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家庭需求日益增多,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使得农村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孤独老人的生活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农村留守老人普遍存在吃饭难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次做饭多次吃、方便食品顶饭吃等。为解决这些老人的吃饭问题,2012年起,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部分农村办起了“老龄灶”,让老人们按时吃上了可口味美的饭菜,开始改变着留守老人的生活。
8月10日,当笔者走进榆阳区金鸡滩镇金鸡滩村留守老人的家—“幸福院”时,正赶上老人们在吃早饭,只见他们个个气色红润、喜笑颜开,整个院子呈现一幅温馨和谐之景。
早饭后,老人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有打麻将的、有下象棋的、有拉二胡的,有帮忙洗碗擦桌子的。“在这里习惯吗?饭菜可口不?”面对询问,77岁的蒋堂堂开心地说:“住得好,吃得香,非常习惯。以前我住在家里,儿女都在外打工,老伴也去世得早,一个人一天做一顿饭,几天都不说一句话,身体也不太好。现在住在这里,心情特别好,其他人喜欢下象棋、玩麻将,我都不会,没事就看他们玩,闲时种种菜、打扫卫生,很舒坦,现在身体也好了。”
纪仲仲今年74岁,4个儿女都不身边,虽然孩子们经常打电话问候,但老人仍觉得寂寞。幸福院办起来之后,纪仲仲和老伴一起住了进来。刚开始儿女还不放心,看了几回以后也都觉得挺好的。“在村里生活了几十年,邻里之间有情有义,也不想离开。再说了,和孩子们一起生活也未必习惯,他们上班了,还是留我们俩在家。住在这里,大家都是熟人,打打牌,聊聊天,多好。”谈起现在的生活,纪仲仲夫妇笑容满面。
幸福院的管理员周凤介今年76岁,原来是榆林市某中学的教导主任,退休后回到家乡,开始照料起这些留守老人的食宿生活问题。周凤介开玩笑地说:“对于我干了一辈子的老师这个职业来说,现在带的人太少了。我年龄也大了,和同龄人生活在一起挺有意思的。”
幸福院里,灶房、餐厅、麻将室、棋牌室、休息室以及篮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等设施应有尽有。院子里还有老人们亲手种的蔬菜,西红柿、黄瓜、南瓜、茄子等琳琅满目。
据了解,金鸡滩村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750余户、2536人,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62人,70周岁以上的有129人。多数年轻人携妻带子外出务工,留下年高体弱的父母在家里生活。由于村民居住分散,老人们之间交流也比较困难。针对这一现状,2013年5月,村里筹集资金36万元,于当年8月建成了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互助幸福院,建筑面积286.74平方米。目前,有14位老人在这里生活。
金鸡滩村党支部书记周俊锋说:“建设幸福院的初衷就是为老人提供集中居住、互相照顾、快乐生活的自由空间,帮助外出务工人员解除后顾之忧,使老人不用离开故土,就可享受到‘家庭式’养老服务,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村里凡年龄在70周岁以上,生活能够自理的留守、独居老人,经儿女申请并与村委会签订协议后,就能入住。幸福院的水、电、煤和桌椅、床柜、被褥、厨具、电视等用品,均由村委会提供,老人们每月只需交150元伙食费。”
说话间,时钟已经指向上午11点,几位老人开始一起准备午饭。他们洗菜、削土豆、揉面,忙得不亦乐乎。“没有请专职厨师做饭吗?”“有,但是大伙都闲不住,帮忙擦桌子、煮饭,彼此协助,共享晚年。”周凤介解释说。
谈及幸福院今后如何持续发展,周俊锋说:“随着老龄化的发展,我们这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多,村委会必须要持续将‘幸福院’办下去。资金方面会找一些驻村企业以及村里的成功人士捐助一部分,加上每年政府的补贴,足够日常开支。我们要真正帮村里老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夕阳梦。”
据榆林市榆阳区老龄办书记王进华介绍,目前榆阳区约有留守老人1.2万人,70岁以上的大概有5000人左右。现在全区各乡镇有“老龄灶”12家,还有8家正在筹建。针对“老龄灶”,区政府也正在出台一些配套政策,每新建一个这样的灶补贴三万元。他说:“开办‘老龄灶’不仅能解决留守、孤寡老人们的吃饭难问题,也解决了他们在外工作的子女们的后顾之忧。推广‘老龄灶’,不仅可以让老人们居家养老、儿女可以安心工作,更能有效化解农村家庭中‘养家’与‘养老’难以兼顾的矛盾。”
榆阳区区委书记苗丰曾就“老龄灶”问题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如何让城乡老龄人口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他们一直以来积极探索解决的重大民生工程之一,榆阳区在金鸡滩镇率先试点,办起全省首家“老龄灶”,这是他们在社会管理方面的又一创新尝试。榆阳区将总结经验、积极推广,在有条件的村开办更多的“老龄灶”,让留守老人们都能吃上暖心饭,也让他们的子女们再无后顾无忧。
8月10日,当笔者走进榆阳区金鸡滩镇金鸡滩村留守老人的家—“幸福院”时,正赶上老人们在吃早饭,只见他们个个气色红润、喜笑颜开,整个院子呈现一幅温馨和谐之景。
早饭后,老人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有打麻将的、有下象棋的、有拉二胡的,有帮忙洗碗擦桌子的。“在这里习惯吗?饭菜可口不?”面对询问,77岁的蒋堂堂开心地说:“住得好,吃得香,非常习惯。以前我住在家里,儿女都在外打工,老伴也去世得早,一个人一天做一顿饭,几天都不说一句话,身体也不太好。现在住在这里,心情特别好,其他人喜欢下象棋、玩麻将,我都不会,没事就看他们玩,闲时种种菜、打扫卫生,很舒坦,现在身体也好了。”
纪仲仲今年74岁,4个儿女都不身边,虽然孩子们经常打电话问候,但老人仍觉得寂寞。幸福院办起来之后,纪仲仲和老伴一起住了进来。刚开始儿女还不放心,看了几回以后也都觉得挺好的。“在村里生活了几十年,邻里之间有情有义,也不想离开。再说了,和孩子们一起生活也未必习惯,他们上班了,还是留我们俩在家。住在这里,大家都是熟人,打打牌,聊聊天,多好。”谈起现在的生活,纪仲仲夫妇笑容满面。
幸福院的管理员周凤介今年76岁,原来是榆林市某中学的教导主任,退休后回到家乡,开始照料起这些留守老人的食宿生活问题。周凤介开玩笑地说:“对于我干了一辈子的老师这个职业来说,现在带的人太少了。我年龄也大了,和同龄人生活在一起挺有意思的。”
幸福院里,灶房、餐厅、麻将室、棋牌室、休息室以及篮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等设施应有尽有。院子里还有老人们亲手种的蔬菜,西红柿、黄瓜、南瓜、茄子等琳琅满目。
据了解,金鸡滩村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750余户、2536人,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62人,70周岁以上的有129人。多数年轻人携妻带子外出务工,留下年高体弱的父母在家里生活。由于村民居住分散,老人们之间交流也比较困难。针对这一现状,2013年5月,村里筹集资金36万元,于当年8月建成了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互助幸福院,建筑面积286.74平方米。目前,有14位老人在这里生活。
金鸡滩村党支部书记周俊锋说:“建设幸福院的初衷就是为老人提供集中居住、互相照顾、快乐生活的自由空间,帮助外出务工人员解除后顾之忧,使老人不用离开故土,就可享受到‘家庭式’养老服务,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村里凡年龄在70周岁以上,生活能够自理的留守、独居老人,经儿女申请并与村委会签订协议后,就能入住。幸福院的水、电、煤和桌椅、床柜、被褥、厨具、电视等用品,均由村委会提供,老人们每月只需交150元伙食费。”
说话间,时钟已经指向上午11点,几位老人开始一起准备午饭。他们洗菜、削土豆、揉面,忙得不亦乐乎。“没有请专职厨师做饭吗?”“有,但是大伙都闲不住,帮忙擦桌子、煮饭,彼此协助,共享晚年。”周凤介解释说。
谈及幸福院今后如何持续发展,周俊锋说:“随着老龄化的发展,我们这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多,村委会必须要持续将‘幸福院’办下去。资金方面会找一些驻村企业以及村里的成功人士捐助一部分,加上每年政府的补贴,足够日常开支。我们要真正帮村里老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夕阳梦。”
据榆林市榆阳区老龄办书记王进华介绍,目前榆阳区约有留守老人1.2万人,70岁以上的大概有5000人左右。现在全区各乡镇有“老龄灶”12家,还有8家正在筹建。针对“老龄灶”,区政府也正在出台一些配套政策,每新建一个这样的灶补贴三万元。他说:“开办‘老龄灶’不仅能解决留守、孤寡老人们的吃饭难问题,也解决了他们在外工作的子女们的后顾之忧。推广‘老龄灶’,不仅可以让老人们居家养老、儿女可以安心工作,更能有效化解农村家庭中‘养家’与‘养老’难以兼顾的矛盾。”
榆阳区区委书记苗丰曾就“老龄灶”问题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如何让城乡老龄人口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他们一直以来积极探索解决的重大民生工程之一,榆阳区在金鸡滩镇率先试点,办起全省首家“老龄灶”,这是他们在社会管理方面的又一创新尝试。榆阳区将总结经验、积极推广,在有条件的村开办更多的“老龄灶”,让留守老人们都能吃上暖心饭,也让他们的子女们再无后顾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