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精神,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要求,各校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个响亮的口号,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吸引全体在校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寝室,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怎样让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更具有科学性,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变化规律,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高中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意义
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是近几年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与课间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活,练习强度适宜,师生共同参与。它不仅可以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到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实效。由于大课间体育活动具有多种功能,所以学校将上午第二三节课间设定为大课间操时间,目的就是使学生身心得到锻炼以达到国家规定的健康标准。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落实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一小时的重要内容。它对调节学生学习节奏、缓解学习疲劳、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落实阳光体育一小时必须要开展好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小学校要每天至少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一次。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生每天都参加的全校性、大规模的集体活动,长期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团结向上、遵规守纪、勤奋认真的良好校园风气起着重要作用。
二、准确把握实施有效性阳光体育与大课间活动的特点
1.大课间活动有效性突出学生个性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很多学校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时,都注重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突出个性,展现特色。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制定了适合本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方案、并与学校整体工作目标紧密结合,促进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同时,结合学校实际,通过学校活动项目的多样性,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其中。
2.探索阳光体育大课间为开展多样体育活动提供氛围
教师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学校要把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作为日常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纳入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探索学生兴趣,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吸引力,进而增强广大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激励他们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三、探索阳光体育体现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要让学生在愉悦的运动氛围中身心得到锻炼,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教师必须更好地把它当做一门课程去认真开发,使其更好地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服务。
1.探索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发展学生个性
体育大课间操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和张扬个性的大舞台。为了展示学生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学校开展了篮球、健身操、校园舞等兴趣小组,让那些有特长的孩子有张扬个性、展示才能的舞台。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活动项目,秩序井然又充满自由,不仅让学生锻炼了身体,而且激发了学生兴趣,让学生体验到了运动的快乐。
2.实施大课间活动有效性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大课间体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活动中,在比赛过程中,学生间互相支持、合作愉快;比赛中,学生表现出团结协作、关心集体、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通过自编教学与练习,学生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都得到了提高。增强了学生未来踏入社会的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吸收。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以充沛的精力投入紧张的学习中。学校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
总之,上述是笔者对有效实施阳光体育和大课间活动的一些看法。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调整,由于活动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只要通过不断的积累和总结,笔者坚信今后的阳光体育大课间在具体的实施中会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富嘉贞.关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研究和建议[J].中国学校体育,2000(3).
[2]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Z].2005.
一、正确认识高中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意义
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是近几年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与课间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活,练习强度适宜,师生共同参与。它不仅可以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到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实效。由于大课间体育活动具有多种功能,所以学校将上午第二三节课间设定为大课间操时间,目的就是使学生身心得到锻炼以达到国家规定的健康标准。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落实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一小时的重要内容。它对调节学生学习节奏、缓解学习疲劳、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落实阳光体育一小时必须要开展好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小学校要每天至少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一次。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生每天都参加的全校性、大规模的集体活动,长期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团结向上、遵规守纪、勤奋认真的良好校园风气起着重要作用。
二、准确把握实施有效性阳光体育与大课间活动的特点
1.大课间活动有效性突出学生个性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很多学校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时,都注重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突出个性,展现特色。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制定了适合本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方案、并与学校整体工作目标紧密结合,促进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同时,结合学校实际,通过学校活动项目的多样性,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其中。
2.探索阳光体育大课间为开展多样体育活动提供氛围
教师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学校要把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作为日常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纳入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探索学生兴趣,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吸引力,进而增强广大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激励他们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三、探索阳光体育体现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要让学生在愉悦的运动氛围中身心得到锻炼,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教师必须更好地把它当做一门课程去认真开发,使其更好地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服务。
1.探索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发展学生个性
体育大课间操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和张扬个性的大舞台。为了展示学生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学校开展了篮球、健身操、校园舞等兴趣小组,让那些有特长的孩子有张扬个性、展示才能的舞台。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活动项目,秩序井然又充满自由,不仅让学生锻炼了身体,而且激发了学生兴趣,让学生体验到了运动的快乐。
2.实施大课间活动有效性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大课间体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活动中,在比赛过程中,学生间互相支持、合作愉快;比赛中,学生表现出团结协作、关心集体、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通过自编教学与练习,学生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都得到了提高。增强了学生未来踏入社会的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吸收。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以充沛的精力投入紧张的学习中。学校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
总之,上述是笔者对有效实施阳光体育和大课间活动的一些看法。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调整,由于活动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只要通过不断的积累和总结,笔者坚信今后的阳光体育大课间在具体的实施中会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富嘉贞.关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研究和建议[J].中国学校体育,2000(3).
[2]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Z].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