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通过对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植物配置方法展开研究和探讨,以期为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提供参考作用。
【关键词】 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植物配置;方法
对于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而言,居住区园林景观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迅速崛起,居民对于生活环境和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及其植物配置已成为居住空间建设中的重点关注对象。当下,我国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植物配置方法展开研究和探讨,从而不断吸取设计经验有效实现个性化、合理化的景观植物配置。
一、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植物配置研究现状
植物景观设计与居住区规划设计实质上属于两种不同的学科范围,植物景观设计主要包括街旁绿地、公园、游园等各种功能作用的绿地景观设计,而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则主要包含了建筑设计、地形处理、户外环境处理、基础设施、道路设计等各个方面,而对于作为将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并且在此范围内的研究大部分更偏向于居住区域的绿化功能,正如现代建筑大师白德懋所说的那样,居住区域的绿化应该具备物质功能,简单来说即净化空气、遮阳、改善局部气候、隔声等,还需要具备精神层面的功能,即儿童嬉戏、美化环境、休闲场所、分割空间等。在此方面,还有相关研究人员表示,居住区域的绿化设计还应该满足使居民生活多样化、丰富化的功能。针对居住区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现阶段还主要停留在围绕居住小区的不同功能类别绿地而进行的研究,并且根据该研究成果提出一系列相对应的植物配置和造景方式。
二、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植物配置方法原则
在居住区域进行植物景观设计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全面保证居住区各基本功能正常运转的基础之上,根据该居住区实际情况寻求最大限度的水平提高,使其能够满足居住区生活环境的优美、方便、舒适、安全等各项要求,从而使该居住区域能够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实现环境、社会、经济多角度统一效益,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景观规划植物配置的视角来讲,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进行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整体环境的美观性,即整体视觉环境与居住个体之间的情境交融。同时还需要与建筑相协调,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景观集合空间;保证整体居住区环境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居住区的审美境界与文化品位双向增长,为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氛围,使其在良好的环境熏陶中形成良好道德情操、树立正确三观,建立刚正不阿的品格;创建丰富的空间层次,融入多元化元素,使建筑与绿化环境有机融为一体,保证整体色调的和谐统一。
(二)进行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时,要遵循舒适性原则,即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实现居住区环境与居民的心理和生理要求相适应。详细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舒适的居住环境必须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日照等条件,并且不受噪声污染;其次,舒适的居住环境要拥有较好的环境美化效果以及较高的环境绿化水平,居住区范围小气候良好,空气清新洁净。
(三)进行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时还需着重考虑居住区内的安全因素,保证居民社会生活及居住社会环境的安定和谐,同时保障居住区各个功能系统的和谐统一与正常运转。总结而言就是满足居住区的识别与认同、交往与私密、归属与领域等一系列心理与生理需求。
(四)在实施居住区的植物景观设计时,还应满足居住区的方便性原则,也就是满足居民在空间、时间等方面的分配质量和分配水平。集中表现在为居住区居民的人际交往以及社会活动提供休闲场所。
三、居住区四季、光影与植物配置
针对居住区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要根据该区域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四季变化及光影变化。在对居住区的植物景观进行规划时,可以充分利用光、影相互配合、映衬从而实现空间环境的深度和层次感,营造良好的视觉感受。合理将水体、阳光、园林植物、自然日光搭配在一起,能够构建出变幻莫测的光影绿化景观。不仅如此,在景观植物的色彩选择、搭配方面也需要进行全面、详细的考究,有效利用植物色彩营造视觉效果能够使观者产生不同的联想与心理感受,在不通视角和心理感受下构建出丰富多彩的空间感及意境。另外,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要根据四季的变换规律,配置相应的绿化植物,充分利用四季的变换凸出植物景观的季节性,能够为整体居住区营造出五彩缤纷的四季景观,凸显居住区园林景观的个性美和自然美。
四、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植物配置方法和方式
(一)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植物配置方法
针对居住区景观规划的植物配置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迎合植物的自然规律,实施拟生态式植物配置,最大限度隐藏人工培植迹象,为植物构建出高度接近自然生态的生长环境,使植物能够充分顺应其自身生长规律和特性,充分凸显植物的生态美和生态平衡感,给观者提供轻松、舒适的心理及生理感受,具体植物构建形式有:林植、丛植、散点植、孤植、群植等,形态各异的植物搭配和栽培可以营造出不同景观形象,为观者提供不同的视觉享受。另一方面,居住区的主要植物配置样式包括:单一化的草坪;草坪与灌木搭配;草坪与乔木搭配;灌木与常绿草坪的搭配;草坪、灌木、乔木的搭配。第二,规则的植物配置方法,即根据严谨、整齐、协调、固定等方法,按照相应的距离对植物进行栽植,其中运用列植、单值、对植等形式,将植物按照规律、持续、整齐等原则进行规范统一的栽植,给观者营造严谨与整齐划一的感受。
(二)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植物配置方式
园林景观主要通过植物配置来展现其中心内涵,园林景观的艺术、特色、自然等方面可以通过相应的植物配置来诠释。若想合理规划园林景观实现植物的科学配置,则需要以主体景观为基础实施整体的规划和布局设计,满足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结合季节变换规律、植物配置层次分明、整体布局科学合理等要求。具体而言实施植物配置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充分考虑植物的季节性,植物会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发生颜色、形状等变化。因此,在进行居住区景观植物配置时,要充分考虑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将不同季节性的植物合理搭配在一起,最大限度保证在不同季节呈现出不同的景观,使观者能够强烈的感受到季节的变迁;第二,将花草进行合理的搭配,使花、草能够从颜色、形态、层次感等方面形成高度协调和互补作用,提升整体景观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丰富景观的色彩搭配,从而形成和谐、完整的居住区园林景观;第三,实现不同层次植物的合理配置,现阶段的居住环境中的植物配置大多遵循疏密有序、高低错落等配置原则。主要依靠于常绿乔木、球类灌木、、低灌木、草坪等高低不同的植物构建出不同层次,从而形成小范围的园林植物群落。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如何实现协调、合理、美观、科学的进行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及植物配置,是当前我们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只有充分掌握自然规律、结合该地区实际情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有效实现居住区景观规划的原始性和生态性,才能构建出满足人们所生活质量以及居住环境要求的居住空间,最终达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静.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植物配置方法的探讨[J].福建农业,2014,(09):153-153.
[2]陈湘宜.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探讨[D].湖南农业大学,2010.
[3]梁莹.节约型理念在经适房居住区园林景观中的应用[D].南京农业大学,2012.
[4]赵博.西安市住宅区园林景观中植物配置调研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关键词】 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植物配置;方法
对于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而言,居住区园林景观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迅速崛起,居民对于生活环境和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及其植物配置已成为居住空间建设中的重点关注对象。当下,我国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植物配置方法展开研究和探讨,从而不断吸取设计经验有效实现个性化、合理化的景观植物配置。
一、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植物配置研究现状
植物景观设计与居住区规划设计实质上属于两种不同的学科范围,植物景观设计主要包括街旁绿地、公园、游园等各种功能作用的绿地景观设计,而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则主要包含了建筑设计、地形处理、户外环境处理、基础设施、道路设计等各个方面,而对于作为将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并且在此范围内的研究大部分更偏向于居住区域的绿化功能,正如现代建筑大师白德懋所说的那样,居住区域的绿化应该具备物质功能,简单来说即净化空气、遮阳、改善局部气候、隔声等,还需要具备精神层面的功能,即儿童嬉戏、美化环境、休闲场所、分割空间等。在此方面,还有相关研究人员表示,居住区域的绿化设计还应该满足使居民生活多样化、丰富化的功能。针对居住区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现阶段还主要停留在围绕居住小区的不同功能类别绿地而进行的研究,并且根据该研究成果提出一系列相对应的植物配置和造景方式。
二、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植物配置方法原则
在居住区域进行植物景观设计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全面保证居住区各基本功能正常运转的基础之上,根据该居住区实际情况寻求最大限度的水平提高,使其能够满足居住区生活环境的优美、方便、舒适、安全等各项要求,从而使该居住区域能够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实现环境、社会、经济多角度统一效益,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景观规划植物配置的视角来讲,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进行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整体环境的美观性,即整体视觉环境与居住个体之间的情境交融。同时还需要与建筑相协调,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景观集合空间;保证整体居住区环境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居住区的审美境界与文化品位双向增长,为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氛围,使其在良好的环境熏陶中形成良好道德情操、树立正确三观,建立刚正不阿的品格;创建丰富的空间层次,融入多元化元素,使建筑与绿化环境有机融为一体,保证整体色调的和谐统一。
(二)进行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时,要遵循舒适性原则,即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实现居住区环境与居民的心理和生理要求相适应。详细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舒适的居住环境必须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日照等条件,并且不受噪声污染;其次,舒适的居住环境要拥有较好的环境美化效果以及较高的环境绿化水平,居住区范围小气候良好,空气清新洁净。
(三)进行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时还需着重考虑居住区内的安全因素,保证居民社会生活及居住社会环境的安定和谐,同时保障居住区各个功能系统的和谐统一与正常运转。总结而言就是满足居住区的识别与认同、交往与私密、归属与领域等一系列心理与生理需求。
(四)在实施居住区的植物景观设计时,还应满足居住区的方便性原则,也就是满足居民在空间、时间等方面的分配质量和分配水平。集中表现在为居住区居民的人际交往以及社会活动提供休闲场所。
三、居住区四季、光影与植物配置
针对居住区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要根据该区域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四季变化及光影变化。在对居住区的植物景观进行规划时,可以充分利用光、影相互配合、映衬从而实现空间环境的深度和层次感,营造良好的视觉感受。合理将水体、阳光、园林植物、自然日光搭配在一起,能够构建出变幻莫测的光影绿化景观。不仅如此,在景观植物的色彩选择、搭配方面也需要进行全面、详细的考究,有效利用植物色彩营造视觉效果能够使观者产生不同的联想与心理感受,在不通视角和心理感受下构建出丰富多彩的空间感及意境。另外,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要根据四季的变换规律,配置相应的绿化植物,充分利用四季的变换凸出植物景观的季节性,能够为整体居住区营造出五彩缤纷的四季景观,凸显居住区园林景观的个性美和自然美。
四、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植物配置方法和方式
(一)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植物配置方法
针对居住区景观规划的植物配置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迎合植物的自然规律,实施拟生态式植物配置,最大限度隐藏人工培植迹象,为植物构建出高度接近自然生态的生长环境,使植物能够充分顺应其自身生长规律和特性,充分凸显植物的生态美和生态平衡感,给观者提供轻松、舒适的心理及生理感受,具体植物构建形式有:林植、丛植、散点植、孤植、群植等,形态各异的植物搭配和栽培可以营造出不同景观形象,为观者提供不同的视觉享受。另一方面,居住区的主要植物配置样式包括:单一化的草坪;草坪与灌木搭配;草坪与乔木搭配;灌木与常绿草坪的搭配;草坪、灌木、乔木的搭配。第二,规则的植物配置方法,即根据严谨、整齐、协调、固定等方法,按照相应的距离对植物进行栽植,其中运用列植、单值、对植等形式,将植物按照规律、持续、整齐等原则进行规范统一的栽植,给观者营造严谨与整齐划一的感受。
(二)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植物配置方式
园林景观主要通过植物配置来展现其中心内涵,园林景观的艺术、特色、自然等方面可以通过相应的植物配置来诠释。若想合理规划园林景观实现植物的科学配置,则需要以主体景观为基础实施整体的规划和布局设计,满足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结合季节变换规律、植物配置层次分明、整体布局科学合理等要求。具体而言实施植物配置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充分考虑植物的季节性,植物会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发生颜色、形状等变化。因此,在进行居住区景观植物配置时,要充分考虑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将不同季节性的植物合理搭配在一起,最大限度保证在不同季节呈现出不同的景观,使观者能够强烈的感受到季节的变迁;第二,将花草进行合理的搭配,使花、草能够从颜色、形态、层次感等方面形成高度协调和互补作用,提升整体景观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丰富景观的色彩搭配,从而形成和谐、完整的居住区园林景观;第三,实现不同层次植物的合理配置,现阶段的居住环境中的植物配置大多遵循疏密有序、高低错落等配置原则。主要依靠于常绿乔木、球类灌木、、低灌木、草坪等高低不同的植物构建出不同层次,从而形成小范围的园林植物群落。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如何实现协调、合理、美观、科学的进行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及植物配置,是当前我们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只有充分掌握自然规律、结合该地区实际情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有效实现居住区景观规划的原始性和生态性,才能构建出满足人们所生活质量以及居住环境要求的居住空间,最终达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静.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植物配置方法的探讨[J].福建农业,2014,(09):153-153.
[2]陈湘宜.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探讨[D].湖南农业大学,2010.
[3]梁莹.节约型理念在经适房居住区园林景观中的应用[D].南京农业大学,2012.
[4]赵博.西安市住宅区园林景观中植物配置调研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