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借班上课是各个学科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一种形式,一般分为临时抽取教学内容或指定教学内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教学对象并不是本班的学生。在每个老师的教学生涯中,一定都遇到过借班上课的情况,而且,大多数借班上课都以公开教学的方式展示。因此,借班上课更加考验教师的个人教学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那怎样上好借班上课的展示课呢?笔者结合上半年自己的一节苏州市展示课3BUnit 5《How oldare you》来谈谈基于起点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我们在哪里——研究起点
1.研究教材起点回溯关联知识
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安排,每个课时的内容,都是大的教材体系中的一个环节,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研究教材内容在整个大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从而回溯关联知识,是对教学起点很好的把握。3BUnit 5《How old are you》的主要单词为1~10个数字,句型内容为How old are you?I’m…在接到上课任务后,我思考了以下问题,(1)在学生之前的学习中,是否接触过课文呈现的新知?(2)数字教学往往和名词搭配使用,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有哪些已学的名词可以提供课堂使用?(3)这一单元与下一单元乃至整个3B的联系是什么?需要做哪些拓展或预设?带着这样的思考,我翻阅了一、二、三册的年级已有的相关知识,发现学生在之前已经接触过相关知识,并且将学生已经学过的水果类、饮料类、衣物类、玩具类等名词进行了罗列;并且翻阅了本册教材的后面部分,发现这一单元与下一单元的时间教学是紧密联系的,而本单元也是数字教学的一个起始。根据研究教材的起点,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最大限度地为我所用,在教学设计中,通过掷筛子、玩飞行棋问答的游戏,将相关知识通过回溯与复现,以此来增加教学的宽度与深度。
2.实施起点调研掌握留存经验
知己知彼,方能在课堂游刃有余、互动有度。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课堂的核心——学生,他们的知识起点在哪里?是否每个学生都对已有经验掌握颇佳?在已学知识经验中学生是否还存在盲点?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是否超出课文所呈现的内容?是教师急需去解读的,也是教学目标定位,教学环节设计的依据,因此,做好课前学生的起点调研,知道学生留存的经验是课前准备非常关键的部分。在3BUnit 5《How old areyou》的教学准备中,我设计了一张就本单元学习的学生起点调研表——《你知道吗》,如图:
在学生完成调研后,我当堂抽了几个学生来进行单词的朗读,检查一下孩子的语音情况,随后,将研究进行了归类分析与整理,这些第一手的资料,为我在教学设计中,如何做好知识目标上的准确定位,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3.有效课前沟通 捕捉情感特点
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走近是接触学生最重要一环。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像以前的公开课教学那样,着重的去渗透课堂教学的内容,而是问了孩子们这么几个问题:(1)你最近常看的电视节目是什么?(2)告诉我一个你最爱玩的游戏?(3)你最喜欢怎样的学习方式?(4)同桌交流,然后告诉老师一个你成长中的小故事?这些问题指向的是对学生生活经验、学习方式和成长足迹的了解。当然,在沟通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观察与研究班级孩子的群体特质,是群体活泼还是比较安静,是发言积极还是不善言辞,是慢热型还是容易被煽情等,根据群体的不同,来研究适当的教学方式与情感目标的定位,这样,才能和孩子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精神世界勾连。
二、我们到哪里——预设终点
1.迈向知识终点语言习得与再构
根据调研分析,我将学生的知识终点分为词汇终点与句型要求。确立为能够四会数字1-12,拓展了两个数字的教学,并且能够将学生已学但遗忘的单词,通过数、图结合的方式,多次复现运用,达到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巩固已知词汇的效果的学习目标;在流利运用本课主要举行How old are you?的同时,能够将相关联句型What can you see?What canyou do?等句型进行叠加练习,以丰富本课的预设;更能够通过句型间的组合,让学生学会利用句型再生情景的方式,从而达到语言的再构。
2.迈向能力终点综合运用与表达
《课标》要求,语言的学习最终是为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通过带着问题欣赏卡通、运动场上的数字、描述图片、筛子游戏、表演与诵读等方式,努力将话语权交给学生,通过多情景的创设,开发课堂上的语言空间,让学生能够尽量地去表达。
3.迈向情感终点生命成长与感恩
在情感目标上,基于数字教学,隐喻生命成长,感叹生命轮回,通过散文诗的自编、自演《We are growing up》,让活动的设计走入孩子的心灵,从更深层次的视角去解读课文,使我们的课文学习更加充满诗意,启迪情感,让语言焕发了生命的色彩。
三、我们怎么去——寻找契合点
1.在新旧知识间寻找契合点
每一节课的推进,都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展开的。做好起点调研,就是更好地知道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哪些,这样,对设计课堂教学,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时间的控制,每个不同环节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比如,根据数字调研掌握的情况(如图),
我们不难发现,(1)95%以上的学生都能够非常流利的按着顺序说出1~10的数字,但是打乱顺序后的认读有些孩子有些障碍;(2)在数字的朗读中,five、nine的发音不太到位,部分学生对seven和ten中e的发音也不太正确;(3)学生对已学过的此类单词比较熟。于是,结合教材起点,在教学实施中,我的单词教学分为四个实施策略,一是详略结合教学,重点教学five,nin,seven,eight,其他单词略讲;二是拓展教学,将数字11与12进行拓展教学,因为从调研分析看,孩子们有这样的基础,拓展两个单词教学应该不会成为学习的负担,并将掷筛子游戏引用到趣味运用中,为我的棋盘游戏打下伏笔;三是归类教学,将单词发音相同的单词进行归类,在比较朗读中强化语音;四是搭配游戏,随机发给孩子阿拉伯数字,让其到黑板上张贴,既让学生参与板书的完善,又进行了英语单词与中文有效勾连,让孩子隐形义兼得。这样的设计,使教学无限接近学生的起点,顺学而教,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在文本与学生生活间寻找共融点
要问2014年什么电视最火,什么电视爸爸妈妈和孩子们都爱看,那肯定是《爸爸去哪儿》,这是我在起点调研中得到的信息。细心的读者一定发现,在我的起点调研中,有一些看似与本课的学习内容无关的问题,如:你最近常看的电视节目是什么?你最爱玩的游戏是什么?你上课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什么?等,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对教学如何走近学生,是非常重要的。这些问题都是有指向性的,他为老师能够快速了解学生的关注点、话语系统、学习方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使老师在教学设计时能够更好地融入学生的生活、融入时代的元素、选择孩子们喜爱的学习方式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很多孩子喜欢猜测与想象,于是我在导人句型How old are you?的教学时,我就利用了《爸爸去哪儿》当中三个孩子的素材,让孩子通过猜测这些孩子的年龄来获得筛子作为奖励。又如,在思维拓展方面,我通过图片的拼接(如图)
将两幅在课文两个部分,原本没有任何勾连的图片,通过拼接,变成一个小的语言情景,借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这些借助学生生活经验与学习方式而设计的训练点,都很好地与学生的生活融通,因此,自然的习得成为发展他们语言和思维的方式,更能被孩子所接受,使语言习得更为轻松有趣。
3.在文本与学生情感间寻找共鸣点
语言是有声的、有型的、更是有色彩的。语言是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态度的工具,任何没有语言意义的话语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的语言教学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语言中感悟情感,感悟语言之形美、意美,用著名歌手杨坤的话说就是“走心”。如何让语言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走入学生的心灵,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每个老师追求的理想课堂形态。在调研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让孩子们想一件小时候记忆特别深刻的事情,进行同桌交流,也是为我的课堂教学打伏笔的。在课文拓展部分,我将班中几个孩子不同时期的照片放到了屏幕上,让孩子们猜猜他们是谁,然后,用问题:How old are you in the picture?Whatcan you do when you are…?让学生来进行交流。随后,着重展示一个孩子的成长故事,并配以优美的音乐进行诵读,从而引导出《We are growing up》的主题(如图)并根据范文、提供丰富的语料和句式供学生选择,让每个孩子写一写、颂一颂自己的成长故事,让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同伴的情感在分享中流淌。
做好起点研究,是充分尊重儿童,是教在学生学的起点上的实践,只有从学生“学”的起点出发,去逐步改进教师“教”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教学双方才能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基于起点,也是师生共识、共享、共进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借班上课如此,平时课堂亦如此。
一、我们在哪里——研究起点
1.研究教材起点回溯关联知识
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安排,每个课时的内容,都是大的教材体系中的一个环节,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研究教材内容在整个大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从而回溯关联知识,是对教学起点很好的把握。3BUnit 5《How old are you》的主要单词为1~10个数字,句型内容为How old are you?I’m…在接到上课任务后,我思考了以下问题,(1)在学生之前的学习中,是否接触过课文呈现的新知?(2)数字教学往往和名词搭配使用,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有哪些已学的名词可以提供课堂使用?(3)这一单元与下一单元乃至整个3B的联系是什么?需要做哪些拓展或预设?带着这样的思考,我翻阅了一、二、三册的年级已有的相关知识,发现学生在之前已经接触过相关知识,并且将学生已经学过的水果类、饮料类、衣物类、玩具类等名词进行了罗列;并且翻阅了本册教材的后面部分,发现这一单元与下一单元的时间教学是紧密联系的,而本单元也是数字教学的一个起始。根据研究教材的起点,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最大限度地为我所用,在教学设计中,通过掷筛子、玩飞行棋问答的游戏,将相关知识通过回溯与复现,以此来增加教学的宽度与深度。
2.实施起点调研掌握留存经验
知己知彼,方能在课堂游刃有余、互动有度。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课堂的核心——学生,他们的知识起点在哪里?是否每个学生都对已有经验掌握颇佳?在已学知识经验中学生是否还存在盲点?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是否超出课文所呈现的内容?是教师急需去解读的,也是教学目标定位,教学环节设计的依据,因此,做好课前学生的起点调研,知道学生留存的经验是课前准备非常关键的部分。在3BUnit 5《How old areyou》的教学准备中,我设计了一张就本单元学习的学生起点调研表——《你知道吗》,如图:
在学生完成调研后,我当堂抽了几个学生来进行单词的朗读,检查一下孩子的语音情况,随后,将研究进行了归类分析与整理,这些第一手的资料,为我在教学设计中,如何做好知识目标上的准确定位,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3.有效课前沟通 捕捉情感特点
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走近是接触学生最重要一环。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像以前的公开课教学那样,着重的去渗透课堂教学的内容,而是问了孩子们这么几个问题:(1)你最近常看的电视节目是什么?(2)告诉我一个你最爱玩的游戏?(3)你最喜欢怎样的学习方式?(4)同桌交流,然后告诉老师一个你成长中的小故事?这些问题指向的是对学生生活经验、学习方式和成长足迹的了解。当然,在沟通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观察与研究班级孩子的群体特质,是群体活泼还是比较安静,是发言积极还是不善言辞,是慢热型还是容易被煽情等,根据群体的不同,来研究适当的教学方式与情感目标的定位,这样,才能和孩子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精神世界勾连。
二、我们到哪里——预设终点
1.迈向知识终点语言习得与再构
根据调研分析,我将学生的知识终点分为词汇终点与句型要求。确立为能够四会数字1-12,拓展了两个数字的教学,并且能够将学生已学但遗忘的单词,通过数、图结合的方式,多次复现运用,达到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巩固已知词汇的效果的学习目标;在流利运用本课主要举行How old are you?的同时,能够将相关联句型What can you see?What canyou do?等句型进行叠加练习,以丰富本课的预设;更能够通过句型间的组合,让学生学会利用句型再生情景的方式,从而达到语言的再构。
2.迈向能力终点综合运用与表达
《课标》要求,语言的学习最终是为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通过带着问题欣赏卡通、运动场上的数字、描述图片、筛子游戏、表演与诵读等方式,努力将话语权交给学生,通过多情景的创设,开发课堂上的语言空间,让学生能够尽量地去表达。
3.迈向情感终点生命成长与感恩
在情感目标上,基于数字教学,隐喻生命成长,感叹生命轮回,通过散文诗的自编、自演《We are growing up》,让活动的设计走入孩子的心灵,从更深层次的视角去解读课文,使我们的课文学习更加充满诗意,启迪情感,让语言焕发了生命的色彩。
三、我们怎么去——寻找契合点
1.在新旧知识间寻找契合点
每一节课的推进,都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展开的。做好起点调研,就是更好地知道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哪些,这样,对设计课堂教学,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时间的控制,每个不同环节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比如,根据数字调研掌握的情况(如图),
我们不难发现,(1)95%以上的学生都能够非常流利的按着顺序说出1~10的数字,但是打乱顺序后的认读有些孩子有些障碍;(2)在数字的朗读中,five、nine的发音不太到位,部分学生对seven和ten中e的发音也不太正确;(3)学生对已学过的此类单词比较熟。于是,结合教材起点,在教学实施中,我的单词教学分为四个实施策略,一是详略结合教学,重点教学five,nin,seven,eight,其他单词略讲;二是拓展教学,将数字11与12进行拓展教学,因为从调研分析看,孩子们有这样的基础,拓展两个单词教学应该不会成为学习的负担,并将掷筛子游戏引用到趣味运用中,为我的棋盘游戏打下伏笔;三是归类教学,将单词发音相同的单词进行归类,在比较朗读中强化语音;四是搭配游戏,随机发给孩子阿拉伯数字,让其到黑板上张贴,既让学生参与板书的完善,又进行了英语单词与中文有效勾连,让孩子隐形义兼得。这样的设计,使教学无限接近学生的起点,顺学而教,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在文本与学生生活间寻找共融点
要问2014年什么电视最火,什么电视爸爸妈妈和孩子们都爱看,那肯定是《爸爸去哪儿》,这是我在起点调研中得到的信息。细心的读者一定发现,在我的起点调研中,有一些看似与本课的学习内容无关的问题,如:你最近常看的电视节目是什么?你最爱玩的游戏是什么?你上课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什么?等,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对教学如何走近学生,是非常重要的。这些问题都是有指向性的,他为老师能够快速了解学生的关注点、话语系统、学习方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使老师在教学设计时能够更好地融入学生的生活、融入时代的元素、选择孩子们喜爱的学习方式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很多孩子喜欢猜测与想象,于是我在导人句型How old are you?的教学时,我就利用了《爸爸去哪儿》当中三个孩子的素材,让孩子通过猜测这些孩子的年龄来获得筛子作为奖励。又如,在思维拓展方面,我通过图片的拼接(如图)
将两幅在课文两个部分,原本没有任何勾连的图片,通过拼接,变成一个小的语言情景,借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这些借助学生生活经验与学习方式而设计的训练点,都很好地与学生的生活融通,因此,自然的习得成为发展他们语言和思维的方式,更能被孩子所接受,使语言习得更为轻松有趣。
3.在文本与学生情感间寻找共鸣点
语言是有声的、有型的、更是有色彩的。语言是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态度的工具,任何没有语言意义的话语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的语言教学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语言中感悟情感,感悟语言之形美、意美,用著名歌手杨坤的话说就是“走心”。如何让语言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走入学生的心灵,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每个老师追求的理想课堂形态。在调研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让孩子们想一件小时候记忆特别深刻的事情,进行同桌交流,也是为我的课堂教学打伏笔的。在课文拓展部分,我将班中几个孩子不同时期的照片放到了屏幕上,让孩子们猜猜他们是谁,然后,用问题:How old are you in the picture?Whatcan you do when you are…?让学生来进行交流。随后,着重展示一个孩子的成长故事,并配以优美的音乐进行诵读,从而引导出《We are growing up》的主题(如图)并根据范文、提供丰富的语料和句式供学生选择,让每个孩子写一写、颂一颂自己的成长故事,让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同伴的情感在分享中流淌。
做好起点研究,是充分尊重儿童,是教在学生学的起点上的实践,只有从学生“学”的起点出发,去逐步改进教师“教”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教学双方才能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基于起点,也是师生共识、共享、共进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借班上课如此,平时课堂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