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后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的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attom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分析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后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PCED)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临床分析。临床确诊为PDR并行PPV治疗的201例20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6例86只眼,女性115例115只眼。年龄30~81岁,平均年龄(57.94±9.65)岁;其中,≥ 50岁159例,<50岁42例。糖化血红蛋白<7.0% 36例,≥7.0% 165例。右眼93只,左眼108只。PPV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分期Ⅳ期24只眼,Ⅴ期78只眼,Ⅵ期99只眼。患眼手术时间1~4 h,平均手术时间2 h。201只眼中,手术中刮除角膜上皮25只眼;联合白内障手术70只眼;激光光凝点数<1000者78只眼,≥1000者123只眼;硅油填充61只眼,C3F8填充18只眼,未行眼内填充122只眼。以PPV后眼压≥21 mmHg(1 mmHg= 0.133 kPa)且应用降眼压药物维持眼压时间≥2周为持续性高眼压。采用我国2016专家共识角膜上皮缺损的诊断标准确立角膜上皮缺损的判定标准。以泪液替代物或角膜接触镜等常规方法治疗角膜上皮缺损无效,连续2周以上不可愈合即可诊断为PCED。观察患眼手术后PCED的发生率,统计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CED的危险因素。以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I)表示。

结果

201只眼中,手术后发生PCED 16只眼,发生率为7.96%;未发生PCED 185只眼,占92.04%。发生PCED者与未发生PCED者年龄、性别及眼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6.548、0.927、0.044,P=0.011、0.336、0.8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中刮除角膜上皮(OR=13.239,95%CI 2.999~58.442,P=0.001)、联合白内障手术(OR=7.448,95%CI 1.975~28.091,P=0.003)、手术中C3F8填充(OR=11.344,95%CI 2.169~ 59.324,P=0.004)、手术后持续性高眼压(OR=10.462,95%CI 2.464~44.414,P=0.001)是手术后发生PCED的危险因素。

结论

手术中刮除角膜上皮、联合白内障手术、手术中C3F8填充、手术后持续性高眼压是PDR患眼PPV后发生PCED的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扫频光相干断层扫描(SS-OCT)指导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手术后低头位的裂孔闭合率。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临床检查确诊为IMH的64例患者64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于就诊后1周内行25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玻璃体腔填充C3F8治疗。根据手术后所采取的体位将患者分为SS-OCT组及对照组,分别为35例35只眼、29例29只眼。SS-OCT组患者于手术后6 h及1、2、3、4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对早期糖尿病(DM)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DM组,分别为12、58只大鼠。DM组经鼠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DM模型。成模5个月时,DM组再随机分为DM空白对照组(B组)、磷酸盐缓冲液组(C组)、hUCMSC干预组(D组)。剔除死亡或血
炎性凋亡为新发现的一种细胞死亡方式,其机制主要通过炎性小体复合物的活化介导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8的产生,以及细胞的渗透性溶胀,破裂死亡,在人体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而眼底疾病中往往存在光感受器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等视网膜细胞的死亡,是视功能损害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炎性凋亡与多种视网膜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在老年性黄斑变性(AMD)中,炎性凋亡可直接引起R
年龄相关性视网膜病变是老年人主要的致盲原因之一。自噬作为细胞代谢的重要途径,主要通过对受损细胞器和细胞内大分子物质的降解和循环利用来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研究其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延缓衰老的进程起作用,减少年龄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在哺乳动物体内,沉默信号调节蛋白(SIRT)6发挥其去乙酰化酶和核糖基转移酶活性参与多条信号通路的调控,抑制细胞衰老、肿瘤形成、代谢疾病,参与细胞寿限的调节,对组织和器官的
目的观察经结膜切口改良最小量巩膜外扣带手术治疗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临床检查确诊并行经结膜切口改良最小量巩膜外扣带手术的连续单纯RRD患者76例7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1例42只眼,女性35例36只眼。平均年龄(33.90±15.60)岁。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三面镜、B型超声、超声生物显微镜、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行BCVA检
脉络膜色素痣是眼底常见的良性黑色素细胞性肿瘤,患病率为0.15%~10.00%。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白色人种患病率高,有色人种患病率低。其继发的视网膜下积液或脉络膜新生血管等视网膜病变可能损害视力。脉络膜色素痣存在恶变为黑色素瘤的风险,恶变危险因素包括脉络膜色素痣厚度、视网膜下积液、视觉症状、橘红脂样色素改变、瘤体边缘接近视盘、超声检查显示瘤体内呈挖空表现和周边晕消失等。临床上早期识别可能损害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