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与写作互为表里、合二为一的实用阅读教学观脱胎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极力提倡的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动手能力弱,创新能力不强。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情况相当严重。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正在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很大的启发性和指导性。蚕吃桑叶,吐而为丝。语文阅读教学如果也能在“做”上用功夫,学生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抓住语文课本其实就是抓住写作的宝藏。
语文课本是许多语文学科专家们投注了极大的努力、苦心孤诣了多年的成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文学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段、开头、结尾、过渡以及结构安排是学生可以模仿和借鉴的练笔资源,是我们作文教学中最好的蓝本。
如苏教版的必修一每个专题一般有导语和两至三个板块组成。导语是对专题内容的扼要概括,而每个板块则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专题的人文内涵,同时提出了阅读和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具体要求,每个专题都开设了“积累和应用”栏目。基于这一点,我就始终努力地从课本里攫取写作的激发点,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由此改变阅读课教学与作文教学分离的现状,使得阅读教学有效地为写作服务。再如《史记选读》这样的文质兼美的教材,学生就可以从选文中汲取很多素材,如司马迁为了不辜负父亲的临终嘱托,为了履行史官的神圣职责,他毅然自请腐刑,“就极刑而无愠色”。这是承担责任的勇气;这也是“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典范。同时司马迁还写到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 、孙膑、吕不韦、韩非子,他们都能含垢忍辱,但都最终“立功名于天下”。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同学写作时用的素材。
阅读教学可为作文教学提供模式和范例。
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运用教材范文的多种技法,提高写作能力。文章的谋篇布局、衔接过渡等同样也可以学习教材中范例。如教学张洁的《我的四季》把人生的不同阶段用春夏秋冬四季来比喻,既巧妙又通俗。在不同的阶段,作者用的笔墨又不一样,针对我们刚上高中的同学的年龄特点,编者选入体悟人生这一板块,无疑“春”这一段落是用笔较多的地方,因为“春”是播种的季节。人生的春天不也是播种的最佳时机吗?《始得西山宴游记》的第一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在这么短小的篇幅中有必要这样处理吗?与文章的题目有关系吗?你写文章有过这样的铺设吗?又如教学《想北平》、《我心归去》两篇课文都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乡的情感,他们是选择了哪些作为比较的对象,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组织的,让学生自己从文中找答案。然后写一篇同题《我心归去》片断作文,要求运用对比表现手法。经过指导后,学生都有话说了,比先前的作文耐读了很多。所以充分利用阅读文本的确能够对写作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其实自古及今,许多优秀的篇章都借鉴于前人的劳动果实。譬如王勃的闻名遐迩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脱胎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但庾信的两句话显得雕琢造作,意境不如王勃的优美动人。庾信的落花与马射队伍中绘着芝草的车盖齐飞,联想欠自然。王勃的句子较原句更真实自然,优美动人。王勃写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的色彩对照;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并举,构成的画面更为明丽鲜活,超出前人甚远。2009年湖北的最牛满分作文《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的小作者周海洋就坦言自己这篇文章其实受到了2005年一篇四川高考满分作文《永远的谭嗣同》的影响,如果自己这篇算“最牛”的话,那篇应该是“超级牛”。小周同学是挺谦虚的,《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这首古体诗,共1080字,回顾了近代史上诸多重大事件。高考阅卷老师评价此文为“形式和内容表现上都堪称一流”,给了满分。可见“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阅读教学可以“以读促写”,不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平时作文中学生往往关注一些曾经的小事或空洞的喊口号,我就引导他们:为什么《想北平》里小花小草都能进入名家的笔下;第一次离家而又已经近两个月没回家的外市同学,一旦遇到什么不高兴、受到委屈的时候,难道你没有“我心归去”吗?如果能把真实的情感记录下来,你也是名家了。然后学生再读课文,有了写作的内动力了,很多同学的周记就写了想家的心情,我读了特别感动。讲《始得西山宴游记》时,根据课题和自读提示,我以“假如我写此文”为诱,启发学生大胆构想,积极思考,然后请学生带着自己的创设蓝图进入作者创造的文章空间。此类阅读,极大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愫。读《边城》,小说的结尾翠翠等二老回来,“也许明天回来,也许再也不回来”。让同学发挥想象,合理续写,既是对作品主旨、风格的把握和探索,也是對作品别开生面的二度创作,它突破读写界限,使学生的创造才能在二度创作中得以淋漓尽致的挥洒。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加强阅读指导,从阅读中汲取写作养料
要想提高语文能力仅靠课本学习还不行,要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拓宽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使作文训练有了源泉,活水不断,进而提高写作能力。老师要指导学生应用课堂上学习解读课本的方法去阅读课外书,即是所说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从课外书上获取养料。
利用阅读教学使学生熟知各种文体特点,记叙文的六大要素,议论文的三要素,说明文的逻辑顺序其实都有章可循,教材中都有典型的范例。老师有针对性地训练各种文体的写法,使其写作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写作的训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训练的。”
阅读教学促进写作教学,反过来,写作教学又会拉动阅读教学。
这正像叶老指出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实际上,阅读也需要倾吐,可以说写作是伴随着倾吐的吸收。”写作出成果了,学生潜在的阅读欲望就会被释放出来。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抓住语文课本其实就是抓住写作的宝藏。
语文课本是许多语文学科专家们投注了极大的努力、苦心孤诣了多年的成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文学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段、开头、结尾、过渡以及结构安排是学生可以模仿和借鉴的练笔资源,是我们作文教学中最好的蓝本。
如苏教版的必修一每个专题一般有导语和两至三个板块组成。导语是对专题内容的扼要概括,而每个板块则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专题的人文内涵,同时提出了阅读和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具体要求,每个专题都开设了“积累和应用”栏目。基于这一点,我就始终努力地从课本里攫取写作的激发点,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由此改变阅读课教学与作文教学分离的现状,使得阅读教学有效地为写作服务。再如《史记选读》这样的文质兼美的教材,学生就可以从选文中汲取很多素材,如司马迁为了不辜负父亲的临终嘱托,为了履行史官的神圣职责,他毅然自请腐刑,“就极刑而无愠色”。这是承担责任的勇气;这也是“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典范。同时司马迁还写到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 、孙膑、吕不韦、韩非子,他们都能含垢忍辱,但都最终“立功名于天下”。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同学写作时用的素材。
阅读教学可为作文教学提供模式和范例。
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运用教材范文的多种技法,提高写作能力。文章的谋篇布局、衔接过渡等同样也可以学习教材中范例。如教学张洁的《我的四季》把人生的不同阶段用春夏秋冬四季来比喻,既巧妙又通俗。在不同的阶段,作者用的笔墨又不一样,针对我们刚上高中的同学的年龄特点,编者选入体悟人生这一板块,无疑“春”这一段落是用笔较多的地方,因为“春”是播种的季节。人生的春天不也是播种的最佳时机吗?《始得西山宴游记》的第一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在这么短小的篇幅中有必要这样处理吗?与文章的题目有关系吗?你写文章有过这样的铺设吗?又如教学《想北平》、《我心归去》两篇课文都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乡的情感,他们是选择了哪些作为比较的对象,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组织的,让学生自己从文中找答案。然后写一篇同题《我心归去》片断作文,要求运用对比表现手法。经过指导后,学生都有话说了,比先前的作文耐读了很多。所以充分利用阅读文本的确能够对写作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其实自古及今,许多优秀的篇章都借鉴于前人的劳动果实。譬如王勃的闻名遐迩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脱胎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但庾信的两句话显得雕琢造作,意境不如王勃的优美动人。庾信的落花与马射队伍中绘着芝草的车盖齐飞,联想欠自然。王勃的句子较原句更真实自然,优美动人。王勃写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的色彩对照;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并举,构成的画面更为明丽鲜活,超出前人甚远。2009年湖北的最牛满分作文《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的小作者周海洋就坦言自己这篇文章其实受到了2005年一篇四川高考满分作文《永远的谭嗣同》的影响,如果自己这篇算“最牛”的话,那篇应该是“超级牛”。小周同学是挺谦虚的,《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这首古体诗,共1080字,回顾了近代史上诸多重大事件。高考阅卷老师评价此文为“形式和内容表现上都堪称一流”,给了满分。可见“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阅读教学可以“以读促写”,不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平时作文中学生往往关注一些曾经的小事或空洞的喊口号,我就引导他们:为什么《想北平》里小花小草都能进入名家的笔下;第一次离家而又已经近两个月没回家的外市同学,一旦遇到什么不高兴、受到委屈的时候,难道你没有“我心归去”吗?如果能把真实的情感记录下来,你也是名家了。然后学生再读课文,有了写作的内动力了,很多同学的周记就写了想家的心情,我读了特别感动。讲《始得西山宴游记》时,根据课题和自读提示,我以“假如我写此文”为诱,启发学生大胆构想,积极思考,然后请学生带着自己的创设蓝图进入作者创造的文章空间。此类阅读,极大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愫。读《边城》,小说的结尾翠翠等二老回来,“也许明天回来,也许再也不回来”。让同学发挥想象,合理续写,既是对作品主旨、风格的把握和探索,也是對作品别开生面的二度创作,它突破读写界限,使学生的创造才能在二度创作中得以淋漓尽致的挥洒。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加强阅读指导,从阅读中汲取写作养料
要想提高语文能力仅靠课本学习还不行,要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拓宽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使作文训练有了源泉,活水不断,进而提高写作能力。老师要指导学生应用课堂上学习解读课本的方法去阅读课外书,即是所说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从课外书上获取养料。
利用阅读教学使学生熟知各种文体特点,记叙文的六大要素,议论文的三要素,说明文的逻辑顺序其实都有章可循,教材中都有典型的范例。老师有针对性地训练各种文体的写法,使其写作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写作的训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训练的。”
阅读教学促进写作教学,反过来,写作教学又会拉动阅读教学。
这正像叶老指出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实际上,阅读也需要倾吐,可以说写作是伴随着倾吐的吸收。”写作出成果了,学生潜在的阅读欲望就会被释放出来。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