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敲开美国大门的启示

来源 :新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antuan7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人在情感上对日本并不认同。但中国企业寻求在美国投资时,不妨借鉴20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敲开美国大门的经验,并保持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实现“走出去”的最终目标。
  当中国企业寻求在美国投资时,美国人常会建议他们“向日本学习”。鉴于当前中日关系的紧张态势,这可能并不是中国商务人士爱听的话。但事实上,这个建议是善意且有历史根据的。
  日本企业的“攻占”术
  20世纪80年代,日本像今天的中国一样,经历着强劲的经济增长和全球化。当时,许多美国人都对日本充满敌意,因为这似乎衬得美国经济处于下降通道,而日本却是蒸蒸日上。索尼、丰田和本田等企业给一贯主导着美国市场的本土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此同时,日本买家还收购了一些标志性的美国公司,以及包括纽约洛克菲勒中心在内的著名地标。政客们甚至在国会大厦前用大锤砸丰田车来表达他们对于日本的敌意。
  关于日本经济借助美国取得成功的原因,美国国内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这是美国人自己的过错—美国人越来越懒惰,而日本人却更勤奋。也有人说,这是因为日本企业本身就拥有不公平的优势—政府在财政上给予支持,企业需要支付给员工的工资也比美国公司少。不过,无论是哪种说法,美国公众对日本的评价都是负面的。许多政客都把美国的经济问题归咎于日本。
  然而今天,日本企业却在美国大受欢迎,日本的产品也完全为美国消费者所接受。2013年,通用和福特在美国总共售出了520万辆汽车,丰田和本田的汽车销量也接近370万辆。事实上,大多数美国人现在几乎都不考虑原产国,只是单纯地根据他们的需求购买汽车。不过,今天在美国售出的日本车中,约70%都是在美国生产的。中国企业也能学习日本这种模式:在美国投资,然后获得成功。
  复杂关系下的多样态度
  当然, 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和2014年的中国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日本一直以来都是美国的亲密盟友。二战结束后,在美国政府的严密监督下,日本一直参照美国的政府和经济模式来促进本土的发展。因此,当时美国对日本虽然有所顾忌,但那种担忧几乎纯粹只是经济上的。
  而今天的中美关系则相对要复杂得多。中美之间的地缘政治问题一直是造成双方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影响力不断上升,带来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竞争,更导致美国的一些政治领袖对中国产生某种经济以外的担心,这种担心他们对日本却从未产生过。
  然而,在某些方面,与20世纪80年代进军美国市场的日本企业相比,现在准备在美国投资的中国企业更具优势。原因之一在于,现在美国人对于中国的态度更为多样化。在最近一项由皮尤基金会(Pew Foundation)组织的民意调查中,56%的美国人认为政府应该采取强硬的对华贸易政策;与此同时,55%的人表示,美国应该同中国建立牢固的合作关系。
  美国政客对中国的看法也同样存在分歧。国家级的领导人,如华盛顿的国会议员,一般更倾向于批评中国。而各州和地方政府的官员对中国的态度则更为积极,因为他们希望能够吸引中国企业到自己所在的州和城市投资。这是当年的日本企业享受不到的优势。如今,美国的州长和市长都不断造访中国,以吸引中国企业到当地投资。然而30年前,日本却并没有获得类似的机会。
  成功“走出去”的法宝
  最终,日本公司在美国获得了成功,这与他们的耐心和坚持不懈是分不开的。虽然它们一开始受到了攻击,却没有忘记自己的目标。它们清楚地意识到,并不需要所有美国人爱它们,而只是需要有一个庞大的消费群来购买它们的产品。它们努力适应美国文化并且制造美国人想要的产品。它们准确定位目标受众,并据此做有针对性的沟通。如今这么多年过去,环境发生了变化,政客们又开始把美国的经济问题归咎于下一个“坏人”。
  大约4年前,我遇到了一位想要把产品卖给美国大公司的中国企业董事会主席。这家企业在美国本土的媒体上受到了来自某些政客和潜在竞争对手的不公正抨击。当时我给了他同样的建议,不仅描述了日本公司第一次进入美国时所遭受的打击,更重要的是讲解了丰田、本田、索尼这些日本企业是如何在美国通过策略性传播和公共关系及其他努力来克服重重挑战并最终获得成功的。
  该董事会主席回应说:“这些例子并不适用于我们,因为我们不是一个消费品牌。”他认为,只要产品价廉物美就能在美国获得成功。而物美价廉正是他的企业的重要优势。但他低估了公司形象和声誉的重要性。出于种种原因,他认为,那些东西无关紧要。
  不幸的是,这种观念在中国企业中甚是普遍。而这一现象也反映了中国企业对市场其实缺乏真正的了解—不仅对美国的商业环境缺乏了解,对于品牌传播的价值也缺乏深刻的认识。事实上,无论一家公司生产什么产品,或者拥有多大的客户群,成功的品牌传播都是必要的。现在,这家中国公司仍然面临着诸多形象问题的挑战。不过,他们已经拥有了一个比以前规模大很多的公关部门来处理这些问题,也在积极地以成熟的方式传播自己的品牌。
  中国人素来以耐心和毅力闻名。不过有时候在利益的驱使下,中国企业会不小心把它们弄丢了,或者暂时放在一边。这是极为可惜的。因为耐心和毅力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特别是当它们与善于学习和适应的能力相结合时,就能创造广阔的前景。中国企业可能不会特意去模仿日本,但如果它们能够从日本企业在美国的发展史中汲取成功经验,保持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最终肯定也能实现目标—“走出去”,并在美国市场取得巨大成功。
其他文献
本轮镍价的上涨虽是投机活动的结果,但在基本面上也有四个关键因素的支撑。短期内,镍市场仍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但从长期看其价格将会走平。  近来,镍价的涨幅惊人,2014年内已上涨34%。鉴于其他金属价格普遍下跌,镍价上涨受到资源类投资者的欢迎。镍价是上涨已经到位,还是有进一步上涨空间?  截至目前,镍的价格上涨都是投机活动的结果,主要受四方动力的推动。印尼出口受禁以及可能对俄罗斯的贸易制裁,是供给面
期刊
多尔衮拿下山海关和吴三桂的过程,如同一个出色的产业并购案例。李自成一方在敌意收购大明后,未能妥善处理关系,导致大明重要子公司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倒戈相向。李自成于是挥军东征。为求自救乃至回购母公司,吴三桂欲向白衣骑士多尔衮借兵。多尔衮却提出要吴三桂率众来归的全资收购方案,最终以低成本完成核心资产收购,且重创竞购对手大顺军。其在谈判和出击时机的选择、耐心、整体视野以及胸怀等方面,都可圈可点。  多尔衮是
期刊
4月经济数据显示,地产持续萎靡,工业投资下滑,消费增速也不容乐观,经济仍处于寻底过程。进入5月截至22日,上证综指微降0.3%,5月调查中机构投资者的偏悲观预期得到印证。6月调查显示,新财富信心指数为42,较上月下降21%,经济持续低迷令投资者信心再次转入下降通道。  其中,券商分析师信心指数为55,较上月下降18%;机构投资者信心指数为48,较上月下降32%;个人投资者信心指数为32,较上月下降
期刊
中国房地产泡沫和其他国家的不同吗?此题目看似伪命题,房价虚高,泡沫就是泡沫,但是在中国认为国情不同、房价必然高涨的大有人在。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确有一些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基本面因素。首先,中国储蓄率很高,资金跨境流动受到限制,投资渠道不畅,银行储蓄利率明显低过人们心目中的通胀水平,所以房地产的保值功能在中国较其他地方强烈,而且中国人对不动产的偏好进一步放大了这种保值性。其次,财政收入分配机制失调,地
期刊
高端瓶装水成为中国消费升级中新的投资热点,水源地的争夺更成为重中之重,但诱人的高利润率背后是高投入和漫长的投资周期。尽管本土高端瓶装水的品牌数量已接近外资品牌,但短期内外资依然是这一市场的绝对主力。  一个月之内,靖江、兰州自来水污染事件连发,又一次引起了民众对饮用水质量的高度关注。以安全、健康、品质为诉求,高端瓶装水正成为中国消费升级中新的投资热点。  “高”在何处?  如今,依云已经不再是高端
期刊
鉴于未来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动力来自城市化和居民迁移两大需求,已经实行3年的限购政策应该进行灵活调整:仍有房价上涨压力的北上广深按兵不动,其他城市因地制宜,放开外来人口购房限制,对本地居民购买多套住房则谨慎行事,同时,配套的市场化调控政策应该跟上。  最近半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许多地区无论新房还是二手房的成交量都显著下降,房价也呈不同程度的增速放缓甚至下滑态势。在这种情势下,过
期刊
澳银资本熊钢:VC/PE并购退出之道  并购退出逐渐成为VC/PE退出的主流方式,从最初产生并购交易的念头,到寻找“Mr Right”,再到最终的“联姻”,VC/PE该如何在这场“随时可能终止的游戏”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熊钢看来,“并购就是三个角,信息、契约、人性,到了最关键的时点,人性决定一切”。  “从有并购退出的想法,到交易完成,最短的周期都要一年以上。”澳银资本创始合伙人熊钢表示。其实
期刊
马云创造的“合伙人制度”确保了管理层自始至终享有无法挑战的公司控制权。短期来看,其对阿里集团的稳定利大于弊。但由于这种制度对管理层缺乏有效的制约,负面作用显而易见。  阿里巴巴赴美IPO招股书用不小的篇幅解释了其独特的“合伙人制度”,而此前阿里未能在香港上市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港交所并不接受其“合伙人制度”。其实,这一制度并无所谓创新或是倒退,只是换了一种做法而已。这一做法和传统的双重股权结构类似,都
期刊
“加冕”之后的马云,其疆域正在迅猛扩张之中,不仅包括短期内豪掷近400亿元入股的近10家上市公司,还包括布局于上市体系之外的阿里小微金融集团的资产飙升,以及外界难以获悉详情的云锋基金。纷繁复杂的关联持股、迷雾重重的关联交易,越发衬托出这个庞大帝国的不透明。  上市的阿里集团仅仅是马云所控制资产的一部分,整个“阿里系”帝国究竟有多庞大,也许只有马云自己心里清楚。  《新财富》统计显示,马云所控制的“
期刊
作为一家在美国颇有历史和口碑的化妆品企业,  露华浓选择退出中国市场,  难免会被各方解读。毕竟,在中国日化市场,  跨国巨头将客场打成主场的情形已持续太久。  “2013年最后一天,涂上一支心爱的唇膏,Kiss good bye!”一句平淡而略显伤感的话,老牌化妆品企业露华浓对中国市场做最后的告别。由于销售业绩的下滑,2014年露华浓将全面退出其在中国的业务,而销售下滑的原因则被归咎为中国经济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