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汪直事件与汪直的真面目

来源 :历史学家茶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in876752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成化初年,两广总督韩雍在平定广西桂平县大藤峡“瑶乱”后,将俘获的一批幼男阉割后作为战利品送往京师,充当宫廷小内使。其中的一名小内使被分派到昭德宫,专供成化皇帝的至爱——万贵妃使唤。他因伶俐乖巧,善于逢迎,深得万贵妃喜爱。成化皇帝也因他“年少黠谲”,对其宠爱有加。于是,几年后他就升任御马监太监。成化十三年(1477)春,皇帝为侦刺臣民奸情隐事,自东厂外另设西厂,他又被钦命为提督西厂的总管。从此,他与西厂这个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特务机构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他本人的声名形象也和西厂一样臭名昭著。
   他就是汪直,活跃于明代成化年间的一名太监。汪直在成化年间,乃至在整个明代历史上都是一位排得上号的知名太监。当然,这个“知名”的“名”并非什么好名,而是十足的恶名。他与正统朝的王振、正德朝的刘瑾、天启朝的魏忠贤等,被视为明代宦官专权乱政的典型,其历史形象自然也是典型的负面形象。
   成化十九年(1483)八月汪直失势后,科道官劾其八罪:一负恩欺罔,二冒功滥杀,三侵盗帑金,四诬善奖奸,五擅作威福,六招纳无籍,七朋邪乱正,八妄开边衅(《明通鉴》卷34)。这八大罪状即是汪直负面形象的具体化,而集中记载汪直事迹的主要史籍,如《明史》卷四○三《宦官传·汪直传》、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三七《汪直用事》、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九二《中官考三》等,正是基本围绕这八大罪状展开叙述的。
   后人在研究明代宦官时,根据这些史籍的记载,理所当然地认定汪直是个十足的“奸宦”。如1940年代丁易先生在《明代特务政治》一书中对汪直就着墨甚多,抨击他专横霸道,屡兴大狱,残害忠良,诬陷异己朝臣,大搞特务统治等;当今的学者亦无不将汪直视为“假权作恶”一类的宦官。如果说史籍的记载树立了汪直的负面形象的话,那么后人的研究则强化、固化了他的负面形象。所以,从古至今,汪直一直背着骂名。
   然而,汪直的真实面目果真如史籍所载、后人所言的那样吗?“假汪直事件”似乎透露出异样的信息。成化十四年(1478)七月,正当汪直在朝中炙手可热之时,外间却冒出了一个“山寨版”的汪直,演绎了一出极富戏剧性的“假汪直事件”。
   一个名叫杨福的江西人,时常给崇王府的一名内使办事,两人混得很熟。成化十四年(1478)秋,该内使因事北上京师,就叫上杨福跟随伺候。杨福到了京城,大开眼界,接触了不少内外官员,听闻了不少官场内幕。随后,他背着该内使一路溜回,途经南京,遇见了一个熟人。这熟人一见到杨福便叹道:“天下竟有这等巧事!”杨福一脸茫然,便问:“什么巧事?”这熟人就告诉他说:“不久前我亲眼见到过汪直,发现他长得和你是一模一样呢。你说这事巧不巧?要不是看到你这打扮,我还以为汪直跑到南京来了呢。”杨福到底是个游棍,他一听这话,心中大喜。于是和这个熟人密议道:“汪直现在正受皇帝宠幸,掌管西厂,专门为皇帝打探隐情,好不威风!既然我和汪直长得一般模样,不如我们就来个以假乱真。官场规矩我也懂得不少,一般的场面我都能应付。我就扮作汪直,你就扮作校尉做我的先导。这样我们岂不可风光一番!”于是,他们二人依计而行,从南京附近的芜湖县搭乘驿传南下,经常州、苏州、杭州,到浙江的绍兴、宁波、台州、温州、处州,再到福建建宁、延平,一路上府、州、县各级地方官员都信以为真,迎奉争先恐后,就连宁波市舶司的提举宦官都没能看出破绽。因为,这位假汪直每到一个地方,“官民多持词讼往诉,或为之理”,还“假廉以取信”,其言行举止和处事风格与人们印象中的真汪直毫无差异。这杨福若见好就收倒也没事,可他偏不知饱足,一路骗倒了府县官员还觉得不过瘾,要玩更刺激一些的。于是,他到福州后,想在福建省的省级官员面前也抖抖威风,就公然宣称自己持有成化皇帝的敕旨。一听说“汪直”奉有皇帝敕旨,福建省的三司官员还真给唬住了,对他迎候惟谨,百般讨好。个别官员稍有怠慢,即被“汪直”施以杖刑。杨福着实威风了一把。可是乐极生悲,正当杨福自我陶醉之时,因没有符验,被福建的镇守太监卢胜等人识破,结果被逮处斩。
   “假汪直事件”最早见载于明代的权威史料《明宪宗实录》卷一八○,此外,在《弇山堂别集》、《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等史籍中亦有记载。其中,《弇山堂别集》所载或本自《明宪宗实录》,两个文本几乎雷同;而《汪直用事》和《明通鉴》所载相似,均较《明宪宗实录》的文本简略。尽管不同文本的记载详略有别,但所载为同一件事,说明“假汪直事件”本身是真实的。
   史家在叙述完“假汪直事件”后,以一句“时直势振天下,故小人乘之以扰害人如此云”收尾。显然,史家记载该事的初衷或落脚点,在于用以说明汪直的坏:汪直不仅自己害人,还被一些小人冒充着来害人。然而,史家却在无意识中透露出了史书中不曾记载的汪直的另一面相。官民们听说汪直来了,“多持词讼往诉,或为之理”,这说明当时汪直在各地官民心目中的形象是清明正直的,否则不会纷纷向他诉冤,要他主持公道。这就如同后来的海瑞,人们一听说海青天来了,就纷纷向他讨要公道一样。杨福冒充汪直,所过之处“假廉以取信”,这又反映出汪直在当时是廉名满天下的。若汪直真如史籍所载,是个贪赃枉法之徒,假冒汪直的杨福就大可不必“假廉以取信”了;相反,汪直为官廉洁,举国上下皆知,冒充者才须“假廉以取信”,否则就会露馅,引起人们的怀疑。由此可见,太监汪直在当时广大官民的心目中完全是一副公正廉明的正面形象。
   当然,人都是复杂的,其展现出来的形象也往往是多面的。因此,上述“假汪直事件”中折射出来的公正廉明的正面形象,正如以往史籍及研究论著中呈现出的负面形象一样,只是汪直多个面相中的一个,而非全部。但值得人们思考的是,汪直在当时所享有的公正廉明的光鲜形象后来何以无形消失、不为人知,而其专权乱政、劣迹斑斑的负面形象何以日益突显,以至于将整个汪直吞没,使其呈现出一张十足的黑脸?
   笔者以为,这与汪直身为权宦、提督西厂,又得罪士大夫官僚集团有关。汪直受宠于成化皇帝,奉命提督西厂,成为皇帝推行特务统治的工具,专刺臣民隐事,公然侵犯官民的隐私权,弄得“士大夫不安于职,商贾不安于途,庶民不安于业”(《明宪宗实录》卷一六六),触犯了众怒,故为人所恶。加之,汪直在提督西厂期间,恃宠专权,擅作威福,屡兴大狱,令缙绅士大夫威风扫地,从而得罪了官僚士大夫集团。
   大凡史家,几乎都是士人出身;大凡士人,少有不鄙夷宦官者,对于受宠弄权又与士大夫作对的宦官,更是深恶痛绝。汪直的身份、际遇与行为,足以让士人出身的史家深恶痛绝。因此,史家在记载汪直的史事时,未落笔之先已将汪直划入了“恶类”,此时要求其秉笔直书,已无可能。既然汪直已被归入“恶类”,其恶言恶行就可大书特书,而佳言善行则视而不见。甚至前人写史时无意间留下的间接反映其善行的语句,后人写史时一旦发现,也要将其删除。如上述“假汪直事件”,清人在修《明史纪事本末》和《明通鉴》时,就将“官民多持词讼往诉,或为之理”及“所过虽假廉以取信”等语句删去。于是,在史籍中,汪直身上一些积极正面的东西消失了,而消极负面的东西却越积越多,最终被绘成一张彻头彻尾的黑脸谱。
   我们要感谢《明宪宗实录》修撰者的无意识的疏忽,因为这一疏忽使得历史的部分真相免于被史家有意识的处理所淹没,从而让人们看到了太监汪直的另一面相。这也提醒我们,当史家戴上有色眼镜书写历史时,他有意书写的史事往往会偏离史实。在这种情况下,史家无意识的记叙就更加值得重视,因为这些记叙往往能折射出被史家刻意掩盖的历史真相,因而显得更有价值。
其他文献
何谓“群体事件”?现今并无通行解释,但在媒体出现的频率不低;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群体事件”,一般是某个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或威胁,而以游行、示威等影响社会的方式给另一方造成压力,从而表达自己的诉求。这样的事件,其实不是现今社会的特产,在中国早就有之。发生在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的袁州路(治所在今江西省的地级城市宜春市,前一段曾以“一所叫‘春’的城市”而在网络上大为知名,与不久前发生拆迁自焚
期刊
在多种不同的场合和地方,笔者曾一再呼吁关注当代史的记录和研究,并认定书写发生在身边的历史是历史学家群体不能逃避的职责。但对于当代史研究的困难和风险则论述不够,现在这里略作申述,以引起写史者的警觉。   在我看来,当代史研究的最大问题是恩怨未泯、利害攸关。也就是说,当代史的创造者还在,历史的当事人还在,不但还在,而且说不定仍在当道。即使当事人不在了,但当事人的学生、弟子、追随者、门徒还在,即使学生
期刊
李时岳(1928~1996),福建长汀人,著名近代史学者。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生)。曾任吉林大学历史系讲师、副教授、教授,汕头大学副校长兼历史系主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等职。著有《孙中山与中国民主革命》(合著)、《近代中国反洋教运动》、《辛亥革命时期两湖地区的革命运动》、《张謇和立宪派》、《近代史新论》等,其参与编著的《中国近代史》发行量超过百万册,影
期刊
一    出徐州向东60公里,过淮海战役中的著名战场碾庄再折向南约25公里,就是古邳镇,古时称作下邳的地方。  下邳这个地名真的是很古老了。  三国时期的一些事件曾在此热闹发生,白门楼即是下邳城一个城门的名称,也就是吕布当年被擒杀的地方。他本来就不是曹操的对手,何况曹操又联合了刘备。“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俩人一同来对付他,于是人中吕布,到此只能末路无归。白门楼早已随着下邳城湮没,或许是提到它就会
期刊
1972年5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多少年来备受抨击的帝国主义的代表,居然得到伟大舵手毛主席的接见,这个事件在中国老百姓中引起了轰动。对他们来说,尼克松访华既重要又含义模糊不清,从1972年7月开始,一系列的故事和逸闻在中国的城镇乡村流传开来,其中有个故事是这样的:  一天,在与毛主席谈话时,尼克松注意到桌子上放着一只非常漂亮的古杯——人称九龙杯,他便鬼鬼祟祟地把杯子偷走了。他的动作被卫士注意
期刊
[题解]陈独秀入京后首次正式谈现实政治,这也为后来新文化阵营的分裂埋下了伏笔。而新青年阵营的分裂也意味着影响深远的新文化运动告一段落。这事现在想来也有些可惜。后来李泽厚写文章以为,是“救亡压倒启蒙”。但实际上,他们内部思想取向上的变化,更是导致分裂的主要原因。笔者在文中主要是突出迁居北京对陈独秀的影响。北京毕竟是政治的中心,如果仍在上海情况可能就是两样。而这个变化的起点就在1917年3月1日。  
期刊
令人非常意外的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国崛起运动,竟然以近乎开玩笑的方式拉开了帷幕。  时间是距今两千多年前的公元前359年,地点是当时的绝大多数人心目中,都异常边远的秦国首都栎阳。这天,秦国政府在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棍,并宣称,如果有谁愿意把这根木棍从南门扛到北门,赏十金。栎阳虽是秦国都城,但比起今天的镇子,其实大不了多少,南门到北门,也就两三公里吧。这么近的路,这么轻的工作,政府竟然愿意花费十金
期刊
北宋众多在抗击外族入侵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将帅,狄青是最具传奇色彩、最赫赫有名的一个。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县(今山西汾阳)人。他家无背景,出身卑微。《宋史列传》中的传主,绝大多数都来自于世家望族,而且都有父母的记载,狄青却与之不同,这是很少见的。但狄青运气不错,据宋代张舜民《画墁录》记载,狄青曾在西河县衙任主办文书的小吏,犯了事就潜逃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后来又鬼使神差混进了军队,因勇武
期刊
1949年,随着国内国共战场易势,国民党政权这个千疮百孔的漏船行将倾覆,而当上代理总统不久的李宗仁和被迫下野但仍为国民党总裁的蒋介石不仅不能合舟共济,争斗反而更趋激烈。因蒋、李两派都视争得美援为救命稻草,于是“同室操戈”的闹剧不仅在国内频频上演,甚至还将舞台延伸到了美国。  闹剧的上演要从李宗仁上台后,为自己寻找外交帮手谈起。众所周知,国民政府外交部历来由蒋系人物把持。1949年元旦后,蒋介石“引
期刊
最近看到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先生在《北京青年报》发表的《蔡和森:湘才子惨烈就义》的文章,文中提及“1931年6月间,原先负责中央保卫工作的叛徒顾顺章,带特务到香港,抓捕了蔡和森,并由港英当局将他引渡给广东军阀。在广州狱中,蔡和森受尽酷刑,坚贞不屈,最后,他的四肢被钉在墙上,敌人用刀把他的胸脯戳烂。他牺牲的日期已不知晓,殉难的惨烈也是很久后才打探出来的”。  关于中共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的蔡和森是如何牺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