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节奏是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也是音乐灵感的第一要素,它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关系密切。良好的节奏感除了能增强幼儿对音乐的表现力以外,还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平衡发展,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本文从音乐活动中幼儿创造性行为袁征的分析入手,探究音乐节奏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指导性策略。
[关键词]幼儿;音乐节奏;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11-0027-04
创造性是艺术的本质,也是艺术教育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音乐启蒙的意义之一就在于保护和不断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节奏是最容易引起幼儿兴趣和被幼儿感知的音乐要素,它是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关系密切。人们如果缺乏对节奏的敏感,就很难感受到音乐动人的表现力。节奏直接激发人们的情感,而艺术中的情感是为创造力服务的。因此,在幼儿音乐教育中,通过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近年来,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对幼儿音乐教育的涵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更加关注幼儿的感受和体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规定的艺术教育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幼儿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大胆表现自己的艺术感受与体验。教师应为幼儿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尊重每一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幼儿的创造快乐。但在当前的幼儿音乐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师对音乐活动的目的缺乏必要、明确的认识,把创造视为不着边际的想象和探索,对幼儿的创造性活动以及音乐体验缺乏有效的指导;二是教师虽然能认识到保护和发展幼儿创造力的重要性,但由于对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一些创造性表征不太了解.忽视了音乐自身的规律以及幼儿的音乐审美感受和真切的音乐表达,从而在无意中压制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为此,本文拟从音乐活动中幼儿创造性行为表征的分析人手,探讨运用音乐节奏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指导性策略。
一、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创造力表现特征
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往往较为注重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往往会过多地从发散性思维的角度去看待幼儿的创造性表现。诚然,创造力离不开主体思维的发散性。但是,如果简单地把创造力等同于发散性思维能力,显然是不恰当的。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创造力表现不仅仅要看幼儿创作了什么样的成品,诸如创编歌词、节奏、动作或舞蹈、即兴的打击乐伴奏等等,还应看幼儿对活动本身是否有真实的兴趣,是否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在活动中是否调动了全部的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活动,是否获得了真正的审美体验和感受。因为创造是一种主动行为,在进行创造性思维时,更需要调动情感、意志以及全部的生理、心理等功能,从而使一切积极的心理品质处于最佳状态。
1.兴趣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是一种激情中的理智与理智中的激情相互影响的最佳脑力劳动。在创造性思维中,过分的冲动意识和消极的保守态度都是阻碍思维顺畅发展的不利因素。创造性思维需要良好的心境和愉快的情态。因此,在幼儿创造性的音乐学习与实践中,作为心理因素的兴趣非常值得关注。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音乐经验需要儿童自主建构,没有兴趣也就没有建构的动力。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兴趣就是创造。幼儿在活动中的感知、注意、观察、想象、理解和情感的投入,无不需要兴趣的支持。幼儿只有对活动有了真正的兴趣以后,才有可能进入忘我的状态。因此,真实的兴趣是我们看待幼儿创造性表现的一个重要窗口。
兴趣与创造是两个相互作用的因素,许多创造都是从最初的兴趣发展而来的。而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幼儿会获得成功的喜悦,由此兴趣会不断提升,进一步发展成为乐趣。例如,乐器的直观性能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幼儿看到打击乐器时通常会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敲敲打打。如果教师此时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热情的鼓励,幼儿可能会尝试各种不同的演奏方式,进而了解打击乐器的性能,敲出乐器最好听的声音。如果他们的演奏能受到老师的表扬,他们就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提高对打击乐的兴趣。
2.审美感受与音乐表达
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幼儿的演奏、咏唱、各种形体动作表演都充溢着童真之美,他们不拘一格地敲敲打打、自编歌词,兴高采烈地手舞足蹈都是富有个性的创意。因此,在音乐教育中,教师通常会借助一些创造性活动让幼儿的创造力得到外化与显现。例如,为歌曲创编节奏,进行即兴的打击乐伴奏,为音乐创编动作,等等。其实,无论什么样的音乐教育形式和手段,只要能够充分尊重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以及音乐的审美规律,都隐含着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创造性更容易在审美活动中得到充分表达。音乐与创造力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仅表现为音乐是由人所创造,更表现为音乐审美体验的过程与创造力发挥的心理过程之间呈现出微妙的契合。如果幼儿能够主动并审美地去体验音乐,就能调动类似于创造力产生机制中的种种心理活动过程,这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讲正是幼儿实践着自己的创造力。依此,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创造能力的体现,不仅在于他们创编出成形的作品,更在于他们充分调动了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过程,完全融入到了对音乐的审美感受中去,并且能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获得的敏锐感受性、丰富的表达能力、超然物外的审美态度,都极有益于他们在各个领域的创造。如果失去了音乐的审美感受与表达,幼儿的创造力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在音乐艺术的各种要素中,节奏蕴含了生命和自然的活力,它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快节奏通常会给人以欢乐、明亮的感觉,它和激烈运动时的心跳、呼吸相对应,可以使幼儿兴奋。慢节奏则可使幼儿安静下来,紧张情绪得以缓解,情感得到平衡。这就是所谓的情感移入。因此,Bmner认为,节奏是唤起各种情感最为关键的音乐要素。它所唤起的情感能促使人们产生原动性的反应。而听后的有感而发(动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具有个性特点,拥有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特点。这些由节奏感产生的情感表达、统觉、联想等恰是创造能力培养的起点。
二、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策略
1.探索生活中的节奏
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要引导幼儿将身边的事物或现象作为探索的对象。音乐活动亦是如此。如果教师所选用的音乐形象并不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远离他们的亲身体验。那么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就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节奏是唯一存在于自然界的原始音乐要素,可以说,许多自然界的声响都是有节奏的。在音乐中,节奏如同心脏的跳动,是音乐活力的来源,是音乐结构的灵魂。由于音乐节奏与人的生命律动具有异形同构的关系,它会让人们产生某种运动 体验。人们通常会用不同的节奏来传递各种信息,表达内心错综复杂的感情。音乐中的节奏实际上就是从自然节奏中概括、提炼并创造出来的,它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幼儿阶段是直接感受和体验节奏的最佳时期,他们对有节奏的各种声音的敏感与喜爱是其音乐能力发展的起点。而将生活和自然界的声音节奏引入教学也充分体现了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从孩子们熟悉的环境与事物人手。依此,教师宜从现实生活中各种奇妙的声音人手,引导幼儿寻找、发现和感知生活和大自然中存在的节奏,加以模仿、想象和创造。例如,让幼儿感知“滴答滴答”的时钟声、“当当当”的敲钟声、汽车的喇叭声、风声雨声,等等。渐渐地,幼儿会发现这些声音是在不停地变化的,但又有一定的规律,在这种自然、有趣的感受和表现过程中,幼儿可体验到快乐,对节奏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的感知力会被激发出来。这样的引导不仅能帮助幼儿对节奏有更加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同时还有助于发展幼儿更为敏锐的感知能力、洞察力,对幼儿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节奏模仿
在音乐活动中不应忽视模仿的作用。人们往往认为类似鹦鹉学舌的机械乏味的模仿。会阻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其实,模仿也需要经过思维才能表现出来,其中包含着创造的因素。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适当的限制,并不会影响创造力的发挥,反而会有效地促进它的发展。
音乐是一门艺术,而任何艺术都有它必须具备的技术。不进行基本的训练,不掌握一定的音乐语汇,就不可能获得完美的艺术体验。幼儿学习音乐,探索音乐,创造音乐,必须以一定的音乐技能技巧作为基础。音乐语汇是帮助幼儿获得音乐经验的支撑,有了这些基本的音乐语汇,他们才能在听、唱、跳、奏等各种音乐活动中大胆地表现,积极地探索和创造。而音乐语汇的获得离不开模仿与重复。重复练习有助于幼儿记忆力的增强以及经验和能力的形成,并且能让幼儿在熟悉的活动中体验到快乐。音乐的即兴创造不会是无中生有的,它们总是依据特定的情景变化、发展的。新的学习都是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幼儿一旦熟悉了某项活动,他们就会继续挑战自己,探索更新的活动方法或途径,并尝试把这些新发现迁移到其他情景之中,这就是能力的逐渐拓展。因此,对幼儿而言,模仿是获得知识的最初途径,是创造的第一步。节奏是音乐的基础,而基础的东西必须通过反复练习才能真正掌握。重复的节奏模仿是培养幼儿节奏感的重要一步。当然,节奏模仿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单纯的技能训练。为了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可以在模仿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即兴创作节奏短句,以培养幼儿的即兴创造能力。
3.游戏性的音乐活动设计
个体的创造力绝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是通过不着边际的想象就能发生的。音乐是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的产物。它的形式、结构充满着丰富而有序的理性逻辑。它既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又是距离我们的理解最遥远的艺术。因此,在音乐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绝不意味着可以对幼儿的音乐体验不加任何干预。相反,它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巧妙的活动设计和有效的引导。
教师需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能力出发,以幼儿必须获得的感受、体验和表现力为线索,选择素材,设计活动,使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契机,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充分挖掘音乐美的因素以及素材本身的教育潜力,并赋予其多彩的、带有艺术性和趣味性的活动形式,在不断重复和变化中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教师要通过适时且艺术性的指导,充分调动幼儿听觉、视觉、运动觉、语言知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协同参与,从对周围世界的各种自然节奏的体验出发,引导幼儿感受节奏的美,使幼儿能对音乐节奏加以细致、生动的表达,通过体验形成经验,逐渐建立节奏的内心感觉。多样化、环环相扣的音乐活动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愉快而主动地学习,在活动中获得真正的审美体验,更能为幼儿创造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形成奠定基础。如果没有严格的要求和精心的计划。过于自由随意,则很容易使音乐活动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2][5]王懿颖.学前音乐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70,165
[3][10)程建平.音乐与创造性思维[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7,204.
[4]吴文漪.音乐教育新视角[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15,268
[6]朱光潜.谈美书简[M].西安:陕西艺术出版社,1997:206
[关键词]幼儿;音乐节奏;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11-0027-04
创造性是艺术的本质,也是艺术教育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音乐启蒙的意义之一就在于保护和不断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节奏是最容易引起幼儿兴趣和被幼儿感知的音乐要素,它是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关系密切。人们如果缺乏对节奏的敏感,就很难感受到音乐动人的表现力。节奏直接激发人们的情感,而艺术中的情感是为创造力服务的。因此,在幼儿音乐教育中,通过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近年来,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对幼儿音乐教育的涵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更加关注幼儿的感受和体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规定的艺术教育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幼儿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大胆表现自己的艺术感受与体验。教师应为幼儿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尊重每一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幼儿的创造快乐。但在当前的幼儿音乐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师对音乐活动的目的缺乏必要、明确的认识,把创造视为不着边际的想象和探索,对幼儿的创造性活动以及音乐体验缺乏有效的指导;二是教师虽然能认识到保护和发展幼儿创造力的重要性,但由于对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一些创造性表征不太了解.忽视了音乐自身的规律以及幼儿的音乐审美感受和真切的音乐表达,从而在无意中压制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为此,本文拟从音乐活动中幼儿创造性行为表征的分析人手,探讨运用音乐节奏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指导性策略。
一、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创造力表现特征
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往往较为注重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往往会过多地从发散性思维的角度去看待幼儿的创造性表现。诚然,创造力离不开主体思维的发散性。但是,如果简单地把创造力等同于发散性思维能力,显然是不恰当的。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创造力表现不仅仅要看幼儿创作了什么样的成品,诸如创编歌词、节奏、动作或舞蹈、即兴的打击乐伴奏等等,还应看幼儿对活动本身是否有真实的兴趣,是否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在活动中是否调动了全部的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活动,是否获得了真正的审美体验和感受。因为创造是一种主动行为,在进行创造性思维时,更需要调动情感、意志以及全部的生理、心理等功能,从而使一切积极的心理品质处于最佳状态。
1.兴趣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是一种激情中的理智与理智中的激情相互影响的最佳脑力劳动。在创造性思维中,过分的冲动意识和消极的保守态度都是阻碍思维顺畅发展的不利因素。创造性思维需要良好的心境和愉快的情态。因此,在幼儿创造性的音乐学习与实践中,作为心理因素的兴趣非常值得关注。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音乐经验需要儿童自主建构,没有兴趣也就没有建构的动力。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兴趣就是创造。幼儿在活动中的感知、注意、观察、想象、理解和情感的投入,无不需要兴趣的支持。幼儿只有对活动有了真正的兴趣以后,才有可能进入忘我的状态。因此,真实的兴趣是我们看待幼儿创造性表现的一个重要窗口。
兴趣与创造是两个相互作用的因素,许多创造都是从最初的兴趣发展而来的。而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幼儿会获得成功的喜悦,由此兴趣会不断提升,进一步发展成为乐趣。例如,乐器的直观性能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幼儿看到打击乐器时通常会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敲敲打打。如果教师此时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热情的鼓励,幼儿可能会尝试各种不同的演奏方式,进而了解打击乐器的性能,敲出乐器最好听的声音。如果他们的演奏能受到老师的表扬,他们就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提高对打击乐的兴趣。
2.审美感受与音乐表达
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幼儿的演奏、咏唱、各种形体动作表演都充溢着童真之美,他们不拘一格地敲敲打打、自编歌词,兴高采烈地手舞足蹈都是富有个性的创意。因此,在音乐教育中,教师通常会借助一些创造性活动让幼儿的创造力得到外化与显现。例如,为歌曲创编节奏,进行即兴的打击乐伴奏,为音乐创编动作,等等。其实,无论什么样的音乐教育形式和手段,只要能够充分尊重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以及音乐的审美规律,都隐含着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创造性更容易在审美活动中得到充分表达。音乐与创造力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仅表现为音乐是由人所创造,更表现为音乐审美体验的过程与创造力发挥的心理过程之间呈现出微妙的契合。如果幼儿能够主动并审美地去体验音乐,就能调动类似于创造力产生机制中的种种心理活动过程,这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讲正是幼儿实践着自己的创造力。依此,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创造能力的体现,不仅在于他们创编出成形的作品,更在于他们充分调动了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过程,完全融入到了对音乐的审美感受中去,并且能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获得的敏锐感受性、丰富的表达能力、超然物外的审美态度,都极有益于他们在各个领域的创造。如果失去了音乐的审美感受与表达,幼儿的创造力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在音乐艺术的各种要素中,节奏蕴含了生命和自然的活力,它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快节奏通常会给人以欢乐、明亮的感觉,它和激烈运动时的心跳、呼吸相对应,可以使幼儿兴奋。慢节奏则可使幼儿安静下来,紧张情绪得以缓解,情感得到平衡。这就是所谓的情感移入。因此,Bmner认为,节奏是唤起各种情感最为关键的音乐要素。它所唤起的情感能促使人们产生原动性的反应。而听后的有感而发(动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具有个性特点,拥有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特点。这些由节奏感产生的情感表达、统觉、联想等恰是创造能力培养的起点。
二、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策略
1.探索生活中的节奏
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要引导幼儿将身边的事物或现象作为探索的对象。音乐活动亦是如此。如果教师所选用的音乐形象并不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远离他们的亲身体验。那么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就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节奏是唯一存在于自然界的原始音乐要素,可以说,许多自然界的声响都是有节奏的。在音乐中,节奏如同心脏的跳动,是音乐活力的来源,是音乐结构的灵魂。由于音乐节奏与人的生命律动具有异形同构的关系,它会让人们产生某种运动 体验。人们通常会用不同的节奏来传递各种信息,表达内心错综复杂的感情。音乐中的节奏实际上就是从自然节奏中概括、提炼并创造出来的,它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幼儿阶段是直接感受和体验节奏的最佳时期,他们对有节奏的各种声音的敏感与喜爱是其音乐能力发展的起点。而将生活和自然界的声音节奏引入教学也充分体现了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从孩子们熟悉的环境与事物人手。依此,教师宜从现实生活中各种奇妙的声音人手,引导幼儿寻找、发现和感知生活和大自然中存在的节奏,加以模仿、想象和创造。例如,让幼儿感知“滴答滴答”的时钟声、“当当当”的敲钟声、汽车的喇叭声、风声雨声,等等。渐渐地,幼儿会发现这些声音是在不停地变化的,但又有一定的规律,在这种自然、有趣的感受和表现过程中,幼儿可体验到快乐,对节奏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的感知力会被激发出来。这样的引导不仅能帮助幼儿对节奏有更加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同时还有助于发展幼儿更为敏锐的感知能力、洞察力,对幼儿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节奏模仿
在音乐活动中不应忽视模仿的作用。人们往往认为类似鹦鹉学舌的机械乏味的模仿。会阻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其实,模仿也需要经过思维才能表现出来,其中包含着创造的因素。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适当的限制,并不会影响创造力的发挥,反而会有效地促进它的发展。
音乐是一门艺术,而任何艺术都有它必须具备的技术。不进行基本的训练,不掌握一定的音乐语汇,就不可能获得完美的艺术体验。幼儿学习音乐,探索音乐,创造音乐,必须以一定的音乐技能技巧作为基础。音乐语汇是帮助幼儿获得音乐经验的支撑,有了这些基本的音乐语汇,他们才能在听、唱、跳、奏等各种音乐活动中大胆地表现,积极地探索和创造。而音乐语汇的获得离不开模仿与重复。重复练习有助于幼儿记忆力的增强以及经验和能力的形成,并且能让幼儿在熟悉的活动中体验到快乐。音乐的即兴创造不会是无中生有的,它们总是依据特定的情景变化、发展的。新的学习都是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幼儿一旦熟悉了某项活动,他们就会继续挑战自己,探索更新的活动方法或途径,并尝试把这些新发现迁移到其他情景之中,这就是能力的逐渐拓展。因此,对幼儿而言,模仿是获得知识的最初途径,是创造的第一步。节奏是音乐的基础,而基础的东西必须通过反复练习才能真正掌握。重复的节奏模仿是培养幼儿节奏感的重要一步。当然,节奏模仿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单纯的技能训练。为了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可以在模仿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即兴创作节奏短句,以培养幼儿的即兴创造能力。
3.游戏性的音乐活动设计
个体的创造力绝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是通过不着边际的想象就能发生的。音乐是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的产物。它的形式、结构充满着丰富而有序的理性逻辑。它既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又是距离我们的理解最遥远的艺术。因此,在音乐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绝不意味着可以对幼儿的音乐体验不加任何干预。相反,它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巧妙的活动设计和有效的引导。
教师需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能力出发,以幼儿必须获得的感受、体验和表现力为线索,选择素材,设计活动,使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契机,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充分挖掘音乐美的因素以及素材本身的教育潜力,并赋予其多彩的、带有艺术性和趣味性的活动形式,在不断重复和变化中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教师要通过适时且艺术性的指导,充分调动幼儿听觉、视觉、运动觉、语言知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协同参与,从对周围世界的各种自然节奏的体验出发,引导幼儿感受节奏的美,使幼儿能对音乐节奏加以细致、生动的表达,通过体验形成经验,逐渐建立节奏的内心感觉。多样化、环环相扣的音乐活动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愉快而主动地学习,在活动中获得真正的审美体验,更能为幼儿创造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形成奠定基础。如果没有严格的要求和精心的计划。过于自由随意,则很容易使音乐活动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2][5]王懿颖.学前音乐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70,165
[3][10)程建平.音乐与创造性思维[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7,204.
[4]吴文漪.音乐教育新视角[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15,268
[6]朱光潜.谈美书简[M].西安:陕西艺术出版社,1997: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