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古琴大师马维衡一样,桐林堂也散发着一种明朝末期文人雅士的气息。与其说这是一栋古琴艺术博物馆,不如说是一间被古文化浸染的乐活雅居。
扬州老城区的状元巷中,有马维衡的家。那里羊肠窄道、古朴庭院,让人有种穿越的不真实感。马维衡善古琴,于是慕名者从五湖四海纷至沓来,在这个宅邸中研习古琴,日夜不断。
人越来越多,古朴的小庭院容不下络绎不绝的客流,马维衡决定另觅安静的聚会之地,于是在近郊的淮左郡庄园购置了一栋别墅,大兴土木。他借鉴江南园林,融合儒释道各家所长,更不时来到上海博物馆揣摩其陈列摆布的模式,终于,舒心清雅的场所大功告成。主人将其名为“桐林堂”,以斫琴材料取名,作为这间房子的骨气。
古意盎然
马维衡盛情好客,门徒散布五湖四海,更有海外侨胞不时前往拜访。他家里藏有祖国各地大好烟酒茶,凡有宾客来访,定要拿出分享。一边讲述修行之道,一边追忆各处饕餮。次日清晨,定要率众步入附近的卢氏古宅,品尝当地特色包子,雷打不动。卢氏乃扬州旧时大盐商,富甲一方,古宅空间高挑,冬暖夏凉,就算坐满宾客,闲聊时分也不觉喧闹。此处早前被用做学堂,后改为餐馆。马维衡幼时,便入此学堂,吟诗作画,逃课溜号,每每道来,感慨万千。
状元巷里的旧宅,位于扬州老城区,马维衡当年买下时,图的正是那里的江南古朴风情。现代化的建筑见得多了,羊肠小道倒成了奢侈之物,友人们来此探访,都会驻足长待,不肯离去。因此这里也时常被马维衡用来接待各国来宾,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就曾经专程拜访,讨教古琴之学。老宅子先后接待了4万多人次,马维衡会让每一位到访宾客,写下名字和单位,后来,“花名册都堆得比我人还高,这下我才意识到,自己需要新的地方来会客”。
于淮左郡庄园购置宅邸,隐约可见主人的品位。现在,这里作为马维衡创建的古琴艺术博物馆,是世界各地对古琴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朋友们的必到之处。徽派建筑元素若隐若现,独立入户花园,宽广地下陈列展厅。对美学的理解,马维衡坚信“殊途同归”—他认准古琴线条之美,自古至今悠远流长,必将贯穿人的一生气质。
红漆大木门,门楣上悬有“桐林堂”牌匾,由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郑珉中题写,其后藏有《金刚经》,所谓“邪不入”。外墙采用明清时旧房拆下的青砖砌成,沧桑古朴。门楣采用梓木,西边栽了九棵梧桐,这一切都与古琴所用材料息息相关。进门是一个微型园林,里头的雕塑一展主人逍遥忘忧的生活。梅与竹在空中巧妙交汇,形成第二道拱门,乃迎客之最高规格。小道由窄至宽,曲径通幽。庭院里各种花木均有来头,柿子树乃“门庭若市”谐音,杏树乃“兴旺发达”谐音,菖蒲是辟邪神物……
入院大墙刻有儒释道三家精华状态点缀:琴者心野、中正平和、大音希声。正是一名琴家最为看重的品格。“做好琴必须先做好人,弹好琴才能斫好音。”在一张张老琴身上,马维衡与古人对话,掌握了琴的生命和灵性。他弹奏古琴,并不拘泥于玩弄技巧,而着重于古琴的内在品质修养。“弹琴是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不在于你琴艺的高下,而在于你是否抛开浮躁之气和一颗功利心。”
停琴待鹤
来到客厅中,一张古琴置于进门显眼处,身后整一面墙挂着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乃其中较为有名的段落,是原故宫博物院的书画家李燕生所书。后边的摆设颇有讲究,坐南朝北,东瓶西镜,取义“平安”与“宁静”。虽然福神与禄神祈求着官运与财运,可马维衡并不愿意为官,“这里自由、舒坦,都是自己的,还能做学术研究和嘉宾招待”。
“我们是坐在文物上饮茶闲聊。”马维衡的客厅中所列多为清代家私,茶具也都有百年历史,喝着几十年的陈茶,所有的摆设都围绕着古琴美学—工艺陶瓷、古代书画、友人赠送各时琴谱曲集,与三五知音一起谈笑风生,大致是古时“文人雅聚”的延续。
在淮左郡庄园宅邸外墙外,马维衡寻找到一片河边空地,种上些竹子,还修筑了小径,摆上小石桌和青石岩,满墙覆盖爬山虎。他总是点上一串檀香,搬来一把椅子,静静奏上一曲,在傍晚时分,慢慢等待月亮的沉浮。古人有停琴待鹤之雅兴,马维衡有待月之气度,玩的是一种心境与随缘,和“姜太公钓鱼”有异曲同工之妙。
旧时,弹琴有诸多讲究,无净手不弹,无焚香不弹,无知己不弹……而在马维衡的宅子里,一定得弹上几曲。他追求刻意改进和自然改进,双管齐下,认为“积淀深厚才会有新”,通过耳,攻心,逼迫进步,“雅音不美,不可言谈。”这种改进,一直跟随着马维衡,和他的门徒们。
【对话马维衡】
少一分匠气,多一些随性
记者:给我们介绍一下你的老城宅子和乡间别墅吧。
马维衡:在老城区的宅子里,大家可以享受深巷中的闹中取静,那里更为清雅,与古人的隔空对话更直接,天井中栽有树,不管春夏秋冬,都有古朴韵味,外宾更喜欢老宅子。新的别墅,地下室为古琴艺术陈列馆,可以说是中国藏琴量最丰富品种最为全面的,不仅有各个朝代的古琴,其中有一些是我修复的,也有一些是我做的,更有与古琴相关联的其他艺术作品,像是字画、雕塑等,还有展示我如何修复古琴的详细步骤,配以器具。侨联现在把淮左郡庄园别墅作为接待宾客的基地,展示中国文化。那里空间更大,可以施展。
记者:桐林堂的意义何在?
马维衡:桐林堂牌匾一挂,大家都知道是我的私人场所。南风琴社的聚会场所也在这里。来的都是客,不分贵贱。希望通过这样的场所,感化当代人的浮躁心境。我有一些学生,他们很有钱,但一点都不懂文化,初来乍到,他们与其他学员宾客交流,发现自己太缺少内涵。来这里每次都向我讨教点,久而久之,便上道了。原本是琴是筝都不分,口无遮拦,慢慢的,就得到了智慧。
记者:在家具的挑选和空间的设计上,你有怎样的心得?
马维衡:我更喜欢明式家私,简洁美观。但是现存的量少,修复工程难,也极少有全新的做得好的,所以在我家里还是以清代的家具为重。大多都是古旧的东西。这里采取古时人家的排列格局,稍有些布局讲究,但更多还是以古琴为重,所有的都要围绕古琴。
记者:这里是你的理想居所吗?
马维衡:现在觉得还是比较小。东西越来越多,特别是陈列展品。现在大都在地下室,古琴的保存环境要求不那么高。所以,你们看到我也把自己做的琴直接挂在墙上作为装饰。这里幽静小庭院,外头还有竹林小径,已经很不错了。
记者:打造这个居所,是否有参考古琴的文化意蕴?
马维衡:古琴的线条能够到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样,是古人经过几千年而磨练出来的。这应该是最美的线条了。一张琴,究竟是艺术品还是仅仅为乐器,这取决与是否有“匠气”成分在其中。我把家里布置的感觉,就是尽可能少的让人觉得有匠气成分,多一些随性。
记者:这样的环境,给你的心态带来了哪些转变?
马维衡:我的转变,现在随着年纪大起来,也不会像年轻时那么明显。但可以说一则发生在我宅子里的其他人的转变的故事。十几年前,我的经济条件还不好,有一个人拿着我的名片过来说是一位朋友的徒弟,慕名前来拜师。我让他下榻在我的老宅子里,每天在一起吃饭。过了没多久,他说身边没带足钱,要50元花销,我给了他。没多久,他说要回去,说身边没有钱买火车票,需要500元钱。我说500元拿不出,给300吧。他突然就哭了,一五一十的告诉我,其实他是个骗子,看到人家家里有我的卡片就准备来向我行骗。我规劝他一定要有一技之长在身,回去要好好做人。他真的就被感化了。自此之后,我们再未谋面。前些年,他托人来我这里买了两张琴,我知道,他发达了。
扬州老城区的状元巷中,有马维衡的家。那里羊肠窄道、古朴庭院,让人有种穿越的不真实感。马维衡善古琴,于是慕名者从五湖四海纷至沓来,在这个宅邸中研习古琴,日夜不断。
人越来越多,古朴的小庭院容不下络绎不绝的客流,马维衡决定另觅安静的聚会之地,于是在近郊的淮左郡庄园购置了一栋别墅,大兴土木。他借鉴江南园林,融合儒释道各家所长,更不时来到上海博物馆揣摩其陈列摆布的模式,终于,舒心清雅的场所大功告成。主人将其名为“桐林堂”,以斫琴材料取名,作为这间房子的骨气。
古意盎然
马维衡盛情好客,门徒散布五湖四海,更有海外侨胞不时前往拜访。他家里藏有祖国各地大好烟酒茶,凡有宾客来访,定要拿出分享。一边讲述修行之道,一边追忆各处饕餮。次日清晨,定要率众步入附近的卢氏古宅,品尝当地特色包子,雷打不动。卢氏乃扬州旧时大盐商,富甲一方,古宅空间高挑,冬暖夏凉,就算坐满宾客,闲聊时分也不觉喧闹。此处早前被用做学堂,后改为餐馆。马维衡幼时,便入此学堂,吟诗作画,逃课溜号,每每道来,感慨万千。
状元巷里的旧宅,位于扬州老城区,马维衡当年买下时,图的正是那里的江南古朴风情。现代化的建筑见得多了,羊肠小道倒成了奢侈之物,友人们来此探访,都会驻足长待,不肯离去。因此这里也时常被马维衡用来接待各国来宾,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就曾经专程拜访,讨教古琴之学。老宅子先后接待了4万多人次,马维衡会让每一位到访宾客,写下名字和单位,后来,“花名册都堆得比我人还高,这下我才意识到,自己需要新的地方来会客”。
于淮左郡庄园购置宅邸,隐约可见主人的品位。现在,这里作为马维衡创建的古琴艺术博物馆,是世界各地对古琴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朋友们的必到之处。徽派建筑元素若隐若现,独立入户花园,宽广地下陈列展厅。对美学的理解,马维衡坚信“殊途同归”—他认准古琴线条之美,自古至今悠远流长,必将贯穿人的一生气质。
红漆大木门,门楣上悬有“桐林堂”牌匾,由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郑珉中题写,其后藏有《金刚经》,所谓“邪不入”。外墙采用明清时旧房拆下的青砖砌成,沧桑古朴。门楣采用梓木,西边栽了九棵梧桐,这一切都与古琴所用材料息息相关。进门是一个微型园林,里头的雕塑一展主人逍遥忘忧的生活。梅与竹在空中巧妙交汇,形成第二道拱门,乃迎客之最高规格。小道由窄至宽,曲径通幽。庭院里各种花木均有来头,柿子树乃“门庭若市”谐音,杏树乃“兴旺发达”谐音,菖蒲是辟邪神物……
入院大墙刻有儒释道三家精华状态点缀:琴者心野、中正平和、大音希声。正是一名琴家最为看重的品格。“做好琴必须先做好人,弹好琴才能斫好音。”在一张张老琴身上,马维衡与古人对话,掌握了琴的生命和灵性。他弹奏古琴,并不拘泥于玩弄技巧,而着重于古琴的内在品质修养。“弹琴是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不在于你琴艺的高下,而在于你是否抛开浮躁之气和一颗功利心。”
停琴待鹤
来到客厅中,一张古琴置于进门显眼处,身后整一面墙挂着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乃其中较为有名的段落,是原故宫博物院的书画家李燕生所书。后边的摆设颇有讲究,坐南朝北,东瓶西镜,取义“平安”与“宁静”。虽然福神与禄神祈求着官运与财运,可马维衡并不愿意为官,“这里自由、舒坦,都是自己的,还能做学术研究和嘉宾招待”。
“我们是坐在文物上饮茶闲聊。”马维衡的客厅中所列多为清代家私,茶具也都有百年历史,喝着几十年的陈茶,所有的摆设都围绕着古琴美学—工艺陶瓷、古代书画、友人赠送各时琴谱曲集,与三五知音一起谈笑风生,大致是古时“文人雅聚”的延续。
在淮左郡庄园宅邸外墙外,马维衡寻找到一片河边空地,种上些竹子,还修筑了小径,摆上小石桌和青石岩,满墙覆盖爬山虎。他总是点上一串檀香,搬来一把椅子,静静奏上一曲,在傍晚时分,慢慢等待月亮的沉浮。古人有停琴待鹤之雅兴,马维衡有待月之气度,玩的是一种心境与随缘,和“姜太公钓鱼”有异曲同工之妙。
旧时,弹琴有诸多讲究,无净手不弹,无焚香不弹,无知己不弹……而在马维衡的宅子里,一定得弹上几曲。他追求刻意改进和自然改进,双管齐下,认为“积淀深厚才会有新”,通过耳,攻心,逼迫进步,“雅音不美,不可言谈。”这种改进,一直跟随着马维衡,和他的门徒们。
【对话马维衡】
少一分匠气,多一些随性
记者:给我们介绍一下你的老城宅子和乡间别墅吧。
马维衡:在老城区的宅子里,大家可以享受深巷中的闹中取静,那里更为清雅,与古人的隔空对话更直接,天井中栽有树,不管春夏秋冬,都有古朴韵味,外宾更喜欢老宅子。新的别墅,地下室为古琴艺术陈列馆,可以说是中国藏琴量最丰富品种最为全面的,不仅有各个朝代的古琴,其中有一些是我修复的,也有一些是我做的,更有与古琴相关联的其他艺术作品,像是字画、雕塑等,还有展示我如何修复古琴的详细步骤,配以器具。侨联现在把淮左郡庄园别墅作为接待宾客的基地,展示中国文化。那里空间更大,可以施展。
记者:桐林堂的意义何在?
马维衡:桐林堂牌匾一挂,大家都知道是我的私人场所。南风琴社的聚会场所也在这里。来的都是客,不分贵贱。希望通过这样的场所,感化当代人的浮躁心境。我有一些学生,他们很有钱,但一点都不懂文化,初来乍到,他们与其他学员宾客交流,发现自己太缺少内涵。来这里每次都向我讨教点,久而久之,便上道了。原本是琴是筝都不分,口无遮拦,慢慢的,就得到了智慧。
记者:在家具的挑选和空间的设计上,你有怎样的心得?
马维衡:我更喜欢明式家私,简洁美观。但是现存的量少,修复工程难,也极少有全新的做得好的,所以在我家里还是以清代的家具为重。大多都是古旧的东西。这里采取古时人家的排列格局,稍有些布局讲究,但更多还是以古琴为重,所有的都要围绕古琴。
记者:这里是你的理想居所吗?
马维衡:现在觉得还是比较小。东西越来越多,特别是陈列展品。现在大都在地下室,古琴的保存环境要求不那么高。所以,你们看到我也把自己做的琴直接挂在墙上作为装饰。这里幽静小庭院,外头还有竹林小径,已经很不错了。
记者:打造这个居所,是否有参考古琴的文化意蕴?
马维衡:古琴的线条能够到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样,是古人经过几千年而磨练出来的。这应该是最美的线条了。一张琴,究竟是艺术品还是仅仅为乐器,这取决与是否有“匠气”成分在其中。我把家里布置的感觉,就是尽可能少的让人觉得有匠气成分,多一些随性。
记者:这样的环境,给你的心态带来了哪些转变?
马维衡:我的转变,现在随着年纪大起来,也不会像年轻时那么明显。但可以说一则发生在我宅子里的其他人的转变的故事。十几年前,我的经济条件还不好,有一个人拿着我的名片过来说是一位朋友的徒弟,慕名前来拜师。我让他下榻在我的老宅子里,每天在一起吃饭。过了没多久,他说身边没带足钱,要50元花销,我给了他。没多久,他说要回去,说身边没有钱买火车票,需要500元钱。我说500元拿不出,给300吧。他突然就哭了,一五一十的告诉我,其实他是个骗子,看到人家家里有我的卡片就准备来向我行骗。我规劝他一定要有一技之长在身,回去要好好做人。他真的就被感化了。自此之后,我们再未谋面。前些年,他托人来我这里买了两张琴,我知道,他发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