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论述生态环境视阈下幼儿友善意识的培养,提出通过明“知”,奠定幼儿生态环境友善意识的基础;创“情”,使幼儿生态环境友善观内化于心;重“意”,持之以恒培育幼儿生态环境友善言行;笃“行”,将生态环境友善意识外化于行,从而有目的、多层面、系统地培育幼儿生态环境友善意识,培养幼儿对环境友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键词】生态环境 幼儿 友善意识 知情意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0C-0154-02
美丽中国的建设,需要社会每个人的共同参与。人类生态环境友善意识的形成更需要从幼儿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把“喜爱动植物,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的生活环境,引导幼儿接触和认识自然环境,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奥妙”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正是为了培养幼儿的生态文明意识。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应通过“知、情、意、行”四个维度有目的、多层面、系统地培养和引导幼儿关心环境、爱护自然的环境友善意识和认知,形成幼儿对自然的尊重、对世界万事万物的关怀,造就一种博大的友善胸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明“知”,奠定幼儿生态环境友善意识的基础
“知”指的是认知、观念。幼儿对于生态环境的认知,主要包括:粗浅的自然环境知识,如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资源、人类与动植物、环境的基本知识,生态平衡、能源危机、人口危机,人对自然的依赖性等;良好行为习惯的传授和培养,如热爱大自然,爱护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不欺凌流浪猫狗,保护环境不受污染、生态平衡免遭破坏等社会公德、行为规范。
认知、观念是行为的指导,幼儿在获得生态环境认知的前提下,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幼儿的认知有其特定的年龄特点,他们好奇心重,探知欲望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不断地探索,对于知识的掌握,往往需要和喜欢通过眼观、手摸、鼻闻等直接体验的方式去感知。要充分利用幼儿这一阶段的心理特性,加强他们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和了解。一是实地观察。教师或家长可以带着孩子留心听听马路上喧闹的汽车喇叭声、工地机器的轰鸣声,感受噪音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看看工厂烟囱里冒出来的滚滚浓烟,感受雾霾天药店超市口罩销售的情况,了解空气污染的严重性;看看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对湖泊、河流、池塘等水源的污染,森林乱砍滥伐造成的水土流失、河水污浊淤塞甚至洪水泛滥,举目可见的“白色垃圾”對青山绿水的侵占……通过实地察看让幼儿感受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理解爱护环境的重要性。二是采用观看视频、图片方式,对孩子进行环境教育。和孩子共同阅读环保题材的绘本,播放适合孩子收看的环保视频,经常给孩子讲解宣传环境保护的画报、图片,去科技馆、环保主题馆参观体验,让孩子学习一些环保的基本知识。三是运用游戏寓教于乐。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在游戏中所接受到的知识比在课堂中多很多,更容易接受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角色的扮演了解自然环境各因素、各环节的相互制约性。如扮演生态童话剧《难过的鲤鱼》,由幼儿分别扮演小鲤鱼和大黑熊,老师扮演法官,游戏过程:鲤鱼突然在河里翻白肚皮,法官去寻找出毒害鲤鱼的凶手,原来是大黑熊的化工厂生产排出有毒的废水,流进了河里,害得鲤鱼差一点死了。接着开展讨论,黑熊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分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引导幼儿联系身边的生活,说一说水污染对人和动植物的危害,如人喝了被污染的水会怎么样?污水可以浇花、养鱼吗?通过游戏和情节的设计、引导,幼儿对水污染形成直观的理解,对污染水资源的行为做出自己的判断,慢慢产生对保护水资源等环境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二、创“情”,使幼儿生态环境友善观内化于心
“情”指的是情绪、情感。孩子对生态环境的友善意识,来自对大自然的热爱。热爱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而是在生活中通过对大自然的了解,产生对自然的喜爱与感恩这样一种美好的情感,对人源于自然、对生命和环境的敬畏之情。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非常强调“活”的教育、“活”的教材,主张到田间去,到自然界去,让幼儿在“大自然、大社会”中获得直接经验,促进幼儿发展。大自然是教育孩子的活教材,它提供直接的教学内容,让幼儿充分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乐山乐水”之中吸取精神营养。孩子对大自然中的动植物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幼儿园和家长要经常带领孩子走近大自然,创造条件让幼儿与周围的自然万物接触,感受自然的丰富多彩,让幼儿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探索奥秘,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启迪他们用和善的态度对待一草一木,培养幼儿对自然环境中各种事物的爱心和同情心,萌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亲近,尊重自然的美好情感,这样的爱心教育更自然,更有成效。和孩子一起给花园里的花草浇浇水,爱护花草,不采摘和踩踏花草;引导孩子用剩饭剩菜喂小区的流浪猫、狗;跟孩子一起喂食和照料鸽子、小龟、小兔等适合孩子喂养的小动物;和孩子约定不乱扔垃圾,教孩子学会垃圾分类……通过这些行动,唤起幼儿对生活的热爱,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关心和爱护自然界中的万物,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接纳世界、关怀自然的精神。
幼儿园所环境创设中可以更多地融入自然元素,通过开设植物园区,或者种植区角、动物饲养角等,为幼儿提供亲力亲为的实践机会,引导幼儿对植物和动物的日常悉心照料,培养幼儿对动植物的情感关怀和友善意识,以利于引导提升为对生命的关怀,对自然环境的关怀。在这方面,广西农科院幼儿园独具特色。该园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将课堂拓展到田间、地头、实验室中,让幼儿在种植园地里从事一些简单的劳动、农事活动,与瓜果、蔬菜、树木等零距离接触,打造成独具匠心“农”味十足的幼儿园。如每个班有专门的责任田,种植不同的作物。有的班种植水果玉米,幼儿在浇水、除草、找蜗牛、掰玉米、烹食玉米的活动中观察、记录玉米的生长变化,掌握种植玉米的方法,在获得种植乐趣的同时培养出对大自然的良性情感。 三、重“意”,持之以恒培育幼儿生态环境友善言行
“意”指的是意志。幼儿生态环境友善意识的培养,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不断反复、周而复始、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家长持之以恒的引导和教育,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一个自律和他律的过程。
一方面,需要重视他人的示范作用,特别是老师、家长的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老师首先要具备生态环境友善的意识和态度,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幼儿,带动孩子在整个幼儿园内形成良好的风气和整体环境,而这样的环境自然会感染到孩子。家庭教育在幼儿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更应重视和加强自身的生态环境素养,多阅读有关环保方面的书籍,注意自己的行为,用自身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比如绿色出行,环保购物,不使用一次性餐具,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高声喧哗,不制造噪音影响其他人生活,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多亲近大自然等,做到处处成为孩子的榜样。
另一方面,幼儿的自律不可缺失。通过一定方式的教育和引导,幼儿会逐渐懂得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爱护环境,这说明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境友善意识。教师、家长应进一步强化,引导孩子的友善理念更加深入,慢慢内化于心。陈鹤琴指出:“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幼儿会对自己正确的行为获得鼓励而为之喜悦,从而使好的行为习惯继续保持。针对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对幼儿行为应采取正面引导和积极鼓励为主,对于幼儿良好的生态环境行为要及时鼓励和表扬,对于不好的行为,不能一味地指责和训斥,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幼儿自己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从而自发的去改正。可以在班上设置《我最爱环境》评比栏,通过幼儿自身和身边同伴的积极范例,肯定和鼓励孩子们爱护环境的积极友善的行为。
四、笃“行”,将生态环境友善意识外化于行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指的是行为,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态环境行为。幼儿生态环境友善意识的培育最终需要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实在幼儿对待生态环境的行动上,体现在幼儿一日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比如,布置教室或装饰家里时,能想到并积极使用旧报纸、易拉罐、饮料瓶等废旧物品和塑料袋、盘子等来制作模型、小文具、小工艺品;在进餐时做到不掉饭粒、不挑食不浪费粮食;在洗手时开小水,节约用水,随手关水龙头,养成不浪费水的习惯;学会对垃圾进行分类,不随地乱扔垃圾;能随手关灯、节约用电;学习时爱护书本、画画时节约纸张。幼儿运用所学知识自觉践行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行为,这就是幼儿生态环境友善意识起作用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幼儿往往还会形成自己的评判标准,运用这一标准来评价周边的人、事物和各种行为。这是“行”的更高层次的体现。幼儿在以往习得的环保知识的基础上,通常会根据自己的标准指出和纠正别人的不良行为。当家长正对着一盘野味大快朵颐的时候,幼儿说不能食用野生动物,这是不爱护动物不保护自然,是不对的,家长应该怎么办?童心率真,幼儿总是会很诚实地指出自己所认为的“不对”,同龄幼儿一般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批评,但大人往往因为“面子”问题,不会积极应对幼儿的指正,尤其是幼儿亲密接触的老师和家长,如果在公众场合,更容易感到尴尬,部分大人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而非真诚实意地接受并检讨自己的言行。这种消极的、非正能量的對待,很容易挫伤幼儿的积极性,甚至使幼儿对之前所习得的知识和形成的良好行为感到困惑和质疑,也抵消了课堂和家庭正面教育的效果。因此,人大在面对幼儿正确的意见时,一定要敞开心扉,积极接纳幼儿的批评,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良言行,做幼儿真正的表率,共同担负起保护环境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戚亚芬.合理运用幼儿周围生态环境,萌发幼儿环保意识[J].好家长,2017(63)
[2]彭蝶飞,彭谦俊,谭春风.生态文明视域下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嘉应学院学报,2015(9)
[3]吕秀云.基于生态学视野的幼儿园绿色种植课程研究——以山东省T市五所幼儿园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
[4]陈秀眉.幼儿生态道德教育路径探析[D]广州:广州大学,2012
【关键词】生态环境 幼儿 友善意识 知情意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0C-0154-02
美丽中国的建设,需要社会每个人的共同参与。人类生态环境友善意识的形成更需要从幼儿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把“喜爱动植物,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的生活环境,引导幼儿接触和认识自然环境,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奥妙”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正是为了培养幼儿的生态文明意识。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应通过“知、情、意、行”四个维度有目的、多层面、系统地培养和引导幼儿关心环境、爱护自然的环境友善意识和认知,形成幼儿对自然的尊重、对世界万事万物的关怀,造就一种博大的友善胸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明“知”,奠定幼儿生态环境友善意识的基础
“知”指的是认知、观念。幼儿对于生态环境的认知,主要包括:粗浅的自然环境知识,如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资源、人类与动植物、环境的基本知识,生态平衡、能源危机、人口危机,人对自然的依赖性等;良好行为习惯的传授和培养,如热爱大自然,爱护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不欺凌流浪猫狗,保护环境不受污染、生态平衡免遭破坏等社会公德、行为规范。
认知、观念是行为的指导,幼儿在获得生态环境认知的前提下,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幼儿的认知有其特定的年龄特点,他们好奇心重,探知欲望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不断地探索,对于知识的掌握,往往需要和喜欢通过眼观、手摸、鼻闻等直接体验的方式去感知。要充分利用幼儿这一阶段的心理特性,加强他们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和了解。一是实地观察。教师或家长可以带着孩子留心听听马路上喧闹的汽车喇叭声、工地机器的轰鸣声,感受噪音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看看工厂烟囱里冒出来的滚滚浓烟,感受雾霾天药店超市口罩销售的情况,了解空气污染的严重性;看看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对湖泊、河流、池塘等水源的污染,森林乱砍滥伐造成的水土流失、河水污浊淤塞甚至洪水泛滥,举目可见的“白色垃圾”對青山绿水的侵占……通过实地察看让幼儿感受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理解爱护环境的重要性。二是采用观看视频、图片方式,对孩子进行环境教育。和孩子共同阅读环保题材的绘本,播放适合孩子收看的环保视频,经常给孩子讲解宣传环境保护的画报、图片,去科技馆、环保主题馆参观体验,让孩子学习一些环保的基本知识。三是运用游戏寓教于乐。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在游戏中所接受到的知识比在课堂中多很多,更容易接受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角色的扮演了解自然环境各因素、各环节的相互制约性。如扮演生态童话剧《难过的鲤鱼》,由幼儿分别扮演小鲤鱼和大黑熊,老师扮演法官,游戏过程:鲤鱼突然在河里翻白肚皮,法官去寻找出毒害鲤鱼的凶手,原来是大黑熊的化工厂生产排出有毒的废水,流进了河里,害得鲤鱼差一点死了。接着开展讨论,黑熊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分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引导幼儿联系身边的生活,说一说水污染对人和动植物的危害,如人喝了被污染的水会怎么样?污水可以浇花、养鱼吗?通过游戏和情节的设计、引导,幼儿对水污染形成直观的理解,对污染水资源的行为做出自己的判断,慢慢产生对保护水资源等环境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二、创“情”,使幼儿生态环境友善观内化于心
“情”指的是情绪、情感。孩子对生态环境的友善意识,来自对大自然的热爱。热爱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而是在生活中通过对大自然的了解,产生对自然的喜爱与感恩这样一种美好的情感,对人源于自然、对生命和环境的敬畏之情。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非常强调“活”的教育、“活”的教材,主张到田间去,到自然界去,让幼儿在“大自然、大社会”中获得直接经验,促进幼儿发展。大自然是教育孩子的活教材,它提供直接的教学内容,让幼儿充分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乐山乐水”之中吸取精神营养。孩子对大自然中的动植物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幼儿园和家长要经常带领孩子走近大自然,创造条件让幼儿与周围的自然万物接触,感受自然的丰富多彩,让幼儿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探索奥秘,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启迪他们用和善的态度对待一草一木,培养幼儿对自然环境中各种事物的爱心和同情心,萌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亲近,尊重自然的美好情感,这样的爱心教育更自然,更有成效。和孩子一起给花园里的花草浇浇水,爱护花草,不采摘和踩踏花草;引导孩子用剩饭剩菜喂小区的流浪猫、狗;跟孩子一起喂食和照料鸽子、小龟、小兔等适合孩子喂养的小动物;和孩子约定不乱扔垃圾,教孩子学会垃圾分类……通过这些行动,唤起幼儿对生活的热爱,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关心和爱护自然界中的万物,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接纳世界、关怀自然的精神。
幼儿园所环境创设中可以更多地融入自然元素,通过开设植物园区,或者种植区角、动物饲养角等,为幼儿提供亲力亲为的实践机会,引导幼儿对植物和动物的日常悉心照料,培养幼儿对动植物的情感关怀和友善意识,以利于引导提升为对生命的关怀,对自然环境的关怀。在这方面,广西农科院幼儿园独具特色。该园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将课堂拓展到田间、地头、实验室中,让幼儿在种植园地里从事一些简单的劳动、农事活动,与瓜果、蔬菜、树木等零距离接触,打造成独具匠心“农”味十足的幼儿园。如每个班有专门的责任田,种植不同的作物。有的班种植水果玉米,幼儿在浇水、除草、找蜗牛、掰玉米、烹食玉米的活动中观察、记录玉米的生长变化,掌握种植玉米的方法,在获得种植乐趣的同时培养出对大自然的良性情感。 三、重“意”,持之以恒培育幼儿生态环境友善言行
“意”指的是意志。幼儿生态环境友善意识的培养,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不断反复、周而复始、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家长持之以恒的引导和教育,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一个自律和他律的过程。
一方面,需要重视他人的示范作用,特别是老师、家长的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老师首先要具备生态环境友善的意识和态度,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幼儿,带动孩子在整个幼儿园内形成良好的风气和整体环境,而这样的环境自然会感染到孩子。家庭教育在幼儿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更应重视和加强自身的生态环境素养,多阅读有关环保方面的书籍,注意自己的行为,用自身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比如绿色出行,环保购物,不使用一次性餐具,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高声喧哗,不制造噪音影响其他人生活,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多亲近大自然等,做到处处成为孩子的榜样。
另一方面,幼儿的自律不可缺失。通过一定方式的教育和引导,幼儿会逐渐懂得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爱护环境,这说明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境友善意识。教师、家长应进一步强化,引导孩子的友善理念更加深入,慢慢内化于心。陈鹤琴指出:“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幼儿会对自己正确的行为获得鼓励而为之喜悦,从而使好的行为习惯继续保持。针对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对幼儿行为应采取正面引导和积极鼓励为主,对于幼儿良好的生态环境行为要及时鼓励和表扬,对于不好的行为,不能一味地指责和训斥,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幼儿自己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从而自发的去改正。可以在班上设置《我最爱环境》评比栏,通过幼儿自身和身边同伴的积极范例,肯定和鼓励孩子们爱护环境的积极友善的行为。
四、笃“行”,将生态环境友善意识外化于行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指的是行为,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态环境行为。幼儿生态环境友善意识的培育最终需要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实在幼儿对待生态环境的行动上,体现在幼儿一日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比如,布置教室或装饰家里时,能想到并积极使用旧报纸、易拉罐、饮料瓶等废旧物品和塑料袋、盘子等来制作模型、小文具、小工艺品;在进餐时做到不掉饭粒、不挑食不浪费粮食;在洗手时开小水,节约用水,随手关水龙头,养成不浪费水的习惯;学会对垃圾进行分类,不随地乱扔垃圾;能随手关灯、节约用电;学习时爱护书本、画画时节约纸张。幼儿运用所学知识自觉践行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行为,这就是幼儿生态环境友善意识起作用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幼儿往往还会形成自己的评判标准,运用这一标准来评价周边的人、事物和各种行为。这是“行”的更高层次的体现。幼儿在以往习得的环保知识的基础上,通常会根据自己的标准指出和纠正别人的不良行为。当家长正对着一盘野味大快朵颐的时候,幼儿说不能食用野生动物,这是不爱护动物不保护自然,是不对的,家长应该怎么办?童心率真,幼儿总是会很诚实地指出自己所认为的“不对”,同龄幼儿一般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批评,但大人往往因为“面子”问题,不会积极应对幼儿的指正,尤其是幼儿亲密接触的老师和家长,如果在公众场合,更容易感到尴尬,部分大人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而非真诚实意地接受并检讨自己的言行。这种消极的、非正能量的對待,很容易挫伤幼儿的积极性,甚至使幼儿对之前所习得的知识和形成的良好行为感到困惑和质疑,也抵消了课堂和家庭正面教育的效果。因此,人大在面对幼儿正确的意见时,一定要敞开心扉,积极接纳幼儿的批评,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良言行,做幼儿真正的表率,共同担负起保护环境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戚亚芬.合理运用幼儿周围生态环境,萌发幼儿环保意识[J].好家长,2017(63)
[2]彭蝶飞,彭谦俊,谭春风.生态文明视域下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嘉应学院学报,2015(9)
[3]吕秀云.基于生态学视野的幼儿园绿色种植课程研究——以山东省T市五所幼儿园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
[4]陈秀眉.幼儿生态道德教育路径探析[D]广州:广州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