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 新大纲的要求
中年级着重练习写片段,要求是:“中年级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连贯。”为了全面落实新课标对小学生作文教学的要求,扭转小学作文普遍存在的“假、大、空”现象,反对作文概念化、成人化、模式化的弊端,开发智力,丰富情感,培养学生健康的写作个性和创新精神。让孩子的习作从简单的入手,学会仔细观察,把观察到的东西写下来,用心去感受生活,感受快乐,学会感悟生活,热爱生活,文字顺畅地表达自己所想要表述的东西和情感,更从一次次的习作训练中懂得照着生活写文章的道理,不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从而受到做人的启蒙教育。
2. 引导学生写出有个性的作文
据了解:我们小班的孩子生活丰富多彩,经常跟随父母游山玩水、参加各种宴会、各种特长培训班等等,但他们缺少对生活的关注,缺少发现,说出的话、写出的习作千篇一律,不能很好地反映、代表自己的观点、想法。作为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大习作观,要有习作意识,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观察、去体验、去捕捉……只有孩子的体验丰富了、情感细腻了、眼光敏锐了、思想深刻了,才有可能写出有活力、个性的习作来。在实践中,我们也深刻地感受到:习作与生活是相通的,通过多种途径来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帮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一些“社会热点”,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训练学生的习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初步的写作能力,引导学生写出有个性的习作。
3. 训练灵活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仅靠书本上的八篇习作练习远远不够;如果天天写日记可能又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如果增加一本小作文本,在学生有空时进行练笔的训练,孩子中又会有吃不饱的现象……而随笔具有灵活、自由、随便的特点,不必拘泥于内容,可有感而发,有情即抒;不必拘泥于形式,诗歌、散文,甚至小说皆可。写随笔我对学生的要求较灵活,课堂上只需要学生把思绪整理一下,把心情抖落开来,量上只希望每天能写一则,哪怕一言一语,也就是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即可。它是学生写好个性化作文的基础,也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二、研究目的
现代语文学的基本观念认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合而言之,谓之语文。语文教学最终任务是“培养掌握语言的人”。以语言训练为核心,突出了语言训练程序的整体性,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思想性结合。在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语言过程中,读写结合、相互贯通,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重点
1. 研究目标
(1)状态目标:
培养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2)质量目标:
期望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听、读、说、写的综合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达到新教学大纲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2. 研究重点
(1)尝试着引导学生利用教科书学习语文,捕捉作文资源,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初步的写作能力。
(2)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通过多种途径来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帮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一些“社会热点”,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训练学生的习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初步的写作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实施过程
1. 拟定方案,学习理论知识
自2006年的6月确定课题开始,认真学习心理学、教育学、作文教学研究等理论,撰写课题设计方案。
2. 结合班情,善于及时调整
完成课题设计方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题研究计划,让课题研究的可行度增高。
3. 抓住文本,扎实有效进行说写结合的训练
之一:
学生在阅读课文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若没有凝结成文字,过不了多久,就会消解、淡化。捕捉这种情感的蓄积点,创设情境,及时练笔,能将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久而久之就能变成学生的思想。
例如:我在教学《蒲公英的种子》的第三节时,安排了这样的课堂小随笔:
学习第三自然段:
(1) 自由读课文,思考:小降落伞听了太阳公公的话,有什么不同的说法?你就是那些蒲公英的种子,你想到哪儿呀?说说理由。
(2) 引导自主交流,合作学习
①四人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倾听。
②指名交流,集体评议。
(3) 大部分种子听太阳公公的话(练读“小降落伞大声答道:‘放心吧,太阳公公!我们—定到泥土中去生长!”)
(4) 出示:这黑黑的泥巴有什么意思!瞧,那金光闪闪的地方一定有数不清的宝贝。到那儿去,我准会变成百万富翁。
①这颗种子说“这黑黝黝的泥巴有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从这里看出什么(看不起自以为是)指导用轻视的语气读。
②这颗种子认为哪儿有意思?它为什么认为那儿有意思?
(5) 出示:这波光粼粼的湖面,一定能给我带来欢乐!
①理解“得意”,你有过得意的时候吗?
②指导朗读。
③指名读,分小组读。
分角色朗读。
(6) 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拓展说话、写话训练:
①落在沙漠里的种子,刚躺在金光闪闪的沙子上,暖洋洋的。可一会儿,他感觉怎样?他奋力挣扎,可最终怎样?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②落在湖泊里的种子,一落到水里,随波逐流,满心欢喜。可没多久,他的身子越来越重,此时,他会想些什么呢?
③假如你是太阳公公,你会怎么劝阻它?在书中后文的空白地方写下来。
我在这里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想象两颗不听话的种子垂死挣扎时的样子以及它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让学生在充分的读和说的基础上再动笔写一写,三五句话即可。而此时的练笔给了学生将感悟凝结下来的机会,学生再次感悟太阳公公的话,充分理解了太阳公公的话,从而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道理。
之二:
文章中会有许多召唤读者参与的空白空间,课堂小练笔要捕捉这些空白空间中的点,引导学生放胆去说,尽情地说,以触动学生的真实思想,训练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例如:课文《三袋麦子》写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每人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物,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了起来。小猴把一口袋麦子全种下地,它为什么要把麦子种下地呢?它是怎么种的呢?种下以后会怎样呢?留下了悬念,留下了空白,必须加以补充,以达到阅读心理的平衡。我利用这段空白,引导学生想象,进行说话的训练,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小猴的聪明与勤劳。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如果土地爷爷也给你一袋麦子,你会怎样处理呢?”孩子们非常兴奋,有的说“我会留一半做成好吃的,先享受享受,另一半种下地,来年可以收获更多的麦子。”还有的说“我会把一半分给需要帮助的人,另一半种下地,可以收到更多的麦子。”最后,将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写在书后空白处。再如《卧薪尝胆》一文,这是一则历史故事,离学生很久远,如果紧紧靠书本中的描述,越王当时的那种发愤图强的精神可能体会得不够深刻。我在教学时,设计了想象当时人物语言、说说当时的一些小典故这一环节,让人物变得丰满起来,丰富文章内容,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如:越王兵败会稽,上门求和,引导学生想象吴王夫差得意的神态、语言、想法;想象越王在吴国所受的屈辱,结合一些历史典故体会,想象此时的越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想象越王卧薪尝胆的情景等。……这样空白补充练习说话,完满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实现了阅读空白的召唤,是训练学生说话能力的有效手段。
1. 新大纲的要求
中年级着重练习写片段,要求是:“中年级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连贯。”为了全面落实新课标对小学生作文教学的要求,扭转小学作文普遍存在的“假、大、空”现象,反对作文概念化、成人化、模式化的弊端,开发智力,丰富情感,培养学生健康的写作个性和创新精神。让孩子的习作从简单的入手,学会仔细观察,把观察到的东西写下来,用心去感受生活,感受快乐,学会感悟生活,热爱生活,文字顺畅地表达自己所想要表述的东西和情感,更从一次次的习作训练中懂得照着生活写文章的道理,不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从而受到做人的启蒙教育。
2. 引导学生写出有个性的作文
据了解:我们小班的孩子生活丰富多彩,经常跟随父母游山玩水、参加各种宴会、各种特长培训班等等,但他们缺少对生活的关注,缺少发现,说出的话、写出的习作千篇一律,不能很好地反映、代表自己的观点、想法。作为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大习作观,要有习作意识,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观察、去体验、去捕捉……只有孩子的体验丰富了、情感细腻了、眼光敏锐了、思想深刻了,才有可能写出有活力、个性的习作来。在实践中,我们也深刻地感受到:习作与生活是相通的,通过多种途径来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帮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一些“社会热点”,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训练学生的习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初步的写作能力,引导学生写出有个性的习作。
3. 训练灵活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仅靠书本上的八篇习作练习远远不够;如果天天写日记可能又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如果增加一本小作文本,在学生有空时进行练笔的训练,孩子中又会有吃不饱的现象……而随笔具有灵活、自由、随便的特点,不必拘泥于内容,可有感而发,有情即抒;不必拘泥于形式,诗歌、散文,甚至小说皆可。写随笔我对学生的要求较灵活,课堂上只需要学生把思绪整理一下,把心情抖落开来,量上只希望每天能写一则,哪怕一言一语,也就是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即可。它是学生写好个性化作文的基础,也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二、研究目的
现代语文学的基本观念认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合而言之,谓之语文。语文教学最终任务是“培养掌握语言的人”。以语言训练为核心,突出了语言训练程序的整体性,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思想性结合。在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语言过程中,读写结合、相互贯通,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重点
1. 研究目标
(1)状态目标:
培养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2)质量目标:
期望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听、读、说、写的综合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达到新教学大纲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2. 研究重点
(1)尝试着引导学生利用教科书学习语文,捕捉作文资源,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初步的写作能力。
(2)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通过多种途径来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帮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一些“社会热点”,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训练学生的习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初步的写作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实施过程
1. 拟定方案,学习理论知识
自2006年的6月确定课题开始,认真学习心理学、教育学、作文教学研究等理论,撰写课题设计方案。
2. 结合班情,善于及时调整
完成课题设计方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题研究计划,让课题研究的可行度增高。
3. 抓住文本,扎实有效进行说写结合的训练
之一:
学生在阅读课文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若没有凝结成文字,过不了多久,就会消解、淡化。捕捉这种情感的蓄积点,创设情境,及时练笔,能将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久而久之就能变成学生的思想。
例如:我在教学《蒲公英的种子》的第三节时,安排了这样的课堂小随笔:
学习第三自然段:
(1) 自由读课文,思考:小降落伞听了太阳公公的话,有什么不同的说法?你就是那些蒲公英的种子,你想到哪儿呀?说说理由。
(2) 引导自主交流,合作学习
①四人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倾听。
②指名交流,集体评议。
(3) 大部分种子听太阳公公的话(练读“小降落伞大声答道:‘放心吧,太阳公公!我们—定到泥土中去生长!”)
(4) 出示:这黑黑的泥巴有什么意思!瞧,那金光闪闪的地方一定有数不清的宝贝。到那儿去,我准会变成百万富翁。
①这颗种子说“这黑黝黝的泥巴有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从这里看出什么(看不起自以为是)指导用轻视的语气读。
②这颗种子认为哪儿有意思?它为什么认为那儿有意思?
(5) 出示:这波光粼粼的湖面,一定能给我带来欢乐!
①理解“得意”,你有过得意的时候吗?
②指导朗读。
③指名读,分小组读。
分角色朗读。
(6) 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拓展说话、写话训练:
①落在沙漠里的种子,刚躺在金光闪闪的沙子上,暖洋洋的。可一会儿,他感觉怎样?他奋力挣扎,可最终怎样?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②落在湖泊里的种子,一落到水里,随波逐流,满心欢喜。可没多久,他的身子越来越重,此时,他会想些什么呢?
③假如你是太阳公公,你会怎么劝阻它?在书中后文的空白地方写下来。
我在这里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想象两颗不听话的种子垂死挣扎时的样子以及它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让学生在充分的读和说的基础上再动笔写一写,三五句话即可。而此时的练笔给了学生将感悟凝结下来的机会,学生再次感悟太阳公公的话,充分理解了太阳公公的话,从而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道理。
之二:
文章中会有许多召唤读者参与的空白空间,课堂小练笔要捕捉这些空白空间中的点,引导学生放胆去说,尽情地说,以触动学生的真实思想,训练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例如:课文《三袋麦子》写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每人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物,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了起来。小猴把一口袋麦子全种下地,它为什么要把麦子种下地呢?它是怎么种的呢?种下以后会怎样呢?留下了悬念,留下了空白,必须加以补充,以达到阅读心理的平衡。我利用这段空白,引导学生想象,进行说话的训练,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小猴的聪明与勤劳。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如果土地爷爷也给你一袋麦子,你会怎样处理呢?”孩子们非常兴奋,有的说“我会留一半做成好吃的,先享受享受,另一半种下地,来年可以收获更多的麦子。”还有的说“我会把一半分给需要帮助的人,另一半种下地,可以收到更多的麦子。”最后,将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写在书后空白处。再如《卧薪尝胆》一文,这是一则历史故事,离学生很久远,如果紧紧靠书本中的描述,越王当时的那种发愤图强的精神可能体会得不够深刻。我在教学时,设计了想象当时人物语言、说说当时的一些小典故这一环节,让人物变得丰满起来,丰富文章内容,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如:越王兵败会稽,上门求和,引导学生想象吴王夫差得意的神态、语言、想法;想象越王在吴国所受的屈辱,结合一些历史典故体会,想象此时的越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想象越王卧薪尝胆的情景等。……这样空白补充练习说话,完满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实现了阅读空白的召唤,是训练学生说话能力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