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你的盖头来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j740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一直是高考命题的传统题型,甚至有逐年加强的趋势。对于此类题型,学生普遍感觉比较难做。本文以近年来各地高考试题为例,分析了回答这类题目的一些方法与技巧,以期对学生的答题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 解题方法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传统题型,甚至在有些地区的高考命题中逐年强化,因此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诗词选取上,也慢慢地由熟悉到陌生,如2006年的湖南卷,就从《红楼梦》中选取了薛宝钗、林黛玉的咏白海棠诗各一首来考查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如何在诗歌鉴赏题中拿分,我们必须探寻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
  一、审视诗题
  诗题是诗歌的眼睛,它往往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类型等诸多信息,或显示文章的写作内容,或介绍作品的写作缘起,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说明诗的内容是表现对李白的思念倾慕;陆游的《书愤》,是表达作者青春老去、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2000年的上海卷,试题为“约客”,题目交代了诗里的事件:作者约人,对方却迟迟没来,渲染了作者等待的焦急。高考题《题李凝幽居》,其中的“幽”字是环境特点的体现。因此,通过对诗歌题目的揣摩、玩味,便可感知诗歌所表现的主要内容或情感。据此结合诗歌文本分析,就能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
  二、借助注释
  在许多诗歌鉴赏题中,出题人往往会提供一些相关注释,注释有时会提供一些重要的信息。
  如作者或创作背景的注释,这种注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考生熟知的诗人特定诗作的背景介绍。二是对考生相对陌生的诗人生平简历的介绍。考生看到注释时,一定要把握三点:一是抓住诗人的身份,不同身份的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不同。二是抓住诗人所处的时代。时代背景往往制约着诗歌的精神内核。三是抓诗人的个人遭遇。诗人的现实处境直接决定诗歌的情感和追求。
  当所选诗词中涉及一些内涵深刻的意向、典故等文学知识时,命题者也会做出注释,考生可借此把握诗歌的内涵。遇到这样的注释时,我们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一是充分利用注释展开联想,激活课本中出现过的意象、典故,把平时掌握的知识迁移到考题中去,从而揣摩这些意象或典故在诗词中的特定意义。二是要努力做到避免联想中的张冠李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另外,许多古代诗词前面都有“序”,有的交代写作的缘由,有的交代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写作的背景,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采撷意象
  所谓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和物。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诗歌的阅读鉴赏题,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迅速把握诗歌的主题。那么如何解读诗歌的意象呢?
  首先,寻找诗歌中的意象。如2008年天津卷的第16题“《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要求考生分析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即找出诗中所涉及的景物及蕴涵的作者的情感。诗中的景物描写是诗人情感的外在表现,常常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就这首诗而言,可以获得这些景的信息,即“柴扉(柴门)”“落晖(夕阳)”“松树”“嫩竹”“红莲(荷花)”“烟火(炊烟)”等景物意象,我们只要把诗中的意象理解清楚,那么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就一览无余了。
  其次,分析意象。第一,记住特殊意象的特殊含义。由于历史文化的积淀,某些客观事物具有了约定俗成的意义,成为一种特殊的意象,诗人借此引起读者的共鸣。如“月亮”就引发了思亲、离别、思乡之愁;“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李白的《静夜思》就展现了主人公面对月光而起的思乡之情;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杜甫的《望月》都借助明月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如杜鹃(子归),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所以杜鹃常与悲苦的情感倾向联系在一起。第二,准确把握修饰语有利于理解诗歌的意象。我们知道客观的事物是没有感情倾向的,但诗歌中没有“真空”的客观事物。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有几种客观事物:藤、树、鸦、桥、道、风、马。这几种客观的景物除鸦外,其他看不出情感倾向,但作者分别加了带有情感倾向的修饰词:枯、老、昏、小、古、西、瘦,通过这些富有情感色彩的修饰词,物象变成有情感倾向的意象,意境顿生。第三,诗歌描写的形象往往有“冷”“热”之分,我们可以从形象描写的“冷”“热”中,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如《摸鱼儿》:“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危栏”“斜阳”“烟柳”,暗示了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现实,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无限忧思。
  意象是诗中所描写的饱含诗人情感的物象,它既是客观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读者解读诗歌的突破口,读者要善于透过诗中具体的意象体悟到其抽象的情思。近几年的许多省份的高考卷都考查了意象及其作用,足见高考命题专家对此考点的重视程度。
  四、紧扣字词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练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往往有一个最为传神的字或词。只有正确理解了诗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和作用,才能正确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才能准确地鉴赏诗歌。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它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所以抓住这个词往往可以以小见大,从而把握全诗的主旨。高考试题也多从这个角度命题。2009年高考四川卷的第12题第一问“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是直接考查练字的题目。古诗注重练字的非常多,关键字有深厚的意蕴,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作者用拟人手法,以实显虚,以有形显无形,把春景写活了。再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游西湖流连风景的游人,陶醉于春风而逍遥自得。实际上这一“醉”字表现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凝聚了作者的感慨与激愤。遇到赏析练字艺术的题型时,我们要做到以下的步骤,首先点出该字,并明确该字在诗句中的意义,展开联想,结合全诗分析该字在诗中描写的景象。其次点出该字渲染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按题目的要求拟写答案。
  理解了全诗,找准答题的切入口,最后就是要组织答案了。答案一定要简洁,要注意语言的锤炼,尽量以诗化的语言解答诗歌鉴赏题。要根据答题的要求,绝不能答非所问,答案不能游离于题目之外。另外注意表达的切入点,要点要全,高考的答题一般按要点给分。语言表达要学会运用常用的鉴赏词语,还要结合诗歌文本进行分析,力求表达流畅,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据教育国际协会网站2017年12月11日消息,由英国校长及女教师协会(NASUWT)主办的青年教师咨询大会(Young Teachers’ Consultation Conference)于12月2日在英国伯明翰举行,年龄在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代表参加了此次大会。在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讨会上,英国青年教师强调,工作量的增加是当前英国青年教师职业生涯面临的最大障碍。  会议的实时电子投票结果显示:4
[摘要]语言能力的培养分为四个方面,即听、说、读、写的能力。没有读,便没有高水平的听:没有相当的语感积淀和语言材料,也写不出文从字顺的文章。语言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诵读。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中国古代语文教学中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式。  [关键词]诵读 语言能力 语文教学    语文的根
【摘要】讲评课是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三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上好讲评课对纠正错误,巩固双基,规范答题,开拓思路,提高能力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讲评课,要遵循五大原则:有的放矢的原则、授人以渔的原则、举一反三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做到“五要”:要有针对性、要给学生一把钥匙、要给学生一个拓展的空间、要给学生一个舞台、要留给学生一段空白的时间。  【关键词】复习 讲评 拓展 落实    讲评是指学
【摘要】本文在对2007、2008年高考试卷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归纳论述了其中透露出的命题观念与思路的新的变化,并作出了价值评判,以期对中学教学及复习备考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高考 命题思路 教学观念 实践能力    高考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教育现象。重视高考文化建设,发掘和培育高考人文精神,对于教改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对于德育教育,提升师生教与学的效率和高考成绩
【摘要】文章从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谈起,把课外阅读推到读者眼前,指出要达到“多读,广博”就必须重视课外阅读,进而提出了一系列课外阅读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阅读现状;阅读习惯;阅读兴趣    一、现状    中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一种忽视课外阅读的现象,这必然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的两大硬伤:无趣和贫乏。轻视课外阅读,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抑制了学习的兴趣。  另外,忽略课外阅读致
【摘要】新课改实施后,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多媒体教学与讲读教学、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多元创造与一元标准等几组关系的认识、处理上。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反思,以求正本清源。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矛盾;教学反思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江苏已实施两年了,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新的风貌,让广大的语文教师感到耳目一新。但事物往往过犹不及,语文教学
摘 要:文章以台湾地区的两所高水平大学为案例,分析了高校的学生评教改革如何通过制度设计与系统建构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结合理论架构与案例分析发现,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评教制度改革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上:在学习成效维度上,主要表现为从“孤立”到“系统”的外部结构转变;在学习过程维度上,主要表现为从“制式化”到“多样化”的内部结构转变;在学习发展维度上,主要表现为从“绩效控制”到“教学改善”
【摘 要】经过新课程理念的洗礼,我对《蜀道难》的教学设计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具体教学流程为以下四个环节:诵读文本,感悟文体——再读文本,文意切探——作者背景介绍、合作探究主旨——自主鉴赏艺术,自我总结诗风。整个课堂有张有弛,有读有思,有说有写,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开放状态,教学效果很好。这得益于让质朴回归课堂、把主权教给学生的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影响。  【关键词】理念 转变 回归 质朴    经过新课
【摘 要】在《全唐诗》中,以“马嵬坡”或“马嵬驿”为题,或以马嵬坡事件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有十几首。这些诗歌,有如下几种态度:一是圣明天子斩断私情,二是女色亡国千年冤情,三是君王也有常人的悲情,四是怜香惜玉之人之常情。同一个历史故事,诗人们有如上种种的反应,由此可见:诗人可以使这个世界感情更加丰富多样,色彩更加绚丽多彩,生活更加有趣美好。  【关键词】马嵬坡事件 历史故事 唐诗 态度    天宝十五
【摘要】应用文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常用的重要文体,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水平,既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目标,也是为学生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论述了应用文写作的一些教学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应用 教学方法    应用文是日常生活中办理公务及个人事务所使用的重要文体,也是中小学生习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应用文教学效果,使中小学生打下良好的应用文写作基础,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