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起,我校以博雅文化建设为背景,以校本课程体系化构建为目标,在博雅课程理念、博雅课程体系建设和博雅课程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做出了扎实的探索。
一、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意义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始于2001年,当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增强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从此进入了我国中小学校管理者及教育研究者的视野。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简称SBCD)”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基本思想是政府下放部分课程的决策权,由学校统筹政府课程计划,自主开发适合本校师生的校本课程。所谓“校本(school-based)”,从英文字面来理解便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指的是校本课程开发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基于学校、在学校中,要求学校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必须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而最终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方案必须在学校中有效地实施。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校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校本课程,是既能体现学校办学宗旨、学生需求和学校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组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群。这样的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通常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一种是设计开发旨在发展本校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学校课程。虽然我国的校本课程开发起步较晚,但为了克服“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弊端,各地中小学校积极行动,组织本校教师开发出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校本课程。尽管成绩是主要的,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突出表现为这些课程开发过多关注任务、教材、学科、教师、活动等课程元素,导致各学科教师各行其是,使得学校的校本课程如同一个装下了不同学科特色的“课程拼盘”,让人眼花缭乱,却很难彰显“校本”特点。之所以出现以上问题,其深层根源在于,这些学校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忽视了学校文化建设,尚未形成自身的教育哲学,导致课程建设缺少了灵魂,再加上欠缺一种可以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进行整体规划的课程统整意识和能力,自然也就不能构建起一种基于学校文化的真正校本的课程体系。
我校在2013年立项了南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设想以博雅文化建设为根基,以构建一个系统、开放、包容的,可以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校本课程体系——博雅课程体系为实践诉求,通过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辅以我校自主开发的学校课程,使学校层面的各类课程全部具有“校本”的博雅文化特点,丰富我校“贵于品·雅于行”的文化追求。2018年,我校立项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以学校课程领导力提升引领学校文化发展的实践研究”及其子课题“博雅文化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将研究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二、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操作策略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当代教育评价之父”拉尔夫·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第一,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第二,提供什么教育体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体验;第四,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以上四个基本问题,构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我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遵循泰勒原理的理论指导,基于我校博雅文化建设的实际需求,进行了长达7年的实践探索。
(一)科学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泰勒认为,目标是有意识想要达到的目的,教育目标就是学校教职员工期望实现的结果;教育目标还是学校选择材料、勾划内容、编制教学程序以及制定测验和考试的准则。校本课程开发原本是为了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达成学校的办学目标,彰显学校的文化特色,因此,它必须紧贴学校文化行走,高效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學校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发展,因此,它必须考虑学校的育人目标暨学生的发展需要,科学评估学生发展中应然和实然的差距,制定切实可行的分层目标;校本课程开发还是一个在实践中动态生成的过程,因此,它的目标还应具备足够的开放性。
我校以“贵于品·雅于行”为学校文化追求,以“品德端正、雅行千里,人格健全、豁达明理,学习知识、坚持真理,丰厚底蕴(素养)、走向智慧”为育人目标,致力建设博雅文化,通过统整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构建我校的博雅课程体系,这便是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二)充分发挥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其进一步熟悉学校文化的特点和本学科教材的编写意图,并在深刻把握博雅文化特点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作为教育教学主导者的作用,不断提高其校本课程开发和执行能力。
为了做好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我校成立了课程发展中心,下设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程规划、课程审议、课程计划管理与执行、课程评价、校本教材编写与管理、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培训等工作;再以年级组为单位,成立校本课程年级研发小组,具体负责结合本年级教师的特点、特长合理分配校本教材的研发与编写任务,充分发挥每一个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学校层面的各种保障和激励机制,包括让校本课程进课表、培养“双师”型教师、家校合力提高课程品质、学校品牌与校外课程资源良性互动、建立校本课程评价机制等。实践过程中,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基于学校博雅文化特色和学生发展需要制订课程实施方案,公布课程目录,协调各年级研发小组编写教材、撰写教案、做好备课和上课准备;教务处或教研组安排教学任务;班主任组织并协调学生选课。 (三)用好评价反馈,及时评估、调整课程设计与实施,确保目标达成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育目标的理解和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把握,学校可通过课程评估及时掌握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完善校本课程的实施,确保目标的达成。
三、提炼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成果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3月为现状调研和方案设计阶段,主要工作是成立课题组、分专题进行调研、设计研究方案、邀请专家对研究方法进行指导、完善研究方案、培训课题组成员、组织课题开题;2014年7月—2018年7月为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阶段,主要工作是制定阶段行动计划、制定具体计划、实施计划、进行个案记录与分析、汇总资料、整理素材、中期评估;2018年7月—2019年8月为调整改进和完善阶段,主要工作是精准定位学校文化内核、统整课程、初步形成课程体系、完成一定数量的校本课程编写并形成专辑、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课程设置、在校本培训中优化师资队伍、形成研究成果;2019年10月—2020年7月为梳理资料和撰写结题报告阶段,主要工作是全面梳理研究成果、提炼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一)提炼博雅课程理念
基于博雅文化特色建设的需要,我校将“博雅”二字作为校本课程体系建构的价值指引和实践表征,通过引领师生投身广博的知识海洋和实践情境,让师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共同经历、体验、成长,最终成为内涵修养丰富、外在气质优雅、具有“世界视野·中国情怀”的现代合格公民。而所谓博雅课程,其基本理念包含以下三点:一是育德性,基础是健全人格和美好心灵,对应“大雅之才”,主要培养学生肩负时代责任、堪当时代使命;二是活动性,彰显校本课程特征,意在引领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转变学习方式、培养探究能力、丰富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能,从中习得知识与能力,丰富人生阅历;三是发展性,关注理性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开发,通过开发丰富多彩的课程并赋予学生课程选择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成为具有博雅文化特质的最好的自己。
(二)构建博雅课程体系
按照“顶层设计、系统建构和整体实施”的课程统整思路,我校立足中国学生发展“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确立了本校校本课程人文知识、科学素养、涵养品格、责任担当、体能发展、艺术修养六个维度的课程框架,同时对接党的教育方针中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培养体系(如图1);从社区环境优势、博雅文化建设需要以及学校育人目标出发,全面统整校本课程资源,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家长、社区资源等在课程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遵循统整性、开放性、适应性三原则,对六个维度课程进行系统建构,开发出“博学雅思”“雅行天下”“健雅荷韵”三个课程模块,并在各课程模块中有机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对课程内容进行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分层建构,最终形成了体系完备、动态开放的博雅课程体系(如表1)。
“博学雅思”课程模块以课堂学习和项目式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承接并拓展国家课程,突出“博学”“雅思”,旨在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和思维品质。其精品课程包括博雅探究课程、“悦读越高雅”语文整合课程、成长英语课程、“雅梦翱翔”衔接课程等。博雅探究课程聚焦人类文明发展史,采集最新科研成果,以历史年代和中外文明为课程建构的经纬,以趣味方式展现人类文明发展史,并以阅读思考题引发学生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让学生得以窥见同一个历史年代中我们的祖先和其他文明国度的先人们都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这些成就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从中培养学生的“世界视野·中国情怀”,提高文化素养;“悦读越高雅”语文整合课程实际是基于现行统编教材大单元整合教学的特点,为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而开发的语文整合课程,现已编写出《“悦读越高雅”阅读课程读本》;成长英语课程是一门专为一二年级学生开设的英语学习课程,校本教材已经编撰完成,教学方式主要采用情境对话方式,旨在给学生提供多种情境下的口语练习,弥补低年段國家课程英语学习的空白,回应本校学生的学习需求;“雅梦翱翔”衔接课程以培养学生适应性为宗旨,含“桂桂雅雅来上学”幼小衔接课程和“我是桂雅毕业生”小初衔接课程两个课程版块,前者主要采用参与体验式,借绘本阅读和活动体验引导学生学习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后者以课堂教学、参观体验、专题讲座为主要方式,帮助学生做好中学学习准备。
“雅行天下”课程模块以实践体验、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突出实践活动中的品格涵养、伙伴交往和责任担当,在开阔眼界的同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特长,在实践责任担当的同时磨砺学生思想品质,让学生成为具有“世界视野·中国情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其精品课程包括世界视野课程、“中国梦”课程和劳动实践课程。世界视野课程包含研学课程以及“我和外交官对话”课程,前者再分为“我身边的科学”课程(在春秋游和节假日开展的研学活动,关注四季变化和身边事物)和“外面的世界”课程(借助社会机构搭建平台,给学生提供到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开展为期半年随班就读的研学实践),后者则让学生阅读我国外交官们的外交故事、赏评外交官们的外交活动、与外交官或大使们进行近距离互动,从中拓展人生的宽度和高度,感受外交官们的睿智、沉稳及爱国情怀;“中国梦”德育课程聚焦“梦想”主题,开发了“点亮中国梦”“践行中国梦”“歌颂中国梦”“描绘中国梦”“放飞中国梦”“舞动中国梦”等一系列课程内容,采用别开生面的实践活动方式,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将爱国情怀深植于学生心中;劳动实践课程以“学工学农、砥砺品格”为主题,包含自我服务、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劳动技能等内容,旨在为学生创设劳动教育平台,培养劳动观念和生活礼仪,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磨砺意志、品质,涵养博雅气质。 “健雅荷韵”课程模块关注学生身心健康,通过灵活多样的体育锻炼、艺术熏陶和心理教育,野蛮学生体魄,修炼学生心智,培育学生人格健全、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博雅气质。其精品课程包括“健雅”校本操系列课程以及“荷韵”艺术课程。“健雅”校本操系列课程创编了一系列富于动感、动作舒展优美的室内操、花球操(全校大课间活动)、啦啦操,以此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让学生在运动中增强体质,培养团队精神;“荷韵”艺术课程以戏剧表演为载体,融入歌舞、器乐演奏、绘画创作等元素,从中丰富学生的艺术感知和表现能力。
(三)建立和完善博雅课程评价体系
博雅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一系列的课程评价跟进,包括课程开发评价、课程实施评价以及课程学习结果评价。
1.课程开发评价。校本课程开发评价要求教师对课程的基本宗旨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调查分析课程实施环境,准确评估学生的课程学习需要,确保课程开发科学、规范、可操作。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我校初步建立了四个维度的博雅课程开发评价体系(如表2)。
关于课程开发的目的和意义,需要说明以下三点:首先,博雅课程作为一种校本课程,它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和拓展,必须始终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本宗旨保持高度一致;其次,博雅课程的开发,应基于学校博雅文化建设需要;最后,博雅课程的开发,必须是为了学校育人目标的达成。
关于博雅课程目标的陈述,应尽可能地清楚、具体,包括指明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应获得哪些方面、何种程度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或者在核心素养上得到哪些预期的变化。另外,制定目标要体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准确把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博雅课程内容评价,是课程开发评价的重点。校本化和特色化是博雅课程内容的主要特征,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应做到特色鲜明、主线清晰、逻辑框架科学、经得起实践检验,特别是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都应尽可能地融入时代元素,紧跟时代步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博雅课程校本教材或读本的编撰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在课程开发中不可或缺。与国家教材相比,校本教材应更加灵活、开放、新颖、实用,既强调内容的科学性,又注重形式的特色、典雅、趣味。
博雅课程成绩评价,关注可操作性,要求评价的方式方法尽可能地丰富且科学合理,能够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制约作用。
2.课程实施评价。课程实施评价用来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密切跟踪和监控,为的是及时发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做出调整,同时收集相关信息与建议,为后续课程开发提供借鉴。博雅课程的实施评价主要包括课程指导思想与学校文化理念的体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等五项内容(如表3)。
课程实施评价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就评价时机和评价方式而言,应选择规范、灵活的操作,比如初期和中期的课程实施评价,可以对实施进程进行理性指导和监控,采取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体现评价的客观、公正、准确,让执行教师认同评价结果后自主改进,不断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其次,正确认识课程与评价的目标一致性;最后,关于评价结果反馈,应在对结果进行分析、提炼之后进行,通过科学分析找准成绩与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助教师对自身建立更为客观、全面的认识,以利于教师的进步和课程的优化。
3.课程学习结果评价。课程学习结果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通过学生课程学习或实践的过程和结果来体现,着重从学习品质、能力发展、成果体现三个方面进行评价,采取自评、他评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如表4)。评价方法则视课程内容的特点来定:对于可测量的学习结果,可以采取测试的方法;对于活动实践性强的课程,可以采取作品展示、现场表演、实物制作、项目设计、对话交流、档案袋记录等评价方法。
为了发挥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作用,我校还专门为学生设计制作了课程评价工具《南宁市桂雅路小学学生“博雅课程”学习评价手册》,记录学生参与博雅课程学习的过程和成果,同时为学生的评优评先提供依据和参考。
经过数年积累,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促进了學校的内涵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升,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力和执行力也有了显著改善,学校教育教学不断迈上新台阶。下一步,我校将针对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理论学习的薄弱环节,将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作为一个新的发力点,使学校课程的建构更加专业、凝练,更能彰显我校博雅文化的特质,进而促进学校办学品质的提升。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以学校课程领导力提升引领学校文化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7A006)及其子课题“博雅文化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
(责编 白聪敏)
一、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意义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始于2001年,当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增强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从此进入了我国中小学校管理者及教育研究者的视野。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简称SBCD)”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基本思想是政府下放部分课程的决策权,由学校统筹政府课程计划,自主开发适合本校师生的校本课程。所谓“校本(school-based)”,从英文字面来理解便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指的是校本课程开发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基于学校、在学校中,要求学校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必须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而最终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方案必须在学校中有效地实施。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校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校本课程,是既能体现学校办学宗旨、学生需求和学校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组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群。这样的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通常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一种是设计开发旨在发展本校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学校课程。虽然我国的校本课程开发起步较晚,但为了克服“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弊端,各地中小学校积极行动,组织本校教师开发出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校本课程。尽管成绩是主要的,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突出表现为这些课程开发过多关注任务、教材、学科、教师、活动等课程元素,导致各学科教师各行其是,使得学校的校本课程如同一个装下了不同学科特色的“课程拼盘”,让人眼花缭乱,却很难彰显“校本”特点。之所以出现以上问题,其深层根源在于,这些学校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忽视了学校文化建设,尚未形成自身的教育哲学,导致课程建设缺少了灵魂,再加上欠缺一种可以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进行整体规划的课程统整意识和能力,自然也就不能构建起一种基于学校文化的真正校本的课程体系。
我校在2013年立项了南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设想以博雅文化建设为根基,以构建一个系统、开放、包容的,可以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校本课程体系——博雅课程体系为实践诉求,通过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辅以我校自主开发的学校课程,使学校层面的各类课程全部具有“校本”的博雅文化特点,丰富我校“贵于品·雅于行”的文化追求。2018年,我校立项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以学校课程领导力提升引领学校文化发展的实践研究”及其子课题“博雅文化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将研究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二、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操作策略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当代教育评价之父”拉尔夫·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第一,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第二,提供什么教育体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体验;第四,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以上四个基本问题,构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我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遵循泰勒原理的理论指导,基于我校博雅文化建设的实际需求,进行了长达7年的实践探索。
(一)科学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泰勒认为,目标是有意识想要达到的目的,教育目标就是学校教职员工期望实现的结果;教育目标还是学校选择材料、勾划内容、编制教学程序以及制定测验和考试的准则。校本课程开发原本是为了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达成学校的办学目标,彰显学校的文化特色,因此,它必须紧贴学校文化行走,高效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學校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发展,因此,它必须考虑学校的育人目标暨学生的发展需要,科学评估学生发展中应然和实然的差距,制定切实可行的分层目标;校本课程开发还是一个在实践中动态生成的过程,因此,它的目标还应具备足够的开放性。
我校以“贵于品·雅于行”为学校文化追求,以“品德端正、雅行千里,人格健全、豁达明理,学习知识、坚持真理,丰厚底蕴(素养)、走向智慧”为育人目标,致力建设博雅文化,通过统整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构建我校的博雅课程体系,这便是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二)充分发挥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其进一步熟悉学校文化的特点和本学科教材的编写意图,并在深刻把握博雅文化特点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作为教育教学主导者的作用,不断提高其校本课程开发和执行能力。
为了做好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我校成立了课程发展中心,下设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程规划、课程审议、课程计划管理与执行、课程评价、校本教材编写与管理、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培训等工作;再以年级组为单位,成立校本课程年级研发小组,具体负责结合本年级教师的特点、特长合理分配校本教材的研发与编写任务,充分发挥每一个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学校层面的各种保障和激励机制,包括让校本课程进课表、培养“双师”型教师、家校合力提高课程品质、学校品牌与校外课程资源良性互动、建立校本课程评价机制等。实践过程中,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基于学校博雅文化特色和学生发展需要制订课程实施方案,公布课程目录,协调各年级研发小组编写教材、撰写教案、做好备课和上课准备;教务处或教研组安排教学任务;班主任组织并协调学生选课。 (三)用好评价反馈,及时评估、调整课程设计与实施,确保目标达成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育目标的理解和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把握,学校可通过课程评估及时掌握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完善校本课程的实施,确保目标的达成。
三、提炼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成果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3月为现状调研和方案设计阶段,主要工作是成立课题组、分专题进行调研、设计研究方案、邀请专家对研究方法进行指导、完善研究方案、培训课题组成员、组织课题开题;2014年7月—2018年7月为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阶段,主要工作是制定阶段行动计划、制定具体计划、实施计划、进行个案记录与分析、汇总资料、整理素材、中期评估;2018年7月—2019年8月为调整改进和完善阶段,主要工作是精准定位学校文化内核、统整课程、初步形成课程体系、完成一定数量的校本课程编写并形成专辑、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课程设置、在校本培训中优化师资队伍、形成研究成果;2019年10月—2020年7月为梳理资料和撰写结题报告阶段,主要工作是全面梳理研究成果、提炼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一)提炼博雅课程理念
基于博雅文化特色建设的需要,我校将“博雅”二字作为校本课程体系建构的价值指引和实践表征,通过引领师生投身广博的知识海洋和实践情境,让师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共同经历、体验、成长,最终成为内涵修养丰富、外在气质优雅、具有“世界视野·中国情怀”的现代合格公民。而所谓博雅课程,其基本理念包含以下三点:一是育德性,基础是健全人格和美好心灵,对应“大雅之才”,主要培养学生肩负时代责任、堪当时代使命;二是活动性,彰显校本课程特征,意在引领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转变学习方式、培养探究能力、丰富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能,从中习得知识与能力,丰富人生阅历;三是发展性,关注理性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开发,通过开发丰富多彩的课程并赋予学生课程选择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成为具有博雅文化特质的最好的自己。
(二)构建博雅课程体系
按照“顶层设计、系统建构和整体实施”的课程统整思路,我校立足中国学生发展“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确立了本校校本课程人文知识、科学素养、涵养品格、责任担当、体能发展、艺术修养六个维度的课程框架,同时对接党的教育方针中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培养体系(如图1);从社区环境优势、博雅文化建设需要以及学校育人目标出发,全面统整校本课程资源,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家长、社区资源等在课程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遵循统整性、开放性、适应性三原则,对六个维度课程进行系统建构,开发出“博学雅思”“雅行天下”“健雅荷韵”三个课程模块,并在各课程模块中有机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对课程内容进行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分层建构,最终形成了体系完备、动态开放的博雅课程体系(如表1)。
“博学雅思”课程模块以课堂学习和项目式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承接并拓展国家课程,突出“博学”“雅思”,旨在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和思维品质。其精品课程包括博雅探究课程、“悦读越高雅”语文整合课程、成长英语课程、“雅梦翱翔”衔接课程等。博雅探究课程聚焦人类文明发展史,采集最新科研成果,以历史年代和中外文明为课程建构的经纬,以趣味方式展现人类文明发展史,并以阅读思考题引发学生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让学生得以窥见同一个历史年代中我们的祖先和其他文明国度的先人们都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这些成就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从中培养学生的“世界视野·中国情怀”,提高文化素养;“悦读越高雅”语文整合课程实际是基于现行统编教材大单元整合教学的特点,为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而开发的语文整合课程,现已编写出《“悦读越高雅”阅读课程读本》;成长英语课程是一门专为一二年级学生开设的英语学习课程,校本教材已经编撰完成,教学方式主要采用情境对话方式,旨在给学生提供多种情境下的口语练习,弥补低年段國家课程英语学习的空白,回应本校学生的学习需求;“雅梦翱翔”衔接课程以培养学生适应性为宗旨,含“桂桂雅雅来上学”幼小衔接课程和“我是桂雅毕业生”小初衔接课程两个课程版块,前者主要采用参与体验式,借绘本阅读和活动体验引导学生学习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后者以课堂教学、参观体验、专题讲座为主要方式,帮助学生做好中学学习准备。
“雅行天下”课程模块以实践体验、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突出实践活动中的品格涵养、伙伴交往和责任担当,在开阔眼界的同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特长,在实践责任担当的同时磨砺学生思想品质,让学生成为具有“世界视野·中国情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其精品课程包括世界视野课程、“中国梦”课程和劳动实践课程。世界视野课程包含研学课程以及“我和外交官对话”课程,前者再分为“我身边的科学”课程(在春秋游和节假日开展的研学活动,关注四季变化和身边事物)和“外面的世界”课程(借助社会机构搭建平台,给学生提供到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开展为期半年随班就读的研学实践),后者则让学生阅读我国外交官们的外交故事、赏评外交官们的外交活动、与外交官或大使们进行近距离互动,从中拓展人生的宽度和高度,感受外交官们的睿智、沉稳及爱国情怀;“中国梦”德育课程聚焦“梦想”主题,开发了“点亮中国梦”“践行中国梦”“歌颂中国梦”“描绘中国梦”“放飞中国梦”“舞动中国梦”等一系列课程内容,采用别开生面的实践活动方式,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将爱国情怀深植于学生心中;劳动实践课程以“学工学农、砥砺品格”为主题,包含自我服务、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劳动技能等内容,旨在为学生创设劳动教育平台,培养劳动观念和生活礼仪,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磨砺意志、品质,涵养博雅气质。 “健雅荷韵”课程模块关注学生身心健康,通过灵活多样的体育锻炼、艺术熏陶和心理教育,野蛮学生体魄,修炼学生心智,培育学生人格健全、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博雅气质。其精品课程包括“健雅”校本操系列课程以及“荷韵”艺术课程。“健雅”校本操系列课程创编了一系列富于动感、动作舒展优美的室内操、花球操(全校大课间活动)、啦啦操,以此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让学生在运动中增强体质,培养团队精神;“荷韵”艺术课程以戏剧表演为载体,融入歌舞、器乐演奏、绘画创作等元素,从中丰富学生的艺术感知和表现能力。
(三)建立和完善博雅课程评价体系
博雅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一系列的课程评价跟进,包括课程开发评价、课程实施评价以及课程学习结果评价。
1.课程开发评价。校本课程开发评价要求教师对课程的基本宗旨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调查分析课程实施环境,准确评估学生的课程学习需要,确保课程开发科学、规范、可操作。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我校初步建立了四个维度的博雅课程开发评价体系(如表2)。
关于课程开发的目的和意义,需要说明以下三点:首先,博雅课程作为一种校本课程,它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和拓展,必须始终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本宗旨保持高度一致;其次,博雅课程的开发,应基于学校博雅文化建设需要;最后,博雅课程的开发,必须是为了学校育人目标的达成。
关于博雅课程目标的陈述,应尽可能地清楚、具体,包括指明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应获得哪些方面、何种程度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或者在核心素养上得到哪些预期的变化。另外,制定目标要体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准确把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博雅课程内容评价,是课程开发评价的重点。校本化和特色化是博雅课程内容的主要特征,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应做到特色鲜明、主线清晰、逻辑框架科学、经得起实践检验,特别是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都应尽可能地融入时代元素,紧跟时代步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博雅课程校本教材或读本的编撰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在课程开发中不可或缺。与国家教材相比,校本教材应更加灵活、开放、新颖、实用,既强调内容的科学性,又注重形式的特色、典雅、趣味。
博雅课程成绩评价,关注可操作性,要求评价的方式方法尽可能地丰富且科学合理,能够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制约作用。
2.课程实施评价。课程实施评价用来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密切跟踪和监控,为的是及时发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做出调整,同时收集相关信息与建议,为后续课程开发提供借鉴。博雅课程的实施评价主要包括课程指导思想与学校文化理念的体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等五项内容(如表3)。
课程实施评价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就评价时机和评价方式而言,应选择规范、灵活的操作,比如初期和中期的课程实施评价,可以对实施进程进行理性指导和监控,采取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体现评价的客观、公正、准确,让执行教师认同评价结果后自主改进,不断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其次,正确认识课程与评价的目标一致性;最后,关于评价结果反馈,应在对结果进行分析、提炼之后进行,通过科学分析找准成绩与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助教师对自身建立更为客观、全面的认识,以利于教师的进步和课程的优化。
3.课程学习结果评价。课程学习结果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通过学生课程学习或实践的过程和结果来体现,着重从学习品质、能力发展、成果体现三个方面进行评价,采取自评、他评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如表4)。评价方法则视课程内容的特点来定:对于可测量的学习结果,可以采取测试的方法;对于活动实践性强的课程,可以采取作品展示、现场表演、实物制作、项目设计、对话交流、档案袋记录等评价方法。
为了发挥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作用,我校还专门为学生设计制作了课程评价工具《南宁市桂雅路小学学生“博雅课程”学习评价手册》,记录学生参与博雅课程学习的过程和成果,同时为学生的评优评先提供依据和参考。
经过数年积累,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促进了學校的内涵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升,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力和执行力也有了显著改善,学校教育教学不断迈上新台阶。下一步,我校将针对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理论学习的薄弱环节,将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作为一个新的发力点,使学校课程的建构更加专业、凝练,更能彰显我校博雅文化的特质,进而促进学校办学品质的提升。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以学校课程领导力提升引领学校文化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7A006)及其子课题“博雅文化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