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高中生作文普遍出现趋同化现象,这与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理想归宿是完全相悖的。要打破这种状况,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改变观念,加强指导,合理讲评。这也依靠学生的写作智慧,要思维求异、用材求新,语言求鲜。
【关键词】作文 趋同 讲评 求异
写作上亦步亦趋,简单模仿,是一大弊病。宋人黄庭坚诗云:“文章最忌随人后”,又云:“随人作计终后人”。黄庭坚的这些话,本指诗文而言,不幸时隔千年,这两句话对于我们同学的作文仍有警示作用。由于高考满分(高分)作文的导向、教师模式化的写作训练,还有学生自身思维定势的影响,在当前高中生写作中,表现出令人吃惊的趋同化构思。立意趋同、选材趋同、表述趋同,尤其是结构趋同。写议论文,则分五段,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中间三段每段用一句话作为分论点,每段举一个例子加以分析;结尾用排比总结。写散文,则头尾议论,中间几个古人,秦皇汉武、李白杜甫,投江屈原,牧羊苏武,材料铺天盖地而来,自己的思想淹没在名人事迹中。大多数作文千人一面,异口同声,这与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理想归宿是完全相悖的。
要打破作文趋同现象,首先要从老师做起。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作文语文老师,首先要对作文有个清晰的认识,文章是反映生活、表达观点、抒写情感的,要鼓励学生写真实,抒性灵,而不是用种种“作文框子”去钳制学生。任何文章都应当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是人生经验的表达。有了生命的体验,文章才有了灵魂。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文”,正是强调了真性情才是文章的关键。所以,写文章,先要有想反映的生活,想表达的观点,想抒发的感情。一旦学生最本真的性灵得以张扬,那种源自天性的写作能力就能得以正常甚至超常的显现和发挥。
文章不是无情物,如《背影》中,作者朱自清饱含深情地描写了肥胖的父亲艰难翻越月台买橘子的背影,在文中多次重复这一细节,表达出“我”对父亲发自肺腑的感情。这样的情感,是真实的自然的流露,倾泻于作者的笔端,也浸透到了读者的心里。
另外,在作文训练中,我们往往强调素材的积累,这固然没错,但我们也要正视,很多学生在写作中迷失了自我,只有素材的堆砌。写作成为对素材的演绎,根本不是自己性灵的袒露。事实上,我们的阅读积累,不能仅是为了满足于找几个名人的事例,为写作补充一些素材,而必须将素材性灵化。只有让自己有所震撼,阅读主体的心灵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写作的敏感度才会提高。也就是说,要让素材真正浸润着阅读者的情思,这样的素材才能真正成为写作的源泉;否则就是一潭死水,缺乏生机。
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积累的时候,不能满足于让学生摘抄优美段落,而是要让学生在看书的时候,读到真正打动自己的内容时,仔细地品味,然后再抄下来,并写出自己当时的感想体悟。这样的文字才可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真正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到写作时才会真正为自己所用。
教师合理的评讲作文的方式对于打破趋同构思也具有重要作用。学生经过长期的作文训练,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模式,空泛的评讲往往很难超越。教学实践证明分类讲评效果明显。具体操作程序是:每次批改时,先将作文按一定的标准归类。如先按文体归类,再按题材归类,然后按出现的问题归类。这样逐步分类后,全班的作文就会被分为几组,然后再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讲评,效果较好。
以话题作文“对话”为例,可以进行如下分组:
A组:记叙文。写“我”通过“对话”读懂了父爱、母爱。情感真挚,表述一般化,不能打动人。讲评重点:怎样用个性化的细节描写打动人。
B组:记叙文。写是“我”与亲友的对话,但有的对话中铺垫的冗余的成分太多,有的重点写亲友对我的误解,关于通过对话实现理解的信息仅在结尾时一笔带过。讲评重点:如何通过叙述顺序的变化突出文章的重点。
C组:议论文。都运用了分论点组织行文,局部结构都是分论点、事例、分析。讲评重点:如何多种形式地进行事例叙述和分析。
D组:议论化散文。都运用了一些名人的事例作为写作的素材,但往往流于介绍,缺乏深度的挖掘。讲评重点:如何切准题意对素材进行个性化挖掘。
E组:其它。这类文章中有的语言空洞,较为平板。讲评重点:如何使自己的语言具有独特风采。
在讲评起始阶段,学生分成这样五组,并将讲评的重点告诉各组,让小组成员先进行讨论,然后形成小组意见,与教师交流。这样,讲评就有了针对性,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提高文章质量,实现文章的升格。
写作的主体是学生。特别是在面对同一文题或同一写作材料集体应试时,怎样独创新意,写出出类拔萃的文章来,这需要同学们依靠自身的写作实践智慧,要在写作中,敢于求新求异,敢于打破常规,展现特色。
构思立意要善于求异思维。要想写出“不随人后”的富有个性的文章,在思维方式上就应大胆求异,突破思维定势,想人所未想,发人所未发。
比如,在做以“草根”为话题的作文时,很多同学思维单一,把立意的重点确定在赞扬草根的默默奉献上,造成“撞车”现象。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去挖掘“草根”的内在精神、“草根”阶层对于社会的意义、“草根”文化繁兴的原因,往往能写出深度,体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
若要构思立意不趋同,就得刹住思维惯性,对习惯的认识和传统的见解作深层次的思考。
选例论证时要敢用新材料。写文章是离不开选用事例的,但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选用事例几年如一日就是这么几个事例:写到先进事迹,就是列举雷锋、焦裕禄、孔繁森;写到子女教育。就是孟母三迁,岳母刻字,孔融让梨;写到爱国主义,少不了举一身正气的文天祥,抵制鸦片的林则徐;一谈起学习勤奋,或是谈意志力,把握机遇的话题,就是张海迪、华罗庚、爱迪生、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这些熟例你用我用,陈陈相因,毫无新意,倒成了学生们多年来的“保留节目”,制胜的法宝了。
清代的赵翼在《论诗》中说过:“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这就是说诗文贵在创新,那些用例趋熟,拾人牙慧的文章是毫无可读性的,因为它缺少了作者用例的灵气和个性,选用事例除了追求恰当、典型以外,还必须力求新颖,舍弃大家都用的熟例子,选用那会令读者眼睛一亮,怦然心动的新例,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事例新,应该表现为事件新、生活新、感受新、体验新。作者一要扩展阅读范围,留心社会生活和国内外热点,为写作贮蓄“例源”,写作时才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二是思维不可僵化,思维的触须不可老是“顾后”,更多的还应“瞻前”,要避免恋旧趋熟的思维定势,多想想最新的热门话题,身边的新人新事,最新的一些读物,在用例方面充分显示出你的与众不同,从而张扬你的写作个性。
表情达意要努力追求语言的鲜活独特,“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中学生的写作用语长期受到语法规则的约束,加之平时的写作实践中不习惯于锤炼自己的语言,语言往往一本正经、四平八稳,要么老成拘谨,枯燥无味,甚至矫情造作、空话套话,看不出藏在文章背后的作者的个性,都是同样“声口”。
独创性的语言决不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而是“词必己出”,“务去陈言”(韩愈语)。如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钻”字,“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中的“逼”字,抓住关键性的单音节动词,描绘了春天万物苏醒的情态,非常贴切自然。
写作是一种最富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最能承载和张扬写作个体的个性,踩着他人的脚印走不行,踩着自己以前的脚印走也不行,标新立异才能展示你鲜明的写作个性。写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展现出文章的个性色彩。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作文趋同化现象,真正迎来写作的“百花齐放”。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实验学校。
【关键词】作文 趋同 讲评 求异
写作上亦步亦趋,简单模仿,是一大弊病。宋人黄庭坚诗云:“文章最忌随人后”,又云:“随人作计终后人”。黄庭坚的这些话,本指诗文而言,不幸时隔千年,这两句话对于我们同学的作文仍有警示作用。由于高考满分(高分)作文的导向、教师模式化的写作训练,还有学生自身思维定势的影响,在当前高中生写作中,表现出令人吃惊的趋同化构思。立意趋同、选材趋同、表述趋同,尤其是结构趋同。写议论文,则分五段,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中间三段每段用一句话作为分论点,每段举一个例子加以分析;结尾用排比总结。写散文,则头尾议论,中间几个古人,秦皇汉武、李白杜甫,投江屈原,牧羊苏武,材料铺天盖地而来,自己的思想淹没在名人事迹中。大多数作文千人一面,异口同声,这与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理想归宿是完全相悖的。
要打破作文趋同现象,首先要从老师做起。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作文语文老师,首先要对作文有个清晰的认识,文章是反映生活、表达观点、抒写情感的,要鼓励学生写真实,抒性灵,而不是用种种“作文框子”去钳制学生。任何文章都应当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是人生经验的表达。有了生命的体验,文章才有了灵魂。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文”,正是强调了真性情才是文章的关键。所以,写文章,先要有想反映的生活,想表达的观点,想抒发的感情。一旦学生最本真的性灵得以张扬,那种源自天性的写作能力就能得以正常甚至超常的显现和发挥。
文章不是无情物,如《背影》中,作者朱自清饱含深情地描写了肥胖的父亲艰难翻越月台买橘子的背影,在文中多次重复这一细节,表达出“我”对父亲发自肺腑的感情。这样的情感,是真实的自然的流露,倾泻于作者的笔端,也浸透到了读者的心里。
另外,在作文训练中,我们往往强调素材的积累,这固然没错,但我们也要正视,很多学生在写作中迷失了自我,只有素材的堆砌。写作成为对素材的演绎,根本不是自己性灵的袒露。事实上,我们的阅读积累,不能仅是为了满足于找几个名人的事例,为写作补充一些素材,而必须将素材性灵化。只有让自己有所震撼,阅读主体的心灵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写作的敏感度才会提高。也就是说,要让素材真正浸润着阅读者的情思,这样的素材才能真正成为写作的源泉;否则就是一潭死水,缺乏生机。
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积累的时候,不能满足于让学生摘抄优美段落,而是要让学生在看书的时候,读到真正打动自己的内容时,仔细地品味,然后再抄下来,并写出自己当时的感想体悟。这样的文字才可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真正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到写作时才会真正为自己所用。
教师合理的评讲作文的方式对于打破趋同构思也具有重要作用。学生经过长期的作文训练,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模式,空泛的评讲往往很难超越。教学实践证明分类讲评效果明显。具体操作程序是:每次批改时,先将作文按一定的标准归类。如先按文体归类,再按题材归类,然后按出现的问题归类。这样逐步分类后,全班的作文就会被分为几组,然后再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讲评,效果较好。
以话题作文“对话”为例,可以进行如下分组:
A组:记叙文。写“我”通过“对话”读懂了父爱、母爱。情感真挚,表述一般化,不能打动人。讲评重点:怎样用个性化的细节描写打动人。
B组:记叙文。写是“我”与亲友的对话,但有的对话中铺垫的冗余的成分太多,有的重点写亲友对我的误解,关于通过对话实现理解的信息仅在结尾时一笔带过。讲评重点:如何通过叙述顺序的变化突出文章的重点。
C组:议论文。都运用了分论点组织行文,局部结构都是分论点、事例、分析。讲评重点:如何多种形式地进行事例叙述和分析。
D组:议论化散文。都运用了一些名人的事例作为写作的素材,但往往流于介绍,缺乏深度的挖掘。讲评重点:如何切准题意对素材进行个性化挖掘。
E组:其它。这类文章中有的语言空洞,较为平板。讲评重点:如何使自己的语言具有独特风采。
在讲评起始阶段,学生分成这样五组,并将讲评的重点告诉各组,让小组成员先进行讨论,然后形成小组意见,与教师交流。这样,讲评就有了针对性,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提高文章质量,实现文章的升格。
写作的主体是学生。特别是在面对同一文题或同一写作材料集体应试时,怎样独创新意,写出出类拔萃的文章来,这需要同学们依靠自身的写作实践智慧,要在写作中,敢于求新求异,敢于打破常规,展现特色。
构思立意要善于求异思维。要想写出“不随人后”的富有个性的文章,在思维方式上就应大胆求异,突破思维定势,想人所未想,发人所未发。
比如,在做以“草根”为话题的作文时,很多同学思维单一,把立意的重点确定在赞扬草根的默默奉献上,造成“撞车”现象。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去挖掘“草根”的内在精神、“草根”阶层对于社会的意义、“草根”文化繁兴的原因,往往能写出深度,体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
若要构思立意不趋同,就得刹住思维惯性,对习惯的认识和传统的见解作深层次的思考。
选例论证时要敢用新材料。写文章是离不开选用事例的,但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选用事例几年如一日就是这么几个事例:写到先进事迹,就是列举雷锋、焦裕禄、孔繁森;写到子女教育。就是孟母三迁,岳母刻字,孔融让梨;写到爱国主义,少不了举一身正气的文天祥,抵制鸦片的林则徐;一谈起学习勤奋,或是谈意志力,把握机遇的话题,就是张海迪、华罗庚、爱迪生、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这些熟例你用我用,陈陈相因,毫无新意,倒成了学生们多年来的“保留节目”,制胜的法宝了。
清代的赵翼在《论诗》中说过:“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这就是说诗文贵在创新,那些用例趋熟,拾人牙慧的文章是毫无可读性的,因为它缺少了作者用例的灵气和个性,选用事例除了追求恰当、典型以外,还必须力求新颖,舍弃大家都用的熟例子,选用那会令读者眼睛一亮,怦然心动的新例,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事例新,应该表现为事件新、生活新、感受新、体验新。作者一要扩展阅读范围,留心社会生活和国内外热点,为写作贮蓄“例源”,写作时才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二是思维不可僵化,思维的触须不可老是“顾后”,更多的还应“瞻前”,要避免恋旧趋熟的思维定势,多想想最新的热门话题,身边的新人新事,最新的一些读物,在用例方面充分显示出你的与众不同,从而张扬你的写作个性。
表情达意要努力追求语言的鲜活独特,“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中学生的写作用语长期受到语法规则的约束,加之平时的写作实践中不习惯于锤炼自己的语言,语言往往一本正经、四平八稳,要么老成拘谨,枯燥无味,甚至矫情造作、空话套话,看不出藏在文章背后的作者的个性,都是同样“声口”。
独创性的语言决不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而是“词必己出”,“务去陈言”(韩愈语)。如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钻”字,“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中的“逼”字,抓住关键性的单音节动词,描绘了春天万物苏醒的情态,非常贴切自然。
写作是一种最富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最能承载和张扬写作个体的个性,踩着他人的脚印走不行,踩着自己以前的脚印走也不行,标新立异才能展示你鲜明的写作个性。写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展现出文章的个性色彩。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作文趋同化现象,真正迎来写作的“百花齐放”。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