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节约是人类最难得也是最可贵的品德之一。节约,闪耀着高贵的光芒,照亮我们的心灵。
有这样一件真实的事:一行中国人在欧洲一家餐厅用餐后,由于桌上剩了三分之一的饭菜没吃掉被罚款五十马克。工作人员解释道,虽然吃饭的钱是你们的,但资源是社会的,谁都没有理由浪费。
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历来有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样的教诲,经常在耳畔响起。
《易经》谈到节俭时讲了三种态度,第一种是“甘节”,即甘于节俭,把节俭当成甘之如饴的乐事;第二种是“安节”,即安然节制,不追求享受;第三种是“苦节”,把节俭当作苦事。三种态度,三种境界。
当年,美国记者斯诺在延安看到中共领导人简陋的生活条件和简朴的生活方式后,由衷称赞这是存在于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的“东方魔力”,并断言这种神奇力量便是“兴国之光”。 毛泽东在延安时穿的一套旧军装,被洗得发白,补丁摞补丁,大大小小总共十六块。电视纪录片《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镜头——身边工作人员劝主席换掉满是补丁的毛巾毯,毛泽东回答道:“一条毛巾毯我换得起,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丢不起。”这种境界,影响着身边的每个人。周恩来的一双鞋,鞋底磨穿三次,还要缝起来再穿;朱德为了节约开支,用马尾做牙刷……
一次访谈,主持人问歌唱家李光曦夫妇,家里有什么特殊的规矩吗?他们笑着说,是节水。为了节水,全家人只要都在家里,方便的时间基本要凑在一起,李光曦每次方便之后都会在家里招呼一声“后来者”,妻子儿女们便先后赶在一拨儿“批量解决”了,这样就可以少用幾次水冲洗了。而这,已经是李家多年的习惯。
已故上海女作家蒋丽萍曾讲过一个自己经历的故事。她为写《新民报》创始人《陈铭德邓季惺伉俪传》去北京采访邓季惺先生。发现她家的卫生间盆盆桶桶装满了用过的水,蒋丽萍很惊讶。邓季惺说,这不是省几个小钱的事,是关系到对天物的态度,她从来不缺钱用,有段时间,他们同时办四五份报纸,日进斗金,见过大钱,对员工从不刻薄,可她从不铺张浪费,节约一切资源是她遵从的根本。这让蒋丽萍感动不已。
传奇人物“台塑大王”王永庆有一句名言:节省一块钱就是多赚一块钱。这句话被国内外许多商界人士奉为“经典”,因为它参透了人生的本质——珍惜。九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从一个米店学徒到全球知名的商人,从贫穷困窘到富可敌国,王永庆始终不变的是对生活的节俭。几十年来,他坚持让子女记账用钱,哪怕是买支牙膏也要记录下来。但对于慈善事业,他毫不吝啬,捐钱建医院和学校。人们问他原因,他只是淡淡地说:“财富是上天给的,它并不真正属于我们。”他懂得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因此用一生保持对人生的敬畏之心。这让他看到了值得珍惜的一切,让他懂得了该如何去珍惜。
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已故香港“船王”包玉刚的女儿包陪庆,身穿一件几十年前买的紫红色针织衫参会,这件针织衫只是经过她的翻新剪裁并缝上珠片,就变成新衣服了。她的手机也是十年前的旧型号,曾有人提出送她最新款的智能手机,都被她拒绝了。
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节俭之益非止一端,大凡贪淫之过,未有不生于奢侈者。俭则不贪不淫,是可以养德也。人之受用,自有剂量,省啬淡泊,有久长之理,是可以养寿也。醉饱鲜,昏人神志,若疏食菜羹,则肠胃清虚,无滓无秽,是可以养神也。奢则妄取苟求,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可以养气也。”
物质匮乏时,因为贫困而节俭,或许是迫于无奈;物质充裕时,能在富足中享受节俭的乐趣,则是一种精神境界,一份阅尽铅华之后的平淡和自由。
【原载《联谊报》】
有这样一件真实的事:一行中国人在欧洲一家餐厅用餐后,由于桌上剩了三分之一的饭菜没吃掉被罚款五十马克。工作人员解释道,虽然吃饭的钱是你们的,但资源是社会的,谁都没有理由浪费。
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历来有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样的教诲,经常在耳畔响起。
《易经》谈到节俭时讲了三种态度,第一种是“甘节”,即甘于节俭,把节俭当成甘之如饴的乐事;第二种是“安节”,即安然节制,不追求享受;第三种是“苦节”,把节俭当作苦事。三种态度,三种境界。
当年,美国记者斯诺在延安看到中共领导人简陋的生活条件和简朴的生活方式后,由衷称赞这是存在于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的“东方魔力”,并断言这种神奇力量便是“兴国之光”。 毛泽东在延安时穿的一套旧军装,被洗得发白,补丁摞补丁,大大小小总共十六块。电视纪录片《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镜头——身边工作人员劝主席换掉满是补丁的毛巾毯,毛泽东回答道:“一条毛巾毯我换得起,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丢不起。”这种境界,影响着身边的每个人。周恩来的一双鞋,鞋底磨穿三次,还要缝起来再穿;朱德为了节约开支,用马尾做牙刷……
一次访谈,主持人问歌唱家李光曦夫妇,家里有什么特殊的规矩吗?他们笑着说,是节水。为了节水,全家人只要都在家里,方便的时间基本要凑在一起,李光曦每次方便之后都会在家里招呼一声“后来者”,妻子儿女们便先后赶在一拨儿“批量解决”了,这样就可以少用幾次水冲洗了。而这,已经是李家多年的习惯。
已故上海女作家蒋丽萍曾讲过一个自己经历的故事。她为写《新民报》创始人《陈铭德邓季惺伉俪传》去北京采访邓季惺先生。发现她家的卫生间盆盆桶桶装满了用过的水,蒋丽萍很惊讶。邓季惺说,这不是省几个小钱的事,是关系到对天物的态度,她从来不缺钱用,有段时间,他们同时办四五份报纸,日进斗金,见过大钱,对员工从不刻薄,可她从不铺张浪费,节约一切资源是她遵从的根本。这让蒋丽萍感动不已。
传奇人物“台塑大王”王永庆有一句名言:节省一块钱就是多赚一块钱。这句话被国内外许多商界人士奉为“经典”,因为它参透了人生的本质——珍惜。九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从一个米店学徒到全球知名的商人,从贫穷困窘到富可敌国,王永庆始终不变的是对生活的节俭。几十年来,他坚持让子女记账用钱,哪怕是买支牙膏也要记录下来。但对于慈善事业,他毫不吝啬,捐钱建医院和学校。人们问他原因,他只是淡淡地说:“财富是上天给的,它并不真正属于我们。”他懂得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因此用一生保持对人生的敬畏之心。这让他看到了值得珍惜的一切,让他懂得了该如何去珍惜。
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已故香港“船王”包玉刚的女儿包陪庆,身穿一件几十年前买的紫红色针织衫参会,这件针织衫只是经过她的翻新剪裁并缝上珠片,就变成新衣服了。她的手机也是十年前的旧型号,曾有人提出送她最新款的智能手机,都被她拒绝了。
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节俭之益非止一端,大凡贪淫之过,未有不生于奢侈者。俭则不贪不淫,是可以养德也。人之受用,自有剂量,省啬淡泊,有久长之理,是可以养寿也。醉饱鲜,昏人神志,若疏食菜羹,则肠胃清虚,无滓无秽,是可以养神也。奢则妄取苟求,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可以养气也。”
物质匮乏时,因为贫困而节俭,或许是迫于无奈;物质充裕时,能在富足中享受节俭的乐趣,则是一种精神境界,一份阅尽铅华之后的平淡和自由。
【原载《联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