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教育学认为,情境教学能协调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减轻和消除心理压力,把学生引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成为愉快教育的研究课题之一。
一、诵读养趣
诵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从而增强直观感,起到感染陶冶的作用。语文教学,特别是美文和古诗词教学,教师不应作过多的理性分析,而应通过和学生的诵读放飞学生的想象,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充分领悟诗文意境,进而引起情感的共鸣,得到人生的体验。当然,为了使诵读达到更好的感染效果,可以借助音乐的魅力。例如,诵读《听潮》可伴以德彪西的交响乐《大海》或中国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诵读朱自清的《春》可伴以二胡曲《江南春色》,诵读余光中的《乡愁》可伴以轻音乐《把根留住》。
二、直观显趣
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地运用挂图、实物、简笔画等直观的教具,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导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时,我采摘来了红、白、黄、紫四色月季,不但自然地导入了新课,而且马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体验导趣
新课标把课程目标建构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主张通过探究的方式来经历和体验求知过程,这很符合青少年的求知心理。我教学《荔枝蜜》一课时,就先藏了一瓶蜂蜜,待讲到“一开瓶子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时,便问学生:“你们喝过蜂蜜吗?你们现在就愿意尝一尝这样好的蜂蜜吗?”学生们一致说好。我便拿出蜂蜜与吸管,学生们品着香甜的蜂蜜,读着优美的散文,想象着蜜蜂“为谁辛苦为谁忙”的画面,更能体验到蜜蜂的奉献精神和高尚品质。
四、妙语成趣
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是教师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综合体现。它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疏的事理形象化,枯燥的过程趣味化,使学生始终处于情绪高昂、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许多语文教师都有体会:形象幽默、情感浓厚的语言最受学生欢迎。在教学古诗时,我特地把《渭城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一组送别诗放在一起学习,并用下面的抒情语言引题:“有人说,朋友是夜行时头顶的一颗明星,伴你走过孤独的旅程;有人说,朋友是母亲做的一件朴素的棉衣,助你度过寒冷的严冬;有人说,朋友是王勃‘天涯若比邻’的慰语,陪你啜饮浓浓的深情。是啊,人生若无友谊,犹如天空失去了月亮。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一千多年前的真挚友情吧!”
五、活动引趣
新课标首次提出“课程资源”这一新概念,并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笔者认为,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除了教科书、工具书、教辅资料这些传统的课程资源外,报刊、影视、网络、纪念馆、博物馆、自然风物、文化古迹、风俗民情甚至生活环境、独特体验都应是语文课程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利于语文学习、可操作性强的语文活动都是值得实践的,例如演讲赛、辩论赛、故事会、角色扮演、想象模拟、语文知识竞答、郊游、参观、社会调查等。
六、电教激趣
现代媒体与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能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平面的教学方式转化为图、音、影、文结合的动态式或立体式教学,从而扩大课堂的容量和增强课堂趣味。如在《苏州园林》教学中,我先选了三幅幻灯片,分别从桥上、路上、亭子里去看园中的景,通过演示使学生获得了感性认识,体会到无论从什么角度看,苏州园林给我们的印象都是花木葱郁、错落有致、有山有水、水天一色、亭桥点缀、恰到好处,恰似一幅幅巧夺天工的自然风景画。在观察体味后,我把学生思维引向匠师们在设计施工上做到的“四个讲究”上,为了让学生真正领悟“四个讲究”的艺术效果,我选择了一定量的反映相关内容的重点幻灯片,按照课文内容逐一演示。这样把无声的语言变成生动的画面,超越了时空,再现了苏州园林风貌,对学生领略苏州园林的美景,体会它的特点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七、开放生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太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忽略了语文与社会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只突出语文的工具性,这种观念和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新课标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构建开放式的语文课程,教师除了要多渠道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外,还应注重学科的整合与渗透。例如在学习蒲松龄的《山市》一文时,我要求学生结合物理学中光线折射的原理,说明“山市”的形成原因。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分别绘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并进行评比展览,这样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提升了学生的文化涵养。开放的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乐学”的境界中。
(作者单位: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初级中学)
一、诵读养趣
诵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从而增强直观感,起到感染陶冶的作用。语文教学,特别是美文和古诗词教学,教师不应作过多的理性分析,而应通过和学生的诵读放飞学生的想象,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充分领悟诗文意境,进而引起情感的共鸣,得到人生的体验。当然,为了使诵读达到更好的感染效果,可以借助音乐的魅力。例如,诵读《听潮》可伴以德彪西的交响乐《大海》或中国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诵读朱自清的《春》可伴以二胡曲《江南春色》,诵读余光中的《乡愁》可伴以轻音乐《把根留住》。
二、直观显趣
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地运用挂图、实物、简笔画等直观的教具,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导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时,我采摘来了红、白、黄、紫四色月季,不但自然地导入了新课,而且马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体验导趣
新课标把课程目标建构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主张通过探究的方式来经历和体验求知过程,这很符合青少年的求知心理。我教学《荔枝蜜》一课时,就先藏了一瓶蜂蜜,待讲到“一开瓶子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时,便问学生:“你们喝过蜂蜜吗?你们现在就愿意尝一尝这样好的蜂蜜吗?”学生们一致说好。我便拿出蜂蜜与吸管,学生们品着香甜的蜂蜜,读着优美的散文,想象着蜜蜂“为谁辛苦为谁忙”的画面,更能体验到蜜蜂的奉献精神和高尚品质。
四、妙语成趣
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是教师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综合体现。它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疏的事理形象化,枯燥的过程趣味化,使学生始终处于情绪高昂、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许多语文教师都有体会:形象幽默、情感浓厚的语言最受学生欢迎。在教学古诗时,我特地把《渭城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一组送别诗放在一起学习,并用下面的抒情语言引题:“有人说,朋友是夜行时头顶的一颗明星,伴你走过孤独的旅程;有人说,朋友是母亲做的一件朴素的棉衣,助你度过寒冷的严冬;有人说,朋友是王勃‘天涯若比邻’的慰语,陪你啜饮浓浓的深情。是啊,人生若无友谊,犹如天空失去了月亮。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一千多年前的真挚友情吧!”
五、活动引趣
新课标首次提出“课程资源”这一新概念,并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笔者认为,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除了教科书、工具书、教辅资料这些传统的课程资源外,报刊、影视、网络、纪念馆、博物馆、自然风物、文化古迹、风俗民情甚至生活环境、独特体验都应是语文课程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利于语文学习、可操作性强的语文活动都是值得实践的,例如演讲赛、辩论赛、故事会、角色扮演、想象模拟、语文知识竞答、郊游、参观、社会调查等。
六、电教激趣
现代媒体与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能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平面的教学方式转化为图、音、影、文结合的动态式或立体式教学,从而扩大课堂的容量和增强课堂趣味。如在《苏州园林》教学中,我先选了三幅幻灯片,分别从桥上、路上、亭子里去看园中的景,通过演示使学生获得了感性认识,体会到无论从什么角度看,苏州园林给我们的印象都是花木葱郁、错落有致、有山有水、水天一色、亭桥点缀、恰到好处,恰似一幅幅巧夺天工的自然风景画。在观察体味后,我把学生思维引向匠师们在设计施工上做到的“四个讲究”上,为了让学生真正领悟“四个讲究”的艺术效果,我选择了一定量的反映相关内容的重点幻灯片,按照课文内容逐一演示。这样把无声的语言变成生动的画面,超越了时空,再现了苏州园林风貌,对学生领略苏州园林的美景,体会它的特点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七、开放生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太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忽略了语文与社会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只突出语文的工具性,这种观念和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新课标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构建开放式的语文课程,教师除了要多渠道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外,还应注重学科的整合与渗透。例如在学习蒲松龄的《山市》一文时,我要求学生结合物理学中光线折射的原理,说明“山市”的形成原因。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分别绘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并进行评比展览,这样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提升了学生的文化涵养。开放的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乐学”的境界中。
(作者单位: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