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学生逃学现象普遍,从家庭原因入手,分析学生逃学的原因,探求防治措施。
关键词:初中学生 逃学 家庭原因 对策
初中学生厌学逃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现象。笔者所在学校为西北某欠发达地区一所农村完全中学。根据我们前期多次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有相当比例的初中学生存在厌学情绪,进而发展到逃学。这些学生年龄12~15岁,多数学习差,成绩不理想,家庭教育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个时期的初中学生处在青春发育期,正经历着一个充满危机的阶段。
初中学生厌学逃课的原因主要有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外部原因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内部原因主要是学生本人处在生理发育的高峰期,身体和生理机能、心理、思想认识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本文拟从外部原因的家庭因素切入,探求当地农村初中学生逃学的原因及其对策。
一、逃学的原因剖析
初中学生逃学常直接起因于家庭。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有的家长忽视自身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角色,教育方法欠缺,家庭环境无法满足孩子的期望。
(1)父母的期望要求过高。
一些父母将孩子视为自己唯一的希望,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期望过高、要求过严,一厢情愿地向孩子提出种种要求,根据经验,惯于拿自己的过往作参照,顺利成章地认为孩子是生活在蜜糖中,想把自己以前失去的在孩子身上得到补偿。有的学生在校已对学习负担、心理压力难以承受,回家后父母还要在学习上施压。由于父母对孩子要求太高,不少学生因难以实现,害怕考试失败,害怕受罚,产生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有的家长在孩子学习上的唠唠叨叨,孩子心烦意乱,进家门就有抵触情绪,不愿学习,以逃学来对抗、报复。父母这些偏激的做法,其结果只能是害了的孩子。
(2)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一些家庭父母管教子女两极分化,要么苛求过严,要么溺爱放纵。有的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呈极端化,什么都依着孩子,娇宠溺爱,放纵袒护,承诺许愿,有求必应,对子女用钱不予监督,要多少给多少,这就为学生逃学提供了物质条件,家庭成了学生逃学的“纵容者”。另一类家长惯用简单粗暴或命令式的教育方法,当孩子的学业成绩上的表现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动辄批评,言语讽刺,甚至棍棒,不断地否定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这些都给孩子心理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孩子又找不到合理的方式宣泄时,会导致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做出不正确的归因,再加上对父母的不理解的不满,学生会更为消极对待自己的学习,从而导致厌学情绪的不断增长,最后便不愿意主动地接受学习,得过且过,最终放弃学业,旷课逃学。
(3)特殊环境家庭教育脱节。
有的单亲或再婚家庭,或缺少呵护,或家长常常吵闹打架,甚至草率离异,孩子缺乏家庭温暖,在心灵上投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无心学习。有的家庭成员往往无意中将对前夫(妻)的怨恨投射到孩子身上。父母虐待,教育态度不一致,或根本不照管,孩子不堪忍受,便转向团伙寻求认同和温暖,以结伙离家逃学来求暂时的解脱。有的学生因的父母离异后,父母都不愿意自己被孩子拖累,而把孩子推给了爷爷奶奶或公公婆婆,而爷爷奶奶或公公婆婆又因溺爱孙子而疏于管教,导致学生过分贪玩或者沾染上一些诸如喝酒、抽烟、逃学、撒谎等坏习气,最后逃學。
(4)父母观念偏差误导子女。
有的家长因自己的经济实力优越或者较为拮据而对孩子产生误导。经济阔绰的认为孩子在学校能学多少算多少反正不愁钱花,初中毕业后随便找什么事干干就行了;经济拮据的则整天疲于找钱,对孩子无暇管教,认为孩子成不成才是自己的事,反正读了书也没多大用处。这两种情况都导致学生胸无大志,成天推日下山,最后逃学。
(5)家长外出打工疏于管理。
有的家长因常年外出打工,孩子成了留守者。父母虽然很想把孩子教育好,但因工作过于繁忙加之在外,只好寄希望于学校;也还有一些家长,平时对孩子缺少管教,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等孩子犯了错误又给孩子一顿拚命的打。这些也是造成学生学不懂,成绩差,最后逃学。
二、逃学的应对措施
学生逃学并不仅是一个由学校纪律来处理的问题,更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和关心,而不是指责和施压。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防治厌学情绪的重要保证,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
(1)培养孩子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增强其责任感。父母要多发现子女的优点,不用增加作业量来惩罚他们,不武断地宣告子女“不是学习的料”,培养学习兴趣,对孩子微小的进步都给予肯定表扬,防止旷课逃学。
(2)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孩子逃学与家庭教育环境有一定关系。逃学的孩子不是在学习时间逗留在家庭,而是游离于家庭之外,不愿把实情告诉父母,这既有惧怕父母批评的原因,也有缺乏有效沟通的方式。教育孩子的前提是家庭对子女应有吸引力,父母对孩子要有亲和力。父母增加亲子感情,便于沟通,可以有效地预防逃学现象。
(3)及时发现孩子的反常行为。逃学的孩子有一定的心理和行为征兆。孩子爱和什么样的伙伴交往,喜欢谈论什么样的话题,对学习有无兴趣骤减现象,行为是否诡秘,接听电话是否有意回避父母,回家是否认真完成家庭作业等,这些都是值得父母警觉的信息。
(4)使中学生感到读书有用,不读书吃亏。家庭成员应远离重名利轻学识观念,避免对教育价值的判断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5)形成强大的家庭教育合力。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在帮助学生纠正厌学心理的过程中,家庭成员应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起表率作用,形成合力,理性引导,既不溺爱放任,又不粗暴独断。
总之,解决逃学现象的最好方法,应该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要急于求成,对子女要求要切合实际,使孩子能从可实现的成功之中获得满足。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学生 逃学 家庭原因 对策
初中学生厌学逃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现象。笔者所在学校为西北某欠发达地区一所农村完全中学。根据我们前期多次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有相当比例的初中学生存在厌学情绪,进而发展到逃学。这些学生年龄12~15岁,多数学习差,成绩不理想,家庭教育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个时期的初中学生处在青春发育期,正经历着一个充满危机的阶段。
初中学生厌学逃课的原因主要有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外部原因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内部原因主要是学生本人处在生理发育的高峰期,身体和生理机能、心理、思想认识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本文拟从外部原因的家庭因素切入,探求当地农村初中学生逃学的原因及其对策。
一、逃学的原因剖析
初中学生逃学常直接起因于家庭。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有的家长忽视自身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角色,教育方法欠缺,家庭环境无法满足孩子的期望。
(1)父母的期望要求过高。
一些父母将孩子视为自己唯一的希望,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期望过高、要求过严,一厢情愿地向孩子提出种种要求,根据经验,惯于拿自己的过往作参照,顺利成章地认为孩子是生活在蜜糖中,想把自己以前失去的在孩子身上得到补偿。有的学生在校已对学习负担、心理压力难以承受,回家后父母还要在学习上施压。由于父母对孩子要求太高,不少学生因难以实现,害怕考试失败,害怕受罚,产生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有的家长在孩子学习上的唠唠叨叨,孩子心烦意乱,进家门就有抵触情绪,不愿学习,以逃学来对抗、报复。父母这些偏激的做法,其结果只能是害了的孩子。
(2)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一些家庭父母管教子女两极分化,要么苛求过严,要么溺爱放纵。有的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呈极端化,什么都依着孩子,娇宠溺爱,放纵袒护,承诺许愿,有求必应,对子女用钱不予监督,要多少给多少,这就为学生逃学提供了物质条件,家庭成了学生逃学的“纵容者”。另一类家长惯用简单粗暴或命令式的教育方法,当孩子的学业成绩上的表现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动辄批评,言语讽刺,甚至棍棒,不断地否定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这些都给孩子心理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孩子又找不到合理的方式宣泄时,会导致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做出不正确的归因,再加上对父母的不理解的不满,学生会更为消极对待自己的学习,从而导致厌学情绪的不断增长,最后便不愿意主动地接受学习,得过且过,最终放弃学业,旷课逃学。
(3)特殊环境家庭教育脱节。
有的单亲或再婚家庭,或缺少呵护,或家长常常吵闹打架,甚至草率离异,孩子缺乏家庭温暖,在心灵上投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无心学习。有的家庭成员往往无意中将对前夫(妻)的怨恨投射到孩子身上。父母虐待,教育态度不一致,或根本不照管,孩子不堪忍受,便转向团伙寻求认同和温暖,以结伙离家逃学来求暂时的解脱。有的学生因的父母离异后,父母都不愿意自己被孩子拖累,而把孩子推给了爷爷奶奶或公公婆婆,而爷爷奶奶或公公婆婆又因溺爱孙子而疏于管教,导致学生过分贪玩或者沾染上一些诸如喝酒、抽烟、逃学、撒谎等坏习气,最后逃學。
(4)父母观念偏差误导子女。
有的家长因自己的经济实力优越或者较为拮据而对孩子产生误导。经济阔绰的认为孩子在学校能学多少算多少反正不愁钱花,初中毕业后随便找什么事干干就行了;经济拮据的则整天疲于找钱,对孩子无暇管教,认为孩子成不成才是自己的事,反正读了书也没多大用处。这两种情况都导致学生胸无大志,成天推日下山,最后逃学。
(5)家长外出打工疏于管理。
有的家长因常年外出打工,孩子成了留守者。父母虽然很想把孩子教育好,但因工作过于繁忙加之在外,只好寄希望于学校;也还有一些家长,平时对孩子缺少管教,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等孩子犯了错误又给孩子一顿拚命的打。这些也是造成学生学不懂,成绩差,最后逃学。
二、逃学的应对措施
学生逃学并不仅是一个由学校纪律来处理的问题,更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和关心,而不是指责和施压。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防治厌学情绪的重要保证,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
(1)培养孩子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增强其责任感。父母要多发现子女的优点,不用增加作业量来惩罚他们,不武断地宣告子女“不是学习的料”,培养学习兴趣,对孩子微小的进步都给予肯定表扬,防止旷课逃学。
(2)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孩子逃学与家庭教育环境有一定关系。逃学的孩子不是在学习时间逗留在家庭,而是游离于家庭之外,不愿把实情告诉父母,这既有惧怕父母批评的原因,也有缺乏有效沟通的方式。教育孩子的前提是家庭对子女应有吸引力,父母对孩子要有亲和力。父母增加亲子感情,便于沟通,可以有效地预防逃学现象。
(3)及时发现孩子的反常行为。逃学的孩子有一定的心理和行为征兆。孩子爱和什么样的伙伴交往,喜欢谈论什么样的话题,对学习有无兴趣骤减现象,行为是否诡秘,接听电话是否有意回避父母,回家是否认真完成家庭作业等,这些都是值得父母警觉的信息。
(4)使中学生感到读书有用,不读书吃亏。家庭成员应远离重名利轻学识观念,避免对教育价值的判断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5)形成强大的家庭教育合力。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在帮助学生纠正厌学心理的过程中,家庭成员应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起表率作用,形成合力,理性引导,既不溺爱放任,又不粗暴独断。
总之,解决逃学现象的最好方法,应该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要急于求成,对子女要求要切合实际,使孩子能从可实现的成功之中获得满足。
参考文献
[1]蔡澄,邰启扬,吴承红.农村“留守初中生”学业不良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05).
[2]余益兵.初中生逃学行为:基于学生心理学视角的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01).
[3]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04).
[4]彭长生.留守对农村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来自安徽农村的调查证据[J].统计教育,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