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说话少说些儿语

来源 :好妈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wa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我国民间的一句谚语,用科学的眼光来看,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7月15日,武汉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健教授,在广西人民会堂为南宁的家长们带了一场早期教育主题讲座——《三岁看大》。他认为学习从生命诞生之日就开始了,“在座的父母都严重低估了孩子的学习能力”!
  早期教育不是“白费劲”
  “人类都是‘早产儿’,甚至可以把1岁以内的婴儿叫‘体外胎儿’,这就给人类潜力的开发提供了无限可能!”杨健借用动物与人类比较:一只小角马出生后10分钟可以站起来,再过10分钟就能行走,约两个小时后,便可以随迁徙的马群奔走了。
  和动物不一样,人类是带着一个极不成熟的大脑来到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这使得婴儿大脑具有高度可塑性,需要借助于外部环境的刺激,促使婴儿大脑里的神经元发育,形成庞大的“互联网”。人生的头3年是在“组装”大脑。
  有人认为,3岁以前的事情记不住,教育有用吗?杨健说,“早期教育是潜意识教育,不可能像学知识那样立竿见影,而是在人生发展中慢慢呈现出远期效应。”在他看来,0~3岁的早期教育绝不是白费工夫。
  他说,科学家把人生头3年叫做“形成印刻期”。“就像印刻一样,在大脑产生痕迹,并在今后时刻发挥作用。因此,‘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有道理的。”
  父母“缺席”早教效果打折扣
  “家长不要指望在早教课上完成孩子全部的早教内容。”杨健说,很多家长以为,早期教育就是把孩子送进早教机构,或者以“工作忙”等为理由,很少参与孩子的早期教育。
  其实,在日常生活细节中,父母可以大有作为。杨健说,带孩子上公园时,有的家长带孩子遛一圈,有的则在玩孩子耍时不断让孩子增长见识,两相比较,效果不言而喻。
  “带孩子上公园,是训练宝宝认知能力的极好的机会。”杨健建议,家长进了公园可以问问宝宝:“这棵树和那棵树相比,哪棵高一些?哪棵离我近一些?花是什么颜色?鸟在空中飞,那么鱼在什么地方?”
  在感知能力训练中,时间感知比空间感知难度大,因为时间是无形的。家长们可以从最直接的开始教,比如对孩子说“等一会儿,我来帮你。”家长过一会儿再来到孩子身边,然后强调:“宝宝,爸爸这不是一会儿就来了吗?”孩子明白了“一会儿”就是这个意思。
  杨健用3个关键词来概括早期教育的基本内容:“健美、聪慧、性格品质好。”他指出,0~3岁早期教育涵盖健康活动、认知活动、语言活动、社会活动、艺术活动5个方面,缺一不可。别用“儿语”跟孩子说话
  有的家长教孩子说话,习惯用儿童语言,如吃肉不叫“吃肉”,叫“吃嘎嘎”;喝水不叫“喝水”,叫“咕咚咕咚”……在很多家长看来,这种说话方式既显亲昵,又易于孩子理解,让他跟着学说话。
  “家长一味地用儿童语言和孩子交流,其实不利于孩子语言能力的提高。”杨健说,孩子刚学说话时,因为发音的缘故只会说“水水”“车车”“杯杯”等,但家长如果总是用儿童语言与其沟通,这会导致孩子长到一定年龄都只会说类似的叠词。
  杨教师指出,1~3岁是语言的爆发期,家长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时期对孩子的教育。在正常情况下,1岁7个月的宝宝,已经基本能说主谓句了,如“宝宝喝水”“妈妈走了”。在进行语言训练时,家长应该准确使用语言,充分利用便于背诵的儿歌,给孩子提供良好的语言氛围。
  有家长提出了质疑:“孩子听得懂吗?”“早期教育是可以‘对牛弹琴’的。”杨健说,要孩子理解后再教,那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因为婴幼儿几乎什么都不理解。就像孩子开口叫“妈妈”一样,他其实不懂“妈妈生育了他”“妈妈是爸爸的太太”等含义。早期教育的关键是及时输入信息,让孩子在大脑里形成“印刻”,理解是以后的事。
其他文献
常常听到很多准妈妈抱怨说:怀孕后总是睡不好。详细了解后才知道,原来这些准妈妈的睡眠习惯很不好,所以睡眠质量很差。的确,只有良好的睡眠习惯才能带来优质的睡眠质量。  一、你家的枕头该换了吗?  又旧又脏的枕头容易滋生霉菌、螨虫,引发过敏或者呼吸道疾病。怀孕女性出于对自己和胎儿的保护,更应注意及时更换枕头。  判断是否该换枕头的简便自查标准  1.在没有其他身体疾病的情况下,晨起后常常觉得颈部麻木酸胀
期刊
预产期指的是孕妇预计生产的日期,有几种计算方法:  1、根据末次月经计算:末次月经第一天加上9个月零1周(280天)。举例你的末次月经是1月1日,加9个月为10月1日,再加1周(7天),为10月8日。10月8日就是你的预产期。准确度可达90%,末次月经日期越是精准,预计的准确度越高。  2、根据基础体温曲线计算:将基础体温曲线低温段的最后一天作为排卵日,向后推算264~268天,或加38周。准确度
期刊
先生平时在工作时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可回到家,和儿子在一起时,却像变了一个人,他和孩子一起打打闹闹,像个孩子一样。儿子很骄傲地和幼儿园的小伙伴说:“我爸爸每天下班都陪我一起玩!”  儿子喜欢和先生玩“打滑梯”,先生坐在沙发上,伸长腿,儿子爬上去再滑下来,有时先生故意一颠,惹得儿子“啊”的一声尖叫。儿子特别喜欢先生把他举得高高的,有时儿子有些害怕:“爸爸,快把我放下来!”我也连说,“你别吓到他!”先
期刊
对幼儿来说,这个现买的世界,所有事情都是新鲜和令人惊奇的。孩子从早到晚不断地问父母“为什么”“怎么回事”“为什么要下雨”“为什么糖是甜的”等问题。他们想通过语言表达这个发现,但不知怎样表达好,于是求助于父母。父母必须鼓励孩子的这种探索心理。这时父母绝对不能对孩子撒谎。这是因为父母必须在孩子心里种下“父母不是撒谎的人”的这种可信赖感。  孩子未必都是出于求知欲而提出各种问题的。孩子遇到问题,就问父母
期刊
相信不少妈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哺乳5个月后,您正怀抱着吃奶的宝宝,很舒适地享受着喂奶的愉悦,内心一片安详,突然间,乳头上一阵钻心的疼痛袭来,您几乎失去控制地惨叫一声,不用看,一定是小家伙刚刚咬了您一口。这时,如果小人儿没有被您的惨叫声吓呆或者吓哭,就是被你的反应逗乐了,正看着您坏笑呢!  如果是后一种情况,估计您会一股怒气冲上心头,第一个本能的反应就是,狠狠地批评小家伙一通。  妈妈们的这种强烈反
期刊
在家教中,最致命的是成人间教育方式的冲突。如果上一辈介入了孩子的教育中,妈妈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两全呢?  不遵守你的家庭规则  只要婆婆一来我们家,我给孩子订的很多规矩便“烟消云散”了:晚上的睡觉时间无法保证,看电视没完没了:可以随心所欲地吃冰棍吃糖;不肯自己收拾玩具……我倒不是不欢迎婆婆来,只是她每次驾到,我就会变成“空气”,孩子完全当我不存在了。——小米妈  建议:如果孩子一年中和奶奶相处的时
期刊
并不是只有儿童会体验分别的焦虑,父母也同样会体验到和孩子分别时的痛苦。无论你是要回去开始工作,还是只是需要出趟门,第一次和你的小婴儿分开确实会让你感觉很不舒服。尽管没有什么神奇的方法,下面这些技巧仍然会对你有所帮助。  记住:和孩子分开对你而言要更加困难。宝宝要到了9个月大的时候和陌生人在一起才会感觉不安,所以,你的宝宝如果只有2个月大,不必担心,小家伙还不会有任何痛苦的感觉。事实上,父母暂时离开
期刊
宝宝出生以后,你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幻想推着婴儿车悠闲漫步,还有给他穿衣打扮时的乐趣。但是很快就发现,有些事情需要耐心等一等再开始,还有一些事,需要你现在就开始投入和关注。  在刚出生的最初几周里,宝宝最需要你给予哪些关怀和照料,而哪些事情是可以等等再开始的呢?现在就开始:剪指甲  修剪那么细小的指甲不禁让人有点担心,但是如果任由它们生长,可能会让宝宝抓伤自己,所以,待宝宝出生后不久,你就可以
期刊
生活中我们常听到孩子这么说,“我觉得妈妈好,妈妈不打我,爸爸常打我的屁股。”“我喜欢妈妈,因为她很听我的话,我叫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我不喜欢爸爸,因为我叫他买变形金刚给我,他不买……”  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红白脸”的教育方式屡见不鲜。即父亲与母亲在教育孩子时,常常扮演两个截然相反的“脸谱”:一个演“白脸”,采用打、骂、训的态度和方式;另一个则唱“红脸”,采用哄、逗、护的方式。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
期刊
性格决定命运,好的性格会帮助孩子成为受欢迎的人。父母可以根据宝宝的性格类型,有技巧地进行打造,使宝宝成为“万人迷”。  宝宝的性格类型  行动性:运动型or内秀型  你家宝宝是安静地坐在婴儿车里,还是经常把纸尿布蹂躏成“拳击手套”?  应对招:如果孩子生性不爱动,就不要强迫他过繁活动。当然,还是要提供给他足够的选择,比如在他面前悬挂玩具或放置摇动棒等。  活跃的宝宝走路快,也比较容易入睡。家长要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