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师——苏万青
北京市历史特级教师,北京市学科教学骨干教师,北京市中小学学科德育优秀教师,房山区“十佳教师”,房山区先进工作者,房山区学科教学带头人,房山区师德标兵,房山区教育创新标兵,房山区优秀教师,房山区优秀党员。
苏万青,20世纪80年代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本科学的是历史专业,硕士攻读的是历史文献学。毕业后,她先后在宁夏大学、石油物探局子弟学校任教,2000年应聘到北师大良乡附中至今,现为学校历史教研组组长。苏老师到附中工作的时间总共不过6年,但其所取得的成绩多少令人诧异:
6年中,苏万青连续带了六届高三毕业班,她所教的学生历史高考平均分在本地区一直名列首位。自2001年兼任学校文综组组长以来,她与该校政治、地理教师密切协作,使附中学生文综高考连创佳绩。以近3年文综平均成绩为例,2004年超过市平均分41分,2005年超过市平均分43分,2006年超过市平均分41分。她做班主任,工作成效也同样显著,所带班级被评为区优秀班集体。她重视教育科研,取得了多项成果。
因工作出色,6年中,苏万青先后被评为区级优秀教师、优秀党员、师德标兵、教育创新标兵、学科教学带头人、北京市学科教学骨干教师、北京市历史特级教师、区“十佳教师”等荣誉称号20来项。那么,苏老师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其谜底是什么?让我们试着进行如下解码。
做学生人生旅途的导师
苏老师对教师的含义有着自己的理解,她认为,教师应是学生人生旅途的导师。她甘愿做这样的教师,并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努力着。
在这种思想支配下,苏老师既重视学生近期目标的实现,又顾及学生的长远发展。她十分欣赏一位教育家说过的话:“素质教育的成果,就是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后,还留下的对他一生的发展有用的东西。”当一位毕业生告诉苏老师,至今还牢记她曾讲过的那句话“要学会做人,要学会自己学习”,并在实践中得以运用时,她感到由衷欣慰。
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她把全部的爱倾注给学生,无论学生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她都竭尽所能进行帮助。当学生生病住院时,当贫困生出现经济难题时,当学生出现思想障碍时,总能看到她的身影,感觉到她热情的目光。她尤其关注“后进生”,她认为做好后进生的工作正是教师工作价值的体现。
为了做好“人生旅途的导师”,苏老师除言传身教外,还始终不忘汲取营养、刻苦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育人本领。据2002年统计,一年中她参加的各种教育教学讲座类的进修学习就多达200多学时。
把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对象
也许很多人都会认为,像苏老师这样一位前后教了12年高三毕业班、讲了15年高中历史课的资深教师,备一节好课应当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苏老师不这样认为,她说:“准备一节好课需要一辈子的时间。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认为我哪一节课自己特别满意,包括已经存入国家基础资源库的两节录像课。”
苏老师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我给高一同学讲课,自认为课前准备充分,于是精神饱满地走进这个班的教室。但在讲课中却发现有几个学生不怎么爱听。虽然是少数学生,但我还是感到很遗憾。课后我就开始反思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终于终于找到了那几个学生不爱听的原因。”她说,每年带高三,不能说每节课都是精益求精,但每节课都必须重新准备:去年是怎么讲的,面对今年的学生和今年的高考,这节课应该怎么讲?通过什么样的情景和方式让学生听得更有兴趣?在情感态度方面怎样渗透?在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方面怎样引导学生?
她认为,备课认真不认真效果肯定不一样。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舍得花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她主张一要研究课堂,二要研究学生,三要研究教材。
“要研究课堂。因为课堂具有生成性,任何一节课都是千差万别不可重复的。你认为这么讲学生可能比较容易接受,实际可能并不像你想像的那样。如果学生接受的情况与预期情况不相符,你就要考虑:是原来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没有学好?还是他学得好你没讲出新东西?或是你讲得太死板了他没听明白?这些问题都要考虑到。所以课堂上师生间的反馈很重要。”
“要研究学生。一是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论教。二是要研究课前预习情况,从中可以了解学生对哪部分知识感兴趣,是否抓住了要点等,做到心中有数。三是要研究学生对教师授课的反应,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总之,要做到真正地关注学生。”“要研究教材。对教材的学科知识体系要准确理解,不仅要对高中阶段教材的宏观把握,还要对整个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学科教材之间关系有整体了解。”
正因为苏老师把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对象,因而她的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示范性,有些课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她所执教的《新时期中国城镇化问题探究——以良乡地区为例》录像课,以及所点评的两节录像课均由北京教科研网台中心拍摄,已收入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并在全国播出。
长期的学术探索和教学研究造就了她较强的科研能力。她先后参与了三项市级教育教学课题的研究,先后在《北京教育》、《中学历史教学》、《中国考试》、《中学文科参考资料》等10余家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市级一等奖以上的论文10余篇,主编的著作有《史料·史法·史识》(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等书籍10余部,约150万字。
教学的每一步都要扎扎实实
说到高三教学的成绩,苏老师有着深切的体会。她认为,高考最后的结果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因此,在整个高三教学过程中,每一步都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她尤其强调了如下三个“关键”,即:教学计划关键在于落实;教学内容关键在于基础;教学研究关键在于具体。她说:
“教学计划关键在于落实。宏观上讲,高三教学的几个阶段怎么搞,带过高三的老师都知道,而且都有自己的教学计划,然而到了实施过程中往往被忽略了。其实,计划落实起来比较困难,但十分关键。”
“教学内容关键在于基础。任何时候高三教学都不能超越学科基础知识——这点很重要。比如历史,教学必须从学科的特点出发,把体现学科思想、学科目标的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地落实在每一节课中,而不能将这些带有本质性的东西丢到一边,去做大量的练习题。因为,学生的学科基础学习是素质教育下高考测试的基本要求。”
“高三教学研究关键在于具体。在把握宏观的基础上,搞好微观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既然基础知识起决定性作用,那么有研究没有基础知识的教学,研究是否深入,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上述指导思想不仅体现在苏老师的日常工作中,同时也深深地感染着她的同行们。在她所负责的文综组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 “阅卷不过夜,讲评不过天”。意思是说每次学生考试或测验之后,教师须在当天完成所有阅卷工作,并于第二天向学生进行试卷讲评。目的是趁热打铁,及时反馈,求得最佳效果。就此,她的同事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次模拟考试后,苏老师像往常一样,通知所有文综组的阅卷老师到集中地点进行阅卷,计划晚7点吃饭。但是到了7点阅卷工作并没有完成,于是用餐时间就推到8点。到了8点,还是没有完成。就这样,一推再推,直到晚10点阅卷各项工作包括分数统计等都完成后,大家才吃晚饭。虽说老师们很辛苦,但大家心里踏实,因为自己的学生会因老师的努力而进步。
每每谈到这些,苏老师总是谦虚地说:“文综组的工作是大家做的,是老师们的支持和协作的结果。”
问及被评为特级教师后的感想及打算,她表示:特级教师只是一种称号。自己会一如既往地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教学实效突出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编辑 付江泓
北京市历史特级教师,北京市学科教学骨干教师,北京市中小学学科德育优秀教师,房山区“十佳教师”,房山区先进工作者,房山区学科教学带头人,房山区师德标兵,房山区教育创新标兵,房山区优秀教师,房山区优秀党员。
苏万青,20世纪80年代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本科学的是历史专业,硕士攻读的是历史文献学。毕业后,她先后在宁夏大学、石油物探局子弟学校任教,2000年应聘到北师大良乡附中至今,现为学校历史教研组组长。苏老师到附中工作的时间总共不过6年,但其所取得的成绩多少令人诧异:
6年中,苏万青连续带了六届高三毕业班,她所教的学生历史高考平均分在本地区一直名列首位。自2001年兼任学校文综组组长以来,她与该校政治、地理教师密切协作,使附中学生文综高考连创佳绩。以近3年文综平均成绩为例,2004年超过市平均分41分,2005年超过市平均分43分,2006年超过市平均分41分。她做班主任,工作成效也同样显著,所带班级被评为区优秀班集体。她重视教育科研,取得了多项成果。
因工作出色,6年中,苏万青先后被评为区级优秀教师、优秀党员、师德标兵、教育创新标兵、学科教学带头人、北京市学科教学骨干教师、北京市历史特级教师、区“十佳教师”等荣誉称号20来项。那么,苏老师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其谜底是什么?让我们试着进行如下解码。
做学生人生旅途的导师
苏老师对教师的含义有着自己的理解,她认为,教师应是学生人生旅途的导师。她甘愿做这样的教师,并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努力着。
在这种思想支配下,苏老师既重视学生近期目标的实现,又顾及学生的长远发展。她十分欣赏一位教育家说过的话:“素质教育的成果,就是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后,还留下的对他一生的发展有用的东西。”当一位毕业生告诉苏老师,至今还牢记她曾讲过的那句话“要学会做人,要学会自己学习”,并在实践中得以运用时,她感到由衷欣慰。
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她把全部的爱倾注给学生,无论学生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她都竭尽所能进行帮助。当学生生病住院时,当贫困生出现经济难题时,当学生出现思想障碍时,总能看到她的身影,感觉到她热情的目光。她尤其关注“后进生”,她认为做好后进生的工作正是教师工作价值的体现。
为了做好“人生旅途的导师”,苏老师除言传身教外,还始终不忘汲取营养、刻苦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育人本领。据2002年统计,一年中她参加的各种教育教学讲座类的进修学习就多达200多学时。
把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对象
也许很多人都会认为,像苏老师这样一位前后教了12年高三毕业班、讲了15年高中历史课的资深教师,备一节好课应当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苏老师不这样认为,她说:“准备一节好课需要一辈子的时间。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认为我哪一节课自己特别满意,包括已经存入国家基础资源库的两节录像课。”
苏老师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我给高一同学讲课,自认为课前准备充分,于是精神饱满地走进这个班的教室。但在讲课中却发现有几个学生不怎么爱听。虽然是少数学生,但我还是感到很遗憾。课后我就开始反思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终于终于找到了那几个学生不爱听的原因。”她说,每年带高三,不能说每节课都是精益求精,但每节课都必须重新准备:去年是怎么讲的,面对今年的学生和今年的高考,这节课应该怎么讲?通过什么样的情景和方式让学生听得更有兴趣?在情感态度方面怎样渗透?在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方面怎样引导学生?
她认为,备课认真不认真效果肯定不一样。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舍得花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她主张一要研究课堂,二要研究学生,三要研究教材。
“要研究课堂。因为课堂具有生成性,任何一节课都是千差万别不可重复的。你认为这么讲学生可能比较容易接受,实际可能并不像你想像的那样。如果学生接受的情况与预期情况不相符,你就要考虑:是原来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没有学好?还是他学得好你没讲出新东西?或是你讲得太死板了他没听明白?这些问题都要考虑到。所以课堂上师生间的反馈很重要。”
“要研究学生。一是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论教。二是要研究课前预习情况,从中可以了解学生对哪部分知识感兴趣,是否抓住了要点等,做到心中有数。三是要研究学生对教师授课的反应,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总之,要做到真正地关注学生。”“要研究教材。对教材的学科知识体系要准确理解,不仅要对高中阶段教材的宏观把握,还要对整个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学科教材之间关系有整体了解。”
正因为苏老师把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对象,因而她的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示范性,有些课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她所执教的《新时期中国城镇化问题探究——以良乡地区为例》录像课,以及所点评的两节录像课均由北京教科研网台中心拍摄,已收入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并在全国播出。
长期的学术探索和教学研究造就了她较强的科研能力。她先后参与了三项市级教育教学课题的研究,先后在《北京教育》、《中学历史教学》、《中国考试》、《中学文科参考资料》等10余家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市级一等奖以上的论文10余篇,主编的著作有《史料·史法·史识》(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等书籍10余部,约150万字。
教学的每一步都要扎扎实实
说到高三教学的成绩,苏老师有着深切的体会。她认为,高考最后的结果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因此,在整个高三教学过程中,每一步都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她尤其强调了如下三个“关键”,即:教学计划关键在于落实;教学内容关键在于基础;教学研究关键在于具体。她说:
“教学计划关键在于落实。宏观上讲,高三教学的几个阶段怎么搞,带过高三的老师都知道,而且都有自己的教学计划,然而到了实施过程中往往被忽略了。其实,计划落实起来比较困难,但十分关键。”
“教学内容关键在于基础。任何时候高三教学都不能超越学科基础知识——这点很重要。比如历史,教学必须从学科的特点出发,把体现学科思想、学科目标的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地落实在每一节课中,而不能将这些带有本质性的东西丢到一边,去做大量的练习题。因为,学生的学科基础学习是素质教育下高考测试的基本要求。”
“高三教学研究关键在于具体。在把握宏观的基础上,搞好微观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既然基础知识起决定性作用,那么有研究没有基础知识的教学,研究是否深入,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上述指导思想不仅体现在苏老师的日常工作中,同时也深深地感染着她的同行们。在她所负责的文综组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 “阅卷不过夜,讲评不过天”。意思是说每次学生考试或测验之后,教师须在当天完成所有阅卷工作,并于第二天向学生进行试卷讲评。目的是趁热打铁,及时反馈,求得最佳效果。就此,她的同事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次模拟考试后,苏老师像往常一样,通知所有文综组的阅卷老师到集中地点进行阅卷,计划晚7点吃饭。但是到了7点阅卷工作并没有完成,于是用餐时间就推到8点。到了8点,还是没有完成。就这样,一推再推,直到晚10点阅卷各项工作包括分数统计等都完成后,大家才吃晚饭。虽说老师们很辛苦,但大家心里踏实,因为自己的学生会因老师的努力而进步。
每每谈到这些,苏老师总是谦虚地说:“文综组的工作是大家做的,是老师们的支持和协作的结果。”
问及被评为特级教师后的感想及打算,她表示:特级教师只是一种称号。自己会一如既往地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教学实效突出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编辑 付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