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弹指一挥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即将迎来90周年华诞。
90年前,当鲜艳的团旗第一次高扬在浦江之岸,中华亿万青年心中从此点燃了真理的火炬,脚下从此有了向着光明前行的指路明灯。
跨越90年岁月长河,在跟随团旗英勇前进的青年大军中,曾创造过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青年英雄传奇;曾涌现出太多名垂青史的青年英模人物!他们中,还曾有过这样一批人——
他们是早期团组织的创立者、组织者、领导者,是青年的导师和领袖,同时又是坚定的共产党人和党的重要干部;在血雨腥风的战斗岁月里,他们用青春和热血,生命与激情,谱写了一首首气壮山河的华彩诗篇!他们留下了一长串英名——高君宇、张太雷、恽代英、林育南、李求实、邓中夏、施存统、俞秀松、顾作霖、贺昌、关向应……
自本期起,《纪事》栏目将选取其中部分人物逐一介绍。
1931年1月19日上午,上海北浙江路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刑庭,法官向一位年轻人问到:
“姓名?”“李伟森。”“年龄?”“28岁。”“籍贯?”“湖北。”“职业?”“译员。”“地址?”“没有。”庭审结束,法官宣读判决书:“被告等犯共产党之嫌疑及疑与共产党有关系,谕知准予移提。”……
同年2月7日晚,李伟森等23位共产党人被秘密押赴刑场,先后倒在血泊之中。这就是与柔石、胡也频、白莽、冯铿5位作家并称为“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李伟森,他的本名叫李求实。
白云黄鹤是故乡
1903年8月,李求实出生于湖北武昌。
8年前的1895年,另一个著名的青年领袖恽代英(原籍江苏武进),也出生这白云黄鹤的地方。
长江、汉水在这里交汇,龟、蛇二山隔江相望,凌空崛起一座黄鹤楼,让这里成为历代骚客文人、包括后来的人民领袖也大发诗兴咏叹的地方。
然而,李求实的少年时代,这里却少有诗情画意,只有黑云压城,并伴随着地下火种的悄然运行。
出生于破落书香门第家庭的李求实,5岁随父亲认字,8岁入武昌高等小学,无钱买书,常在课余去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武昌出售部读书。生活的拮据,让李求实从小养成了节约的好习惯。为省鞋子,他上学时用稻草把布鞋包起来走路。放学回家后,又将稻草藏好,以便明天再用。
李求实小学毕业后,要越级报考武昌高等商业学校,有人笑他不自量力,而他不但被录取,成绩还名列前茅。由于武汉地处九省通衢,是水路交通要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纷纷传入中国,从上海、北京传到武汉。李求实如饥似渴地学习。他利用业余时间到外语专科学校学习英文,没过多久已可以直接看外文报刊。他爱读李大钊、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正是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他结识了影响他一生的导师兼大哥——恽代英,成为武汉地区先知先觉的进步青年中的一员,并参加了恽代英领导的“互助社”的革命活动。
互助社是中国最早的进步社团之一。1919年,当五四运动的号角在北京首先吹响后,恽代英和包括李求实在内的互助社成员热烈响应,他们一起书写传单到大街上散发,并组织学生上街游行和集会。李求实带头越墙而出,冲破军警的包围,参加了武汉学生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为了抗议军阀逮捕学生,他和同学们一起忍受着饥饿和酷暑,在都督府门前静坐一夜。最后,军阀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
五四运动使李求实看到了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他立志要实践,要改革社会。当恽代英于1920年与林育南一道创办利群书社后,李求实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利群书社的活动中。面对崭新生活的召唤,李求实决心和封建家庭决裂,他给父亲写了一封长信,信中指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对人民的欺凌,痛斥军阀贪污腐化;分析了大多数人穷困的原因,还对旧家庭的改革提出了具体的办法。16岁的李求实在留下这封长信后,就离家出走,到黄陂县余家湾正谊小学教书,去追寻自己的理想。他砍柴烧饭,除教书外还帮农民记账写信,做农村调查,向农民宣传新思想。
这年9月,李求实跟随恽代英来到皖南宣城第四师范学校。课余,李求实等人帮助恽代英将300多名学生组成20多个小组进行活动,他们与学生一起谈俄国革命,讨论《新青年》的文章。1921年,在学校召开的“五一”劳动节纪念会上,李求实也随恽代英登台讲演,介绍劳动节的来历,宣传“劳工神圣”、工农政权等思想。这引起当地乡绅的恐惧,他们给学校施压,不得已,恽代英和李求实等人只能离开学校。
之后,他们风餐露宿,锻炼身体,磨练意志,进行了半个月的农村社会调查。接着,李求实来到湖北黄岗的林家大湾浚新小学教书。这所小学是林育南等为了实践互助社改造社会、培养新生力量的宗旨而创办。李求实在学校担任国文课程的教学工作。1921年7月,就在中国共产党酝酿建党前后,恽代英、李求实、林育南等人几乎同时在浚新小学成立了共存社。共存社的思想基础同样源出马克思主义,其宗旨是:以积极切实的预备,企求阶级斗争,劳农政治的实际,以达到完满的人类共存之目的。李求实在社里当选为编印干事。
丰富忙碌的革命生涯
共存社成立后不久,李求实再次随恽代英离开武昌,这次他们去的地方是四川泸州,与在安徽宣城四师一样,恽代英依然是作为特聘教员任教于泸州师范,而李求实则仍然一边继续就读,一边依旧作为恽代英的得力助手,协助老师开展青年运动。
1922年,李求实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的李求实回到武汉,开始了以笔为武器,以编辑、记者为身份的新的革命生涯。他主办《日日新闻》,在该刊上连篇累牍发表文章,揭露军阀混战的罪行,反映工人的疾苦,介绍工人运动的情况。这时,他住在德胜桥家里。而他家由于遭到军阀士兵的抢劫,已经是一贫如洗。二哥被淹死,大哥不知下落。由于生活所迫,二嫂领着孩子到祖籍金口镇敬节堂,依靠救济生活,李求实面对冷酷的现实,心情无比悲愤,先后写了《除夕》、《姊妹的屈服》两篇小说,这两篇处女作都是以他自己的亲人为原型,表达了他对广大妇女的同情和对妇女解放运动的热切关注。
1923年1月下旬,为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李求实等赶到郑州,参加总工会党团会议,研究形势,制定对策。此时,吴佩孚极力阻止召开工会成立大会,李求实积极在武汉各工团代表中做工作。2月1日,他和同志们一起冲破军警的封锁,按时召开大会,庄严宣布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4日,京汉铁路举行总同盟罢工。6日,为了声援铁路工人,武汉工人召开大会以壮声势,会后又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李求实以记者的身份活跃于群众之中。7日,军阀吴佩孚对罢工工人进行血腥镇压。惨案发生后,李求实为罢工失败、同志们的牺牲悲愤难已。2月20日他满怀悲愤写了《施洋的死》,文中大声疾呼:同胞们!我们决不能坐以待毙!我们惟有全体联合起来,努力打倒军阀,建设我们新的国家,谋我们大家的幸福!并庄严宣告:施洋的死,乃是全国民众合力打倒军阀、建设新国家的导火索。
这年8月,李求实当选为团中央候补委员。受中共湖北区委派遣,他来到湖南安源煤矿,担任安源青年团地委委员,并在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担任文书股股长。李求实在工人夜校教书,并调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主编了《安源月刊》、《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罢工胜利纪念册》,还协助刘少奇写《俱乐部组织概况》等。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他不断思考二七大罢工失败的教训,并向上级提出自己中肯的建议。
1924年,李求实和几个青年远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深造。东方大学是为苏联远东地区少数民族及东方各国共产党培养干部的,其中以中国班人数最多,有一百二三十人。李求实在中国班担任党支部委员兼团支部书记,和罗亦农、王若飞、王一飞等共同领导中国班的工作。在此期间,他同时还担任了团中央驻莫斯科的总代表。
共青团组织的开路先锋
1925年,李求实从苏联回国。此间,李求实主要以团中央的工作为主,成为早期青年团组织在宣传、发动、组织和领导青年工作方面的卓越开创者。受组织派遣,他分别担任过上海、广东、河南等地共青团的领导工作,每在一地,青年工作便会如火如荼,蓬勃开展起来。
1925年10月,为加强对河南和陕西地区共青团员和青年运动的领导,团中央决定在河南成立团豫陕区委,派李求实担任团豫陕区委执行委员会书记,负责筹建团豫陕区委。团豫陕区委一成立,李求实就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决定加强各地组织领导,他一面派张霁帆等到信阳、郑州、荥阳、彰德(今安阳)、卫辉等地巡视工作,帮助各地团组织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一面请团中央派吴景中、黄五一、龚逸情、颜南山等同志来河南加强工作,使河南青年运动得到进一步发展,共青团的组织也不断壮大。到10月中旬,全省已建立了3个团地委(开封、郑州、信阳)、4个特别支部(洛阳、卫辉、彰德、焦作),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河南青年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26年8月,李求实担任广东区团委宣传部长,主编了广受好评的《少年先锋》杂志。这段时期,他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使所编刊物内容符合实际、切中时弊、旗帜鲜明。《少年先锋》的风格深深吸引了广大青年,成为青年人喜爱的读物。
广东团区委附近的中山大学是团区委领导下最大的支部,中山大学的一举一动影响着广州的学生运动。李求实经常深入“中大”各个支部,和青年们促膝长谈,探讨改造中国的种种问题,倾听他们的要求和心声,他还经常给学生们做报告,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并请区委领导同志来校讲演。李求实温厚纯朴的性格、亲切诚实的风采,给青年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期间,他还常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和黄埔军校讲课。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1925年至1927年间,李求实曾三度出任《中国青年》主编。这本团中央的机关刊物,自1923年由恽代英、邓中夏主持创刊以来,一直深受进步青年的喜爱。李求实担任主编期间,先后在该刊发表了几十篇文章,以犀利的笔锋,深刻的剖析,清新的文字,深刻影响了大批青年。
革命文学实践与鲁迅先生的神交
李求实自幼喜爱文艺,能文好诗。作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紧张工作的间隙,仍孜孜不倦地从事着创作、译述和编撰工作。
早在1922年,李求实就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发表了《小儿的怨语》的诗作。1926年,李求实还编了《革命歌集》,共辑有诗歌(配曲谱)15首,其中一部分是他自己创作的。《歌集》对推广《少年先锋队队歌》等革命歌曲起了很大作用。《革命歌集》在大革命中广为流传,发挥了巨大威力。1923年,《妇女杂志》先后发表了李求实的两篇小说《姐姐的屈服》和《除夕》,这两篇小说都是以李求实二嫂和二姐的不幸人生悲剧为原型素材,通过艺术剪裁而写就。它们所传达的深刻思想内涵和成熟的现代小说叙事技巧,显示了李求实艺术创作的实力。
李求实文学活动中的另一重要部分是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他一生共留下了几十万字的译作。20年代初期,他主要翻译欧美作家的作品,后期则侧重介绍苏俄文学作品。他曾翻译过契诃夫的名著《万卡》(当时译为《范伽》)。1927年11月,李求实从广州回到上海。当时上海白色恐怖严重,他又受到错误的处分,但他革命意志没有消沉,仍拿笔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从翻译俄国文学入手,介绍苏联情况,以推进中国的“普罗文学”运动。李求实翻译的《朵思退夫斯基》(今译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中国文学界较早介绍陀氏的一部文集。他翻译的美国工人代表苏俄调查团的调查报告,不仅有助于中国读者了解苏俄社会,而且成为“报告文学”这一形式的较早引进者之一。1929年,李求实还编辑了《俄国革命画史》,这本画册生动而形象地介绍了苏联革命斗争的情况。在当时没有新闻出版自由的白色恐怖下,李求实亲自动手,克服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秘密将画册编印出来,并巧妙地通过了敌人的检查,发行到工人之中。
李求实对鲁迅先生仰慕已久。五四时期,李求实就爱读鲁迅的书,因此,他早期的小说和译作都受到鲁迅的影响。1926年北伐开始,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郭沫若投笔从戎。为了巩固左派的阵地,中共广东区党委提出请鲁迅担任文学院院长,经多次谈判,中山大学最终同意聘请鲁迅。11月,鲁迅到中大任职。区委书记陈延年指定李求实等人负责欢迎鲁迅的有关工作。不巧的是,在准备工作就绪以后,李求实被调到湖南省团委工作,两人失之交臂,李求实对此深以为憾,但区委将李求实主编的12本《少年先锋》赠送给了鲁迅。
1927年10月鲁迅到达上海后,李求实化名林伟接触鲁迅,成为共产党内同鲁迅接触较早的一位。1928年,创造社中的一些人和鲁迅发生争论,争论中有人出言不逊,攻击鲁迅。李求实不同意这种做法,认为鲁迅是左翼作家的一面旗帜,革命阵营内部的争论应心平气和,注意团结。李求实为左翼作家的团结做了有益的工作。
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在党内外作家的共同努力下,1930年3月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召开,李求实出席了大会。在会上见到了鲁迅先生,并聆听了他那有名的讲演。在对大会的报道中,文委书记潘汉年为了保守党的秘密,保护这些干部的安全,把李求实等我党重要干部的名字一律删去了。李求实于1931年2月7日在龙华牺牲后。鲁迅先生一直保存着李求实的照片。这张照片是1929年他从武汉到上海后照的。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说:“李伟森我没有会见过。”在牺牲的5位作家中只有李求实是党的负责干部。鲁迅先生或是为了保守党的秘密而有意回避,或是当时秘密工作所限,他不知道李伟森即是林伟。
1931年1月18日清晨,李求实遭逮捕,与36名同志一起被押到龙华警备区司令部的看守所。
2月7日晚上,李求实等23位同志气宇轩昂地走向刑场,李求实高呼口号,倒在血泊中。那一年他只有28岁。
龙华看守所的党支部迅速将他们牺牲的消息报告上级党组织。《红旗报》、《上海报》、《前哨·文学导报》都发表了文章。周恩来撰文纪念烈士,并几次看望李求实的妻子秦怡君,给她送钱,安顿她的住处。消息传到南京中央军人监狱,正在那里坐牢的恽代英悲愤难抑,回忆起自己的这位同乡、学生、战友、“故人”与“旧游”,心潮起伏,奋笔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诗句以寄托哀思: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死生各千秋,已拚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两年后,鲁迅先生也满怀悲愤,写下了那篇著名的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叹惋“中国失去了很好的青年”,但他深信“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责任编辑 柳林
90年前,当鲜艳的团旗第一次高扬在浦江之岸,中华亿万青年心中从此点燃了真理的火炬,脚下从此有了向着光明前行的指路明灯。
跨越90年岁月长河,在跟随团旗英勇前进的青年大军中,曾创造过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青年英雄传奇;曾涌现出太多名垂青史的青年英模人物!他们中,还曾有过这样一批人——
他们是早期团组织的创立者、组织者、领导者,是青年的导师和领袖,同时又是坚定的共产党人和党的重要干部;在血雨腥风的战斗岁月里,他们用青春和热血,生命与激情,谱写了一首首气壮山河的华彩诗篇!他们留下了一长串英名——高君宇、张太雷、恽代英、林育南、李求实、邓中夏、施存统、俞秀松、顾作霖、贺昌、关向应……
自本期起,《纪事》栏目将选取其中部分人物逐一介绍。
1931年1月19日上午,上海北浙江路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刑庭,法官向一位年轻人问到:
“姓名?”“李伟森。”“年龄?”“28岁。”“籍贯?”“湖北。”“职业?”“译员。”“地址?”“没有。”庭审结束,法官宣读判决书:“被告等犯共产党之嫌疑及疑与共产党有关系,谕知准予移提。”……
同年2月7日晚,李伟森等23位共产党人被秘密押赴刑场,先后倒在血泊之中。这就是与柔石、胡也频、白莽、冯铿5位作家并称为“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李伟森,他的本名叫李求实。
白云黄鹤是故乡
1903年8月,李求实出生于湖北武昌。
8年前的1895年,另一个著名的青年领袖恽代英(原籍江苏武进),也出生这白云黄鹤的地方。
长江、汉水在这里交汇,龟、蛇二山隔江相望,凌空崛起一座黄鹤楼,让这里成为历代骚客文人、包括后来的人民领袖也大发诗兴咏叹的地方。
然而,李求实的少年时代,这里却少有诗情画意,只有黑云压城,并伴随着地下火种的悄然运行。
出生于破落书香门第家庭的李求实,5岁随父亲认字,8岁入武昌高等小学,无钱买书,常在课余去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武昌出售部读书。生活的拮据,让李求实从小养成了节约的好习惯。为省鞋子,他上学时用稻草把布鞋包起来走路。放学回家后,又将稻草藏好,以便明天再用。
李求实小学毕业后,要越级报考武昌高等商业学校,有人笑他不自量力,而他不但被录取,成绩还名列前茅。由于武汉地处九省通衢,是水路交通要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纷纷传入中国,从上海、北京传到武汉。李求实如饥似渴地学习。他利用业余时间到外语专科学校学习英文,没过多久已可以直接看外文报刊。他爱读李大钊、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正是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他结识了影响他一生的导师兼大哥——恽代英,成为武汉地区先知先觉的进步青年中的一员,并参加了恽代英领导的“互助社”的革命活动。
互助社是中国最早的进步社团之一。1919年,当五四运动的号角在北京首先吹响后,恽代英和包括李求实在内的互助社成员热烈响应,他们一起书写传单到大街上散发,并组织学生上街游行和集会。李求实带头越墙而出,冲破军警的包围,参加了武汉学生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为了抗议军阀逮捕学生,他和同学们一起忍受着饥饿和酷暑,在都督府门前静坐一夜。最后,军阀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
五四运动使李求实看到了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他立志要实践,要改革社会。当恽代英于1920年与林育南一道创办利群书社后,李求实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利群书社的活动中。面对崭新生活的召唤,李求实决心和封建家庭决裂,他给父亲写了一封长信,信中指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对人民的欺凌,痛斥军阀贪污腐化;分析了大多数人穷困的原因,还对旧家庭的改革提出了具体的办法。16岁的李求实在留下这封长信后,就离家出走,到黄陂县余家湾正谊小学教书,去追寻自己的理想。他砍柴烧饭,除教书外还帮农民记账写信,做农村调查,向农民宣传新思想。
这年9月,李求实跟随恽代英来到皖南宣城第四师范学校。课余,李求实等人帮助恽代英将300多名学生组成20多个小组进行活动,他们与学生一起谈俄国革命,讨论《新青年》的文章。1921年,在学校召开的“五一”劳动节纪念会上,李求实也随恽代英登台讲演,介绍劳动节的来历,宣传“劳工神圣”、工农政权等思想。这引起当地乡绅的恐惧,他们给学校施压,不得已,恽代英和李求实等人只能离开学校。
之后,他们风餐露宿,锻炼身体,磨练意志,进行了半个月的农村社会调查。接着,李求实来到湖北黄岗的林家大湾浚新小学教书。这所小学是林育南等为了实践互助社改造社会、培养新生力量的宗旨而创办。李求实在学校担任国文课程的教学工作。1921年7月,就在中国共产党酝酿建党前后,恽代英、李求实、林育南等人几乎同时在浚新小学成立了共存社。共存社的思想基础同样源出马克思主义,其宗旨是:以积极切实的预备,企求阶级斗争,劳农政治的实际,以达到完满的人类共存之目的。李求实在社里当选为编印干事。
丰富忙碌的革命生涯
共存社成立后不久,李求实再次随恽代英离开武昌,这次他们去的地方是四川泸州,与在安徽宣城四师一样,恽代英依然是作为特聘教员任教于泸州师范,而李求实则仍然一边继续就读,一边依旧作为恽代英的得力助手,协助老师开展青年运动。
1922年,李求实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的李求实回到武汉,开始了以笔为武器,以编辑、记者为身份的新的革命生涯。他主办《日日新闻》,在该刊上连篇累牍发表文章,揭露军阀混战的罪行,反映工人的疾苦,介绍工人运动的情况。这时,他住在德胜桥家里。而他家由于遭到军阀士兵的抢劫,已经是一贫如洗。二哥被淹死,大哥不知下落。由于生活所迫,二嫂领着孩子到祖籍金口镇敬节堂,依靠救济生活,李求实面对冷酷的现实,心情无比悲愤,先后写了《除夕》、《姊妹的屈服》两篇小说,这两篇处女作都是以他自己的亲人为原型,表达了他对广大妇女的同情和对妇女解放运动的热切关注。
1923年1月下旬,为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李求实等赶到郑州,参加总工会党团会议,研究形势,制定对策。此时,吴佩孚极力阻止召开工会成立大会,李求实积极在武汉各工团代表中做工作。2月1日,他和同志们一起冲破军警的封锁,按时召开大会,庄严宣布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4日,京汉铁路举行总同盟罢工。6日,为了声援铁路工人,武汉工人召开大会以壮声势,会后又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李求实以记者的身份活跃于群众之中。7日,军阀吴佩孚对罢工工人进行血腥镇压。惨案发生后,李求实为罢工失败、同志们的牺牲悲愤难已。2月20日他满怀悲愤写了《施洋的死》,文中大声疾呼:同胞们!我们决不能坐以待毙!我们惟有全体联合起来,努力打倒军阀,建设我们新的国家,谋我们大家的幸福!并庄严宣告:施洋的死,乃是全国民众合力打倒军阀、建设新国家的导火索。
这年8月,李求实当选为团中央候补委员。受中共湖北区委派遣,他来到湖南安源煤矿,担任安源青年团地委委员,并在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担任文书股股长。李求实在工人夜校教书,并调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主编了《安源月刊》、《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罢工胜利纪念册》,还协助刘少奇写《俱乐部组织概况》等。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他不断思考二七大罢工失败的教训,并向上级提出自己中肯的建议。
1924年,李求实和几个青年远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深造。东方大学是为苏联远东地区少数民族及东方各国共产党培养干部的,其中以中国班人数最多,有一百二三十人。李求实在中国班担任党支部委员兼团支部书记,和罗亦农、王若飞、王一飞等共同领导中国班的工作。在此期间,他同时还担任了团中央驻莫斯科的总代表。
共青团组织的开路先锋
1925年,李求实从苏联回国。此间,李求实主要以团中央的工作为主,成为早期青年团组织在宣传、发动、组织和领导青年工作方面的卓越开创者。受组织派遣,他分别担任过上海、广东、河南等地共青团的领导工作,每在一地,青年工作便会如火如荼,蓬勃开展起来。
1925年10月,为加强对河南和陕西地区共青团员和青年运动的领导,团中央决定在河南成立团豫陕区委,派李求实担任团豫陕区委执行委员会书记,负责筹建团豫陕区委。团豫陕区委一成立,李求实就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决定加强各地组织领导,他一面派张霁帆等到信阳、郑州、荥阳、彰德(今安阳)、卫辉等地巡视工作,帮助各地团组织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一面请团中央派吴景中、黄五一、龚逸情、颜南山等同志来河南加强工作,使河南青年运动得到进一步发展,共青团的组织也不断壮大。到10月中旬,全省已建立了3个团地委(开封、郑州、信阳)、4个特别支部(洛阳、卫辉、彰德、焦作),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河南青年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26年8月,李求实担任广东区团委宣传部长,主编了广受好评的《少年先锋》杂志。这段时期,他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使所编刊物内容符合实际、切中时弊、旗帜鲜明。《少年先锋》的风格深深吸引了广大青年,成为青年人喜爱的读物。
广东团区委附近的中山大学是团区委领导下最大的支部,中山大学的一举一动影响着广州的学生运动。李求实经常深入“中大”各个支部,和青年们促膝长谈,探讨改造中国的种种问题,倾听他们的要求和心声,他还经常给学生们做报告,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并请区委领导同志来校讲演。李求实温厚纯朴的性格、亲切诚实的风采,给青年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期间,他还常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和黄埔军校讲课。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1925年至1927年间,李求实曾三度出任《中国青年》主编。这本团中央的机关刊物,自1923年由恽代英、邓中夏主持创刊以来,一直深受进步青年的喜爱。李求实担任主编期间,先后在该刊发表了几十篇文章,以犀利的笔锋,深刻的剖析,清新的文字,深刻影响了大批青年。
革命文学实践与鲁迅先生的神交
李求实自幼喜爱文艺,能文好诗。作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紧张工作的间隙,仍孜孜不倦地从事着创作、译述和编撰工作。
早在1922年,李求实就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发表了《小儿的怨语》的诗作。1926年,李求实还编了《革命歌集》,共辑有诗歌(配曲谱)15首,其中一部分是他自己创作的。《歌集》对推广《少年先锋队队歌》等革命歌曲起了很大作用。《革命歌集》在大革命中广为流传,发挥了巨大威力。1923年,《妇女杂志》先后发表了李求实的两篇小说《姐姐的屈服》和《除夕》,这两篇小说都是以李求实二嫂和二姐的不幸人生悲剧为原型素材,通过艺术剪裁而写就。它们所传达的深刻思想内涵和成熟的现代小说叙事技巧,显示了李求实艺术创作的实力。
李求实文学活动中的另一重要部分是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他一生共留下了几十万字的译作。20年代初期,他主要翻译欧美作家的作品,后期则侧重介绍苏俄文学作品。他曾翻译过契诃夫的名著《万卡》(当时译为《范伽》)。1927年11月,李求实从广州回到上海。当时上海白色恐怖严重,他又受到错误的处分,但他革命意志没有消沉,仍拿笔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从翻译俄国文学入手,介绍苏联情况,以推进中国的“普罗文学”运动。李求实翻译的《朵思退夫斯基》(今译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中国文学界较早介绍陀氏的一部文集。他翻译的美国工人代表苏俄调查团的调查报告,不仅有助于中国读者了解苏俄社会,而且成为“报告文学”这一形式的较早引进者之一。1929年,李求实还编辑了《俄国革命画史》,这本画册生动而形象地介绍了苏联革命斗争的情况。在当时没有新闻出版自由的白色恐怖下,李求实亲自动手,克服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秘密将画册编印出来,并巧妙地通过了敌人的检查,发行到工人之中。
李求实对鲁迅先生仰慕已久。五四时期,李求实就爱读鲁迅的书,因此,他早期的小说和译作都受到鲁迅的影响。1926年北伐开始,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郭沫若投笔从戎。为了巩固左派的阵地,中共广东区党委提出请鲁迅担任文学院院长,经多次谈判,中山大学最终同意聘请鲁迅。11月,鲁迅到中大任职。区委书记陈延年指定李求实等人负责欢迎鲁迅的有关工作。不巧的是,在准备工作就绪以后,李求实被调到湖南省团委工作,两人失之交臂,李求实对此深以为憾,但区委将李求实主编的12本《少年先锋》赠送给了鲁迅。
1927年10月鲁迅到达上海后,李求实化名林伟接触鲁迅,成为共产党内同鲁迅接触较早的一位。1928年,创造社中的一些人和鲁迅发生争论,争论中有人出言不逊,攻击鲁迅。李求实不同意这种做法,认为鲁迅是左翼作家的一面旗帜,革命阵营内部的争论应心平气和,注意团结。李求实为左翼作家的团结做了有益的工作。
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在党内外作家的共同努力下,1930年3月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召开,李求实出席了大会。在会上见到了鲁迅先生,并聆听了他那有名的讲演。在对大会的报道中,文委书记潘汉年为了保守党的秘密,保护这些干部的安全,把李求实等我党重要干部的名字一律删去了。李求实于1931年2月7日在龙华牺牲后。鲁迅先生一直保存着李求实的照片。这张照片是1929年他从武汉到上海后照的。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说:“李伟森我没有会见过。”在牺牲的5位作家中只有李求实是党的负责干部。鲁迅先生或是为了保守党的秘密而有意回避,或是当时秘密工作所限,他不知道李伟森即是林伟。
1931年1月18日清晨,李求实遭逮捕,与36名同志一起被押到龙华警备区司令部的看守所。
2月7日晚上,李求实等23位同志气宇轩昂地走向刑场,李求实高呼口号,倒在血泊中。那一年他只有28岁。
龙华看守所的党支部迅速将他们牺牲的消息报告上级党组织。《红旗报》、《上海报》、《前哨·文学导报》都发表了文章。周恩来撰文纪念烈士,并几次看望李求实的妻子秦怡君,给她送钱,安顿她的住处。消息传到南京中央军人监狱,正在那里坐牢的恽代英悲愤难抑,回忆起自己的这位同乡、学生、战友、“故人”与“旧游”,心潮起伏,奋笔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诗句以寄托哀思: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死生各千秋,已拚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两年后,鲁迅先生也满怀悲愤,写下了那篇著名的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叹惋“中国失去了很好的青年”,但他深信“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责任编辑 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