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没有诺基亚,中国人买手机是不是会选联想、天语和海尔?
如果没有丰田和宝马,中国人买车是不是会选红旗、吉利和奇瑞?
如果没有谷歌,中国人用搜索是不是可以选百度、有道和搜狗?
虽然这只是假设,但是未必不可能。
“现在外国企业在中国做生意越来越难了。”通用电气全球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伊梅尔特(Jeffrey Immelt)在罗马私人聚会上的一句抱怨,迅速在全球引起了轩然大波。作为全球最国际化的企业的领导人,他的话说出了许多愤愤不平的在华外国企业的心声。
现在的外企,“处处充满了商机、带给中国新规则”的美梦已经落空;在推销产品时,镀金的名片已经不再是“必杀技”;更重要的是,在日益成长的中国企业面前,它们头上的“外企logo”已经消失了光环……
外企感到很失落。
《计算机世界》总编辑孙定这样评述: “‘外企边缘化’字里行间透着一种失落感,与从前外企的优越感相比,落差很大。”
那么,外企的失落感从何而来?
本土厂商崛起 徒弟追上师傅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用孔尚任《桃花扇》中的这句话来形容北电网络(Nortel),再合适不过了。
作为提供电话、数据、无线和有线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先企业,“北电”曾经是一个值得骄傲的名字,而现在已成为一个被毁坏的品牌。“令人惋惜,但也是必然。”在北电网络工作过10年的陈薇(化名)感慨地对《计算机世界》记者说。
2000年,陈薇加入北电。那时的北电充满了光环,不仅进入北电工作是件非常令人骄傲的事,而且许多员工都立志在这个人性化的企业中服务一辈子。
同样是2000年,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在华为内部员工大会上,发表了那篇著名的演讲《华为的冬天》,他认为华为的前途充满了危机。此时,华为和中兴还靠“模仿”北电、爱立信等国外厂商生存,希望从市场分一杯羹。“它们甚至买来北电的设备,拆开研究,然后生产。”陈薇说。
现在,昔日的师傅,却在与华为、中兴等“模仿者”的惨烈竞争中退出了市场。2009年1月,这家北美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正式申请破产保护。仅4月一个月,就有200名中国区员工陆续被裁掉。
近几年,本土企业的实力越来越强,也越来越自信。原先只有外企才有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本土企业也可以拥有。
“一开始,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的确是爱立信、北电等外企的最大优势。”华为公司一线销售王城(化名)告诉《计算机世界》记者,中国联通的技术人员曾经开玩笑说,买了爱立信的设备,机房上锁之后,连钥匙都可以丢掉,因为根本不需要检修。那时国内的通信设备商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产品质量都与外企相去甚远,完全没有竞争力。
但是,随着国内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与研发实力有了飞速进展,“70%~80%的技术和产品已经与国外厂商不相上下了。”王城说。
除了电信,在金融、软件、消费电子等外企传统强势的行业,本土企业的势力快速成长,甚至已经到了可以挑战外企的程度。
“前些年,无论是政府、媒体,还是客户,包括企业自身,都有一种共同的认知——中小企业市场是我们的,大企业市场是国外厂商的。这种思维定势影响了很多年。”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王兴山告诉记者。软件和其他产品一样,也经历了一个客户认知的艰难过程——从敌强我弱、局部突破,到全面竞争。
但是,软件又和“硬”产品不同。中国用户虽然一度对国外软件迷信,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体验和实践的过程,有失败的、有成功的,有投入大的、有投入少的,众多的信息化实践和企业管理实践,使客户对国外管理思想、中国管理模式,信息化建设成本、服务等都理解深刻,它们学会了理性选择。
计世资讯数据显示,2002年,国内管理软件厂商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过国外厂商。到2008年,国内厂商所占份额为77.5%。而在国外品牌一直牢牢占据的高端市场,2008年,国内品牌收入已达9.83亿元,市场份额49.2%,已经形成与国外品牌抗衡的局面。
这几年,浪潮企业管理软件业务60%的收入来自高端客户,其中不乏中国航天科技、中国商用飞机、中国铁建、中国交通建设、江南造船总厂等中国100强企业,以及世界500强ABB传动等海外巨头,大型客户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作为国产消费电子厂商的代表,“成为令国人骄傲的国际性企业”一直是华旗的奋斗目标。华旗集团DV事业部总经理李颖李颖在加入华旗之前,一直在飞利浦、索尼等外企工作。
2008年,李颖来到华旗,那时华旗做数码相机等产品已经很多年,大街上随处可见爱国者的广告,甚至还将“aigo”的标志贴到了F1赛车上。但是,虽然坚守阵地多年,华旗数码相机始终没有盈利。“在这个几乎被日系厂商垄断的市场,虽然华旗是惟一坚持的中国品牌,但是在人家眼里,始终没把你当成竞争对手。”李颖说。
2009年,华旗数码相机终于实现了盈利,市场份额挤进了前五。“爱国者数码相机”成为百度搜索风云榜科技类搜索排名第四的词汇——前三名的词是“PSP、手机、笔记本”。也是在这一年,华旗的名字终于出现在了日本某影像器材协会的研究报告上,尼康、佳能、索尼、理光、奥林巴斯等赫赫有名的相机厂商都是该协会的成员。“华旗已经对这些日系品牌造成了影响,真正被它们当作对手来研究。”李颖说。
尽管如此,本土企业尚没有发展到快要超越外企的阶段。“本土企业至多在几个技术点上比较领先,外企在技术、管理和营销上仍处在领先的位置。”李颖说。
中国用户成熟 不再被忽悠
1999年,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总监王卫列在美国一家大学进修MBA时,老师曾问学生们一个问题:“谁在给你们发工资?”同学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有人说是老板,有人说自己努力获得报酬,是自己为自己发工资。老师的结论出乎所有人意料——“Your buyer!(你们的用户)”
这节课王卫列牢记了很多年,这也成为他选择信息产品的标准。
“国产软件企业有了解客户信息化建设情况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很强烈。”王卫列说,国外软件企业确实会公关,每隔一阵都会给他打电话,礼貌大方;它们也出手阔绰,经常为CIO举办会议,沟通感情。
“但是,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外企的销售人员从来没有问过恒瑞的信息化建设情况,甚至从来没有问过我们需要什么,他们总是在说自己有什么产品。”在王卫列看来,这种延续多年的霸道想法是国外软件企业神秘光环褪色的主要原因。
有一家国外软件企业,常年保持着一种习惯,每隔两周向王卫列发推送邮件,可是王卫列在邮件系统中始终打不开这些邮件,他好几次发邮件过去告知对方无法打开,对方还是没有任何反应,依旧每隔两周发一封邮件。“用这种单向交流去发展潜在客户,这样的企业我怎么敢合作?”王卫列说。
轻视中国用户,这恰恰是许多外企被边缘化的重要原因。
中国客户需要国外厂商沉下心来研究,将国外的标准化理论生搬硬套在中国市场没有出路。
早期,国产软件只能靠低价和与财务管理的粘性取胜。但是随着用户的成熟,它们已经学会了比较客观、理性的判断。“我们到底买的是什么、如何评估这个产品和其他产品间的优劣,惟一的标准就是能否真正为我所用,而不在乎它是国内的产品还是国外的产品。”人民大学附属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刘帆说。
“这说明中国市场更加成熟,用户不完全选择国外的品牌,而是更相信性价比,考虑国内品牌多一点。”刘帆认为,随着中国的产品越来越好,以前只在国外有的产品,本土厂商也能做出来,因此一些国外大品牌的市场份额确实减少了,尤其是低端产品越来越趋于国产化。
“以前,外企的员工个个衣着光鲜,头上顶着金光闪闪的logo,住五星级酒店,客户追着请吃饭;本土企业则低着头,一家家跑门店、追着用户研究、分析外企的技术。”李颖明显感觉,来到华旗之后,自己从原来抱着金砖的“打工者”变成了一个“创业者”。
“不管是国内企业还是国外企业,大家已经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外企只是一张名片,没有更多的意义。”正如王卫列所说,国内企业对SAP、Oracle顶礼膜拜的日子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如果没有丰田和宝马,中国人买车是不是会选红旗、吉利和奇瑞?
如果没有谷歌,中国人用搜索是不是可以选百度、有道和搜狗?
虽然这只是假设,但是未必不可能。
“现在外国企业在中国做生意越来越难了。”通用电气全球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伊梅尔特(Jeffrey Immelt)在罗马私人聚会上的一句抱怨,迅速在全球引起了轩然大波。作为全球最国际化的企业的领导人,他的话说出了许多愤愤不平的在华外国企业的心声。
现在的外企,“处处充满了商机、带给中国新规则”的美梦已经落空;在推销产品时,镀金的名片已经不再是“必杀技”;更重要的是,在日益成长的中国企业面前,它们头上的“外企logo”已经消失了光环……
外企感到很失落。
《计算机世界》总编辑孙定这样评述: “‘外企边缘化’字里行间透着一种失落感,与从前外企的优越感相比,落差很大。”
那么,外企的失落感从何而来?
本土厂商崛起 徒弟追上师傅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用孔尚任《桃花扇》中的这句话来形容北电网络(Nortel),再合适不过了。
作为提供电话、数据、无线和有线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先企业,“北电”曾经是一个值得骄傲的名字,而现在已成为一个被毁坏的品牌。“令人惋惜,但也是必然。”在北电网络工作过10年的陈薇(化名)感慨地对《计算机世界》记者说。
2000年,陈薇加入北电。那时的北电充满了光环,不仅进入北电工作是件非常令人骄傲的事,而且许多员工都立志在这个人性化的企业中服务一辈子。
同样是2000年,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在华为内部员工大会上,发表了那篇著名的演讲《华为的冬天》,他认为华为的前途充满了危机。此时,华为和中兴还靠“模仿”北电、爱立信等国外厂商生存,希望从市场分一杯羹。“它们甚至买来北电的设备,拆开研究,然后生产。”陈薇说。
现在,昔日的师傅,却在与华为、中兴等“模仿者”的惨烈竞争中退出了市场。2009年1月,这家北美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正式申请破产保护。仅4月一个月,就有200名中国区员工陆续被裁掉。
近几年,本土企业的实力越来越强,也越来越自信。原先只有外企才有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本土企业也可以拥有。
“一开始,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的确是爱立信、北电等外企的最大优势。”华为公司一线销售王城(化名)告诉《计算机世界》记者,中国联通的技术人员曾经开玩笑说,买了爱立信的设备,机房上锁之后,连钥匙都可以丢掉,因为根本不需要检修。那时国内的通信设备商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产品质量都与外企相去甚远,完全没有竞争力。
但是,随着国内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与研发实力有了飞速进展,“70%~80%的技术和产品已经与国外厂商不相上下了。”王城说。
除了电信,在金融、软件、消费电子等外企传统强势的行业,本土企业的势力快速成长,甚至已经到了可以挑战外企的程度。
“前些年,无论是政府、媒体,还是客户,包括企业自身,都有一种共同的认知——中小企业市场是我们的,大企业市场是国外厂商的。这种思维定势影响了很多年。”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王兴山告诉记者。软件和其他产品一样,也经历了一个客户认知的艰难过程——从敌强我弱、局部突破,到全面竞争。
但是,软件又和“硬”产品不同。中国用户虽然一度对国外软件迷信,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体验和实践的过程,有失败的、有成功的,有投入大的、有投入少的,众多的信息化实践和企业管理实践,使客户对国外管理思想、中国管理模式,信息化建设成本、服务等都理解深刻,它们学会了理性选择。
计世资讯数据显示,2002年,国内管理软件厂商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过国外厂商。到2008年,国内厂商所占份额为77.5%。而在国外品牌一直牢牢占据的高端市场,2008年,国内品牌收入已达9.83亿元,市场份额49.2%,已经形成与国外品牌抗衡的局面。
这几年,浪潮企业管理软件业务60%的收入来自高端客户,其中不乏中国航天科技、中国商用飞机、中国铁建、中国交通建设、江南造船总厂等中国100强企业,以及世界500强ABB传动等海外巨头,大型客户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作为国产消费电子厂商的代表,“成为令国人骄傲的国际性企业”一直是华旗的奋斗目标。华旗集团DV事业部总经理李颖李颖在加入华旗之前,一直在飞利浦、索尼等外企工作。
2008年,李颖来到华旗,那时华旗做数码相机等产品已经很多年,大街上随处可见爱国者的广告,甚至还将“aigo”的标志贴到了F1赛车上。但是,虽然坚守阵地多年,华旗数码相机始终没有盈利。“在这个几乎被日系厂商垄断的市场,虽然华旗是惟一坚持的中国品牌,但是在人家眼里,始终没把你当成竞争对手。”李颖说。
2009年,华旗数码相机终于实现了盈利,市场份额挤进了前五。“爱国者数码相机”成为百度搜索风云榜科技类搜索排名第四的词汇——前三名的词是“PSP、手机、笔记本”。也是在这一年,华旗的名字终于出现在了日本某影像器材协会的研究报告上,尼康、佳能、索尼、理光、奥林巴斯等赫赫有名的相机厂商都是该协会的成员。“华旗已经对这些日系品牌造成了影响,真正被它们当作对手来研究。”李颖说。
尽管如此,本土企业尚没有发展到快要超越外企的阶段。“本土企业至多在几个技术点上比较领先,外企在技术、管理和营销上仍处在领先的位置。”李颖说。
中国用户成熟 不再被忽悠
1999年,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总监王卫列在美国一家大学进修MBA时,老师曾问学生们一个问题:“谁在给你们发工资?”同学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有人说是老板,有人说自己努力获得报酬,是自己为自己发工资。老师的结论出乎所有人意料——“Your buyer!(你们的用户)”
这节课王卫列牢记了很多年,这也成为他选择信息产品的标准。
“国产软件企业有了解客户信息化建设情况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很强烈。”王卫列说,国外软件企业确实会公关,每隔一阵都会给他打电话,礼貌大方;它们也出手阔绰,经常为CIO举办会议,沟通感情。
“但是,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外企的销售人员从来没有问过恒瑞的信息化建设情况,甚至从来没有问过我们需要什么,他们总是在说自己有什么产品。”在王卫列看来,这种延续多年的霸道想法是国外软件企业神秘光环褪色的主要原因。
有一家国外软件企业,常年保持着一种习惯,每隔两周向王卫列发推送邮件,可是王卫列在邮件系统中始终打不开这些邮件,他好几次发邮件过去告知对方无法打开,对方还是没有任何反应,依旧每隔两周发一封邮件。“用这种单向交流去发展潜在客户,这样的企业我怎么敢合作?”王卫列说。
轻视中国用户,这恰恰是许多外企被边缘化的重要原因。
中国客户需要国外厂商沉下心来研究,将国外的标准化理论生搬硬套在中国市场没有出路。
早期,国产软件只能靠低价和与财务管理的粘性取胜。但是随着用户的成熟,它们已经学会了比较客观、理性的判断。“我们到底买的是什么、如何评估这个产品和其他产品间的优劣,惟一的标准就是能否真正为我所用,而不在乎它是国内的产品还是国外的产品。”人民大学附属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刘帆说。
“这说明中国市场更加成熟,用户不完全选择国外的品牌,而是更相信性价比,考虑国内品牌多一点。”刘帆认为,随着中国的产品越来越好,以前只在国外有的产品,本土厂商也能做出来,因此一些国外大品牌的市场份额确实减少了,尤其是低端产品越来越趋于国产化。
“以前,外企的员工个个衣着光鲜,头上顶着金光闪闪的logo,住五星级酒店,客户追着请吃饭;本土企业则低着头,一家家跑门店、追着用户研究、分析外企的技术。”李颖明显感觉,来到华旗之后,自己从原来抱着金砖的“打工者”变成了一个“创业者”。
“不管是国内企业还是国外企业,大家已经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外企只是一张名片,没有更多的意义。”正如王卫列所说,国内企业对SAP、Oracle顶礼膜拜的日子早就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