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职业动态变化和职业教育稳定性特性的分析,提出解决职业动态变化和职业教育稳定性冲突的途径,以促使现代职业教育能满足职业动态变化的需求。
[关键词]职业动态 职业教育稳定性 冲突
[作者简介]方敏(1962- ),女,河南开封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河南开封47500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4-0169-01
一、职业动态变化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
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的迅速发展,劳动力市场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相对平衡的劳动力供求关系被打破,劳动力市场需要寻求新的供求平衡点。2003年4月28日美国《新闻周刊》的报道指出“再也没有安全的职业”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表明,人类自有史以来,以百万年所积累的知识目前仅占10%,而近三十年所积累的知识占到90%。计算机技术与其他电子、通讯技术的应用,使人类知识得以迅速传播、积累、分析组合和存储再现,从而使人们能以更多的手段来利用、获取并再次开发知识。
知识更新的加快,必然影响到社会职业的变化。新产业的不断增加,老产业不断被淘汰或更新,产生了一系列新职业岗位。如商标代理人、审计与监理人员、证券咨询员、投资经济人、证券推销代理人、外汇交易员、信贷员等。研究者发现,现在每十八个月知识和技术就会翻一番。所以,由现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所催生的社会职业动态的变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职业教育的特性及存在的问题
1.职业教育稳定性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性。从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来看,教育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就教育结构本身而言,其内在发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就高职教育来说,其结构也有着相对的稳定性。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样化的综合结构。从宏观上看,它由体制结构、层次结构、形式结构、布局结构、专业结构等要素构成。不论教育制度如何变化,不论职业教育以何种速度发展,都离不开这些基本要素。正因为这些构成要素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了职业教育质和量的规定性。教育的稳定性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性。因而,职业教育既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符合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还要符合人的个性的发展规律。
2.多变的市场与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滞后的矛盾。市场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职业的变化呈现出动态性,而教育的稳定性则难以适应市场快节奏的变化。但现代教育又要求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要始终关注社会就业的风向,否则就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教育成本浪费。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着市场需求与职业课程培养的人才错位的矛盾。高职课程开发指导思想存在着课程目标定位是能力为本,而课程的实施却是学科本位的现象,课程实施中是先定课程体系,再定具体课程和内容,课程开发方式上没有考虑多学科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融合,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造成的后果往往是传统的单一的学科课程,一是内容系统详细,课时过多则教育成本太高,课时过少则往往不入边际;二是分类太细,课程之间的重复在所难免;三是追求理论的完整性,忽略了实践的系统性,课程的设置不能适应多变的市场需要。
三、解决职业动态变化与职业教育稳定性冲突的有效途径
为满足社会生产多样化的需求,满足学生选择有利于自身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合理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多样化课程体系模式。
1.课程改革要有科学的指导思想。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它对课程的理论需求必须保持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同时,高职教育的职业定向性,要求课程内容的设置重在应用技术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和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中,应充分关注高职教育的特性。
2.课程设置要有准确的人才定位。高职教育的定位应该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教育。高职教育的任务是通过对学生传授必要的理论知识,进行专业训练,从而促使学生具有独立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其课程设置要体现职业化的特点。西方发达国家认为,“21世纪课程”的设置应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应有国家的统一标准,应着力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具体的做法是:独立设置技术类课程以强化技能开发,不断丰富技术教育的外延从而形成技术教育科目群,采用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形式增加课程的开放性和选择性。
3.构建合理的课程设置模块。合理的课程设置是解决教育稳定性与社会职业动态变化冲突的关键。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可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成熟的经验,构建核心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相组合的教育平台。
核心课程即必修课程,一般应由公共基础课程、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三部分构成。(1)公共基础课程。基础科学是全部知识中最稳定、持久的部分,对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稳定的支撑作用。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公共基础课程一般由基础数学、基础语文、基础英语、基础计算机和政治、体育等核心课程构成。所有进入职业教育领域的年轻人必须首先学习这部分课程。基础课程的设置为一个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是支持本大类中所有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在未来社会中,更换职业是经常的,这就需要人们掌握专业面较宽的综合性科技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大类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根据专业性质而定。大类不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也不同。根据现代职业教育“宽口径、厚基础”的理论,大类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广泛的职业适应性,避免局限于狭隘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3)专业主干课程。专业主干课程是支持本专业的所有专门化课程。它是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而设置的相关课程。专业主干课程要求教学过程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的需要,使教学面向生产实践。提高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是强化其专业技能的重要保障。
拓展课程即选修课程,一般应由陶冶学生情操的选修课程、跨系跨大类的选修课程、专业横向拓展的选修课程、专业纵向延伸的选修课程等构成。国外职业教育拓展课程设置往往多达一百多门,尽显拓展课程的丰富灵活,尽可能满足企业和学生的多样化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1)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选修课程。这部分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主要是实施陶冶学生情操的选修课程,开设课程以人文素质类课程为主。(2)跨系跨大类的选修课程。跨系跨大类的选修课程的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就業能力。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爱好选择其他大类的课程。(3)专业横向拓展的选修课程。专业横向拓展的选修课程是供学生限定选修的课程,即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的同时,还要学习相邻专业的部分课程,目的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以适应社会职业动态变化的需要。(4)专业纵向加深的选修课程。专业纵向加深的选修课程,是供学生限定选修的课程。这部分课程主要指本专业内更高水平、理论性更强,有助于学生向更高层次进行研究的课程。总之,拓展课程(选修课程)应是动态的,职业院校开设什么样的拓展课程(选修课程),从某种角度来说,并不完全取决于职业院校自身,而是主要取决于企业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凡是企业和学生需要的课程,职业院校都有责任积极创造条件去开设,凡是企业和学生暂不需要的课程,职业院校就没有必要花大力气开设。
不难看出,核心课程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突显了教育的稳定性,而专业大类课程和拓展性课程恰恰满足了职业教育对社会职业动态变化的需求。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极其重视拓展性课程(选修课程)的实施。拓展性课程是职业院校满足企业需求、满足学生需求、满足教育自身需求的关键所在,也是当前职业院校实施课程改革的重点。总之,我们认为核心课程的设置和拓展性课程设置的结合是解决职业动态变化和职业教育稳定性冲突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杨黎明.学分制度条件下的职业教育课程改[EB/OL].http://www.86ui.com,2006-03-18.
[2]李振汕.高职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十大趋势[J].职业教育研究,2005(2).
[3]杨金土.振兴技术教育迎接新挑战[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4]吕鑫祥.高职课程改革的若干理论要点[J].中国大学教育,2002(10).
[关键词]职业动态 职业教育稳定性 冲突
[作者简介]方敏(1962- ),女,河南开封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河南开封47500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4-0169-01
一、职业动态变化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
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的迅速发展,劳动力市场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相对平衡的劳动力供求关系被打破,劳动力市场需要寻求新的供求平衡点。2003年4月28日美国《新闻周刊》的报道指出“再也没有安全的职业”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表明,人类自有史以来,以百万年所积累的知识目前仅占10%,而近三十年所积累的知识占到90%。计算机技术与其他电子、通讯技术的应用,使人类知识得以迅速传播、积累、分析组合和存储再现,从而使人们能以更多的手段来利用、获取并再次开发知识。
知识更新的加快,必然影响到社会职业的变化。新产业的不断增加,老产业不断被淘汰或更新,产生了一系列新职业岗位。如商标代理人、审计与监理人员、证券咨询员、投资经济人、证券推销代理人、外汇交易员、信贷员等。研究者发现,现在每十八个月知识和技术就会翻一番。所以,由现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所催生的社会职业动态的变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职业教育的特性及存在的问题
1.职业教育稳定性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性。从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来看,教育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就教育结构本身而言,其内在发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就高职教育来说,其结构也有着相对的稳定性。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样化的综合结构。从宏观上看,它由体制结构、层次结构、形式结构、布局结构、专业结构等要素构成。不论教育制度如何变化,不论职业教育以何种速度发展,都离不开这些基本要素。正因为这些构成要素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了职业教育质和量的规定性。教育的稳定性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性。因而,职业教育既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符合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还要符合人的个性的发展规律。
2.多变的市场与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滞后的矛盾。市场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职业的变化呈现出动态性,而教育的稳定性则难以适应市场快节奏的变化。但现代教育又要求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要始终关注社会就业的风向,否则就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教育成本浪费。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着市场需求与职业课程培养的人才错位的矛盾。高职课程开发指导思想存在着课程目标定位是能力为本,而课程的实施却是学科本位的现象,课程实施中是先定课程体系,再定具体课程和内容,课程开发方式上没有考虑多学科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融合,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造成的后果往往是传统的单一的学科课程,一是内容系统详细,课时过多则教育成本太高,课时过少则往往不入边际;二是分类太细,课程之间的重复在所难免;三是追求理论的完整性,忽略了实践的系统性,课程的设置不能适应多变的市场需要。
三、解决职业动态变化与职业教育稳定性冲突的有效途径
为满足社会生产多样化的需求,满足学生选择有利于自身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合理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多样化课程体系模式。
1.课程改革要有科学的指导思想。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它对课程的理论需求必须保持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同时,高职教育的职业定向性,要求课程内容的设置重在应用技术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和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中,应充分关注高职教育的特性。
2.课程设置要有准确的人才定位。高职教育的定位应该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教育。高职教育的任务是通过对学生传授必要的理论知识,进行专业训练,从而促使学生具有独立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其课程设置要体现职业化的特点。西方发达国家认为,“21世纪课程”的设置应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应有国家的统一标准,应着力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具体的做法是:独立设置技术类课程以强化技能开发,不断丰富技术教育的外延从而形成技术教育科目群,采用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形式增加课程的开放性和选择性。
3.构建合理的课程设置模块。合理的课程设置是解决教育稳定性与社会职业动态变化冲突的关键。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可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成熟的经验,构建核心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相组合的教育平台。
核心课程即必修课程,一般应由公共基础课程、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三部分构成。(1)公共基础课程。基础科学是全部知识中最稳定、持久的部分,对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稳定的支撑作用。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公共基础课程一般由基础数学、基础语文、基础英语、基础计算机和政治、体育等核心课程构成。所有进入职业教育领域的年轻人必须首先学习这部分课程。基础课程的设置为一个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是支持本大类中所有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在未来社会中,更换职业是经常的,这就需要人们掌握专业面较宽的综合性科技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大类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根据专业性质而定。大类不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也不同。根据现代职业教育“宽口径、厚基础”的理论,大类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广泛的职业适应性,避免局限于狭隘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3)专业主干课程。专业主干课程是支持本专业的所有专门化课程。它是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而设置的相关课程。专业主干课程要求教学过程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的需要,使教学面向生产实践。提高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是强化其专业技能的重要保障。
拓展课程即选修课程,一般应由陶冶学生情操的选修课程、跨系跨大类的选修课程、专业横向拓展的选修课程、专业纵向延伸的选修课程等构成。国外职业教育拓展课程设置往往多达一百多门,尽显拓展课程的丰富灵活,尽可能满足企业和学生的多样化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1)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选修课程。这部分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主要是实施陶冶学生情操的选修课程,开设课程以人文素质类课程为主。(2)跨系跨大类的选修课程。跨系跨大类的选修课程的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就業能力。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爱好选择其他大类的课程。(3)专业横向拓展的选修课程。专业横向拓展的选修课程是供学生限定选修的课程,即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的同时,还要学习相邻专业的部分课程,目的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以适应社会职业动态变化的需要。(4)专业纵向加深的选修课程。专业纵向加深的选修课程,是供学生限定选修的课程。这部分课程主要指本专业内更高水平、理论性更强,有助于学生向更高层次进行研究的课程。总之,拓展课程(选修课程)应是动态的,职业院校开设什么样的拓展课程(选修课程),从某种角度来说,并不完全取决于职业院校自身,而是主要取决于企业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凡是企业和学生需要的课程,职业院校都有责任积极创造条件去开设,凡是企业和学生暂不需要的课程,职业院校就没有必要花大力气开设。
不难看出,核心课程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突显了教育的稳定性,而专业大类课程和拓展性课程恰恰满足了职业教育对社会职业动态变化的需求。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极其重视拓展性课程(选修课程)的实施。拓展性课程是职业院校满足企业需求、满足学生需求、满足教育自身需求的关键所在,也是当前职业院校实施课程改革的重点。总之,我们认为核心课程的设置和拓展性课程设置的结合是解决职业动态变化和职业教育稳定性冲突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杨黎明.学分制度条件下的职业教育课程改[EB/OL].http://www.86ui.com,2006-03-18.
[2]李振汕.高职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十大趋势[J].职业教育研究,2005(2).
[3]杨金土.振兴技术教育迎接新挑战[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4]吕鑫祥.高职课程改革的若干理论要点[J].中国大学教育,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