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障性住房产业化建设策略研究

来源 :信息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ome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于保障性住房的概念和在其建设中推进住房产业化的优点,本文认为对于住房产业化的发展而言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同时住房产业化对于保障性住房建设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保障型住房供需方面已有的问题探析住房产业化进步对其供需的推动体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保障性住房;住房产业化1
  1.住房产业化的内涵
  随着房地产事业的飞速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即住房建设的产业化趋势。住房产业化的发展,对国家、房地产商和住户来说都是有利的。于国家层面,房屋修建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对环境的损害;对房地产商、建造者来说,可以建成高品质的楼房,同时还能获得收益和可喜的社会口碑;对住户来说,1980年以后,我国政府开展建筑工业化的构思,九十年代末,国务院组织发起并由建筑部等多个部门联合草拟了《有关发展住房事业现代化,改善住房品质的一些建议》等文件,当做发展中国住房资产现代化事业的原则。2006年,建设部印发《国家住房产业化基地试行办法》,确定了以“国家住房产业化基地”示范带动国家住房产业现代化的新模式。
  2.保障性住房的基本含义
  保障性住房是住房建设内容的一部分,这部分房屋建设主要是为了给低收入者和经济困难人群提供基本的住房保障,包含了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等几种类型,是与商品房相区别的一种表述方法。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停止福利性住房分配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房改的深化,我国房地产市场快速成长,住房建设快速发展,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明显改善,特别是近几年来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房地产行业的动态一直深受国家和党中央的重视。重要的会议必然会对房地产作出新的调整与规定,党的十八大确定了今后我国房地产市场前进的基本方向,即以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为基本导向,进一步发挥政府在房屋建设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继续建立健全我国的住房体制和政策机制,满足基本的住房需求,正确引导住房领域的高层次需求,形成房地产市场供给平衡、结合基本合理、发展有序的房屋建设市场。
  3.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推行住房产业化的优势
  3.1保障质量
  在我国,房屋墙壁渗漏、开裂甚至坍塌是一直难以解决的问题,保障性住房体现的更加明显。而保障性住房是惠民利民的政策之一,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根据调查我们可以看出,经济适用房的维修率高于正常房屋水平。住房产业化是新的发展趋势,要以统一的标准进行建造,要保证质量并且在住房使用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要进行维修,提高房屋的质量。
  3.2降低成本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规模庞大的工程,采用工业化生产,在流程上和管理上都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住房产业化是以模块化为基础的大规模定制生产,住房的构件部品在工厂成批量生产,现场施工实行高度机械化装配,体现规模化和工业化的优势。当产业化规模加大,其成本增加的数额会呈下降态势,这是因为其规模化采购、规模化生产、规模化运输等环节的直接成本下降。
  3.3提高建房效率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我国传统的住房建设方式效率低下,发达国家建筑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可达到150平方米/人·年左右,我国整个产业的人均年竣工面积28平方米左右,仅为美国和日本的1/4和1/5。保障性住房的缺乏要求房屋建造的速度更快。加速住房产业化能够大幅度减少设计以及建造的时间,能够起到加快建设保障房的效果[1]。
  3.4节能减排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应依托住房产业化将保障性住房建设成为省地节能环保型住房。我国目前每年近20亿平方米的房屋竣工面积当中,绝大多数属于高耗能建筑。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工作组估算,建筑行业到2020年有将基准排放降低29%的潜力,居所有行业之冠,是减排的重点努力方向。结合每套保障性住房面积为五十平米来计算,在“十二五”规划阶段,将建设面积约18亿平米的保障性房屋,如果结合实施产业化运营的方式来推动经营,就能够有效削减碳排放将近2亿吨。
  3.5促进住房产业化技术创新
  保障房有量大、面积小、重复率高等特点,要保证这些要素充分发挥作用,就应当通过产业化的方式去实现。做产业化的产品,首先技术上需要有一套产业链的生产模式,实现标准化、集成化。目前激增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需求对住房产业化发展来说,从增加产品需求角度,对激励我国住房建造技术的创新,无疑蕴涵着很大的机遇。
  除此之外,如果可以形成由政府主导或者管控的保障性房屋建设批量化、规模化的公共平台,地产开发商以及建筑企业都可以在此基础上摸索房屋建设的批量化生产以及房屋建设的技术问题等,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其经营压力和成本,有效规避企业建设风险,从而各尽所长。
  4.住房产业化发展对保障性住房供给的推动机制
  4.1住房产业化能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效率,强制性产业化配建有利于保障对象积极参与和低收人群体的混合聚居
  针对保障性房屋建设供给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在建房屋数量不足等现象,而导致其结果产生的原因也很多,而其内涵里一项关键原因就是并未构建与保障性住房开发承建企业相关的监控机制,假使保障性房屋建设时,能够采用链条式住房建设的方法,不仅政府更好控制正在建设住房产品的数量,与此同时,采用补贴开发建设商的方法,也能够有效激发和刺激其积极性。解困型保障住房的资金来源主要由居住人、政府和投资权销售收入几方面组成,个人承担部分也可以由政府垫付,日后通过租金方式收取。基本型保障住房的资金来源主要由居住人和投资权销售收入组成,个人承担部分按保障等级划分承担比例,主要是随着保障面积的增大,个人承担的比例也随之增大,以此体现保障的公平性和政策的导向性。建设改善类型的保障性房屋,所需资金主要由居住人和开发者的销售收入共同组成。而通过加大改善型住房建设中居住人的费用分摊比例,更有利于推动公平建设和人文关怀。   4.2房地产行业产业化发展不但能提升人们的住房质量,还能进一步满足人们住房要求
  住房产业化让住房在工厂中按照标准进行相对高精度制造成为可能,而且质量极易控制,这对政府监督保障性住房建设企业相当有利,尤其重要的是,这种工厂化生产模式也为中低收入居民参与设计标准的制定和住房质量的监督提供了便利条件,住房质量将有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政府的保障性住房投资终究还是一项民生工程,其最终目的就是更好地满足社会弱势群体的住房需求。
  4.3建筑企业和建筑咨询企业可以发挥更多的作用
  住房产业化可以使建筑企业和建筑咨询企业以及由他们组建的企业集团更好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使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减少中间环节,同时使政府对于保障性住房的控制力增强。
  5.从建设保障性住房入手,全面推进住房产业化,对住房产业化方式提供保障性住房提出以下措施建议
  5.1应制订政府主导保障性住房资源制度
  因为收入低的人群随时都在变化着,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关于经济适用房的问题,政府应该根据群体人员经济的变化制定出合理的完善机制,能够及时回收和及时售出。从政府层面上讲,要尽量掌握保障性住房的资源,协调人员结构,使住房在价格上和质量上让人们接受,并且,要加强监督监管机制,严防腐败行为[2]。
  5.2在方式的选择上,除了大规模的集中建设外,还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在部分出让的商品住房用地上按一定比例配套建设保障性住房,在旧城旧区旧村改造中按一定比例配套建设保障性住房,在各类产业园区建设中集中配套建设公寓、宿舍。
  5.3创新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渠道。为进一步创新并拓宽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模式与建设渠道,现提出以下几点具体建议: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先导,在政府出资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同时,倡导并鼓励企业加大对组建保障性住的房投入,并适时为其提供政策性扶持或相关帮助;在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的选择上,可以选择符合市政规划筹建标准的的待建土地进行建设;除由政府或企业进行自建之外,还可以将被政府统一划归国有的住宅建筑用于住房保障或由政府出面筹划租赁或购买一批居民建筑作为保障性住房进行统一安排。
  6.结语
  住宅产业化实现后,对于解除工程低造价和保证房产高质量的矛盾非常有利。保障房的大力发展也为住房产业化的发展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机遇。大量重复的部件和产品是建造保障房的必需品,其最好的生产方式就是采用产业化,要去承担保障房的规模与价格采用这种生产方式是最合理的。
  日前,深圳人居委发布的指导意见正式明确:深圳于2015年起,新出让住宅用地项目和政府投资建设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将全部采用产业化方式建造。文件除了明确采用产业化方式建造的商品房项目外,对建设单位在自有土地(包括已规划批复的城市更新项目)自愿采用产业化方式建房子的,可申请住宅建筑面积奖励。即自愿做产业化生产的开发商,将获得额3%的住宅建筑面积只收50%的地价。文中明确“奖励的建筑面积为采用产业化方式建造的规定住宅建筑面积3%,功能仍为住宅。奖励建筑面积无需修改已有法定规划,50%的评估市场地价,不纳入预售范围。”这从政策层面激发了行业转型的积极性,且从顶层设计上避免了香港“发水楼”现象。政府出台奖励机制鼓励工业化建房,为产业化住宅提供了一系列的报建、审批、验收等简化手续,包括优先返还墙改基金和散装水泥基金。另外,政府投资的产业化住宅项目优先采用施工、构件一体化总承包模式。这正式预示着中国住宅产业革命时代已来临。
  参考文献:
  [1]文林峰.加快推进住宅产业化全面提高保障性住房质量[J].住宅产业,2012,(12):28-31.
  [2]张雅婷.山西省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推行住宅产业化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4,(16):107-108.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目前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建筑装饰不仅能赋予建筑整体结构的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们的精神负担,愉悦身心。因此建筑装饰施工单位必须认识到建筑装饰的重要性。下面就主要对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要点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建筑工程;装饰装修;施工要点  引言: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是在土木建筑工程的基础上,对建筑进行实用性和美观化的装修工作,其工程质量直接影响到居民居住环境的好坏和
期刊
【摘 要】 建筑结构设计就是对建筑整体框架中的各个受力点进行合理设计,从而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提高工程质量。在结构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实地调研勘察,然后根据建筑的实际需求,经过科学缜密的计算,制定出结构设计方案。钢结构和地基结构是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两部分,对于整个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有直接的影响。  【关键词】 建筑;结构设计;因素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类型的建筑不断出现
期刊
【摘 要】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市场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建筑业的要求在不断的加大,所以建筑行业的发展必须要走专业化的国际道路。建筑业与国家民生息息相关,而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管理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引言:  建筑工程施工虽然在技术上没有太大的难度,但是如果对于细节部位没有处理好,也会对整
期刊
【摘 要】 土建施工质量水平的提高是与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密切相关的,本文从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加强土建工程质量的现场管理、做好现场材料的管理、加强施工现场的进度管理、加强造价控制管理以及加强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等方面对土建施工现场管理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土建;施工现场;管理  引言:  土建施工应遵守企业相关标准,施工单位应将建筑质量放在施工管理的重要位置,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在土建施工中,
期刊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电气自动化控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措施,期望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控制。  【关键词】 电气自动化;可靠性;设备;措施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且被各个领域所运用,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工作效率。自动化技术是推动经法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电子行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人们越来越开始关注起电气自
期刊
【摘 要】 房屋建筑工程管理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作,管理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好各个环节问题的处理工作,让每个建设项目都能得到有效处理。对房屋建筑工程建设中实施质量计划必须全面落实到实处,以提高工程项目质量。本文主要对房屋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管理控制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房屋建筑;质量管理;影响因素;控制措施  引言:  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对房屋建筑的正常使用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施工单位要完善
期刊
【摘 要】 35KV等级变电站普遍由用电单位自建接入电网,为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和工况企业的用电可靠性,对35KV变电站的安全管理运行也相应地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论文重点对35KV变电站的防雷保护,35KV变电站火灾探测报警控制,以及日常的管理维护等进行了重点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 35KV变电站;安全管理;防雷  35KV变电站属于小型变电站,也就是适用于最终端的变电,相对于中型变电站,在风
期刊
【摘 要】 文章通过对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植物配置方法展开研究和探讨,以期为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提供参考作用。  【关键词】 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植物配置;方法  对于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而言,居住区园林景观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迅速崛起,居民对于生活环境和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及其植物配置已成为居住空间建设中的重点关注
期刊
【摘 要】 水利水电工程中混凝土管理是保障工程整体质量的重要途径及方法,其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基础保障,且在国民经济和水利工程健康发展方面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就主要对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施工管理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 水利水电;混凝土;施工管理  引言: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没有水都是不可以的,人们永远不会间断对水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水
期刊
【摘 要】 在建筑电气安装过程中,为了把经常出现的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中,施工前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是必要的,这对电气安装工程的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是影响建筑工程总体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在建筑电气安装过程中,一定要确保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以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主要对建筑电气安装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建筑工程;电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