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主义读书单——《纽约时报》2010年图书盘点

来源 :淑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btby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2010年12月初,各大图书奖刚刚落幕之时,《纽约时报》就出炉了热乎乎的年度好书推荐榜,比其他机构早了至少3周,在2010年末为大家奉上了本年度阅读大餐中的最后一道浓汤。
  
  在过去的110年里,《纽约时报》的书评一直都是美国书评界的泰斗。虽然多年以来,人们认为它过于公正审慎,但一年又一年,人们还是一边苛刻批评着,一边满心期盼地等待它的来临。
  和中国不一样,美国没有普通话,但如果你想跻身上流,最好说东北口音的美语,因为盛产政治家、各界领袖的“常春藤”盟校都在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东北话”在美国是身份的象征。说是偏见也好,潜规则也罢,在这份《纽约时报》的年度好书推荐榜中,没有一个作者和新英格兰没有关系。他们或者是新英格兰人,或者是在新英格兰受教育,要不就是长期在新英格兰各地高校任职。唯一例外的是两个外国人,来自爱尔兰的威廉·特雷弗和艾玛·多诺霍—而新英格兰80%以上人口的祖先都来自爱尔兰。很明显,今年《纽约时报》的年终书单迎合与反映的是新英格兰精英分子的阅读趣味。
  
  小说的“自由”
  今年书单的小说类别中,最闪耀的名字是红遍全美,但独被奥普拉排斥的作家乔纳森·弗兰岑(Jonathan Franzen)。今年他的奉献是小说《自由》。
  《自由》是一本典型的新英格兰学院派小说—不是说它讲学院故事,而是说它的腔调符合故作深沉的学者风格。但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这会是一本无聊的小说,乔纳森是个非常会讲故事的家伙,虽然《自由》描写的是一个明尼苏达州的普通美国人家庭,但他却可以把跨越70年的美国故事和社会变迁用极其轻松的语言娓娓道来。奥巴马总统在麻省的玛莎葡萄园度假时,就在当地的书店买了一本,读后觉得“非常舒服”。
  小说大卖,按理说乔纳森应该高枕无忧,但他上“奥普拉读书俱乐部”却成为最近几个月美国文学界和娱乐界最火的八卦。因为9年前他们曾结过梁子,那时乔纳森刚出版了小说《更正》,还获得了国家书卷奖。或许是有点自我膨胀,面对奥普拉的邀请,他竟然说:“刚收到邀请时我满想回绝的。我怕因为奥普拉的节目,别人以为我的书只适合女性读者。”奥普拉看到这则采访后就取消了和他的会面,还发表声明说此后将再也不邀请乔纳森。9年过去了,奥普拉的读书俱乐部依然门庭若市,再清高的作者都想削尖脑袋挤进去;乔纳森也已经不是以前的乔纳森,他现在被誉为“本世纪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于情于理,奥普拉的气也该消了,在书商的运作下,乔纳森终于出现在了读书俱乐部现场。记者继续追问他上奥普拉节目的感想,他说:“我很喜欢奥普拉,但我知道,她没那么喜欢我。”
  同时不容忽视的还有文艺女老年安·比蒂(Ann Beattie)的作品选《纽约客故事集》。在美国,安·比蒂是可以和塞林格与厄普代克并列的作家。她年轻的时候非常漂亮,斯斯文文的文学女青年范儿,现在63岁了,还常年在《纽约客》和《大西洋月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在竞争激烈的美国文坛算是常青树。评选者对本书上榜给出的理由是“安的作品为她所代表的后60年代人做了讽刺性的编年史,3个世纪以来,都没有人可以像她一样,把智慧、幽默和讽刺如此细致地结合到一起”。
  同时上榜的还有为中国读者熟悉的作家珍妮弗·伊根(Jennifer Egan)的新作《打手队来访》。伊根的第二本小说《风雨红颜》(Look at Me)和第三本小说《塔楼》(The Keep)都曾出过中译本。今年的《打手队来访》则是一本搔到时下时尚界、艺术界和文学界老中青及少年痒处的小说。故事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旧金山,围绕一个过气摇滚乐监制的糜烂生活,穿插了和摇滚乐界相关的十多个人的境遇。本书在形式上很有创新,小说每一章节都分A、B面,跟当时的音乐磁带一样,从内容到形式都摸到了如今时尚的命门——摇滚怀旧。另一方面,为了吸引年轻读者和学者的重视,伊根采用了极具实验风格的叙述方法,最炫的莫过于第12章,故事的内容发生在2020年,呈现方式是幻灯片式,穿插了大量科技术语,让人一头雾水又倍感刺激。
  
  非小说的“历史”
  今年书单中非小说类书籍的头把交椅属于《阿波罗的天使——一部芭蕾舞的历史》,其得到的评语是“事关舞者的姿色和大脑”。
  芭蕾舞者退休之后能做什么?除了进军娱乐圈、嫁作商人妇之外,珍妮弗·何曼(Jennifer Homans)做了不错的榜样——进大学当教授。前芭蕾舞者珍妮弗·何曼或许不是特别出色的芭蕾名伶,却在别的领域收获更多。在跳舞的同时,她还在哥伦比亚大学念书,所以退休之后,她可以做专业的芭蕾评论家(《新共和》杂志舞蹈评论人)或者在纽约大学教舞蹈史,还嫁给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托尼·朱特。何曼的转型华丽丽地证明了:舞蹈演员不是绣花枕头,她们除了拥有过人的技能和姿色外,也可以拥有聪明的大脑。
  这本书记述了4个世纪以来的完整芭蕾正史,从法国文艺复兴到美俄冷战时期的舞台,何曼展现了芭蕾如何成为一个国家的社会与文化符号的过程。但这本本来代表着优雅与美丽的书却惹来了诸多非议,因为何曼在书中宣称芭蕾舞已经死了:“当代的舞蹈设计毫无目标地从没有想象力的模仿转向硬生生的创新,今天的艺术家们无力奋起应付前辈们的挑战。他们好像被前辈们的杰出压倒了。没人愿意为艺术献身,所以艺术死了。 ”此言一出,关于这本书的负面评价就在网上铺天盖地,《纽约时报》的图书编辑却力排众议把这本书列在2010年的推荐书单中。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这本550页厚的芭蕾史是否值得珍藏,答案只有读者自己揭晓了。
  另一本引人惊叹的非小说类书籍是斯塔西·雪佛(Stacy Schiff)的《克里奥佩特拉:一生》。斯塔西·雪佛是个典型的东北部精英分子。她的高中是美国最举足轻重的私立学校菲利普学院,布什父子、小肯尼迪和默多克家大少爷都毕业于此。而雪佛的大学则是美国最漂亮也最有名的私立大学威廉大学。从那里毕业之后,雪佛就开始给《时代》、《纽约客》、《纽约时报》写专栏和小说。在2000年,她替薇拉·纳博科夫写的传记《薇拉》为她赢得了当年的普利策奖。而现在,她是一个生活在纽约的全职专栏作家,在文化艺术界非常活跃。早在这本传记上市前的2010年6月份,就已经有传言说电影公司向雪佛买下了这本书的改编权,改编的电影还会邀请安吉利娜·朱莉来扮演女主角“埃及艳后”。
  
  《纽约时报》2010年度推荐书单:
  小说类(5部)
  2.《纽约客故事集》:
  作者安·比蒂。本书是作者从1974年到2006年发表在《纽约客》上的48篇作品的作品集,通过简洁有力的对话刻画了主人公们的自命不凡和虚弱无力,是精准讽刺与完全酷劲的完美结合。
  3.《房间》:
  作者艾玛·多诺霍。本书以一个热情的5岁孩子的视角叙述在一个11平方米的房间中,被囚禁的5岁男孩和他19岁的母亲之间的生活。这个情节听起来有些极端,读者中却有很多母亲认为它充满了爱和希望。
  1.《自由》:
  作者乔纳森·弗兰岑。本书通过对一个美国中西部家庭经历的成败与磨难的刻画,生动描绘了上世纪美国社会的历史画卷。
  4.《威廉·特雷弗故事选》:
  作者威廉·特雷弗。集子里的作品是从特雷弗作品集前四卷中精选出来的。特雷弗的小说冷峻、严酷,总是出人意料地“折断”日常生活场景,突兀却泰然地展现宗教、政治和家庭的矛盾,他苦涩的味道非常爱尔兰化。“恶”的主题是他的最爱,尤其是年过半百后写下的儿童题材故事,不煽情也不留情,非常让人揪心。
  5.《打手队来访》:
  作者珍妮弗·伊根。在入选的这5本小说中,《打手队来访》应该是最具娱乐性的。在这部关于一名愤世嫉俗的摇滚乐监制和那些想要窥探他生活的人的摇滚乐手小说中,时间就是“打手队”。时间跨越40年,13个不同的任务,都分别关联透视着主角的人生。伊根将这些故事凝聚成一个整体,展现着一种普鲁斯特式的主题——爱的失去、遗憾与损毁。
  非小说类(5部)
  3.《别阳之暖——美国大迁徙史诗》:
  作者伊莎贝拉·维克森。伊莎贝拉曾于1993年赢得普利策奖,她用了14年时间,采访了超过1000个人,才写出这部关于1915年到1970年间生活在南方的美国人向西部和北部迁移的故事。
  4.《帽子的完成:1954-1981歌词集,及其评论、原则、邪说、不满、抱怨及趣闻》:
  作者斯蒂芬·桑德海姆为百老汇写了无数音乐剧,《西区故事》和《理发师陶德》都出自于他手。本书正是桑德海姆对自己创作的一个总结,时间跨度将近30年。书中全都是80岁老人对自己作品最深刻最直白的评论。当然,正如书名揭示的那样,还有许多关于他自己的八卦故事。对戏剧爱好者而言,读这本书就像令狐冲听风清扬讲故事,几十年的江湖,都付诸笑谈中。
  
  1.《阿波罗的天使——一部芭蕾舞的历史》:
  作者珍妮弗·何曼。本书是一本完整的芭蕾舞正史,何曼在书中精确重现了时代画卷,描绘了芭蕾是如何通过技术革新死而复生,并提出一个问题:芭蕾舞能够在21世纪生存下去吗?也正是这个问题让这本书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纽约时报》的编辑却力排众议把它列进了2010年度的推荐书单中。
  2.《克里奥佩特拉:一生》:
  作者斯塔西·雪佛。作者雪佛是纽约城中知名的专栏作家,她通过融合了机智与才华的散文,摒弃了2000年来关于这位“埃及艳后”的偏见与绯闻,优雅地重现了克里奥佩特拉在当埃及女皇时期的那些神话与被丑化背后的真相。
  5《万疾之王——癌症的传记》:
  作者希达沙·穆克吉。人类被癌症纠缠4000年,但对它的了解却是近几十年的事。作者用科学家少有的感性笔调为癌症做传,写出了这本让普通读者了解癌症的历史和真相的书,它通俗、简单,还把这种可怕的疾病进行了人格化。
  
其他文献
当我坐在拉萨的路边望着天空,整个人会随之放空,我从未如此接近自己的内心,也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透彻的蓝天。在我踏上这里的那一刻,自己心中的一道道荆棘全部消失不见,剩下的只有一颗真实、充满血色的心。    1.在藏族小姑娘的眼睛里你能看见一整片清澈的天空,单纯的微笑是否勾起你对纯真的怀念?  2.身穿藏服的康巴汉子带着他的“神牛”,在拉萨看见这样的情景,你会有种被大自然拥抱着的感觉,返璞归真。  3.
期刊
素黑的新书《好好爱自己》就像她本人一样,低调、温婉、不复杂。没有大红大紫,却实实在在地在潜移默化每一个读者的生活,她把简单这两个字很灵活地运用在人际关系、衣食住行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她的爱的修行课也一直继续着。  素黑是著名的心性及情感治疗师,她原名叶佩怡,出生于香港,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她做过很多工作,包括艺术行政、文化编辑、网站高级管理、网上电视主持、情绪教育顾问……但她却特别偏爱写作、
期刊
1 肌底塑造    塑造平滑无暇的肌肤不仅仅要依赖优质的粉底产品,在其之前使用妆前产品,则更是取得视觉好肌肤的法宝。现在的妆前产品可以满足女人们五花八门的诉求,它能够抚平毛孔和细纹、控油并保证肌肤平滑的同时长时间保湿,还能够立刻赋予疲惫的肌肤以健康的光泽。使用妆前乳液后,后续使用的粉底更容易延展开来,眼影色彩也会保留得更持久。听起来,它的作用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其作为一款彩妆产品添加了光学柔焦效果
期刊
对于任何一个女人来说,乳腺癌三个字都意味着恐惧和自信心的瓦解。但年轻的女导演王郢,在她所知的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塑造了一个叫阿美的中年妇女,因乳腺癌被切除右侧乳房,但她用劳动妇女身上那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为自己赢来了好日子;而另一位值得尊敬的朋友Grace Tang,则用她智慧、幽默的真实故事告诉我们,事情其实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复杂。  1992年,雅诗兰黛以粉红丝带为标志,开始在全球范围推广乳腺癌防
期刊
TVB刚播毕的20集时装剧《女人最痛》绝对是今年初夏荧屏的一大亮点,弱化了港剧里过家家式的戏剧套路和一贯的HAPPYENDING,每一个桥段都恰到好处地转承,倒有了几分美剧紧凑的意味,比起同样是刻画职场女性奋斗的电视剧《杜拉拉升职记》,高下立现。  港剧的编排历来有套路,无甚惊喜,连台词都像中小学生的作文一样,八股得不行。所以在《女人最痛》开播之初,我只是抱着一种“看吧,结局一定是那样”的心态看着
期刊
由严歌苓与父亲萧马联手打造的小说《铁梨花》已经上市销售,被改编成的同名电视剧也已开始在各大卫视热播。作为严氏父女的首次联手,这部作品从1979年萧马写成并发表,到2009年严歌苓完成改编,时间上的跨度是30年。30年,严歌苓再造了一个盗墓女子的史诗传奇。  电影《夜宴》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一直被奉为经典:妖冶的婉后到卖药老人那里去买毒药,老人告诉她:这是天底下最厉害的毒药;婉后把玩着药瓶问:没有比这
期刊
关键词:希望  意外的浪漫事件将悄悄发生,上天将赐福对梦想有所坚持的人,对生活的热爱此刻得到回馈。家庭的和谐度有所上升,身边的甜蜜也暗暗提醒所有还在寂寞的人们赶紧抓住机会,摆脱孤独。
期刊
瑞典王室最近真是不太平,继11月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被爆出婚外情丑闻之后,英国《每日电讯报》又在12月伊始“揭露”了瑞典王后西尔维娅父亲瓦尔特·索莫莱特的纳粹身份。这个消息让最近极右翼势力蠢蠢欲动的欧洲一片哗然,也让瑞典王室这个“最没落”的皇亲家族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2010年12月1日的英国《每日电讯报》在紧追瑞典国王的婚外情丑闻后,再一次对准瑞典王室开火,这一次他们的目标竟是王后西尔维娅的
期刊
Dolce&Gabbana2010年秋季广告大片取材于电影《罗马妈妈》,不过这一回,主角由安娜·玛格纳妮换成了麦当娜。麦当娜模仿安娜,出现在当地市场的杂货店里购物。摄影师特意用黑白拍摄手法,带观众再次回到曾经的经典时刻。设计师说,只有像安娜·玛格纳妮这种具有浓厚意大利风情的女星才是他们心目中真正的Dolce&Gabbana女郎。  像索菲亚·罗兰、布里吉特巴多,吉娜·罗拉碧丽吉达这样著名的女影星们
期刊
爱情和占有欲    我和现在的男友已经订婚,双方家里人都见过面,特别满意。如果没有几天前的那件事情,我可能不久就会成为一个快乐的新娘。  那一天,我们大学同学聚会,我见到了我的前男友。我和他有一段让我无法忘怀的感情,他又聪明又帅气,曾经是我们学校的校草。我和他在一起的时候,感觉自己像一个公主,是最幸福的女孩。可是。有一个现实问题一直摆在我和他的面前,他的家庭条件和我们家相差太远。我的父母在各自的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