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国治做个闲人又何妨

来源 :名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uang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由者的原乡
  过一种“浪费”时间的生活
  “奢侈,不再是积累各种物品,而是表现在能够自由支配时间,回避他人、塞车和拥挤上。独处、断绝联系、拔掉所有插头、回归现实、体验生活、重返自我、返璞归真、自我设计……奢侈本身是对服务、度假地、治疗、教育、烹饪和娱乐的选择。”如同法国思想家雅克·阿塔利在其著作《21世纪词典》说的那样,我们所推崇的,是一种非物质的“奢侈”—来自不同阶层、拥有不同职业的人们,选择背离常人眼中的主流生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选择生活的样貌。也就是说,这种奢侈的本身,并不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指代,而是人们有这样的魄力,自由地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无论是作者舒国治,还是商人胡延平,抑或是行者谷岳,他们拥有同一个选择:过一种“浪费”时间的生活。
  他少存款,无子女,好走路,终日背着一个背包四处闲晃。对于今日无法“安身立命”的世人而言,闲人舒国治可能是一个别样的启示。
  下雨了。舒国治看看玻璃窗外,风吹树斜,正是京城夏日。他心情不错。天凉了,回房便关空调开窗,让风吹进来。若出门,淋雨也无妨。“身边就这么几件重要的事:喝两口规矩的水,吸两口新鲜的空气”。《流浪集》一书中,他手写了一枚书签:“世道再难,也要呼吸顺畅”。台湾人、写作者、城市的晃游者,舒国治这样解释他的姓氏:“舒,舒服的舒”。
  理想的下午
  若回到台北,这最是一个理想的下午—理想的下午,有赖理想的下午人。他套上鞋,出门,“也只是漫无目的地走,”舒国治在《理想的下午》里写道,“看看市景,听听人声。穿过马路,登上台阶,时而进入公园,看一眼花草,瞧一眼池鱼。……走逛一阵,若想凝神专思片刻,见有旧书店,也可进入浏览。一家逛完,再进一家。有时店东正泡茶,相陪一杯,也是甚好。”
  梁文道给舒国治的书写序,猜测有些读者看到这样的文字,会腹讥“这种品味很小资”,然而,梁文道辩驳道:“他(读者)大概看了太多流行时下的广告,也大概太过年轻,遂将态度的悠闲与讲究生硬地等同于‘小资’,乃至于忘记了中国散文的古老传统,忽视了消费乔装以外的做人美学。”在梁看来,以“文如其人”来形容舒国治最是恰当,也正因为此,后者才能迷倒一众台湾作者,成为彼岸十年来最受欢迎的散文家。
  舒国治是六十年代里饱受西洋电影和摇滚乐熏陶成长的半城半乡少年,与金士杰和杨德昌是好友。初习电影,后注心思于文学,曾以短篇小说《村人遇难记》拿过时报文学奖,备受文坛瞩目。当世人皆以为他要鬻文卖字以成就功名时,他却孓然一身,以别人眼中“自毁前程”的姿态,浪迹美国七年。
  驱车游历美国的四十四个州,舒国治成为漫无根由的旅行者,就像鲍勃·迪伦在《日升之屋》里唱的,“他从生命中得到的唯一快乐,是一个镇接着一个镇的游荡”。而立之年,不求事功,却游走在美国公路上,前路无尽延伸,茫茫无所摄视,登驰其上,“是探索‘单调’最最本质之举”;他当然也有过茫然,“地阔天长,不知归路。睡过太多太多异地的车,去了太多太多毫无来由的村镇。十多年后回想,仍然想不出一个道理我干嘛要在那些公路上让我的汽车滑行。”
  门外汉的张望
  1990年冬天,舒国治返台长住。他喜欢赖床,中午外出觅食,如有稿约就回家伏案手写,然后趁黄昏之前出去晃晃,到旧书店、茶铺、咖啡馆串门聊天;至黄昏,回家小憩;到晚饭时刻,再出门跟朋友聚餐。偶或饭后不想归家,就坐捷运去近郊的北投泡温泉。这种生活,可简陋,可精致,总体而言“已经是很有韵致,流畅如行云流水”。
  台北是个小村庄,人情温热,喜欢被照拂也喜欢照拂别人,终究舒国治不是“待在家里的人”,因此边走边玩,偶记为文字。去纽约,偏觉纽约“太抽象”;游瑞典,叹息北欧人的“自怜幽独”;到了雅驯的英国,感慨“英国的全境,只得萧简一字”;至于常去的日本,他则索性做起“京都的门外汉”。
  他的看都是“张望”式的,“你只能在门外张望,观其门窗造型、格子线条,赏其墙泥斑驳及墙头松枝斜倚、柿果低垂之迎人可喜,轻踩在他们洒了水的门前石板,甚至窥一眼那最引你无尽向往却永远只得一瞥的门缝后那日本建筑中最教人赞赏、最幽微迷人的玄关”。
  舒国治所写,多及小吃、旅行,着墨最多的是关乎闲晃。他说,学问幽默都不尽然是他写作的兴趣,“我只是讲我的人生,看风景,看社会世道”;他不写政治,几十年不看报纸,远离即时资讯。他只是玩:“你在这里停留,耗用时间,消耗体力,都是玩。”
  闲散逸放社会的产物
  东晃晃西逛逛,舒国治仿佛一生都在路上,而正经上班的时间不过三个月。原因再简单不过:一是年轻时晚上不肯睡,因有那么多好书好电影可看,好音乐可听,好朋友可聊,好梦可编织;其二则因为六七十年代的台湾,人人散漫,都不知上班何为。
  “我是时代的产物。” 舒国治说,“做小孩时,听见墙外有圆牌甩打在地上的声音,便说什么也按捺不住要夺门而出。因为当年看漫画、看武侠、小摊上吃零嘴等,被父母有识见地禁绝。也因为我们出生在一个逸放的时代,成长于一个闲散的社会。” 这逸放和闲散,兼及他的懒,终令舒国治成为今日之闲人。他说,“只有极度的空清,极度的散闲,才能获得自由。且是安静的自由。”
  返台至今,舒国治始终未置房产。他说年轻时省一点可以过活,后来时代赚钱,自己仍然落后,各种社会诱惑,索性全然放弃,单论不买房一事,“然后才有一点闲,得一点清淡”,否则一身为之所累,“年轻的轻浮的岁月,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那样的,就不可能过了”。所以,进而言之,“我也是我自己的能耐的产物。”
  梁文道曾说,他生平所见的友朋中,最会玩且最会讲故事的,一是阿城,一是舒国治。二者多有不同,阿城讲知青生涯,讲文房四宝,讲弥勒佛的转世,杂学渊博娓娓道来。而舒国治的故事通常是这样的—譬如台湾“9·21”地震,自己半夜被震醒,侧耳一听,狗没有叫,小孩也没有哭,于是继续睡去;譬如洗红酒杯绝不用洗洁精,代之以温热水,若是去油,代之以橘子皮;又譬如家中若铺木地板,最好未经上漆,赤脚行于上,或盘腿坐下,或干脆躺卧。
  舒国治常背一个背包,脚上一双运动鞋,无论身处哪一城市,皆喜荡步当车;躯体修长,声音洪亮,面容清癯,年已逾六旬,而毫无老态。他说,“那不是我的塑造,也不是他人的误解。我从20多岁,到30多岁,到40多岁,皆是东望望西望望—没有人生阶层的停顿造成不同年龄的痕迹。”
  “太多的人用太多的时光去赚取他原以为很需要却其实用不太到的钱,以致他连流浪都觉得是奢侈的事了。”但是,有时回身计算一下,原可能派用在流浪上的光阴,固然是省下来了,却也未必替自己多做了多少丰功伟业。唉,何惜也如此算计。正是:“未能一日寡过,恨不十年流浪。”(场地鸣谢:北京上东盛贸饭店)
其他文献
身上的马夹有处显眼的窟窿,口袋中叽里咕噜的手机,是个破旧的二手便宜货—从当事人神情举止判断,应该是个木匠?  李欧梵教授曾问:“什么是‘文艺复兴者’?”这典故当然来自西方文艺复兴时代,当时的几位名人,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既是艺术家也是科学家。李欧梵抛出这个命题,是因为他一直觉得在当今经济至上主义下,科学与艺术早已分道扬镳,人人都想在科技上学有所长然后大赚一把,早已把人文艺术忘得一干二净或视为
期刊
芬兰的赫尔辛基是我喜爱的北欧城市,比起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赫尔辛基多一点人文的气息。芬航的服务也很好。最珍贵的是飞机降落时,踏上芬兰的土地,坐拥一怀冰鲜的空气,在北极圈的雪光中渗伴着金黄的朝阳,这点天上人间的感受,是在“GDP快速增长”的远东感受不到的。  这次去赫尔辛基,赶上看芬兰国宝、欧洲第一女油画家史卓碧(Helene Schjerfbeck)的一百五十岁忌诞纪念画展。史卓碧是西洋现代美术史
期刊
区广安出生南海西樵。西樵山是广东四大名山之一、是华南地区在石器时代规模最大的石器制造工场。明清以来,文人雅士对西樵趋之若鹜,纷至沓往。近代,西樵出了康有为、陈启沅、詹天佑、黄飞鸿、黄君璧、冼玉清等一批时贤俊杰。区广安在这片户户书香的乡土长大,耳濡目染,家学不薄。  中国现代著名国画艺术家、教育家黄君璧是区广安的同乡。区广安在采访中拿出藏书《黄君璧—白云横贯两岸》,对这位乡贤的画作和为人非常赞许。而
期刊
在娱乐至死的年代,作为明星的幕后推手,经纪人的『造星』价值得到资本的强烈追捧。学会辨识『千里马』,正是『伯乐』—经纪人从平凡迈向大牌的必修课程。  “我没有说她很行,每天太多粉丝,年纪太小,不用努力。现在我就是说非常美非常好。”有“演艺圈最美丽的经纪人”之称的霍汶希坦言自己在阿Sa刚入行时采取打击策略,邻座的阿Sa立即回嘴:“拜托,我过去也是非常美非常好。”2012年12月11日下午,中国传媒大学
期刊
初识谷岳,会觉得他性格随和,气质淡然,笑容温暖。接触之后,才发现他平静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跃跃欲试的心—好像下一秒,他就可以立马踏上旅程。  八月的北京,一个燥热的午后,在三里屯一个幽静的角落,我们见到了谷岳。高大的身材,长期游弋在外而黝黑的皮肤,黑框眼镜,头发服帖地在脑后绾成髻,一件咖色短袖T恤,一条登山短裤,一双凉拖,一个背包,十分清减。  2003年,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做风险评估师、拥有可观
期刊
十几年前,“出境游”还是个有点新潮的词。彼时值得讨论的课题,还是目的地。如今,该去的地方都去过了,人们的旅行需求,开始从横向的“到此一游”,发展成为纵向的“深度主题游”—新西兰南岛皇后镇酒庄游、法国波尔多酒庄之旅、美西纳帕酒乡之旅……这些以美食美酒为主线的旅行路线,伴随着葡萄酒消费热而来。“酒庄旅游潮”让来自中国的游客,足迹遍及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和拉丁美洲。  随着国内葡萄酒消费、收藏、投资热度
期刊
没有如其他猎头那么悲观,王桂生只谨慎地踩准自己的节奏。  『很多困难就是纸老虎,你若担心失败,看到的便是虎;你若渴望成功,看到的不过是张纸罢了。』  2005年,IT老兵王桂生毅然舍弃13年的行业经验,半路“出家”,在朋友狐疑的眼光中变身猎头。多次职场“出逃”的经历,让他对职业的选择与事业的成功别有心得。  1992年王桂生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在国营企业中软总公司做工程师,参与开发当时热
期刊
与古琴大师马维衡一样,桐林堂也散发着一种明朝末期文人雅士的气息。与其说这是一栋古琴艺术博物馆,不如说是一间被古文化浸染的乐活雅居。  扬州老城区的状元巷中,有马维衡的家。那里羊肠窄道、古朴庭院,让人有种穿越的不真实感。马维衡善古琴,于是慕名者从五湖四海纷至沓来,在这个宅邸中研习古琴,日夜不断。  人越来越多,古朴的小庭院容不下络绎不绝的客流,马维衡决定另觅安静的聚会之地,于是在近郊的淮左郡庄园购置
期刊
土生土长的底特律摄影师Brian Day把镜头对准他所生活的城市。2008年经济危机后的底特律,如同一个被光环遗弃的孩子。地铁工程、住宅工程都遭到停建。这一切落魄、萧条在他的镜头下一一展现。  但是摄影师本人对自己的作品却有别样的解读。“无可否认,底特律时日艰难。我的镜头从来都不回避现实,但是我更加希望我的相片能够传达出一种‘日子必须继续’的决心。这种决心,孕育着希望和快乐,从而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
期刊
前些天看电视,有一个七十多岁的广州磨刀老师傅,在节目里呼吁召集,希望同行们能和他聚到一起,一同来切磋磨刀的技艺,让这门手工磨刀的职业不至于被时代和机械所淘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位师傅年纪虽大,但进入磨刀行业不过短短二十年—小时候他就特别喜欢磨刀这门技艺,但家人始终不同意他去干这份看似没有前途的工作。于是他老老实实的选择了一份稳当的工作,劳碌了大半辈子,一直等到退休,才真正开始拿起剪刀,在路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