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侣青热的救灾之旅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DAOQ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趟悲伤的回家之旅。
  穿着暗红色僧袍的青热和巴丁,沉默地坐在登机口前。他们看起来有些着急,不时起身看看航班信息—夜晚7点10分航班能否正常起飞。为了能赶上这趟班机,他们特地在中午从深圳出发赶到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从这里,他们将飞往西宁,然后转道玉树。
  在此前一天,早上8点半。青热和巴丁,这两名正在深圳传授佛法的青海省藏传佛教僧人,接到了噩耗。他们的家乡——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遭遇到了一场7.1级的大地震。青热的妹妹,巴丁的妹妹、妹夫以及两个侄儿在地震中不幸遇难。
  在ZH9105次航班登机口,这20多平方米的区域里,大多数的乘机者,与青热一样,不时拨打手机问那头灾情如何。
  刚从东莞赶来的马海龙,埋头坐在离登机口最近的椅子上,每隔几分钟,他就站起来看看一旁的通道是否打开。“我的姑父死了,姑姑正在抢救,我得马上赶回去”,这个几年前在东莞开了家清真餐馆的青海老板愁眉不展。一位中年男人轻轻拍着他的肩膀,正在安慰他。
  这个叫彭艺勇的中年人,是广州市一家广告公司副总经理,不久前,他才从山西王家岭煤矿救援现场回到广州。“我们已经组建起了一支救援队,今晚首批10名队员会分头赶到西宁,集合后就会直接前往玉树救灾。”
  彭艺勇说,自己对灾难中受到惊吓的伤者有心理调控的经验。在接到伙伴们的召集电话后,他用塑料袋包着几件衣服就直接赶到了机场。在彭的身后,还站着另一支身着迷彩服、背着巨大行囊的志愿者救援队,他们来自惠州市。
  在这些志愿者身旁,有位头戴黑色头巾的年轻女子,坐在一旁,低声抽泣着,满脸忧伤。她的两个亲戚,此时仍被压在倒塌的房子下,生死不明。
  僧人青热和巴丁,从背包里拿出厚厚的一摞佛经,低声吟诵起来。他们要为3000多公里外的乡亲们祈祷,为死难的亲人们诵经超度。即使在强气流的颠簸中,他们也未曾停下。
  
  回家
  
  这并不是青热和巴丁第一次回家。
  在过去两年里,等到五月,47岁的青热和巴丁,就会从炎热的深圳,回到位于青海玉树州囊谦县吉曲乡的宗达寺。而到了次年七、八月份青海严寒气候到来后,他们又会应深圳市部分信奉佛教的市民邀请,前往当地讲习佛法。
  七、八年前,青热、巴丁的家人从外县搬入了玉树县的结古镇。这个占地800多平方公里的城镇,曾经居住着3.7万多人,是玉树州和玉树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从西宁去往800公里外的玉树,由于高原山路的原因,长途大巴差不多要近二十个小时。在以往,青热、巴丁很轻易地就可以西宁长途客车站,买到从西宁买玉树的汽车票。
  4月16日清晨7点,当青热和巴丁,赶到西宁长途客车站时,发现此时的车站售票处已经挤满了背着大包小包的人们。几乎所有人都要去同一个地方——玉树。
  眼看难以买到车票,青热和巴丁打算找人合租一辆小车。尽管费用要高些,但小车只需要花半天多点的时间。
  此时,不少当地司机正站在车站门口招揽生意,但他们开出的价钱并不算高——每人400元。一位司机说,这个价钱在平时没人愿意跑。
  青热很快就找到了一名愿意租车的僧人。这位38岁体形魁梧的僧人叫尕它,是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的一名学生。最近的几个月里,他正跟另外三名学员在福建厦门学习汉语。他说,自己有八位亲戚在地震中被压死了。
  桑塔纳轿车司机叫熊国华,是一位在当地开了二十多年车的老司机。看到僧人们脚下的一堆行李后,他开玩笑地说,“车会被压得跟唐老鸭一样,屁股掉到地上的”。但在得知僧人们有亲人死亡后,他马上就把五大包行李搬进了后备箱。
  桑塔纳很快驶出西宁城转入109国道。刚上国道,熊国华惊讶地发现了他从未见过的场景——道路上的军车、救护车、卡车、吉普车、面包车、轿车像长龙首尾相连,风驰电掣地一路行驶。几乎所有的车辆都拉着满满的各种救灾物品,车身上贴着的“抗震救灾”红字标语。一辆绿色的大型军用卡车上挂着“地裂天不塌”的醒目横幅,满载着年轻的士兵轰鸣向前。
  在远方高大山峰的蜿蜒道路上,道路就像巨大传送带正滚滚向前。“我在青海跑了几十年了,从来没见过这么多车”,熊国华说。在山路的弯道两旁,不时能看到车祸后摔得破碎不堪的救灾车辆。
  4月份的青藏高原,依然满目苍黄。在蔚蓝的天空下,一望无尽的山峰表层上满是低矮的灌木和枯草,不时出现的五颜六色的经幡在山峰间迎风飘扬。
  “藏民大多信奉藏传佛教,亲人的逝世会让他们难过,但他们都相信亲人们的灵魂是去了另一个没有烦恼的地方。在佛教里,这叫‘往生’”。坐在后排的青热僧侣安静地说道。他们回到灾区主要有两件事,参与抗震救灾和为死难者念经超度亡魂。藏民相信,死去的亲人在被僧人们念经祈祷之后,能消除生前犯下的罪业,升入天堂。
  青热捻着长长的佛珠说,由僧人为死者念经祈祷,是藏民们告别亲人时最神圣的宗教仪式。他也在为那些奔行在救灾途中的人们祈祷。
  在翻越海拔4800多米的巴颜喀拉山口时,一只灰白色山鹰像精灵般的突然出现车前,在车顶不到十米的高度掠过。在山鹰之上,三架绿色直升飞机轰鸣着迅速消失在远处的山峰背后。
  
  废墟
  
  伴随着长龙般的车流,桑塔纳车终于在4月17日凌晨一点时驶入了如同经历过一场轰炸的结古镇。
  在满目断壁颓垣的阴影间,无数士兵、消防员、志愿者和劫后余生的藏民们,正埋头在废墟里挖掘着。穿插于车流间的救护车,长鸣不断响着凄厉的警笛声。在救援车刺眼灯光的照射下,这座深夜里冰冷的高原城镇完全被浓厚的灰尘笼罩。
  “怎么可能!”半个身子探出车窗的青热喃喃说到。
  在始终无法联系上亲人之后,青热、巴丁和尕它三位僧人,打算先在镇里的赛马场草地上过夜。这片空旷的草地原本是藏民每年七月举行盛大赛马活动之处,现在,这里成为了震后最大的灾民救助点之一。数百座的大小帐篷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一条穿流其间的小河静静地流淌着。不时有人端着塑料盆踏在结冰的河岸两旁取水。
  燃烧着的篝火被朔风吹得东倒西歪。
  一位满脸污垢的藏族母亲用身体挡着寒风,她想让篝火早点把水烧温,好给被水泥板砸断了手臂的儿子擦洗伤口。
  在她身旁不远处,一位藏族少年坐在扭曲变形的山地车前哭泣。那也许是他最珍贵的玩具。他的身旁趴着条健壮的藏獒,呜呜哀鸣着。
  10岁小女孩西贝,正提着水往自己家帐篷赶。她是玉树县第一完全小学的学生,一家六口人幸运地无一死伤,但她的哥哥“有半边脸被压坏了”。
  前天晚上就赶到结古镇救灾的青海人李国元说,他到现在只吃了包干方便面。这位满身尘土的年轻人,抽着最后的半截香烟,蹲在篝火旁瑟瑟发抖。
  在一位藏民指引下,青热他们很快找了顶无人的帐篷。帐篷顶上吊着一盏灰暗的节能灯。这种利用白天积蓄的太阳能发电的电灯,是夜间帐篷里唯一的照明工具。不时寻找住处的藏民掀开帐篷,但看到几位正盘坐诵经的僧人,他们就会静静地转身走开。
  长久以来,藏民都对僧侣有着异乎寻常的敬重。有的人宁愿自己忍饥挨饿,也要供养寺庙里的僧人。而在灾难到来之后,僧人们的反哺之举也会让他们由衷地感到安慰。
  在寒冷的山风中,那些有亲人被掩埋的藏民,跟救灾队员们在废墟中忙了一夜。而在清晨,悲戚的人们开始匆匆往各自的家里赶去。
  沿着一座座被震垮的房屋,穿过灰尘弥漫的道路,青热终于找到了妹妹家——受灾最严重的地点之一——扎西棱巷。这条三四百米长的街道两旁的房屋,几乎都用土块和木材搭建而成。地震发生时,这些房屋像沙堆般,全部坍塌在地面四周,形成了一片崎岖不平的高地。
  15岁的尕洛才仁看到舅舅青热后,跌跌撞撞地跑了过来。不到50米的路上,他们走过一辆车顶被砸得贴在座椅上的五菱面包车,走过两辆只露出了把手的摩托车,踩着一台露出一半的冰箱,跳过一道横梁,爬过一面倾斜着的铁门后,终于走到了一处小院。
  这个院子就是青热已经遇难的妹妹的家。这里原本是一个生活着一大家子人的平凡藏民家庭。但现在,像周围的所有房屋一样,这个有着12间房间的屋子已完全粉碎。
  青热妹妹的尸体前天已经从废墟中被挖了出来,正用几块木板围放在凹地的角落。小木桌上,被拆开的方便面纸箱,正为11盏酥油灯抵挡着不时刮来的阵阵大风。
  尕洛才仁的姐姐——17岁的才仁代宗满眼通红地坐在一旁的棉被上,手捧一本小小的佛经轻声吟诵着。这个女孩盘着粗粗的辫子,有着深邃的眼睛。她不时闭上双眼,双手合十,抬头向天空祈祷着。但每隔几分钟,她都会颤抖着深深地吸上一口气。“妈妈走了,我很想念她”,她看着自己左手手腕上的一串五彩斑斓的手链说,那是她的母亲去年去拉萨布达拉宫转经时,特地买给她的。那个妈妈留下来的转经筒,此时正斜插在她对面的一个小柜子里。
  19岁的哥哥多杰才仁和几位亲戚,正跟一群士兵在屋顶上搬运着一根沉重的屋梁。在四周的废墟间,处处是同样的场景。
  地震发生时,才仁代宗和多杰才仁正在去玉树县民族中学上学的路上,“大地突然就像裂开了一样,路上的人全都摔倒在地上”,才仁代宗说。而比他们更早赶到学校的尕洛才仁,因为是第一个在操场上背书的学生,被自己老师表扬了一番,“我本来打算中午回家告诉妈妈我被表扬了,但不久后就看着周围的房子一间间地塌了下去”。随后,遍地传出了铺天盖地的哭泣和呼喊声。
  因为灰尘太大,才仁代宗从口袋里掏出揉成一团的蓝色口罩戴上。口罩上有两行泪痕,她说,“我很难受,晚上坐在妈妈身旁时总是流眼泪”。
  这时,一个蒙着黑色毛巾、只露出双眼的女人突然出现,隔着土丘跟才仁代宗说了几句话后,从地上捡起一个小铁锅扔了过来。才仁代宗找来一袋刚挖出来的袋子,往盆里倒了半盆青稞面后爬上土丘递给了那位女人。“她家的粮食还没有挖出来”,才仁代宗说,她是自己家的邻居。
  她不知道今后还能见到多少邻居。住在她家不远处的邻居青梅文毛家,她的两个女儿已经被压死。另外一户原本有十一个人的家庭,现在只剩下一个人。
  青热一直在安慰着才仁代宗的父亲。这位刚刚失去妻子的藏族男人头上缠着纱布,名叫阿扎。他默默地坐在青热身旁的椅子上,使劲捏着双手。
  突然之间,一股浓烟从扎西棱巷旁的大山山腰冒出,一直升到上千米的高空。浓烟引来一群体型巨大的灰黑色山鹰,绕着粗大的烟柱盘旋不去。
  “僧人们在火葬遇难者。”青热朝着烟柱的方向,开始大声念起经来。
  
  火葬
  
  在震后的三天里,藏民们在挖出自己逝去的亲人后,大多会将尸体搬运到不远处结古寺里,请僧人们为死者诵经超度。
  一般情况下,藏族地区民众以天葬处理死难者遗体。但由于玉树地震死亡人数众多,通过天葬不能及时处理遗体,另外考虑到需要预防灾区出现疫情,火葬就成为最妥当的遗体处理方式。“这符合宗教规定。”专程率僧侣赶来诵经的活佛丹增
其他文献
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WTO)。那一年,互联网浪潮已经开始,公司里出现了80后,中国还没有星巴克,“全球500强”的概念才刚刚流行。  十年弹指一挥间。可以说入世正式打响了中国投入经济全球化的发令枪,入世以后,我们打开了国门,经历了拥抱国际商品(服务)和国际资本的十年——无论我们愿意不愿意,理解不理解。  WTO与普罗中国
这是一个天生具有明星风范的人物,写得出漂亮的短篇小说,娶得到美貌的老婆(然后又离开她们),还能忠于自己选择的怪异生活方式。可以预料,在他去世后的若干年,人们对他的兴趣不会减少。或许这可以集中在两方面:第一,谁来为他的一生写一部真正盖棺定论的传记?第二,据传藏匿在塞林格书桌里的15份小说手稿,何时得见天日?无论如何,遗憾的是,这世界上又少了一个有趣的人。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无论是《麦
李俊奇妻子吕建平拿出报社颁发给李俊奇的一堆奖状,认为是报社鼓励了记者站参与发行创收的行为。  李俊奇手机上留存的一条发给报社领导的短信。以发表形象文章换取地方政府发行支持,是报社发行创收的经常之举。    “封口费”已经成为中国媒体顽疾,“蔚县矿难事件”更成为近年来媒体行为失范的最大丑闻。细察这一典型案例的背后,既有记者个人沉沦之痛,更有体制错位之忧。    李俊奇的记者生涯在2008年11月13
《南都周刊》特别选取了通用、丰田、大众这三家曾经、现在以及有望在未来成为全球第一的超级汽车公司,对其北京车展的展示内容做一番另类解读,看看其计划如何利用中国这个支点,来撬动世界。    专题撰文 南都周刊记者_沈玎      “全球汽车厂商正把中国市场看作生命线。”《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文章一针见血。16个国家、2100个汽车厂商、近1000款展示车型、89辆全球首发车……北京车展上这些闪耀的数字进
澳大利亚  牛奶和奶酪在澳洲人一天三顿的餐桌上不可或缺。忙碌的上班族常常买一个三明治,然后从冰箱里拿出早上买来的纸盒装牛奶,一顿工作午餐就齐全了。你可以在几乎任何一家超市或者加油站买到当天出厂的纸盒装牛奶,澳洲人对牛奶似乎也没有什么品牌情结,在他们眼中,牛奶大概只有“低脂”的和“全脂”的两种。澳洲牛奶的品质很高,如果你见过散养的奶牛在草原上发呆和闲逛的场景,就不会惊讶为什么当地牛奶那么好喝。   
石库门里,老公房中,高层群租房内,更多的郭海萍正在憧憬和打拼着自己的房子、自己的未来。但上海并不满足,这座城市还在以自己膨胀的引力吸引着各地逐梦的年轻人,成就或吞没他们。  “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  一百六十多年前,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到“人的异化”时,世界上还没有白领,也没有住房按揭
记得我问过你这个问题吗:从A到Z,你最害怕的字母是哪一个?  当时,我告诉你,我小时候最害怕的是Q,总觉得它摆着小尾巴,会动,像一只鬼,大抵是我看得太多日本动画《Q太郎》了。不过,后来读书读到酷儿理论,又为Queer这个词喜欢上Q,好Q啊!  后来当我不害怕Q了,我越来越觉得它可爱。看,单说它的尾巴吧,大写的Q拖着的跟小写的q拖着的居然不一样,QqQqQqQqQq,我看着看着就真的以为鲁迅的阿Q正
1、在野外,前面有一道近两米宽的沟,你会如何?  A 我是运动健将,这算得了什么?背着装备跳过去! B 保险起见,卸了装备跳过去,再让队友把装备扔过来。  C 装备上拴根绳子扔过去,没问题,人再跳过去,有问题装备也可以拉回来。 D 背着装备去找其他可以通过的路线。  2、马上回答出你家有几个窗户,以及各自朝向。  A 一个房间一个窗吧?那就是……3个? B 数量没问题,朝向……  C 稍加思索可以
阅读本书后,我们可以发现,美国法官之所以降低对“公众人物”名誉权、隐私权的保护规格,是因为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应当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即便它包含了对政府或官员的激烈攻击,也不应以压制自由言论为代价。    《批评官员的尺度:〈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   作者:(美)安东尼·刘易斯  译者:何帆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8月  定价: 32.00元    这几
给任何一个群体贴上标签试图以此去了解他们,都是简单化且不可能的,尤其是90后,我们只能“小心翼翼”选取几个他们明显的特色,姑且称之为“标签”。年轻是最正确不过的事情,他们可以像任何一代年轻人曾经那样的叛逆、勇敢、自信、无所畏惧,以及相信一切美好;但他们又比以往任何一代更有创造力、更快速、更特立独行。  当新鲜变成陈腐,那它剩下的唯一意义就在于被打破。在更宽容的社会和更繁杂的信息里,90后用他们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