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欣赏诗词,先要从格律美的角度去赏析。诗歌中的每一字句都能体现作者遣词用字的精妙运筹,因此读诗要咬文嚼字。好诗都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精练又含蓄,要通过联想比较来帮助眼前意象的理解。
【关键词】四声平仄;咬文嚼字;联想比较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汉文字的最高级形式,它们的一切特点特色都必须溯源于汉语文的特点特色。因此,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吟诵涵泳:
汉语言与生俱来的一个内在特质——四声平仄。过去,诗词是用来吟唱的,因此要欣赏诗词,首先要从格律美的角度去领略赏会。
汉语特有的格律美,决定了汉语诗文特别适合诵读。特别是对意思浅显的诗句,当解释已失去意义,甚至是画蛇添足的时候,吟诵显得特别有用。像李白的《越中览古》,若只看不诵,充其量只看到一个历史的旁观者在轻叹,若吟诵起来:“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一“破”一“尽”两个去声念起来是多么的有气势,勾践与他的队伍多么豪迈、骄傲、喜悦;一个上声“满”,是多么的繁华、奢侈,“只今惟有鹧鸪飞”又显得多么凄凉,“只今惟有”,似还有弦音耳侧,还有慨叹、思考、忧虑,点点滴滴在心头,难以排遣。又如杜甫的《登高》中脍炙人口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如果让学生只看不诵,只能想象一个无边无际的秋的画面,吟诵完了,再问他们“让你感受最真切的字词”,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是“萧萧”和“滚滚”。虽然他们不能很好地说清“为什么”,但起码能从xiāoxiāo和gǔngǔn这两个声象具现的词音中感受到:落叶在身边窸窸索索就着秋风盘旋而下,长江水轰鸣着、势不可挡地奔涌而去。诗人的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身世之感随着诗句的涌出而震撼着每个学生的心灵。像这样最具汉语音律美和意境美的文字,不吟诵是很难体会到蕴涵其中的美感的。
只要吟诵者能感知诗的音调美和诗中特定的氛围;吟诵得多了,自然而然就能涵泳其中,引发联想、想象、体验和感受对诗人的情致也自然能感同身受。在进行吟诵之前,不妨先正字音,有些短小的诗词不妨先背诵下来,然后练习吟诵;再深入些,在吟诵中,教师可以适当在读法(节奏、速度、轻重音、表情等)上作具体指导,并给学生示范或指定个别学生作吟诵表演。
吟诵对于初学诗的学生来说,是最有效的审美手段;反复吟诵,潜心涵泳是使学生养成独立审美能力的必由之路。
二、含英咀华:
古诗词格律规定十分严格,诗人词人第一就要精于审音辨字,让每个字既要符合音律更要丰富意境。因此,诗歌中的每一句每一字都能体现作者遣词用字的精妙运筹。因此,读诗要养成推敲字词、咬文嚼字的习惯,用咬文嚼字的方法来解读字词。
这些需要咬一咬、嚼一嚼的字词有时在显处。
金陵怀古几乎成了后代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刘禹锡的《金陵五题》应是这些诗中写得早又写得好的篇章,《石头城》是其中的第一首: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学生吟诵完了后,多能领会其中的叹息,也一下能找出意境丰富的字:“空”和“还”。群山围绕的故都依旧,但曾经的豪奢荡然无存,潮水拍打着这“空”城,触到它冰冷的石壁,又带着寒心默默退去,而给心灵的撞击却没有随着潮水退去,似乎“潮打空城”发出的轰鸣声,在故都上空久久回荡着,充斥着故都的每一个角落,提醒着每一个人这里的荒凉。只有那年年从淮河东边升起的、见证繁华与衰败更相交替的历史的“旧时月”依旧多情地从矮矮的墙垛那边探过头来;月虽“还”过来,很多东西却已经一去不返了。
而有些容易忽略的、似不经意却别有丰韵的字词的咀嚼就需要教师的点拨。
如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的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学生能一下找到“一弦一柱”:每拨动一根琴弦,奏响一个弦音,都触动诗人心里的隐痛,而这些隐痛又只有这“一弦一柱”才能明白、才能寄托。学生忽略了“无端”这个看似漫不经心的词,而它恰恰又是整首诗歌情绪的引子:“无端”犹言“无缘无故”“没来由地”,锦瑟本就这么多条弦,诗人为何却埋怨它?原来每拨响一声都勾起诗人对往事的回忆,以“五十弦”来让人想见往事千重,怅惘难言。因而诗最后升华的怅恨也自然地引出:“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一句学生因不容易懂而更容易忽略,这时,教师可以抓住关键字词这样解释:不说如今追忆惘然之情,感到无穷怅恨,早在“当时”“已”经不胜怅惘了,哪里还能待到如今来怅惘,由此,怅惘之情加一倍托出,而且宛转低迴,余味无尽。听到这,学生中不断有叹息声发出,我想,他们触到的应该正是诗人要倾吐的吧。
三、联想比较:
诗是语言的艺术,精练是其突出的特点;诗又是含蓄的,好诗都具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所以要欣赏诗必须联想比较,将已熟悉的对象再现出来,帮助眼前意象的理解。通过对比联想、类比联想,诗的意境才会丰腴起来,诗人的心意才会突显出来,诗也才有灵动的神韵。
学到王维《终南别业》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学生能回忆起《縢王阁序》里提到的阮籍驾车出游,于无路处恸哭而返的典故,因此,王维的随意而行,行到流水的尽头,看来无路可走了就索性坐了下来……较之阮籍的途穷而哭,似乎更为释然。再从“云起”这个词给予的感觉,学生很容易联想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一句,于是,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悠闲到极点的心境就明白揭出了。
有时,对情绪有某种相似的诗歌放在一起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杜甫一到蜀地,直奔“武候祠”,参观完“武候祠”感慨万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自”、一“空”,点出了寂寞自春,孤寂难言;叶外黄鹂呖呖啼啭,只添荒凉;由此,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一句中诗人的宏伟志向“塞上长城”不过是一句不能付诸实践的自许之词的愤懑、无奈之情就透出诗句来了;同时又可以想见李易安的“花自飘零水自流”背后女词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助与哀伤。
联想比较在更多的时候需要教师的帮助。
易安居士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历来为人所称道。学生念着,只觉得“好听”,却不知为什么好;于是我出示了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李句正是从这句点化而来。这样一比,学生能隐约觉得范句太平实板直,李句更是灵巧、醒人眼目:“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而又“却上”构成了起伏,不仅语句工整,表现手法也很巧妙,不像范句直说无法消除,一“下”一“上”尽显深愁难遣之状。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王维《山居秋暝》的首联,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为何却是“空山”?诗人的另一首诗《鹿柴》里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似乎是它的诠释,原来是山中树木繁茂,而一场新雨又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又由于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一个初霁清新的世外桃源扑面而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间美景: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歇,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石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志向高洁的人,他曾说:“予栖野树林,予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由此可见,这月下青松、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高洁情怀吗?没有故作惊人语,却有惊人的广阔意境,这需要的自然是联想比较。
诗是抒写心灵的艺术,它需要用心灵去回应。所以,古典诗歌教学重在使学生受到诗人思想感情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使之闻一知二,由浅入深,这才是引发学生审美情趣、培养潜心涵泳习惯的好途径。
【关键词】四声平仄;咬文嚼字;联想比较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汉文字的最高级形式,它们的一切特点特色都必须溯源于汉语文的特点特色。因此,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吟诵涵泳:
汉语言与生俱来的一个内在特质——四声平仄。过去,诗词是用来吟唱的,因此要欣赏诗词,首先要从格律美的角度去领略赏会。
汉语特有的格律美,决定了汉语诗文特别适合诵读。特别是对意思浅显的诗句,当解释已失去意义,甚至是画蛇添足的时候,吟诵显得特别有用。像李白的《越中览古》,若只看不诵,充其量只看到一个历史的旁观者在轻叹,若吟诵起来:“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一“破”一“尽”两个去声念起来是多么的有气势,勾践与他的队伍多么豪迈、骄傲、喜悦;一个上声“满”,是多么的繁华、奢侈,“只今惟有鹧鸪飞”又显得多么凄凉,“只今惟有”,似还有弦音耳侧,还有慨叹、思考、忧虑,点点滴滴在心头,难以排遣。又如杜甫的《登高》中脍炙人口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如果让学生只看不诵,只能想象一个无边无际的秋的画面,吟诵完了,再问他们“让你感受最真切的字词”,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是“萧萧”和“滚滚”。虽然他们不能很好地说清“为什么”,但起码能从xiāoxiāo和gǔngǔn这两个声象具现的词音中感受到:落叶在身边窸窸索索就着秋风盘旋而下,长江水轰鸣着、势不可挡地奔涌而去。诗人的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身世之感随着诗句的涌出而震撼着每个学生的心灵。像这样最具汉语音律美和意境美的文字,不吟诵是很难体会到蕴涵其中的美感的。
只要吟诵者能感知诗的音调美和诗中特定的氛围;吟诵得多了,自然而然就能涵泳其中,引发联想、想象、体验和感受对诗人的情致也自然能感同身受。在进行吟诵之前,不妨先正字音,有些短小的诗词不妨先背诵下来,然后练习吟诵;再深入些,在吟诵中,教师可以适当在读法(节奏、速度、轻重音、表情等)上作具体指导,并给学生示范或指定个别学生作吟诵表演。
吟诵对于初学诗的学生来说,是最有效的审美手段;反复吟诵,潜心涵泳是使学生养成独立审美能力的必由之路。
二、含英咀华:
古诗词格律规定十分严格,诗人词人第一就要精于审音辨字,让每个字既要符合音律更要丰富意境。因此,诗歌中的每一句每一字都能体现作者遣词用字的精妙运筹。因此,读诗要养成推敲字词、咬文嚼字的习惯,用咬文嚼字的方法来解读字词。
这些需要咬一咬、嚼一嚼的字词有时在显处。
金陵怀古几乎成了后代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刘禹锡的《金陵五题》应是这些诗中写得早又写得好的篇章,《石头城》是其中的第一首: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学生吟诵完了后,多能领会其中的叹息,也一下能找出意境丰富的字:“空”和“还”。群山围绕的故都依旧,但曾经的豪奢荡然无存,潮水拍打着这“空”城,触到它冰冷的石壁,又带着寒心默默退去,而给心灵的撞击却没有随着潮水退去,似乎“潮打空城”发出的轰鸣声,在故都上空久久回荡着,充斥着故都的每一个角落,提醒着每一个人这里的荒凉。只有那年年从淮河东边升起的、见证繁华与衰败更相交替的历史的“旧时月”依旧多情地从矮矮的墙垛那边探过头来;月虽“还”过来,很多东西却已经一去不返了。
而有些容易忽略的、似不经意却别有丰韵的字词的咀嚼就需要教师的点拨。
如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的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学生能一下找到“一弦一柱”:每拨动一根琴弦,奏响一个弦音,都触动诗人心里的隐痛,而这些隐痛又只有这“一弦一柱”才能明白、才能寄托。学生忽略了“无端”这个看似漫不经心的词,而它恰恰又是整首诗歌情绪的引子:“无端”犹言“无缘无故”“没来由地”,锦瑟本就这么多条弦,诗人为何却埋怨它?原来每拨响一声都勾起诗人对往事的回忆,以“五十弦”来让人想见往事千重,怅惘难言。因而诗最后升华的怅恨也自然地引出:“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一句学生因不容易懂而更容易忽略,这时,教师可以抓住关键字词这样解释:不说如今追忆惘然之情,感到无穷怅恨,早在“当时”“已”经不胜怅惘了,哪里还能待到如今来怅惘,由此,怅惘之情加一倍托出,而且宛转低迴,余味无尽。听到这,学生中不断有叹息声发出,我想,他们触到的应该正是诗人要倾吐的吧。
三、联想比较:
诗是语言的艺术,精练是其突出的特点;诗又是含蓄的,好诗都具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所以要欣赏诗必须联想比较,将已熟悉的对象再现出来,帮助眼前意象的理解。通过对比联想、类比联想,诗的意境才会丰腴起来,诗人的心意才会突显出来,诗也才有灵动的神韵。
学到王维《终南别业》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学生能回忆起《縢王阁序》里提到的阮籍驾车出游,于无路处恸哭而返的典故,因此,王维的随意而行,行到流水的尽头,看来无路可走了就索性坐了下来……较之阮籍的途穷而哭,似乎更为释然。再从“云起”这个词给予的感觉,学生很容易联想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一句,于是,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悠闲到极点的心境就明白揭出了。
有时,对情绪有某种相似的诗歌放在一起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杜甫一到蜀地,直奔“武候祠”,参观完“武候祠”感慨万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自”、一“空”,点出了寂寞自春,孤寂难言;叶外黄鹂呖呖啼啭,只添荒凉;由此,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一句中诗人的宏伟志向“塞上长城”不过是一句不能付诸实践的自许之词的愤懑、无奈之情就透出诗句来了;同时又可以想见李易安的“花自飘零水自流”背后女词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助与哀伤。
联想比较在更多的时候需要教师的帮助。
易安居士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历来为人所称道。学生念着,只觉得“好听”,却不知为什么好;于是我出示了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李句正是从这句点化而来。这样一比,学生能隐约觉得范句太平实板直,李句更是灵巧、醒人眼目:“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而又“却上”构成了起伏,不仅语句工整,表现手法也很巧妙,不像范句直说无法消除,一“下”一“上”尽显深愁难遣之状。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王维《山居秋暝》的首联,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为何却是“空山”?诗人的另一首诗《鹿柴》里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似乎是它的诠释,原来是山中树木繁茂,而一场新雨又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又由于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一个初霁清新的世外桃源扑面而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间美景: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歇,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石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志向高洁的人,他曾说:“予栖野树林,予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由此可见,这月下青松、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高洁情怀吗?没有故作惊人语,却有惊人的广阔意境,这需要的自然是联想比较。
诗是抒写心灵的艺术,它需要用心灵去回应。所以,古典诗歌教学重在使学生受到诗人思想感情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使之闻一知二,由浅入深,这才是引发学生审美情趣、培养潜心涵泳习惯的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