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一直是高考命题的传统题型,甚至有逐年加强的趋势。对于此类题型,学生普遍感觉比较难做。本文以近年来各地高考试题为例,分析了回答这类题目的一些方法与技巧,以期对学生的答题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 解题方法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传统题型,甚至在有些地区的高考命题中逐年强化,因此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诗词选取上,也慢慢地由熟悉到陌生,如2006年的湖南卷,就从《红楼梦》中选取了薛宝钗、林黛玉的咏白海棠诗各一首来考查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如何在诗歌鉴赏题中拿分,我们必须探寻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
一、审视诗题
诗题是诗歌的眼睛,它往往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类型等诸多信息,或显示文章的写作内容,或介绍作品的写作缘起,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说明诗的内容是表现对李白的思念倾慕;陆游的《书愤》,是表达作者青春老去、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2000年的上海卷,试题为“约客”,题目交代了诗里的事件:作者约人,对方却迟迟没来,渲染了作者等待的焦急。高考题《题李凝幽居》,其中的“幽”字是环境特点的体现。因此,通过对诗歌题目的揣摩、玩味,便可感知诗歌所表现的主要内容或情感。据此结合诗歌文本分析,就能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
二、借助注释
在许多诗歌鉴赏题中,出题人往往会提供一些相关注释,注释有时会提供一些重要的信息。
如作者或创作背景的注释,这种注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考生熟知的诗人特定诗作的背景介绍。二是对考生相对陌生的诗人生平简历的介绍。考生看到注释时,一定要把握三点:一是抓住诗人的身份,不同身份的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不同。二是抓住诗人所处的时代。时代背景往往制约着诗歌的精神内核。三是抓诗人的个人遭遇。诗人的现实处境直接决定诗歌的情感和追求。
当所选诗词中涉及一些内涵深刻的意向、典故等文学知识时,命题者也会做出注释,考生可借此把握诗歌的内涵。遇到这样的注释时,我们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一是充分利用注释展开联想,激活课本中出现过的意象、典故,把平时掌握的知识迁移到考题中去,从而揣摩这些意象或典故在诗词中的特定意义。二是要努力做到避免联想中的张冠李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另外,许多古代诗词前面都有“序”,有的交代写作的缘由,有的交代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写作的背景,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采撷意象
所谓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和物。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诗歌的阅读鉴赏题,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迅速把握诗歌的主题。那么如何解读诗歌的意象呢?
首先,寻找诗歌中的意象。如2008年天津卷的第16题“《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要求考生分析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即找出诗中所涉及的景物及蕴涵的作者的情感。诗中的景物描写是诗人情感的外在表现,常常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就这首诗而言,可以获得这些景的信息,即“柴扉(柴门)”“落晖(夕阳)”“松树”“嫩竹”“红莲(荷花)”“烟火(炊烟)”等景物意象,我们只要把诗中的意象理解清楚,那么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就一览无余了。
其次,分析意象。第一,记住特殊意象的特殊含义。由于历史文化的积淀,某些客观事物具有了约定俗成的意义,成为一种特殊的意象,诗人借此引起读者的共鸣。如“月亮”就引发了思亲、离别、思乡之愁;“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李白的《静夜思》就展现了主人公面对月光而起的思乡之情;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杜甫的《望月》都借助明月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如杜鹃(子归),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所以杜鹃常与悲苦的情感倾向联系在一起。第二,准确把握修饰语有利于理解诗歌的意象。我们知道客观的事物是没有感情倾向的,但诗歌中没有“真空”的客观事物。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有几种客观事物:藤、树、鸦、桥、道、风、马。这几种客观的景物除鸦外,其他看不出情感倾向,但作者分别加了带有情感倾向的修饰词:枯、老、昏、小、古、西、瘦,通过这些富有情感色彩的修饰词,物象变成有情感倾向的意象,意境顿生。第三,诗歌描写的形象往往有“冷”“热”之分,我们可以从形象描写的“冷”“热”中,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如《摸鱼儿》:“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危栏”“斜阳”“烟柳”,暗示了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现实,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无限忧思。
意象是诗中所描写的饱含诗人情感的物象,它既是客观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读者解读诗歌的突破口,读者要善于透过诗中具体的意象体悟到其抽象的情思。近几年的许多省份的高考卷都考查了意象及其作用,足见高考命题专家对此考点的重视程度。
四、紧扣字词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练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往往有一个最为传神的字或词。只有正确理解了诗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和作用,才能正确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才能准确地鉴赏诗歌。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它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所以抓住这个词往往可以以小见大,从而把握全诗的主旨。高考试题也多从这个角度命题。2009年高考四川卷的第12题第一问“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是直接考查练字的题目。古诗注重练字的非常多,关键字有深厚的意蕴,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作者用拟人手法,以实显虚,以有形显无形,把春景写活了。再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游西湖流连风景的游人,陶醉于春风而逍遥自得。实际上这一“醉”字表现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凝聚了作者的感慨与激愤。遇到赏析练字艺术的题型时,我们要做到以下的步骤,首先点出该字,并明确该字在诗句中的意义,展开联想,结合全诗分析该字在诗中描写的景象。其次点出该字渲染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按题目的要求拟写答案。
理解了全诗,找准答题的切入口,最后就是要组织答案了。答案一定要简洁,要注意语言的锤炼,尽量以诗化的语言解答诗歌鉴赏题。要根据答题的要求,绝不能答非所问,答案不能游离于题目之外。另外注意表达的切入点,要点要全,高考的答题一般按要点给分。语言表达要学会运用常用的鉴赏词语,还要结合诗歌文本进行分析,力求表达流畅,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第一中学。
【关键词】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 解题方法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传统题型,甚至在有些地区的高考命题中逐年强化,因此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诗词选取上,也慢慢地由熟悉到陌生,如2006年的湖南卷,就从《红楼梦》中选取了薛宝钗、林黛玉的咏白海棠诗各一首来考查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如何在诗歌鉴赏题中拿分,我们必须探寻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
一、审视诗题
诗题是诗歌的眼睛,它往往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类型等诸多信息,或显示文章的写作内容,或介绍作品的写作缘起,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说明诗的内容是表现对李白的思念倾慕;陆游的《书愤》,是表达作者青春老去、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2000年的上海卷,试题为“约客”,题目交代了诗里的事件:作者约人,对方却迟迟没来,渲染了作者等待的焦急。高考题《题李凝幽居》,其中的“幽”字是环境特点的体现。因此,通过对诗歌题目的揣摩、玩味,便可感知诗歌所表现的主要内容或情感。据此结合诗歌文本分析,就能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
二、借助注释
在许多诗歌鉴赏题中,出题人往往会提供一些相关注释,注释有时会提供一些重要的信息。
如作者或创作背景的注释,这种注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考生熟知的诗人特定诗作的背景介绍。二是对考生相对陌生的诗人生平简历的介绍。考生看到注释时,一定要把握三点:一是抓住诗人的身份,不同身份的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不同。二是抓住诗人所处的时代。时代背景往往制约着诗歌的精神内核。三是抓诗人的个人遭遇。诗人的现实处境直接决定诗歌的情感和追求。
当所选诗词中涉及一些内涵深刻的意向、典故等文学知识时,命题者也会做出注释,考生可借此把握诗歌的内涵。遇到这样的注释时,我们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一是充分利用注释展开联想,激活课本中出现过的意象、典故,把平时掌握的知识迁移到考题中去,从而揣摩这些意象或典故在诗词中的特定意义。二是要努力做到避免联想中的张冠李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另外,许多古代诗词前面都有“序”,有的交代写作的缘由,有的交代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写作的背景,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采撷意象
所谓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和物。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诗歌的阅读鉴赏题,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迅速把握诗歌的主题。那么如何解读诗歌的意象呢?
首先,寻找诗歌中的意象。如2008年天津卷的第16题“《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要求考生分析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即找出诗中所涉及的景物及蕴涵的作者的情感。诗中的景物描写是诗人情感的外在表现,常常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就这首诗而言,可以获得这些景的信息,即“柴扉(柴门)”“落晖(夕阳)”“松树”“嫩竹”“红莲(荷花)”“烟火(炊烟)”等景物意象,我们只要把诗中的意象理解清楚,那么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就一览无余了。
其次,分析意象。第一,记住特殊意象的特殊含义。由于历史文化的积淀,某些客观事物具有了约定俗成的意义,成为一种特殊的意象,诗人借此引起读者的共鸣。如“月亮”就引发了思亲、离别、思乡之愁;“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李白的《静夜思》就展现了主人公面对月光而起的思乡之情;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杜甫的《望月》都借助明月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如杜鹃(子归),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所以杜鹃常与悲苦的情感倾向联系在一起。第二,准确把握修饰语有利于理解诗歌的意象。我们知道客观的事物是没有感情倾向的,但诗歌中没有“真空”的客观事物。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有几种客观事物:藤、树、鸦、桥、道、风、马。这几种客观的景物除鸦外,其他看不出情感倾向,但作者分别加了带有情感倾向的修饰词:枯、老、昏、小、古、西、瘦,通过这些富有情感色彩的修饰词,物象变成有情感倾向的意象,意境顿生。第三,诗歌描写的形象往往有“冷”“热”之分,我们可以从形象描写的“冷”“热”中,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如《摸鱼儿》:“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危栏”“斜阳”“烟柳”,暗示了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现实,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无限忧思。
意象是诗中所描写的饱含诗人情感的物象,它既是客观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读者解读诗歌的突破口,读者要善于透过诗中具体的意象体悟到其抽象的情思。近几年的许多省份的高考卷都考查了意象及其作用,足见高考命题专家对此考点的重视程度。
四、紧扣字词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练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往往有一个最为传神的字或词。只有正确理解了诗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和作用,才能正确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才能准确地鉴赏诗歌。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它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所以抓住这个词往往可以以小见大,从而把握全诗的主旨。高考试题也多从这个角度命题。2009年高考四川卷的第12题第一问“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是直接考查练字的题目。古诗注重练字的非常多,关键字有深厚的意蕴,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作者用拟人手法,以实显虚,以有形显无形,把春景写活了。再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游西湖流连风景的游人,陶醉于春风而逍遥自得。实际上这一“醉”字表现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凝聚了作者的感慨与激愤。遇到赏析练字艺术的题型时,我们要做到以下的步骤,首先点出该字,并明确该字在诗句中的意义,展开联想,结合全诗分析该字在诗中描写的景象。其次点出该字渲染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按题目的要求拟写答案。
理解了全诗,找准答题的切入口,最后就是要组织答案了。答案一定要简洁,要注意语言的锤炼,尽量以诗化的语言解答诗歌鉴赏题。要根据答题的要求,绝不能答非所问,答案不能游离于题目之外。另外注意表达的切入点,要点要全,高考的答题一般按要点给分。语言表达要学会运用常用的鉴赏词语,还要结合诗歌文本进行分析,力求表达流畅,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