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0世纪70年代人本主义理论在西方的兴起与繁荣,“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正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个体进行独特体验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的过程。
语文教学的课堂对话,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通过学生民主、平等地参与课文意义的生成,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运用能力,同时起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启发学生心智、构建学生独立完满人格的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种教学活动。
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怎样才能以人为本,实施有效对话呢?
一.创设和谐的对话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化的乐趣。”要让学生走进教材,就得创设一种教学情境,让学生感悟教材。在教学中,要注意多鼓励、多启发、多引导,调动一切可发挥的情智因素,酝酿“未成曲调先有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学习氛围。
如,有位老师在教学《向沙漠进军》时,先引导学生回忆我们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扬沙天气,再出示一组我国土地沙漠化进程的数据,让学生充分认识向沙漠进军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阅读课文,畅谈学习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情景的设计,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兴致和需求、思考和灵感参与对话,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课文的兴趣,调动了学生自我发现、感受课文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去成功学习及实现自我认知价值的健康情趣,形成了一种“情境对话场”,在这样的“情境对话场”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学生的认知、情感得到螺旋式的渐进与提升。
二.形成民主的师生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新课标所倡导的“平等对话”,就是要形成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应积极参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不应做传统的施教者、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再是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参与的机会,提供交互式的对话学习平台,使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下有主动参与、对话体验的愿望和机会,产生和谐的对话场面。
在这种对话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变化。“通过对话,教师的学生和学生的教师等字眼将不复存在,新的术语随之出现:教师学生和学生教师。”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春》这篇课文时,“春草图”、“春花图”这两节内容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对话共同学习,后面的“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内容的学习,学生轮番上台当老师,带领全班同学通过对话共同学习。在这堂课上,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对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充分彰显。
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人的个性也是千差万别的。无论是知识、经验,还是思想、性格、情感等都不尽相同。因而,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让他们提高认识、交流思想、发掘潜能和熏陶情感,为构建学生的完美人格打下基础。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反应是多元的、独特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求异学习,因为求异学习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中介,它不是完美无缺的,同样,教学参考书也不是标准答案,教师的个人答案更不可能无懈可击。在教学中,应大力引导学生敢于否定教材中的有些内容,敢于怀疑老师的正确讲解,敢于推翻公认的标准答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他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获得独特的体验。”正是在这种标新立异、敢于说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敢于否定别人意见的学习中,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理解,获得了思想上的启迪,求异思维得到了培养,阅读真正成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和个性的张扬。
丁国林,教师,现居江苏如皋。
语文教学的课堂对话,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通过学生民主、平等地参与课文意义的生成,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运用能力,同时起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启发学生心智、构建学生独立完满人格的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种教学活动。
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怎样才能以人为本,实施有效对话呢?
一.创设和谐的对话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化的乐趣。”要让学生走进教材,就得创设一种教学情境,让学生感悟教材。在教学中,要注意多鼓励、多启发、多引导,调动一切可发挥的情智因素,酝酿“未成曲调先有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学习氛围。
如,有位老师在教学《向沙漠进军》时,先引导学生回忆我们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扬沙天气,再出示一组我国土地沙漠化进程的数据,让学生充分认识向沙漠进军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阅读课文,畅谈学习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情景的设计,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兴致和需求、思考和灵感参与对话,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课文的兴趣,调动了学生自我发现、感受课文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去成功学习及实现自我认知价值的健康情趣,形成了一种“情境对话场”,在这样的“情境对话场”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学生的认知、情感得到螺旋式的渐进与提升。
二.形成民主的师生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新课标所倡导的“平等对话”,就是要形成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应积极参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不应做传统的施教者、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再是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参与的机会,提供交互式的对话学习平台,使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下有主动参与、对话体验的愿望和机会,产生和谐的对话场面。
在这种对话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变化。“通过对话,教师的学生和学生的教师等字眼将不复存在,新的术语随之出现:教师学生和学生教师。”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春》这篇课文时,“春草图”、“春花图”这两节内容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对话共同学习,后面的“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内容的学习,学生轮番上台当老师,带领全班同学通过对话共同学习。在这堂课上,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对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充分彰显。
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人的个性也是千差万别的。无论是知识、经验,还是思想、性格、情感等都不尽相同。因而,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让他们提高认识、交流思想、发掘潜能和熏陶情感,为构建学生的完美人格打下基础。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反应是多元的、独特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求异学习,因为求异学习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中介,它不是完美无缺的,同样,教学参考书也不是标准答案,教师的个人答案更不可能无懈可击。在教学中,应大力引导学生敢于否定教材中的有些内容,敢于怀疑老师的正确讲解,敢于推翻公认的标准答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他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获得独特的体验。”正是在这种标新立异、敢于说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敢于否定别人意见的学习中,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理解,获得了思想上的启迪,求异思维得到了培养,阅读真正成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和个性的张扬。
丁国林,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