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教材上好课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er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的知识结构、编排体系及其隐含的教育理念,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起着直接而重要的引领作用。它总体上遵循了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展现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顺序,呈现了数学知识应有的逻辑顺序。因此,教师应钻深、读懂、悟透教材,正确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教学功能和育人价值。
  
  一、学好教材,理解编排意图
  
  新教材具有“跳跃性、分散性、情境化”的特点,与数学知识具有的“系统性、连贯性、规范化”的特点相冲突;教材中还有许多的“留白、空白”,特别是编排上以情境图的形式替代了以往的准备题。将有关内容蕴藏其中。教师如没真正弄懂、悟透、领会其意图。就会造成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遗漏,随意删改、更换、替代更会导致情境图本身资源的流失。所以,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了解课时、单元、年级、全套教材的知识体系,做到教前心中有数、教时有的放矢,要追问教材所提供材料的必要性和目的性,做到全面把握、有效挖掘与合理运用教材。如,“统计”一课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在教学材料的呈现上,例1星现的是具体事物,例2呈现的则是统计的过程,体现了教学内容的递进性;在收集信息的策略上,例1是从图上获取,是对原始材料的直接处理,例2则是对数据收集过程的认识和运用,是一个整理数据的过程。所以两个例题的编排意图显然有所不同。教学的重、难点定位不相同。教师的组织教学也应不同。
  
  二、读懂教材,促进自主建模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活动,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循这一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充分发挥教材对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引领作用。如“圆柱的体积公式”一课教材设计了“联想已有知识经验——寻找方法——归纳结论”的程序模式,其目的是要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研究过程,使学生在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同时,积累研究数学问题的经验。理解了教材的这种设计意图,教师就应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活动经验等方面的基础。按其意图进行教学。
  
  三、钻深教材,创好问题情境
  
  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数学问题是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教学内容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知的背景,能有效引发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主动探究与解决问题。如学习圆的特征,通过课件呈现从古到今有代表性的交通工具,如马车、手推车、自行车、摩托车、汽车、飞机等让学生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轮子都是圆的,进而引发问题:“轮子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呢?”这个问题恰恰是圆的本质特征的体现,学习素材就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掌握圆的特征。
  
  四、悟透教材,做到高屋建瓴
  
  教材在安排一些教学内容时,因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较注重学生的生活感受与体验,对知识本质认识要求并不是很高,在揭示知识本质方面不是那么严密和周详。如三角形的稳定性内容的教学,当有学生说:“红领巾是三角形,但它不具有稳定性,可以任意地揉捏。容易变形。”我们该怎么回答呢?教材中对三角形的稳定性是这样描述的:“用三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用力拉这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形状不会改变。可见,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因循教材我们很难驳斥回答学生的这个问题,因为“拉得动、拉不动”并不是判断图形是否具有稳定性的标准。为什么会陷入这一矛盾呢?原来教材在安排这一内容时,就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能力,原本就没打算让学生从数学本质去理解,而只是要求学生通过生活去感受并体验三角形具有这种“稳定”的特性。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可让学生用三根小木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再让学生想一想:用这三根小木棒摆一摆,还能围成其他形状的三角形吗?从而使学生发现不管怎样移动小木棒,三角形除姿势变化外,其形状、大小都不会改变,进而感悟图形的唯一确定性,再借助拉三角形、多边形木架验证三角形的稳定性。这样教学不仅形象、易懂,而且科学、明确地指向了三角形稳定性的本质,可有效避免歧义的产生。
  虽然每位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尽相同,选择的学习材料也有所不同。但正如特级教师钱希有所说,材料的选择要慎重、要创新,却也不能否定拿来主义,因为教材毕竟是专家智慧的结晶。
其他文献
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同时也是孩子们科学探究的起点,获取外界信息的基本途径。为充分挖掘视觉功能,看清事物的真面目,我根据透镜的不同焦点,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显微镜、放大镜和望远这三镜,并运用于科学教学之中,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观察”时呼唤着“三镜”  观察不仅是增长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自然界的事物千姿百态,错综复杂,人们只有运用
从种类繁多的玉米种子市场筛选出适合贵州黔东南州种植的最佳玉米品种,为玉米在该地区的增产增收提供参考,按照当地规范化栽培的密度,以当地推广面积较大,适应性较广的玉米品
对2016年春定植的香榧幼苗成活率、保存率和新梢生长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当年香榧幼苗成活率在93%以上,第3年香榧幼苗保存率在85%以上;低海拔气温较高,成活率和保存率相对较
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是阅读主体凭借自身的个性经历和语文积淀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如何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活力、发挥潜力、最大限度地释放情感,是我们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儿童的失趣VS师本    有一位哲人曾说过:“阅读可以使成人再度成为一个儿童。”而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却往往将孩子教育成了成人。以人教版教材中编入的神话和童话类课文为例,原本神话与童话可以使孩子保持对世界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