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这样说:“语文课堂,大的框架要粗线条,小的细节要细线描画。”的确,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精彩教学细节的装点,因此,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我们就必须对教学中的细节加以关注。智慧地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细节,才能使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关键词:教学;细节;智慧;预设;生成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总离不开由精彩教学细节的装点。这些细节表面上看似微不足道,其背后却蕴含着深厚的教育理念和灵动的教学智慧。正是这一个个出色而又富有个性的细节造就了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因此,只有关注教学过程中的细节,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展现出语言文字的风采,有效促进每一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一句短小的话语,一个细微动作,都可能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作为教师要充分重视课堂上的一言一行,这样才能够产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效果。
在听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公开课时,你会发现他每一次的板书都是那么工工整整,一丝不苟。写到黑板下方时,他会费力地蹲着,手高高地举过头顶,依旧一笔一划地书写。这正是特级教师与普通教师的不同之处。虽然说我们没有必要去模仿于老师的这些动作或细节,但他那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学习的榜样。
二、 源头活水,预设精彩
小学课本中有的文字提纲挈领,意味深长,是整篇的文眼;有的回环复沓、极力铺陈,是文章情感的脉搏。在课堂上如果处理好了这些文字的教学细节,会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语言文字带来的震撼。请看《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那课文又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两棵樟树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你看到了两棵什么样的樟树?(投影出示第四自然段文字)
生:我看到了两棵生长的蓬勃的樟树。
师:“蓬勃”是什么意思,谁知道?
生:樟树长得很好,生机勃勃。
生:樟树长得旺盛,树叶多又密。
师:你们说的都对,可作者在這儿为什么用“蓬蓬勃勃”而不用“蓬勃”呢?读句子,看看从“蓬蓬勃勃”这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蓬蓬勃勃”这个词让我感受到樟树长得非常旺盛。
生:“蓬蓬勃勃”可以说明樟树长得非常好,非常繁茂。
师:是的,当词语叠用起来的时候可以使语气更进一层,所以作者说樟树长得总是那么——(生齐说“蓬蓬勃勃”)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樟树的生命力是那么——(学生答“旺盛”),那么——再(学生答“顽强”)。
在教师适时地引导下,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蓬蓬勃勃”一词所折射出的樟树那顽强的生命力跃然纸上。孩子们最后的朗读真真正正做到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再如在指导学生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一句诗时,教者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文字,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与关键词“遥知”相对应的“天各一方”。在学生通过查字典的方式理解了词语后,教师讲解到:王维的兄弟在家乡蒲州,而王维在京城长安,两地直线距离是1300里,中间还隔着高高的华山,王维在华山的西面,亲人在华山的东面,真是——天各一方。
讲解的过程中教师适时配以简笔画的华山,让学生更直观的感知王维与兄弟相隔千里。学生就这样一步步理解了“遥知”,也弄懂了诗题中“山东”的意思。王维对兄弟深切的思念之情顿时也涌上了孩子们的心头。
孩子们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学习,去感知语言的精彩,感受文字的魅力,他们一定会爱上语文。而这一个个精彩教学细节的呈现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及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
三、 心有灵犀,息息相通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就要求执教者在对教学环节做好充分预设的同时,还要善于捕捉在课堂教学互动过程中的细节,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打造精彩的语文课堂。
在一次公开教学中,由于我的紧张,把“高粱”一词中的“粱”字写成了“梁”。一位学生立刻举起手来说:“老师你错了,‘高粱’的‘粱’底下是‘米’。”我看了一眼自己写的字,脸上一热,随即面带微笑,镇定自若地说:“这位同学看得可真仔细。以往有不少同学会犯这样的错误。”接着我又问:“那你知道‘高粱’的‘粱’字的底下为什么是‘米’吗?”学生们争着地回答:因为“高粱”是粮食,所以是“米”。接着,我强调道:“对,你们讲得对。‘高粱’是一种粮食,所以下面是‘米’。而这个‘梁’是栋梁,过去的房梁都是用树木做的,所以下面是‘木’字。大家今后可不能犯像老师这样的错误啊!”这一危机就这样被我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化解了,让错误演绎出了精彩,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
总之,细微处饱含着爱心,蕴藏着智慧,表现出艺术。如果教学时,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关注细节,内外兼修,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有长足地进步,教学之美就会永放光彩。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2]《教海漫记》,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3]陈大伟.《怎样观课议课》.
[4]曾倩云.《美在细节,成在预设——谈语文课堂教学细节》.《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5年11期.
作者简介:
费宏宇,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实验小学。
关键词:教学;细节;智慧;预设;生成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总离不开由精彩教学细节的装点。这些细节表面上看似微不足道,其背后却蕴含着深厚的教育理念和灵动的教学智慧。正是这一个个出色而又富有个性的细节造就了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因此,只有关注教学过程中的细节,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展现出语言文字的风采,有效促进每一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一句短小的话语,一个细微动作,都可能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作为教师要充分重视课堂上的一言一行,这样才能够产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效果。
在听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公开课时,你会发现他每一次的板书都是那么工工整整,一丝不苟。写到黑板下方时,他会费力地蹲着,手高高地举过头顶,依旧一笔一划地书写。这正是特级教师与普通教师的不同之处。虽然说我们没有必要去模仿于老师的这些动作或细节,但他那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学习的榜样。
二、 源头活水,预设精彩
小学课本中有的文字提纲挈领,意味深长,是整篇的文眼;有的回环复沓、极力铺陈,是文章情感的脉搏。在课堂上如果处理好了这些文字的教学细节,会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语言文字带来的震撼。请看《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那课文又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两棵樟树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你看到了两棵什么样的樟树?(投影出示第四自然段文字)
生:我看到了两棵生长的蓬勃的樟树。
师:“蓬勃”是什么意思,谁知道?
生:樟树长得很好,生机勃勃。
生:樟树长得旺盛,树叶多又密。
师:你们说的都对,可作者在這儿为什么用“蓬蓬勃勃”而不用“蓬勃”呢?读句子,看看从“蓬蓬勃勃”这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蓬蓬勃勃”这个词让我感受到樟树长得非常旺盛。
生:“蓬蓬勃勃”可以说明樟树长得非常好,非常繁茂。
师:是的,当词语叠用起来的时候可以使语气更进一层,所以作者说樟树长得总是那么——(生齐说“蓬蓬勃勃”)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樟树的生命力是那么——(学生答“旺盛”),那么——再(学生答“顽强”)。
在教师适时地引导下,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蓬蓬勃勃”一词所折射出的樟树那顽强的生命力跃然纸上。孩子们最后的朗读真真正正做到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再如在指导学生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一句诗时,教者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文字,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与关键词“遥知”相对应的“天各一方”。在学生通过查字典的方式理解了词语后,教师讲解到:王维的兄弟在家乡蒲州,而王维在京城长安,两地直线距离是1300里,中间还隔着高高的华山,王维在华山的西面,亲人在华山的东面,真是——天各一方。
讲解的过程中教师适时配以简笔画的华山,让学生更直观的感知王维与兄弟相隔千里。学生就这样一步步理解了“遥知”,也弄懂了诗题中“山东”的意思。王维对兄弟深切的思念之情顿时也涌上了孩子们的心头。
孩子们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学习,去感知语言的精彩,感受文字的魅力,他们一定会爱上语文。而这一个个精彩教学细节的呈现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及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
三、 心有灵犀,息息相通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就要求执教者在对教学环节做好充分预设的同时,还要善于捕捉在课堂教学互动过程中的细节,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打造精彩的语文课堂。
在一次公开教学中,由于我的紧张,把“高粱”一词中的“粱”字写成了“梁”。一位学生立刻举起手来说:“老师你错了,‘高粱’的‘粱’底下是‘米’。”我看了一眼自己写的字,脸上一热,随即面带微笑,镇定自若地说:“这位同学看得可真仔细。以往有不少同学会犯这样的错误。”接着我又问:“那你知道‘高粱’的‘粱’字的底下为什么是‘米’吗?”学生们争着地回答:因为“高粱”是粮食,所以是“米”。接着,我强调道:“对,你们讲得对。‘高粱’是一种粮食,所以下面是‘米’。而这个‘梁’是栋梁,过去的房梁都是用树木做的,所以下面是‘木’字。大家今后可不能犯像老师这样的错误啊!”这一危机就这样被我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化解了,让错误演绎出了精彩,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
总之,细微处饱含着爱心,蕴藏着智慧,表现出艺术。如果教学时,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关注细节,内外兼修,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有长足地进步,教学之美就会永放光彩。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2]《教海漫记》,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3]陈大伟.《怎样观课议课》.
[4]曾倩云.《美在细节,成在预设——谈语文课堂教学细节》.《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5年11期.
作者简介:
费宏宇,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