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初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策略思考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321l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的“创新”。课堂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使其智力活动多样化、丰富化,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多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本期特征集了各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方法与读者共享。
  注重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是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中学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与思考。
  一、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策略
  1.在教学内容上,加强生活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体做法:
  (1)章前序言用实际例子引入。作为每一章的序言,对本章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编排一个现实中的应用问题,引入该章的知识内容,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之前,我创设如下情景: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学习本章所介绍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
  (2)学习新课时创设应用的问题情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在一些课的开始可创设“生活故事”,使学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围中,不仅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而且感到生活中处处用到数学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讲乘方运算时,我这样引入新课:“同学们,现有一张矩形纸片,将这张纸片对折后,再对折…,这样对折10次后,可以得到几个矩形?”这样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3)联系生活实际,建立数学概念。数学是大量概念的集合,而概念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概括。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生活中平时常见的事物开始,使课堂教学接近现实生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建立概念。如:八年级(第一学期)“平移”一课,在教学中就可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滑滑梯、地砖的铺设、电梯的上下运动等引出平移这一概念,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得出平移的性质,进而运用它的性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建筑物的装饰图案问题。学生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平移,只要墙上不断移动带有图案的模板,就可形成一幅幅漂亮的图案。这样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4)适当介绍数学史,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数学的有关概念、定理、公式的形成都有其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实质就是数学的应用。如:在学习黄金分割之前,我向学生介绍20世纪70年代在数学家华罗庚的倡导下的著名的“0.618法”,然后在实际应用题目中强化黄金比的美学价值,使学生从中受到很大启发。
  2.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寻找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现实世界的存在形式千姿百态,我们无法直接看到或读出它的数学表现或描述,而需要我们自己去描述、去发现。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寻找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是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例如:可以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描述与出租车有关的数学事实(诸如车费与行驶路程、等候时间、起步价有关;耗油量与行驶路程有关等等)。
  3.介绍数学在其它学科领域的应用事例,加深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数学的工具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除了工程核物理和化学外,很多领域都需要数学的支持。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可以自己搜集有关资料并介绍给学生,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数学知识应用的具体案例,并互相交流。
  4.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和机会。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办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如:“垂线段最短”性质学完后,利用体育时间让学生跳远,并测出自己的跳远成绩;等解直角三角形学完后,让学生测量计算建筑物的高度等等。这样,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既理解了知识,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几点思考
  1.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自身数学应用意识和水平。教材中不可能收集大量的实际材料,更多的是要靠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加以发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要正视应用意识的障碍,保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数学应用问题是教学难点,也是考试不易逾越的障碍,学生往往对应用题望而生畏,容易产生“解题焦虑”。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保护学生研究、解决应用问题的主动性。
  3.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促进学生应用数学的自觉性。领会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往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时,都有赖于数学思想的指导,例如在数学建模教学时,我们应向学生介绍“实际问题→数学问题→建立模型→求解→回归实际问题”这一数学应用的重要思想。
  4.注重评价效力。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总之,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各种载体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加大学生体验成功的频率,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作者单位:广东河源市连平县元善中学)
  (责任编校:扬子)
其他文献
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基础理论为主,因为大部学生是初中生,现在的用人单位对就业人员的要求不仅仅掌握基础知识,还有掌握最高端的技能,所以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的学生需要再进一步学习职业课程。  鉴于此,笔者从实践出发就我校师资、培训学生的现状进行分析:1.我校师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乡、县,农牧民子女较多,家庭生活贫困。2.初中毕业有部分学生没能考入高中,文化基础差;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低。3.绘画基础
期刊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学习语言和培养思维能力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语文教学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应该把发展思维和学习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实践证明,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一、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教给学生一些规律知识,如偏旁部首的演变规律,汉字的构字特点,看图、观察事物,阅读课文的方法等,从而为
期刊
初中毕业学生升入高中学习,普遍感到物理难学,教师也感到难教,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初高中物理课程要求存在着差异和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处理好这些差异,顺利实现初、高中物理课程学习的衔接,是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一个必要手段。  一、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  1.初中物理的学习,学生习惯于教师的(知识)传授。在学习中,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简单问题”的“简单理解”上;高中物理的学习则要求学生独立地在老师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