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传统紫砂壶来反映现代题材,这既是一项高度,也是一项难度。前者体现了紫砂壶功能的再升华;后者突出的是紫砂技艺的再创新。两者和谐统一,则为成功之作,不然则似有牵强附会之感。
近日,由紫砂艺人王小龙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设计制作的“足球”壶,是近期这一题材可以称道回味的上乘作品。
该壶以传统的紫砂制作技艺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以物寓意的表现手法,诠释了一个崭新的内容。壶身为一个球形,壶面由两种色调的泥料分别配以二十块六边形和十二块五边形拼接构成,增添了球形的动感和立体感,俨然——个真实的足球跃然于人的眼帘。壶身由三个中国传统的如意为足托起,既突出了球的整体视觉效果,又烘托出一种祥和吉庆的氛围,更寓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磐石般的国人基础是其支撑。以形似的大拇指为嘴,艺术字的“足”为把,分别代表手、足,一方面抒发了作者对北京奥运会由衷而来的自豪感,另一方面寄托着一个普通艺人的强烈愿望:来自五湖四海,不同肤色的朋友,在北京奥运会上,情同手足,亲密一家,共同谱写一曲欢快的乐章。壶滴为一对舒展翅膀的和平鸽,寄语着展翅的和平鸽,带着我们全人类远离硝烟,在共同的蓝天里自由飞翔,一起放歌。更为乐道的是壶盖的设计,为不使壶盖与壶身的衔接处有人为分离的痕迹而破坏壶面的整体效果,作者巧妙地利用其规则的多边形图形的线条作为口、盖分离的自然过渡,把截盖的功能加以扩展变化,将壶口的里沿和外沿错落成不同的层面形成了一个天衣无缝的壶盖,充分体现了紫砂壶功能的实用性和观赏性的完美结合。作品充溢着和平、友好、祥和、奋进的气氛。
该壶构思新颖,设计独特,主题鲜明,制作严谨、工整、细腻,嘴、把、滴、盖、身,搭配匀称、和谐,口、盖间紧密相街,不留丝毫缝隙。它兼容了机械制品的规矩却又不显得呆板,手工制品的自然但又不露做作的优点。一切恰到好处,犹若天然浑成。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把精品紫砂壶的问世,于局外人看来也许是在朝夕之间唾手可得,其实非也。它见证了一个紫砂艺人几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辛勤劳作的艰难历程,也是对劳作者付出的最大回报。
王小龙出生于一个紫砂世家,其父王寅春,是当代紫砂名入之一。兄王石耕、王三大在业内也具相当的名望。他14岁即随父学艺,且深得其父真传。1954年进入宜兴紫砂厂,其父为使他全面发展,博众家之长,为己所用,拜工“花货”的大师朱可心为师。满师后,主要从事教授青年徒工和设计创新工作。通过几年亦师亦徒,亦授亦学的教习生涯,年青的王小龙以其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和对紫砂的极高悟性,不仅对紫砂壶的设计、制作有了全面的掌握,而且对紫砂泥的选料、烧成等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为他日后紫砂壶的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结累了宝贵财富。
做壶犹如做人,来不得半点的虚假与浮躁,有先哲云:“不积跬步,何以致千里。”浅尝辄止,永远是艺术的门外汉,感受不到成功后的喜悦,任何投机功利的捷径,最终都将是半途而废。十年磨一剑,一个人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追求,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获取不小的收获。如此的信念,激励他一生都在努力。
他为了制作“龙头一捆竹”壶,再现先辈的艺术魂宝,多次上南京博物院观摩邵大亨的“龙头一捆竹”壶,反复的揣摩,多次的感受,他感悟到借鉴先辈的作品,不是靠单纯的复制,而是要用心去体验、去把握,要把自己思想、语言、感情以及制作技艺融化到作品中去,赋予作品新的生命。“龙头一捆竹”壶一经面世,立即得到同行的广泛称道,商家、收藏家竞相收购,有艺术家评论道:“该壶以龙、竹为基础,前后龙头相对称,阴阳八卦相呼应,以七星、太极为点缀,把天地宇宙和生命感应完全溶成了一体,使人有一种回归人类初始状态的感受,有一种从人生格调中自然流泻出来的朴素和洒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地。”
如果说“龙头一捆竹”壶是王小龙汲取前辈艺术精髓的再创造,“树桩蜂窝”壶的问世,则是他紫砂艺术创作的大释放,也真实写照了他对艺术创作一丝不苟的态度。苍劲有力的树根,记录了曾经的岁月;硕大的蜂巢,见证了采蜜者的勤劳。作者以其独到的艺术观察力,将自然界两个极为平淡的形态,缀合一起,勾画出一幅凝重、古朴、苍劲而又超然脱俗的自然景象。此种对人生感悟的意境,不凡的艺术感染力,正是作者几十年人艺阅历的厚积薄发。第一代“树桩蜂窝”壶一经面世,即为紫砂界认可。面对成功,他并未陶醉,而是以此作为一种压力,时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省,他深感到第一代作品的不足,作品过多的注重了形态美,而削弱了它的实用功能。尔后他又设计制作了第二代和第三代的“树桩蜂窝”壶,每一次的改进,都是对前一代作品的“扬弃”,日臻完美。正因为他对艺术的精益求精,才会有今天“足球”壶的诞生。
从“龙头一捆竹”壶,“树桩蜂窝”壶,到“足球”壶是王小龙从艺生涯的三个亮点,也是他几十年来孜孜不倦探索所致。
艺术需要继承,更需要创新,艺术的生命在继承中延续,在创新中得以发扬光大。赋予传统技艺制作的紫砂壶新的内涵来反映时代特征,将作者的思想、情感、德操,融汇在作品中,这是现代紫砂人在吸收继承传统紫砂文化的基础上一次新的突破。宜兴紫砂所以有今天之辉煌,达到一个空前之繁荣,正因为有诸多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职责的现代紫砂人怀着十年磨一剑的恒心,不辞艰辛,努力探寻、不懈追求的结果。
近日,由紫砂艺人王小龙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设计制作的“足球”壶,是近期这一题材可以称道回味的上乘作品。
该壶以传统的紫砂制作技艺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以物寓意的表现手法,诠释了一个崭新的内容。壶身为一个球形,壶面由两种色调的泥料分别配以二十块六边形和十二块五边形拼接构成,增添了球形的动感和立体感,俨然——个真实的足球跃然于人的眼帘。壶身由三个中国传统的如意为足托起,既突出了球的整体视觉效果,又烘托出一种祥和吉庆的氛围,更寓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磐石般的国人基础是其支撑。以形似的大拇指为嘴,艺术字的“足”为把,分别代表手、足,一方面抒发了作者对北京奥运会由衷而来的自豪感,另一方面寄托着一个普通艺人的强烈愿望:来自五湖四海,不同肤色的朋友,在北京奥运会上,情同手足,亲密一家,共同谱写一曲欢快的乐章。壶滴为一对舒展翅膀的和平鸽,寄语着展翅的和平鸽,带着我们全人类远离硝烟,在共同的蓝天里自由飞翔,一起放歌。更为乐道的是壶盖的设计,为不使壶盖与壶身的衔接处有人为分离的痕迹而破坏壶面的整体效果,作者巧妙地利用其规则的多边形图形的线条作为口、盖分离的自然过渡,把截盖的功能加以扩展变化,将壶口的里沿和外沿错落成不同的层面形成了一个天衣无缝的壶盖,充分体现了紫砂壶功能的实用性和观赏性的完美结合。作品充溢着和平、友好、祥和、奋进的气氛。
该壶构思新颖,设计独特,主题鲜明,制作严谨、工整、细腻,嘴、把、滴、盖、身,搭配匀称、和谐,口、盖间紧密相街,不留丝毫缝隙。它兼容了机械制品的规矩却又不显得呆板,手工制品的自然但又不露做作的优点。一切恰到好处,犹若天然浑成。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把精品紫砂壶的问世,于局外人看来也许是在朝夕之间唾手可得,其实非也。它见证了一个紫砂艺人几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辛勤劳作的艰难历程,也是对劳作者付出的最大回报。
王小龙出生于一个紫砂世家,其父王寅春,是当代紫砂名入之一。兄王石耕、王三大在业内也具相当的名望。他14岁即随父学艺,且深得其父真传。1954年进入宜兴紫砂厂,其父为使他全面发展,博众家之长,为己所用,拜工“花货”的大师朱可心为师。满师后,主要从事教授青年徒工和设计创新工作。通过几年亦师亦徒,亦授亦学的教习生涯,年青的王小龙以其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和对紫砂的极高悟性,不仅对紫砂壶的设计、制作有了全面的掌握,而且对紫砂泥的选料、烧成等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为他日后紫砂壶的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结累了宝贵财富。
做壶犹如做人,来不得半点的虚假与浮躁,有先哲云:“不积跬步,何以致千里。”浅尝辄止,永远是艺术的门外汉,感受不到成功后的喜悦,任何投机功利的捷径,最终都将是半途而废。十年磨一剑,一个人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追求,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获取不小的收获。如此的信念,激励他一生都在努力。
他为了制作“龙头一捆竹”壶,再现先辈的艺术魂宝,多次上南京博物院观摩邵大亨的“龙头一捆竹”壶,反复的揣摩,多次的感受,他感悟到借鉴先辈的作品,不是靠单纯的复制,而是要用心去体验、去把握,要把自己思想、语言、感情以及制作技艺融化到作品中去,赋予作品新的生命。“龙头一捆竹”壶一经面世,立即得到同行的广泛称道,商家、收藏家竞相收购,有艺术家评论道:“该壶以龙、竹为基础,前后龙头相对称,阴阳八卦相呼应,以七星、太极为点缀,把天地宇宙和生命感应完全溶成了一体,使人有一种回归人类初始状态的感受,有一种从人生格调中自然流泻出来的朴素和洒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地。”
如果说“龙头一捆竹”壶是王小龙汲取前辈艺术精髓的再创造,“树桩蜂窝”壶的问世,则是他紫砂艺术创作的大释放,也真实写照了他对艺术创作一丝不苟的态度。苍劲有力的树根,记录了曾经的岁月;硕大的蜂巢,见证了采蜜者的勤劳。作者以其独到的艺术观察力,将自然界两个极为平淡的形态,缀合一起,勾画出一幅凝重、古朴、苍劲而又超然脱俗的自然景象。此种对人生感悟的意境,不凡的艺术感染力,正是作者几十年人艺阅历的厚积薄发。第一代“树桩蜂窝”壶一经面世,即为紫砂界认可。面对成功,他并未陶醉,而是以此作为一种压力,时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省,他深感到第一代作品的不足,作品过多的注重了形态美,而削弱了它的实用功能。尔后他又设计制作了第二代和第三代的“树桩蜂窝”壶,每一次的改进,都是对前一代作品的“扬弃”,日臻完美。正因为他对艺术的精益求精,才会有今天“足球”壶的诞生。
从“龙头一捆竹”壶,“树桩蜂窝”壶,到“足球”壶是王小龙从艺生涯的三个亮点,也是他几十年来孜孜不倦探索所致。
艺术需要继承,更需要创新,艺术的生命在继承中延续,在创新中得以发扬光大。赋予传统技艺制作的紫砂壶新的内涵来反映时代特征,将作者的思想、情感、德操,融汇在作品中,这是现代紫砂人在吸收继承传统紫砂文化的基础上一次新的突破。宜兴紫砂所以有今天之辉煌,达到一个空前之繁荣,正因为有诸多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职责的现代紫砂人怀着十年磨一剑的恒心,不辞艰辛,努力探寻、不懈追求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