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转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目前在数学课堂上,很少见到教师一味进行灌输的教学,较为普遍的是,由教师简单浅显的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教师预先设置的圈内。学生只能用教师提供的方法,按教师指的方向往前走。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得到发挥。怎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呢?
一、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罗杰斯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此,教师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安全、自由,无压抑的状态中学习,学生才敢于设疑,学习才能成为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师让学生尝试用小棒摆“11”(怎样摆最容易看出是11)。学生有的摆出1捆和1根,有的摆出11根单根。这时,教师先肯定学生都很能干,能用小棒正确摆出比10还大的数,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然后引导观察这两种摆法,那一种比较容易看出是11根?此时学生心理轻松,思维活跃,观察认真,发言积极。
教师不刻意追求思维的一致性,尊重思维的差异性,重视学生为解决问题而产生的一切想法和一切尝试。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鼓励性评价,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由被动变为了主动。
二、引发学生的认知失衡,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欲望
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不断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研究表明,任何一个新知识的有意义习得必须在学习主体积极思维的参与下,经历认知结构的调整和重组,才能把新知同化,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因此,教学中应不断制造认知失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先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算出它们的面积。再出示几个梯形,也让学生算出它们的面积。学生感到困惑时,教师抓住时机,让学生自主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又如,教学“商不变性质”,先让学生任意报出几个除法算式,如20÷4=5,48÷6=8,18÷3=6。此时,教师质疑:一般情况下,除数和被除数变了,商也变,有没有除数和被除数变了,商却不变的情况呢?能举例说说吗?
教师在学习活动中有意制造矛盾,让学生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冲突产生认知失衡,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形成了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提供动手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外显的动作能有效驱动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并从中感悟、理解新的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获得学习数学的活动经验。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让每个学生课前准备几组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纸片(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各一组),一张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纸片和一把剪刀。课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折、剪、拼等操作活动,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有的说:“我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邊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底乘高除以2。”有的说:“我把长方形纸片沿着一条对角线剪开,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底乘高除以2。”教师质疑:是否存在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三角形呢?你准备怎样证明?学生积极思考,在交流、补充、提炼中得出“任意三角形的面积都等于三角形的底乘高除以2”。
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中不仅获得了数学基础知识,感受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学到了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四、给予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时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独立思考,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学生思考需要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总结等思维活动,因而有助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思维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经历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如教学“5的乘法口诀”,由于学生在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编写口诀的能力。因此,在复习“4的乘法口诀”之后,先让学生自主编写“5的乘法口诀”,编好口诀后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评价哪些同学编得好。这样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成功,增强自信。又如,教学“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教师问,怎样计算15-9呢?接着提出,下面请独立思考怎样进行计算,也可用学具摆一摆。学生通过操作、分析、思考得出9+6=15,15-9=6(想加法算减法);15-10=5,5+1=6(减十加补);5-5=0,10-4=6(连减);10-9=1,5+1=6(破十法)。这时教师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哪种方法好?为什么?通过交流,有的同学喜欢用“破十法”,有的同学喜欢用“想加算减法”,有的同学喜欢用“减十加补法”。这样不仅使学生明确了算理,掌握了正确的计算方法,而且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了自信心。
总之,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我们应该把学生放在首位,创设有利于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把外部操作活动与内部的数学思维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探索、观察分析、交流讨论,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一、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罗杰斯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此,教师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安全、自由,无压抑的状态中学习,学生才敢于设疑,学习才能成为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师让学生尝试用小棒摆“11”(怎样摆最容易看出是11)。学生有的摆出1捆和1根,有的摆出11根单根。这时,教师先肯定学生都很能干,能用小棒正确摆出比10还大的数,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然后引导观察这两种摆法,那一种比较容易看出是11根?此时学生心理轻松,思维活跃,观察认真,发言积极。
教师不刻意追求思维的一致性,尊重思维的差异性,重视学生为解决问题而产生的一切想法和一切尝试。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鼓励性评价,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由被动变为了主动。
二、引发学生的认知失衡,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欲望
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不断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研究表明,任何一个新知识的有意义习得必须在学习主体积极思维的参与下,经历认知结构的调整和重组,才能把新知同化,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因此,教学中应不断制造认知失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先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算出它们的面积。再出示几个梯形,也让学生算出它们的面积。学生感到困惑时,教师抓住时机,让学生自主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又如,教学“商不变性质”,先让学生任意报出几个除法算式,如20÷4=5,48÷6=8,18÷3=6。此时,教师质疑:一般情况下,除数和被除数变了,商也变,有没有除数和被除数变了,商却不变的情况呢?能举例说说吗?
教师在学习活动中有意制造矛盾,让学生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冲突产生认知失衡,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形成了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提供动手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外显的动作能有效驱动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并从中感悟、理解新的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获得学习数学的活动经验。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让每个学生课前准备几组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纸片(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各一组),一张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纸片和一把剪刀。课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折、剪、拼等操作活动,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有的说:“我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邊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底乘高除以2。”有的说:“我把长方形纸片沿着一条对角线剪开,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底乘高除以2。”教师质疑:是否存在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三角形呢?你准备怎样证明?学生积极思考,在交流、补充、提炼中得出“任意三角形的面积都等于三角形的底乘高除以2”。
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中不仅获得了数学基础知识,感受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学到了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四、给予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时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独立思考,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学生思考需要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总结等思维活动,因而有助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思维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经历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如教学“5的乘法口诀”,由于学生在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编写口诀的能力。因此,在复习“4的乘法口诀”之后,先让学生自主编写“5的乘法口诀”,编好口诀后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评价哪些同学编得好。这样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成功,增强自信。又如,教学“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教师问,怎样计算15-9呢?接着提出,下面请独立思考怎样进行计算,也可用学具摆一摆。学生通过操作、分析、思考得出9+6=15,15-9=6(想加法算减法);15-10=5,5+1=6(减十加补);5-5=0,10-4=6(连减);10-9=1,5+1=6(破十法)。这时教师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哪种方法好?为什么?通过交流,有的同学喜欢用“破十法”,有的同学喜欢用“想加算减法”,有的同学喜欢用“减十加补法”。这样不仅使学生明确了算理,掌握了正确的计算方法,而且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了自信心。
总之,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我们应该把学生放在首位,创设有利于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把外部操作活动与内部的数学思维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探索、观察分析、交流讨论,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