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是一个复杂的多元体,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存在差异。教师要善于分层要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不断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关键词:分层要求;学习兴趣;自信心;自我发展
学生是一个复杂的多元体,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存在差异,反映了学生的学习处于不同的起点,也反映了他们各自发展的不同特点。也就是说,现在校园内学生的差异很大,知识水平悬殊及智力水平极不平衡。一些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识记得快,记忆保持得长久而牢固;而另一些学生的脑力劳动就完全不同: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得不久而且不牢固。对某些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部分学生来说,“三分”可能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美国学者卡罗尔提出“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一、分层看待所有学生,教育和保护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让学生在失败中收获“成就感”,是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守护这点火花。周密地考虑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应做些什么,给所有的学生布置合适的作业,使他们能在作业中获得发展。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问题。
例如:数学课上,在解答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将所教的班的学生分成几个组。第一组是学习最好的学生,他们无需任何帮助就能很容易地解出题目;其中还有一两个学生能够即席口头解答。不需要做书面作业:教师刚刚读完条件,学生就举手要求回答。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来说,除了课标规定的题目外,教师还要挑选一些超出课标要求的习题:应当给这些学生的智慧以力所能及的但并不轻松的、需要不断动脑的工作;有时候,需要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习题,使他不能独立地解答出来,教师给予的帮助只能是稍加指点和提示。
第二组是一些勤奋努力的学生,他们能很好地完成作业,适合进行一定程度的紧张的脑力劳动、探求和克服困难。教师常说,这一部分学生是通过“付出劳动”和“用功学习”而取胜的,他们能顺利地学习,是因为他们勤奋用功和坚持不懈。
第三组学生能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完成中等难度的习题,但是对复杂的习题则有时解答不出。在他们做作业的过程中,对这些学生的帮助要使用高超的教育技巧。
第四组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他們在一节课上所能完成的作业,要比第二组、第三组学生所做的少一半到三分之二。但是教师无论如何都不能催促他们。
第五组是个别的学生,他们完全没有能力应付中等难度的习题。教师要为他们专门挑选一些题目,始终使他们在一节课上有所进步,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
二、分层布置作业,让学生吃得饱、吃得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007年3月,我们学校承接了“分层探索实验研究”课题,当时我就很不理解,心想在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难度较大啊!每节课有大量的教学内容要按计划完成,稍微照顾学得慢的学生,教学进度就跟不上,而且每个班有四十多个人,每个孩子的情况各不相同,一节课要照顾所有的人,满足每个孩子的不同需求,很不现实啊!
随着实验研究的深入,我渐渐改变了这一观点。作业分层让我尝到了“甜头”。
对于分层作业我们数学组的有效做法是:除了每次作业有设计上的分层,还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水平把他们分为二层或者三层。对A层学生布置的作业旨在培养能力,因此以能力题和拓展题为主;对C层学生布置的题目是以基础题为主;而对B层学生布置的作业则是以上两者相结合。批改时B层尽量面批,重点关注C层学生。例如,在教完“计算长方形周长”时,A层学生在练习时要能灵活运用“(长+宽)×2”这种求周长的方法;B层学生要掌握“长×2+宽×2”这种计算方法;C层学生只要会用“长+长+宽+宽”这种计算周长的方法就行。
刚开始尝试分层作业,也走了不少弯路。C层学生的作业仍然有人不做或漏做,无论作业多与少,对他们来说都无所谓,他们的心思不在学习上。A层学生的作业刚开始可以看出很认真,到最后有点敷衍了事,虽然看上去做了很多拓展题,但不知道效果如何。他们没有认真去做,如果以研究的态度学习,肯定又是另一番景象。而且我们还发现由于对B、C层学生常实行面批,一些学生养成了一定的依赖性。
于是,我们又调整教学策略,开展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即按学习成绩差异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合作学习小组,由成绩优秀的学生担任该组“小老师”。在完成一些实践性作业时,发挥“小老师”的带头作用。同时在组内学生完成作业遇到困难时,“小老师”应热情指导。
每隔一段时间班级还开展“同学喜爱的先生”“优秀合作小组”等评比活动。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大家都觉得在分层作业的探索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自主钻研的舞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分层进行测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分层测试的最大特点就在于面向全体,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传统的考试模式一般不管学生的学习能力层次水平,实行一个标准、一个模式、一张试卷的测试模式,往往强调了评价的甄别和选拔的功能,不但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教师在出考卷的时候往往左右为难:是多出些难题好还是多出些容易的题好?试卷出难了,只能凸显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学习质量,但是对于学习能力较弱一些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挫折,他们往往要面对低分的命运,由于无法品尝学习的成功,久而久之便丧失了学习兴趣。而试卷出得容易了,对于中下层的学生来说当然好,但是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来说,却因无法发挥自己的潜能倍感压抑,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而分层测试则淡化了以往评价中考试成绩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为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发展创造了相对平等公正的机会和条件。它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积极学习、乐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提高了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更具有指导意义,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的特点,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分层是手段,递进才是目的。透过分层测试的动态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确定奋斗的目标,学习成绩达到递进之目的。
总之,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不是流水线上出来的机器,要承认和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了解学生,不断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地思考怎样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进行脑力劳动,那么我们的教学活动就是成功的,就是快乐的,就是双赢的!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2.
编辑 李建军
关键词:分层要求;学习兴趣;自信心;自我发展
学生是一个复杂的多元体,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存在差异,反映了学生的学习处于不同的起点,也反映了他们各自发展的不同特点。也就是说,现在校园内学生的差异很大,知识水平悬殊及智力水平极不平衡。一些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识记得快,记忆保持得长久而牢固;而另一些学生的脑力劳动就完全不同: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得不久而且不牢固。对某些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部分学生来说,“三分”可能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美国学者卡罗尔提出“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一、分层看待所有学生,教育和保护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让学生在失败中收获“成就感”,是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守护这点火花。周密地考虑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应做些什么,给所有的学生布置合适的作业,使他们能在作业中获得发展。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问题。
例如:数学课上,在解答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将所教的班的学生分成几个组。第一组是学习最好的学生,他们无需任何帮助就能很容易地解出题目;其中还有一两个学生能够即席口头解答。不需要做书面作业:教师刚刚读完条件,学生就举手要求回答。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来说,除了课标规定的题目外,教师还要挑选一些超出课标要求的习题:应当给这些学生的智慧以力所能及的但并不轻松的、需要不断动脑的工作;有时候,需要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习题,使他不能独立地解答出来,教师给予的帮助只能是稍加指点和提示。
第二组是一些勤奋努力的学生,他们能很好地完成作业,适合进行一定程度的紧张的脑力劳动、探求和克服困难。教师常说,这一部分学生是通过“付出劳动”和“用功学习”而取胜的,他们能顺利地学习,是因为他们勤奋用功和坚持不懈。
第三组学生能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完成中等难度的习题,但是对复杂的习题则有时解答不出。在他们做作业的过程中,对这些学生的帮助要使用高超的教育技巧。
第四组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他們在一节课上所能完成的作业,要比第二组、第三组学生所做的少一半到三分之二。但是教师无论如何都不能催促他们。
第五组是个别的学生,他们完全没有能力应付中等难度的习题。教师要为他们专门挑选一些题目,始终使他们在一节课上有所进步,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
二、分层布置作业,让学生吃得饱、吃得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007年3月,我们学校承接了“分层探索实验研究”课题,当时我就很不理解,心想在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难度较大啊!每节课有大量的教学内容要按计划完成,稍微照顾学得慢的学生,教学进度就跟不上,而且每个班有四十多个人,每个孩子的情况各不相同,一节课要照顾所有的人,满足每个孩子的不同需求,很不现实啊!
随着实验研究的深入,我渐渐改变了这一观点。作业分层让我尝到了“甜头”。
对于分层作业我们数学组的有效做法是:除了每次作业有设计上的分层,还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水平把他们分为二层或者三层。对A层学生布置的作业旨在培养能力,因此以能力题和拓展题为主;对C层学生布置的题目是以基础题为主;而对B层学生布置的作业则是以上两者相结合。批改时B层尽量面批,重点关注C层学生。例如,在教完“计算长方形周长”时,A层学生在练习时要能灵活运用“(长+宽)×2”这种求周长的方法;B层学生要掌握“长×2+宽×2”这种计算方法;C层学生只要会用“长+长+宽+宽”这种计算周长的方法就行。
刚开始尝试分层作业,也走了不少弯路。C层学生的作业仍然有人不做或漏做,无论作业多与少,对他们来说都无所谓,他们的心思不在学习上。A层学生的作业刚开始可以看出很认真,到最后有点敷衍了事,虽然看上去做了很多拓展题,但不知道效果如何。他们没有认真去做,如果以研究的态度学习,肯定又是另一番景象。而且我们还发现由于对B、C层学生常实行面批,一些学生养成了一定的依赖性。
于是,我们又调整教学策略,开展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即按学习成绩差异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合作学习小组,由成绩优秀的学生担任该组“小老师”。在完成一些实践性作业时,发挥“小老师”的带头作用。同时在组内学生完成作业遇到困难时,“小老师”应热情指导。
每隔一段时间班级还开展“同学喜爱的先生”“优秀合作小组”等评比活动。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大家都觉得在分层作业的探索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自主钻研的舞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分层进行测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分层测试的最大特点就在于面向全体,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传统的考试模式一般不管学生的学习能力层次水平,实行一个标准、一个模式、一张试卷的测试模式,往往强调了评价的甄别和选拔的功能,不但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教师在出考卷的时候往往左右为难:是多出些难题好还是多出些容易的题好?试卷出难了,只能凸显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学习质量,但是对于学习能力较弱一些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挫折,他们往往要面对低分的命运,由于无法品尝学习的成功,久而久之便丧失了学习兴趣。而试卷出得容易了,对于中下层的学生来说当然好,但是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来说,却因无法发挥自己的潜能倍感压抑,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而分层测试则淡化了以往评价中考试成绩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为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发展创造了相对平等公正的机会和条件。它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积极学习、乐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提高了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更具有指导意义,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的特点,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分层是手段,递进才是目的。透过分层测试的动态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确定奋斗的目标,学习成绩达到递进之目的。
总之,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不是流水线上出来的机器,要承认和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了解学生,不断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地思考怎样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进行脑力劳动,那么我们的教学活动就是成功的,就是快乐的,就是双赢的!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2.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