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养生的方法很多,有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却最容易被人忽视,那就是爱读书、好音乐。
常读书、听音乐可以延年益寿,这是古今中外人们的共识。至圣先师孔子一生坎坷,颠沛流离,最终活到73岁,爱读书、好音乐,显然是他受益匪浅的养生之道。爱国诗人陆游常靠读书怡情,他的切身体会是“病中书卷作良医”。
注重读书养生,就是要坚持以书为伴,力争多读书、读好书。巴普洛夫曾说: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情感和气质,使人高尚。”莎士比亚也说过:“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宋代文学家陆游诗云:“读书有味身忘老”,他到了老年仍然读书不倦,写作不辍。如此动脑动笔,目有所读,心有所学,神有所藏,身安心泰,自然能延年益寿。
读书可以养心,读书可以养颜,读书可以祛病。读书可以养生,心为人体之君,养生贵为养心。书要读进去,必须心先静。读书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读一本好书,犹如与一位知己在促膝谈心,心情格外愉悦,一切忧苦烦恼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同时开卷有益,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徜徉其间,与大师对话,与思想同行,可以开阔眼界,增加知识,滋润灵魂,充实生活,使人生快乐。至于书中健康长寿的经验之谈,日常的保健方法,防病养生的小常识,那更让人受益无穷。
读书是修心养性、营养心灵最直接最好的方法,很少受到时空的限制。在书中,人才是最平等的,抛开人世之外的地位、虚名,坦诚相待,敞开心扉,让你的人生融入书籍。身居斗室,身心却已走遍世界。一部好书就是尘世的一盏明灯,能照亮人们的心灵,照亮人类历史的路径。试想,在万籁俱静的夜晚,排除杂念,或半倚床侧,或微伏案边,捧书入静,不也是一种最美的享受吗。
许多先贤认为读书能够美容,古来就有“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腹有诗书气自华”“惟有书色,艳比西子”等说法。“面相”由心而生,因勤读书、善读书而积淀的精神美,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人的面容、形体和言谈举止上。睿智、儒雅、气度、自信由此而生。书中自有无穷之乐,乐而忘忧,能不养颜?
读书是一种心理运动,就好像服用“运动维生素”,可以使大脑、性格,甚至身体充满活力,可以使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达到相对平衡,血液循环加速,体内新陈代谢加快,能促进有益于激素和活性物质分泌,从而增强肌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西汉的刘向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意思是说,书像药一样,读书学习可以醫治愚蠢。人的健康有两方面,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影响。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对人都很重要。心是内因,身是外因,是通过心而起作用,心常常反作用于身。医学调查发现,喜欢读书和从事脑力劳动的人,都具有发达的脑神经,即使到了耄耄之年仍旺盛不衰。
现代医学研究有一种新的说法,音乐的旋律、节奏可以起到调节生活节律的作用。音乐能够影响人的生理活动,特别是情绪活动,改善和调剂我们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功能,进而起到增进健康的作用。养生先养心,用音乐滋养心灵,陶冶情志,消除疲惫,不断注入新的精神元素,如此就可焕发青春,让人们精神饱满地迎接明天的太阳。
孔子对音乐的养生功效十分推崇,《论语·述而》就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心得,“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意思是说,孔子每当听到别人唱优雅的歌曲时,他必定请人再唱一遍,自己跟着学。孔子认为,高雅的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并使人心悦神和,有益于身心健康。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认知精神科学家皮德尔·加纳塔博士认为,听音乐有助于缓解焦虑,帮助睡眠,增强记忆,还能促进伤口愈合,降低与压力有关的应激素皮质醇水平,从而增强人体免疫力。
对于老年人来说,每天听听音乐,还可以降低血压,缓解关节疼痛和加速中风后康复,甚至能抑制认知障碍症的病情发展。
音乐家冼星海也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人生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养生之道,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神,就是精神。我想这也是像钱钟书、冰心这样的文学大师都能长寿的一个主要原因,钱钟书逝世后,夫人杨绛一如既往,闭门谢客,潜心读书,至百岁高龄仍笔耕不辍,这其实就是她修心养性,延年益寿的“秘诀”。
常读书、听音乐可以延年益寿,这是古今中外人们的共识。至圣先师孔子一生坎坷,颠沛流离,最终活到73岁,爱读书、好音乐,显然是他受益匪浅的养生之道。爱国诗人陆游常靠读书怡情,他的切身体会是“病中书卷作良医”。
注重读书养生,就是要坚持以书为伴,力争多读书、读好书。巴普洛夫曾说: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情感和气质,使人高尚。”莎士比亚也说过:“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宋代文学家陆游诗云:“读书有味身忘老”,他到了老年仍然读书不倦,写作不辍。如此动脑动笔,目有所读,心有所学,神有所藏,身安心泰,自然能延年益寿。
读书可以养心,读书可以养颜,读书可以祛病。读书可以养生,心为人体之君,养生贵为养心。书要读进去,必须心先静。读书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读一本好书,犹如与一位知己在促膝谈心,心情格外愉悦,一切忧苦烦恼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同时开卷有益,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徜徉其间,与大师对话,与思想同行,可以开阔眼界,增加知识,滋润灵魂,充实生活,使人生快乐。至于书中健康长寿的经验之谈,日常的保健方法,防病养生的小常识,那更让人受益无穷。
读书是修心养性、营养心灵最直接最好的方法,很少受到时空的限制。在书中,人才是最平等的,抛开人世之外的地位、虚名,坦诚相待,敞开心扉,让你的人生融入书籍。身居斗室,身心却已走遍世界。一部好书就是尘世的一盏明灯,能照亮人们的心灵,照亮人类历史的路径。试想,在万籁俱静的夜晚,排除杂念,或半倚床侧,或微伏案边,捧书入静,不也是一种最美的享受吗。
许多先贤认为读书能够美容,古来就有“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腹有诗书气自华”“惟有书色,艳比西子”等说法。“面相”由心而生,因勤读书、善读书而积淀的精神美,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人的面容、形体和言谈举止上。睿智、儒雅、气度、自信由此而生。书中自有无穷之乐,乐而忘忧,能不养颜?
读书是一种心理运动,就好像服用“运动维生素”,可以使大脑、性格,甚至身体充满活力,可以使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达到相对平衡,血液循环加速,体内新陈代谢加快,能促进有益于激素和活性物质分泌,从而增强肌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西汉的刘向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意思是说,书像药一样,读书学习可以醫治愚蠢。人的健康有两方面,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影响。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对人都很重要。心是内因,身是外因,是通过心而起作用,心常常反作用于身。医学调查发现,喜欢读书和从事脑力劳动的人,都具有发达的脑神经,即使到了耄耄之年仍旺盛不衰。
现代医学研究有一种新的说法,音乐的旋律、节奏可以起到调节生活节律的作用。音乐能够影响人的生理活动,特别是情绪活动,改善和调剂我们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功能,进而起到增进健康的作用。养生先养心,用音乐滋养心灵,陶冶情志,消除疲惫,不断注入新的精神元素,如此就可焕发青春,让人们精神饱满地迎接明天的太阳。
孔子对音乐的养生功效十分推崇,《论语·述而》就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心得,“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意思是说,孔子每当听到别人唱优雅的歌曲时,他必定请人再唱一遍,自己跟着学。孔子认为,高雅的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并使人心悦神和,有益于身心健康。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认知精神科学家皮德尔·加纳塔博士认为,听音乐有助于缓解焦虑,帮助睡眠,增强记忆,还能促进伤口愈合,降低与压力有关的应激素皮质醇水平,从而增强人体免疫力。
对于老年人来说,每天听听音乐,还可以降低血压,缓解关节疼痛和加速中风后康复,甚至能抑制认知障碍症的病情发展。
音乐家冼星海也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人生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养生之道,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神,就是精神。我想这也是像钱钟书、冰心这样的文学大师都能长寿的一个主要原因,钱钟书逝世后,夫人杨绛一如既往,闭门谢客,潜心读书,至百岁高龄仍笔耕不辍,这其实就是她修心养性,延年益寿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