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提出了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几种方法:掌握阅读方法、巧妙创设对话情境、选择和推荐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书籍、创新阅读方法。
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探索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不高、课外阅读量少,导致口语交际能力、作文能力较低,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要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掌握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学习方法得当,可以事半功倍,很快掌握知识。我认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如下较好的方法:
1、读中感悟,巩固阅读兴趣。“悟”是阅读教学的理想归宿。它强调以读为本,学生通过多读、熟读,参与到各种语言实践中,在读中悟义,读中悟法,读中悟情,读中悟理,实现由“感”到“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例如,我在教学《麻雀》一课时,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找出表现老麻雀勇敢的句子。如: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然后我分别叫几个学生朗读这些句子,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老麻雀热爱幼小的高尚品质。随后,我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能表现老麻雀爱护小麻雀的句子反复朗读。这样,就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老麻雀那种无与伦比的亲子之情,从而深刻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就是“一種伟大的母爱”,通过这种“读—感—再读—悟”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巩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阅读方法指导。这是一条最常用、最有效的指导途径。就是把学习指导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既传授语文学科知识,又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方法、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到四个强化:一是强化学习状态的激活;二是强化教学情景的设置;三是强化学习方法的示范;四是强化巩固运用。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强化,达到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方法自主地去解决新问题,举一反三。
3、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评价、反馈的机会。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多给学生一些肯定性、鼓励性的语言,还要尽量创设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良好互助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评价他人,也可以被他人评价。
二、巧妙创设对话情境
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
1、再现课文情境。让人宛如身临其境的感受,既提供了对话的素材,又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但与学生实际较远,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我们可以让学生演一演军需处长,使人物的姿态、形象渐渐地鲜活起来,让学生对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留下深刻的印象:他“镇定”,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他“安详”,对工作竭尽全力;他“不朽”,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2、创设问题情境。一个巧妙的设问,是一支点燃学生的火把。如教学《永生的眼睛》一课,教学伊始,老师便让学生看题目,想问题。学生抓住课题纷纷质疑:眼睛为什么可以永生?这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诱发了学生和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的渴望。有时,教师也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
3、创设活动情境。于永正老师是把表演引进阅读教学的高手,高就高在他组织的课堂表演,不是简单的检查汇报学习的结果,而是一场师、生同文本之间的对话。像“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等活动方式,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对话的积极性。
三、选择和推荐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书籍
有的小学生不论什么书,拿到手里就看。由于受语文基础知识和生活阅历等方面的限制,阅读障碍较大,看起来很吃力。如果不对他们阅读的书籍加以选择和引导,会使他们对课外阅读失去兴趣。拿低年级学生来说,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刚接触拼音,识字不多,可以先引导他们看些注音的读物、拼音报等,这样既能看得懂,又巩固了书本上所学的知识,会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还有,低年级的小学生富于幻想,引导孩子阅读那些短浅有趣的童话、寓言等故事,更能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至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随着他们阅读和理解能力的逐步提高,要引导他们扩大阅读面。使他们认识到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而各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学习语文都有密切的关系,从而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此外,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也可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介绍有关的书籍。如有的学生喜欢发明创造,就介绍他看有关科技等方面的书籍,这样学有所用,更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四、创新阅读方法
如果说,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那么,创造性的阅读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要求教师应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并加以恰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散发,在阅读中实行再“创造”。这种既能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又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我在指导学生用求解法阅读《田忌赛马》后,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板书出一道思考题:假如齐威王和田忌再一次比赛,假如你是齐威王,你能赢田忌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已见,最终取得一致的看法:只要随机应变地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是可以反败为胜的。古人读书贵在“自得”,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对一篇文章只要多读,熟读就能大有益处,不用解说,自晓其义。有口无心的读不同于专心致志的读;盲目的读有别于自觉的读;应付式的读“食不知味”,有目的读“津津有味”。
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探索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不高、课外阅读量少,导致口语交际能力、作文能力较低,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要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掌握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学习方法得当,可以事半功倍,很快掌握知识。我认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如下较好的方法:
1、读中感悟,巩固阅读兴趣。“悟”是阅读教学的理想归宿。它强调以读为本,学生通过多读、熟读,参与到各种语言实践中,在读中悟义,读中悟法,读中悟情,读中悟理,实现由“感”到“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例如,我在教学《麻雀》一课时,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找出表现老麻雀勇敢的句子。如: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然后我分别叫几个学生朗读这些句子,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老麻雀热爱幼小的高尚品质。随后,我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能表现老麻雀爱护小麻雀的句子反复朗读。这样,就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老麻雀那种无与伦比的亲子之情,从而深刻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就是“一種伟大的母爱”,通过这种“读—感—再读—悟”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巩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阅读方法指导。这是一条最常用、最有效的指导途径。就是把学习指导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既传授语文学科知识,又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方法、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到四个强化:一是强化学习状态的激活;二是强化教学情景的设置;三是强化学习方法的示范;四是强化巩固运用。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强化,达到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方法自主地去解决新问题,举一反三。
3、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评价、反馈的机会。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多给学生一些肯定性、鼓励性的语言,还要尽量创设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良好互助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评价他人,也可以被他人评价。
二、巧妙创设对话情境
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
1、再现课文情境。让人宛如身临其境的感受,既提供了对话的素材,又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但与学生实际较远,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我们可以让学生演一演军需处长,使人物的姿态、形象渐渐地鲜活起来,让学生对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留下深刻的印象:他“镇定”,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他“安详”,对工作竭尽全力;他“不朽”,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2、创设问题情境。一个巧妙的设问,是一支点燃学生的火把。如教学《永生的眼睛》一课,教学伊始,老师便让学生看题目,想问题。学生抓住课题纷纷质疑:眼睛为什么可以永生?这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诱发了学生和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的渴望。有时,教师也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
3、创设活动情境。于永正老师是把表演引进阅读教学的高手,高就高在他组织的课堂表演,不是简单的检查汇报学习的结果,而是一场师、生同文本之间的对话。像“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等活动方式,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对话的积极性。
三、选择和推荐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书籍
有的小学生不论什么书,拿到手里就看。由于受语文基础知识和生活阅历等方面的限制,阅读障碍较大,看起来很吃力。如果不对他们阅读的书籍加以选择和引导,会使他们对课外阅读失去兴趣。拿低年级学生来说,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刚接触拼音,识字不多,可以先引导他们看些注音的读物、拼音报等,这样既能看得懂,又巩固了书本上所学的知识,会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还有,低年级的小学生富于幻想,引导孩子阅读那些短浅有趣的童话、寓言等故事,更能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至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随着他们阅读和理解能力的逐步提高,要引导他们扩大阅读面。使他们认识到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而各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学习语文都有密切的关系,从而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此外,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也可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介绍有关的书籍。如有的学生喜欢发明创造,就介绍他看有关科技等方面的书籍,这样学有所用,更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四、创新阅读方法
如果说,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那么,创造性的阅读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要求教师应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并加以恰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散发,在阅读中实行再“创造”。这种既能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又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我在指导学生用求解法阅读《田忌赛马》后,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板书出一道思考题:假如齐威王和田忌再一次比赛,假如你是齐威王,你能赢田忌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已见,最终取得一致的看法:只要随机应变地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是可以反败为胜的。古人读书贵在“自得”,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对一篇文章只要多读,熟读就能大有益处,不用解说,自晓其义。有口无心的读不同于专心致志的读;盲目的读有别于自觉的读;应付式的读“食不知味”,有目的读“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