萄》这幅画中,莫奈运用了这比较特殊的画法,大部分面积是用小的画笔来描绘,并非是用大号画笔拉出明暗关系,灰色的基调衬托出了水果的立体感。桌上的水果安静的摆放在那,仿佛可以联想到一位温柔的少女用柔软的双手刚刚将他们采摘下,少女脸上带着笑意,那是对收获的歌颂。
秋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秋天
秋天总是酝酿出一种明朗而又沉稳的诗意,也因此深得文人墨客钟情。在他们笔下,秋天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灵动;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烂;是“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的浪漫;是“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大美……即使流传了千百年,那些诗词中所刻画的诗意秋情,还在不知不觉中召唤着我们远足出游,追随着他们的眼睛去赏秋。也许不经意间,你会与千年前的诗人相逢,幻化出同样的心境,感受诗中的意境。
寒山秋水——让身体沁入天堂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秋情:同样是写秋天,王维却一改古人悲凉之调,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山水田园深秋暮色的纯美景象。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带着北国之秋特有的淳朴,加上诗人在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曾引发出我们多少羡慕的感慨。此刻,时间正对,何不抛开心中的纷杂念想,用最纯粹的欣赏眼光,去看看这个王维笔下的秋景有多吸引人。
壮美的山势、纷呈的色彩、如洗的碧空,飒飒秋风扑面而来,饱含着成熟的味道,明媚秋阳将这千山万壑重峦叠嶂照耀得通透鲜亮,穿行期间,看着那山,那水,想想那人那情,闭上眼,用尽全力地深呼吸几口清新的空气,或许你的胸膛也会在那一刹那间变得容纳百川,即使阴郁的心情也早已烟消云散。
层林尽染——让眼睛领略“枫”情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情:“好色”之秋,“枫情”万种。古往今来,人们对“枫叶”的迷恋始终长盛不衰,
从历代文人墨客对枫叶的迷恋,到如今熙熙攘攘赏枫的人流,那抹醉红总是在这个季节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当年杜牧在南国的岳麓山赏枫叶时,踏着弯弯曲曲蜿蜒伸向山头的山路,看到在白云飘浮的地方,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而夕阳晚照下,那枫叶流丹、层林尽染、满山云锦、如烁彩霞相辉映的景象,却更让他如痴如醉,停车领略,感慨这绚丽的色彩堪比江南春日里鲜艳的花朵。
东篱采菊——让心感受花的风骨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秋情:秋天菊花盛开,遍地金黄煞是好看,文人雅士们历来有将人性赋予花木的雅兴,他们自然也给菊花注入了气节和品格。菊花也就因自己的美色、芳香、气节、品格被历代文人赞不绝口,并与梅、兰、竹组成花卉“四君子”。花还被称为花中“隐士”,因为它不张扬、不狂放、不沽名钓誉。所以,能淡泊处世的饱学之士往往会得到“人淡如菊”的佳誉。诗中陶渊明流露出了他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既寓情于景又直抒胸臆,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菊花在秋日的寒风严霜中傲然挺立、吐露芳华;因为她,紫色的如烟似霞,黄色的生机勃发,白色的堆起千层瑞雪,粉色的羞落三月桃花……这个秋天,我们不妨感受一下菊的风骨:簪菊花、喝菊茶、品菊肴、饮菊酒。哪怕不能长寿赛神仙,也能活到“九十九”。
千里共婵娟——让思念寄托于秋景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秋情:人们喜欢悲春伤秋,同时也喜欢借月抒怀。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时至中秋佳节,总有一份“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慨。张九龄的诗中所展现的澄澈柔美的夜景,处处渗透着婉约深长的情思。分不清哪是景语,哪是情语。由“海上生明月”的描写,引出下面的抒情。由景入情,触景生情,自然、贴切。
秋日胜春朝——让耳朵将心叫醒
《秋日》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情:秋高气爽,正是出游的好日子,呼朋引伴,携侣同游,或登高望远看北雁南归,或对酒当歌笑谈人生。抛却往日的烦恼忧愁,纵情于醉人秋景之中,岂不快哉。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清朗之声入耳,唤醒了人也唤醒了心。白鹤入云霄,秋日胜春朝,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 油彩描绘的秋天
如果说中国的诗词中描绘出的秋天是一幅写意风流的画卷,那么西方的油画所描绘出的秋天则更添一分唯美与浪漫的气息。画家们用油彩描画出了一幅幅美丽秋景,柔和而明丽的颜色让人陶醉,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心中的秋天。
自然之美
想象在一个秋日的午后自己独坐在河边,阳光不那么刺眼,黄绿树叶被风吹着沙沙作响,仿佛柔美的音乐,抬头望天,云也白的很好看,低下头就能看到清澈的小河泛起波纹,风景如画,这是多么美好的场景,就如同《干草车》所描绘的那样。
约翰·康斯特布尔(john constable)是19世纪英国最杰出的风景画家之一。他的风景画的重要特点,是忠实于画家自身的视觉感受,真实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尤其是自然界的光、色效果,具有朴实、自然、清新的艺术风格。《干草车》是他最著名的风景画,1821年在法国巴黎沙龙展出时,许多法国画家为之倾倒。
该油画描绘了康斯太勃尔诞生的村庄。英国萨福克郡(Suffolk)斯陶尔河(River Stour)河畔的小村庄特福德(Flatford,又名:弗拉富德)的优美风景。画面大部分为天空所占据,表现的是平淡的乡间场景。其中一只循声而望的狗引领着视线:一辆干草车正在过河,河水平静温和,静静地伴随着正在河边淘洗的农妇以及其身后颇具特色的乡间小屋。沉着的色调给画面平添了几分静谧与安逸。在这并不开阔的视线里,远处萨福克起伏平缓的地平线被明媚的阳光笼罩,生动和活力由此而生。画面上绚丽多变的色彩、真实的描绘和浓郁的抒情笔调都令人陶醉。这一切是如此自然、清新、真实,充满爱与美感,没有一点矫揉造作。
该画长约1.85米,这种规格的画作一般以大型题材作为绘画主题,比如历史题材。而康斯太勃尔毫不吝惜地将风景绘制其上,非但不显呆板和单调,其层次分明的主题以及严谨的构图还将自然与人的和谐表现得恰到好处。其间闪烁的好似“珠光”的笔触使得画面富有生气而灵动。画中康斯太勃尔将磨坊画得那么朴实、简洁,给整幅令人陶醉的景色加上锦上添花的一笔。这幅画上的景色,被称为典型英国式的农村风景。
在西欧的电影里尤其是英国的电影中常常见到这类似曾相识的镜头。凭构图色彩的配置,空气感等,康斯太勃尔树立了一种完美的标准。以后的法国现实主义风景大师如卢梭、柯洛等,都是康斯太勃尔最忠实的追随者。
伊萨克·列维坦是俄国杰出的写生画家,他在19世纪90年代中期,画了一系列明朗、愉悦的作品,如《三月》、《金色的秋天》、《伏尔加河上的清风》等。画中以清新的笔调,明媚的阳光和轻快的色彩节奏,一改以往的沉闷和压抑。列维坦这一阶段的内心的轻松,清晰地表现在他的画面上。1895年前后俄国社会上进步知识分子开始活跃,画家本身的环境和身体状况也有所改善,生活中的变化,使他的创作呈现了生命的活力。《金色的秋天》这幅画中饱和的金秋色彩,散发着诗意;透明、清澈、有如宝石一般的溪水,大片的白桦树林,溪边和坡上的草花,远处的白云蓝天,使人感到大自然无限的美好,使人振奋。
列维坦在90年代中期前后,曾在莫斯科绘画、雕刻、建筑学校任教,每到夏秋季节,都带学生到外地进行写生。这幅画是他在写生的基础上整理创作而成的。
著名的《金色的秋天》创作于1895年,画面充满了阳光,湛蓝的天空,仿佛活生生的会呼吸似的,天空飘浮着灰白色的云,阳光穿过云朵照耀在同样蓝得发亮的小溪上,田野正在由绿变黄,树叶已全部变成金黄色,清晰可见的笔触宣泄着画家心中涌动的激情。
劳动之美
《拾穗者》是弗朗索瓦·米勒(法国)最重要的代表作,这是一幅十分真实的,亲切美丽,而又给人以丰富联想的农村劳动生活的图画。从中不难看出画家对劳动的甘苦,特别是“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意义是有着切身的深刻体验的。整个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显得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它像米勒的其它代表作一样,虽然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这是米勒艺术的重要特色。米勒是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大师,他的大量的以农民题材为主的油画、素描、版画至今仍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与鼓舞。
油画《拾穗者》中描绘着三位农妇在收割后的麦地上捡拾麦穗的场面。这儿没有什么戏剧性的事件,也没有任何有趣的情节,在广阔的田野上,远处堆放着高高的麦垛,满载粮食的马车和农夫们奔波忙碌着。三位农妇在前景中弯腰拾着麦穗,她们没有绰约的仪态,美丽的容貌,也没有飘洒的衣衫。她们有的是结实浑圆的身体、简洁的造型和粗羊毛织的朴实的衣裙,在阳光灿烂的田野上,她们正平静而安详地劳动着。然而正是从这样的人物身上,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比学院派绘画中的英雄人物更为自然、可信的风貌。画面构图似乎很随意,地平线处理得较高,给我们留下宁静平稳的印象。几位农妇的动作设计得错落有致,油画《拾穗者》的画面富有节奏感和变化,从中我们体会到淳朴与自然的深刻意义。
雅各布·乔登斯(jacob jordaens 1593-1678年)是法兰德斯一位著名的画家。他通过努力研究北欧的意大利艺术大师们的艺术作品,从中揣摩,仔细研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的主要的成就表现在继承和发扬法兰德斯风俗画的传统方面。雅各布擅长创作农民形象,通过描绘农民丰收时的情景反映出内心的喜悦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在他的作品中有许多都描写了法兰德斯的市民生活,充满生活情趣和乐观主义精神。《祭谷神,收获的女神》就是表现的这样一幅场景,画面中的人物饱满细腻,表情柔和中透着喜悦。淳朴善良的人们辛勤劳作了一年,终于得以收获,他们虔诚的向谷神祈祷,庆祝丰收。 收获之美
当金黄麦子堆满了粮仓,新鲜的瓜果满室飘香的时候,我们体会到秋天的快乐,那是收获的快乐。是的,秋天真的来到了我们中间。就让我们快乐地忙碌着、收获着……好好珍惜这属于收获的季节吧!
奥地利画家约瑟夫·劳尔(josef lauer ,1818年 —1881年)的这幅画让人联想到了这样的场景:当大地刚从薄明的晨嫩中苏醒过来的时候,在肃穆的清凉的果树园子里,便飘荡着清朗的笑声。鸟雀的欢噪已经退让到另外一些角落去。一些爱在晨风中飞来飞去的小甲虫便更不安地四方乱闯。花儿们迎着光伸展着腰身,浓密的树叶在伸展开去的枝条上微微蠕动,却隐藏不住那累累的硕果。看得见在那树丛里还有偶尔闪光的露珠,就像在雾夜中耀眼的星星一样。而那些红色果皮上的一层茸毛,或者是一层薄霜,便更显得柔软而润湿。串串晶莹的葡萄压低了藤蔓,带着好看的绿或玫红,轻轻颤动着。云霞升起来了,从那重重的绿叶的斡隙中透过点点金色的彩霞,映出一缕一缕的透明的淡紫色的、浅黄色的薄光。空气中飘来水果与鲜花的香气,仿佛下一秒就能尝到水果甘美的汁水,一切都让人沉醉。纵然叶落秋收,终将凋零,但再一次轮回生长,萌芽、拔节、开花,果实便在来年秋日,又一次眩目于枝头,因而那落叶与落果抒写的秋韵,是一首“长相思,永不离”的恋歌。
约瑟夫通过深厚的绘画功底具体细致的表现了秋天的收获之美,画面构图饱满并且很好的处理了色彩搭配、明暗关系、黑白灰的关系,把灰色调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不失景物本身的色彩和生机。
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国画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莫奈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分都有他的推广。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
莫奈常常可以从普通的风景中挖掘其魅力。莫奈观察景物细致入微,对光线的变化十分敏锐。莫奈可以就同一处场景画出十几幅作品。而这仅仅是为了表现同一场景的不同天气、光线下的不同表象,这是其他画家很难做到的。
在《苹果与葡萄》这幅画中,莫奈运用了这比较特殊的画法,大部分面积是用小的画笔来描绘,并非是用大号画笔拉出明暗关系,灰色的基调衬托出了水果的立体感。桌上的水果安静的摆放在那,仿佛可以联想到一位温柔的少女用柔软的双手刚刚将他们采摘下,少女脸上带着笑意,那是对收获的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