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见贾平凹先生记

来源 :金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juanliu_b06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 贾平凹先生之邀,我和锦平率《西南作 家》杂志社一行四人,大年初七,驱车北上西安,去谒见曾经数十次通话和短信往返但未睹真容的贾平凹先生。
  正月初七是“人日”。传说女娲正月初一创世,七天内每天造出一种生物,前六天诞生了鸡、犬、豕(猪)、羊、牛、马,直到第七天正月初七才创造了人。历史上,唐代的高适、杜甫曾经在成都有著名的人日唱和。咸丰四年(1854年),时任四川学政的何绍基在果州(今四川南充)主考,正月初六回到成都,拟就对联一副:“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何绍基熟知高杜人日唱和的典故,特意沐浴静坐,宿于郊外。待到次日正月初七,才赶到草堂题写此联。我们选人日北上,也是为了表达对平凹先生发自内心的敬意。
  傍晚到达西安。为了不耽误和先生的见面,我们住宿在距先生第一工作室上书房最近的一家宾馆。晚饭后,到了先生那个小区,“侦察”了一番地形,才放心地回到宾馆。
  正月初八,谷日。一大早,沐浴更衣,以示虔诚。上午,我们比先生约定的时间提前24分钟赶到。站在先生的门口,几次想敲门,举起手,又无声地放下。先生是职业作家,长期熬夜,还是到约定的时间再敲门吧。凝神静气之间,忽听得悉悉索索一阵声响。估计是先生起床了,估计是先生在洗漱,估计是先生在准备……整10点,我领头,站成一路纵队。我抬起右手,中指轻叩三声。门开了。道声“贾老师好”,多年来只读其文、未见其人的贾平凹先生,便微笑着将我们让进了屋里。
  于是坐下,于是品茶,于是闲谈,于是阵阵笑声冲淡了我们后辈谒见大贤那种拘谨和不安,气氛很快便融洽起来。
  辛弃疾《鹧鸪天》曰:“聚散匆匆不偶然。”人生本如飘萍,有缘则聚,无缘则散,冥冥之中一切似乎都早已注定。少年时代,我喜欢先生的商州系列散文和中短篇小说,读其书而想见其人。而今,看尽千山,阅尽红尘,当年仰慕的文学泰斗,就静静地坐在咫尺之间,真令人百感萦怀。
  先生说,他一早就将茶煮好了,等我们的到来。细细一品,茶是上等的黑茶,加了铁皮石斛,还特意加了少许的盐。石斛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是附生草本植物,吸日月之精华,饮风霜而餐雨露,历来享誉极高。先生以这样的礼节招待,我们顿时心里热乎乎的。
  我们将给先生带的礼物一一取出,送给先生。这是什么什么酒,这是什么什么烟,这是什么什么茶。先生对四川的黄老五花生糖和资中冬尖很感兴趣。我介绍道,先生经常熬夜,晚上吃两块花生糖,喝一盏热茶,既暖胃,也充饥;冬尖是中国名产,开袋即食,下饭、炒肉丝、做臊子、做烧白,都是上佳之品。末了,我将我写的一幅题了“平凹先生正”的隶书扇面“春风徐来”赠送给先生。平凹先生微笑着,一一接过我们的礼物,一声声道“好”,然后收起来。他还表扬我扇面写得好,让我心里美滋滋的。
  在上书房,先生为我们介绍了他的藏品。先生特意告诉我们,随便拍照,不要拘束。先生的书桌上,一副圆圈老花镜,一叠正在撰写的手稿。我们分别坐在桌前,留下了难忘的一瞬。锦平童心未泯,居然戴上先生的花镜,照了一个笑眯眯的单人照。也许,这样沾点文气,我和锦平都将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我们和先生聊文学,聊各地的民风民俗,聊我们少年时代的文学梦,聊我们对先生三十余年的景仰,聊我们阅读先生作品的感受。我还对先生说起1992年先生创办《美文》的一些逸闻趣事,并向先生求证他的生日是不是阴历的二月二十一。平凹先生有问必答,解了我们心中很多的疑惑。先生还给我们讲解他每年抽时间下基层到农村深入生活,怎样去寻找创作素材,怎样激发创作灵感。
  先生非常高兴地对我们说,上书房不是他最大的工作室,静虚村才是他藏品最多的地方。说罢,先生领我们去了几公里外的静虚村。
  好大,好安静,好多藏品!这是我们跨进静虚村大门的第一感觉。于是我们知道了佛音鸟,知道了越南花梨木,知道了战国的“方”,知道了北齐的文物。而我们,则争相用手机和相机,记录下很多珍贵的瞬间。先生逐一和我们每一个人多点、多次合影,没有一点不耐烦的样子。在给先生拍摄杂志封面照的时候,先生正襟危坐,表现得很严肃。我居然情不自禁地对先生说:“贾老师,您随便一点,想抽烟抽就是。”先生于是点起一支烟,我按下快门,留住了永恒的瞬间。
  对我们一行的到来,先生非常高兴。对我们《西南作家》杂志的办刊理念和成绩,先生予以充分肯定。我知道,这是先生对我和我们《西南作家》杂志的鼓励。在介绍文物收藏的间隙,先生居然哼着小调,轻松地迈着小步。我和锦平不由相视莞尔。真难得,我们目睹了先生的赤子情怀。
  承蒙青眼,贾平凹先生爽快地答应担任《西南作家》杂志首席顾问。我当场填好聘书,先生与我和锦平拿着聘书,欣然合影。先生还在几本书上签下大名,赠送给我们一行四人。我得到的,是先生早年的中篇小说集《腊月·正月》。先生的硬笔字和毛笔字一样,铁画银钩,干净简洁,一如他为人的耿介实诚。有人说,贾平凹先生脾气很大,性格古怪。但正如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尹西农先生所言,我和先生很投缘。我不仅丝毫没有感受到先生为人的古怪,反觉得先生循循如也,蔼蔼如也,言谈举止之间,让我们如沐春风,倍感亲切。
  中午,先生带我们去一家小店,品尝著名的小吃岐山臊子面和西安肉夹馍。先生基本吃素,生活挺简单,一个肉夹馍,一碗豆豉汤,如此而已。在等待叫号的时候,先生踱出门外,点起一支烟,不经意地望着街对面,享受着片刻的闲暇。一缕阳光洒在先生的脸上,先生很是惬意。等肉夹馍和豆豉汤端上桌,先生就和我们一道,大庭广众之下,围桌而坐,左手拿馍,右手端汤,呼哧呼哧,颇有魏晋人之风采。真可谓大隐于市,无人识面。
  这次谒见贾平凹先生,对我和锦平的触动很大。诚如锦平所说:“中文系出身的我们,今生今世不能留下一部‘做枕头’的书,我们将会遗憾终身。”平凹先生是我们都极为敬重的文学前辈,我们唯有认真写作,实心办刊,才对得起先生对我们的关心和扶掖。
  2月6日,在返回四川的高速路上,我填了一首词,寄呈贾平凹先生,表达了我当时的心情:
  诚恐诚惶北上,文学梦想牵怀。红尘琐事弃尘埃,谷日老天溢彩。
  緣结大师千里,贾门立雪来哉。轶闻掌故话匣开,佛佑三生奏凯。
其他文献
长江,母亲的河流,  你春夏秋冬一直地流着、流着……  孕育了又分娩了无数小小的沙洲。  你怎么不像我们家乡那些年轻的农妇,  骄傲地解开衣襟,用圣洁的手托起胀满的乳房,  而后含笑地低唤着婴儿的乳名呢?  啊啊,你这粗心大意的母亲的河流呀,  从来就没有给沙洲起过一个名字。  长江啊!  你微笑着向东流去了,  却把命名的责任托付给你两岸的居民。  多少年来,你两岸的居民——  按照她出生的年月
期刊
呢喃的春语  昨夜的雪,来不及呼朋引伴,就在坠落的一瞬间融入大地。  我看见一枝受孕的花枝,积蓄了一个冬的情愫,在摇曳的风中倾心等待,一次激情的怒放。我的心也在等待,季节交汇的路口,一只蝴蝶翩翩的倩影。  梦,张开翅膀,所有的动词开始奔跑,追梦的人,在春燕的呢喃里,静候月缺月圆。我的脚步,不再流浪天涯。  相思的藤蔓,在春天里疯长,叠加的牵挂,让每一丝新绿都写满缤纷的故事。  河水开始上涨,春江水
期刊
在 大戈壁滩的深处,有一个叫德令哈的地 方,居然和现代诗歌相关联。原本是一块很小的既没有文化根源也没有文化厚度的土壤,只因海子的一首抒情诗歌《日记》,2012年在穿越市中心的巴音河畔建起了一座海子诗歌陈列馆,从此这座小城有了实质性的文化内涵和支撑。我想,海子一定也没有预料到一句“姐姐, 今夜我在德令哈”而被世人所记住。德令哈因一个现代诗人而闻名,诗人海子因德令哈有了一个家。  德令哈蒙古语的意思是
期刊
孔 子站在河岸上,看到那奔流不息的河 水,因而兴起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间永不停息,总在一分一秒地流逝。日月更新,昼夜更替,一天逝去;花開花落,四时变迁,一年结束了。天地万物皆是如此。从出生到呀呀学语,由青年学生到垂垂老者,每过一日,便少了一日,每过一年,便又长了一岁。由此,这世间没有一物不是遵循新陈代谢的规律,都像孔夫子眼中的流水,昼夜流淌,一经流去,便是“奔流到海不复回”了。  
期刊
一 块香木、一柄刻刀,木屑纷纷扬扬间,痕 迹作品永留于人世,精神传统永融于血骨。  陶二爷是镇上出了名的刻匠,我钟情于出自他手下的木雕,总忙中偷闲去学习雕刻,时常学到一半,便忍不住停下看陶二爷雕刻。  着实如行云流水。  他左手缠着胶布,右手捏着刻刀,指腹抵住香木,手腕微微发劲,香木上便留下一道深浅适中的痕迹,紧接着,发力,顿去,挥手,抬腕,木屑纷纷扬飞起,娴熟自如,片刻间,红鲤金凤,亭榭龙门,跃
期刊
我总觉得,在冬天,每一个有阳光的日子都是幸福的。  我常常搬一张小凳,坐在暖阳里,微闭着眼,任阳光肆意地照射在我的身上,回忆过往里那些珍贵的瞬间,计划着将来想做或必须做的事情,或者是,偎依在家人身边,说些生活里的趣事、乐事、“囿”事。  坐在暖阳里,喝一杯热茶是极舒服的。不管是绿茶、红茶、花茶,还是枸杞红枣茶,一杯热茶在手,总是暖暖的。看茶叶在玻璃杯里舒展身体,慢慢地呈现最美的样子,看红红的枸杞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