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五年制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五年制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加强校企合作,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育内容、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改革评价模式,才能彰显五年制高职的办学特色。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所构建的特定的,由培养目标、教学目标、能力与素质结构、教学装备、教学过程、评估与反馈等诸因素组成的一个教育系统工程。要构建完备的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解决好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定位问题。
从教育目标来看,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社会培养熟练的初、中级专门人才,而五年制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仅是一线岗位的操作人员,也可以是一线岗位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智能型操作人员,培养的是职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在理论教学方面,五年制高职与中职教育有层次的区别,前者为高等教育层次,后者为中等教育层次;在实践教学方面,如果说中职主要让学生掌握经验技能,那么,五年制高职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操作,而且要求学生掌握策略技能,在会做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发展和创新。同时,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综合性大学也有着明显不同的侧重点和要求,五年制高职教育按照五年一贯的要求,统筹安排各类课程,使学生能较早地接触到专业知识与技能,体现出“重应用、重技术、重现场”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突出人才类型的特定性、实践性、多样性。总之,五年制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才培养形式,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此目标也决定了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之路。
多年来,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职业学校办学规律,推进模式改革、深化机制创新,秉承“学校有特色才有生命、教师有特技才有权威、学生有特长才有出路”的办学理念,通过有效实施校企合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力服务经济社会,以机电类专业为龙头,探索出了一条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之路。
一、培育建设重点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学校把产业需求置于专业规划的首要位置,在专业建设中坚持“专业开发—瞄准产业;专业建设—紧贴产业;专业拓展—跟踪产业;专业服务—适应产业”的指导思想,高起点规划专业。学校建立了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活动,专题研究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学校还建立了专业的专项调研制度,拨出专门经费,每年用于各系部的专业调研。
在充分调研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学校根据《无锡市“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的“要按照建设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的总体要求,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等五大高新技术产业,加快融入世界高新产业价值链和分工链。”要求,按照“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协调发展”原则,确定了三大专业群。一是根据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飞跃发展,确立了以数控技术为龙头的机电专业群;二是凭借无锡地区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延伸,确立了以机电一体化为龙头的自动化专业群;三是结合本地区世界500强电子信息企业海力士半导体、尚德太阳能的强势需求和无锡国家级软件外包基地及动漫基地的需要,确立了以电子、软件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专业群。
通过精心谋划建设,我校数控技术专业成为国家级示范专业,数控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软件技术成为江苏省五制高职示范专业。同时,我校作为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数控分会理事长单位和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类专业协作委员会理事长单位,为推进全国、全省职教专业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注重职业能力培养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我校按照职业能力目标化、工作任务课程化、课程开发多元化的思路,建立了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的长效机制。按照基础课程“综合化”、实践训练“现场化”、技能鉴定“标准化”、毕业实习“实战化”的原则,通过对真实岗位(群)的分析,确定相应的技能或能力模块,设置对应的训练课程或项目,形成了以综合实践能力为主线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我校目前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与训练项目”、“选修课程”和“毕业实践课程”四大部分组成。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发展目标相互结合、相互协调,包括政治、体育、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专业核心课程与训练项目是某一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学生必修的课程,主要由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含技能课程)两部分组成,其教学内容是从事该专业(或专业方向)工作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选修课程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拓展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科学精神、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需要的课程,分校级开设的公共任选课和系级开设的专业限选课;毕业实践课程是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拓展学生职业知识,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树立学生正确职业态度。
在课程管理上,学校切实加强专业课程标准建设,积极组织专业骨干教师,深入研究专业课程所涉及的职业岗位和对应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的规范要求,参照相应职业资格标准,开展课程标准的修订和论证工作,不断完善专业课程标准。根据各类课标的要求,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高职教材,积极开发符合我校实际的校本教材,加大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实训教材的力度,加快立体化教材建设的步伐,充分利用各级各类的精品、优质教材资源,在开发纸质教材的同时,积极开发包括课件、教学素材库、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在内的立体化教材。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校以优秀(精品)课程创建为载体,把优秀课程建设与课程标准修订、校本教材编写、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紧紧结合起来,建设了一批优质的层次递进的专业核心课程。目前已形成联合学院精品课程1门,市级精品课程4门、市级优秀课程4门和校级优秀(精品)课程35门,2006年以来专业教师主编与参编出版的教材80本,在全省同类学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三、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打造特技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基本保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学历教育与能力提升并行、师德教育与业务提高并进、专职与兼职并举的方针,积极创新优秀人才成长和施展才华的师资管理运行机制,努力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生机与活力、能够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实施全体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借鉴学分制的模式,完善了校内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方案,每位教师按三年的目标制订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及每年的目标,每年底对教师从德育能力、专业教学能力、技能能力等方面进行绩效考核,并建立学分,用规划的办法引导教师个人的自我成长。鼓励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引导教师参与部省级教科研项目。
——实施骨干教师培养与考核工程。加大名教师培养培训的力度,每年安排教师出国培训、研讨和学术交流,主持或参与教改课题,使他们迅速成长为教学的骨干。如今年暑期投入80万元派遣20名专业教师赴新加坡培训。开展专业带头人、名教师、教学能手、教学新秀的评比及年度目标考核活动,通过评比及考核激励教师成长。
——实施专业教师“双师能力”提升工程。通过参加国内外技术培训、下企业顶岗实践、承接企业工程项目或交流项目、参与企业的技术工作,参与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等措施,使专业教师及时掌握行业技术发展方向,全面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机电专业教师与企业合作新获2项专利,5项获创新成果奖。
——实施能工巧匠引进工程。学校通过争取政策等措施,逐年引进企业的能工巧匠等特殊人才,从企业聘请有五年以上,具有工程师职称的设计、制造、管理、检测、设备改造维护等企业专家或能工巧匠,改善校内教师队伍“双师”结构,将优秀的技术人员请进校园,使教学始终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74名中,学历达标率100%,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含在读)的教师134名,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共59名,占21.5%,其中,副教授25名;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占专任专业教师的86.5%。学校现有全国职教名师1人,江苏省十佳师德模范1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技师1人,江苏省技术能手1人,无锡市名教师2人、市区级及以上学科带头人5人、省专业带头人4人,市级教学能手7人,无锡市技术能手5人,为学校的教学改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创新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以学生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工学六融合”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的改革。学校牢固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育人为主针、实践为主线的课程改革理念,针对专业特色、课程特点、学生特征等差异性变化,从实际、实用和实效出发,大力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场景教学、仿真教学等“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
——形成“立体多元”的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的课程质量保证体系,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加强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把“立体多元”的评价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由于学校办学定位准确、教学改革创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取得了可喜的办学成绩:多年来,学生100%取得中级职业资格,78%获得高级职业资格,双证书获取率达95%。毕业生以良好的职业素养,过硬的职业技能,协议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高技术岗位、高薪就业岗位比例80%以上,毕业生供不应求。近五年,我校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共获17金7银2铜;今年获5金1银1铜的佳绩。
五、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和对外培训,打造学校创新特色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努力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目前,有150家企业参加了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其中57家企业成为我校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我校学生实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与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学校先后和一汽锡柴、中国移动、北京发那科、尚德太阳能、苏州宝玛等多家著名大型企业合作,通过“订单式”培养、“冠名制”教育、“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互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等多种形式,夯实“校企一体”办学平台,取得良好的成效。
学校各专业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对企业员工开展数控加工、自动控制、CAD/CAM、企业管理等内容的培训。与无锡华卫德朗电子设备有限公司、无锡桑达国联电源有限公司合作进行产品加工项目开发、科研攻关等,现都已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与亚龙、天煌、发那科等公司在产品宣传、设备展销、招商引资等方面开展合作,使学校的窗口效应产生经济效益。
2010年在江苏省教育厅职教处主导下,北京发那科公司与我校共同牵头,联合了江苏地区数控设备制造、应用、维护企业和职业院校等70多家,于2010年11月共同组成了“政企校”三位一体的江苏·发那科数控职业教育集团。
今年3月与苏州市宝玛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正式签约成立苏州宝玛数控国际班,宝玛集团在学校建立宝玛数控实训室无偿提供数控线切割机床、数控成型机、数控雕铣机和数控穿孔机等6套设备,价值70万元。同时,组建宝玛数控班,校企共同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培养能操作,会安装、调试与维护,可以到国内外进行服务的紧缺人才。
作为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地、江苏省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全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多年来,我校共培训职教师资和企业员工2590人,年均863人,充分发挥了基地的辐射示范作用。
总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是五年制高职校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只有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育内容、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改革评价模式,才能彰显五年制高职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马能和.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及实证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48-49.
[2]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厅[2010]9号).
作者简介:徐岳清(1973—),女,硕士,讲师,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务处主任,研究方向:教学与教学管理。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所构建的特定的,由培养目标、教学目标、能力与素质结构、教学装备、教学过程、评估与反馈等诸因素组成的一个教育系统工程。要构建完备的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解决好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定位问题。
从教育目标来看,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社会培养熟练的初、中级专门人才,而五年制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仅是一线岗位的操作人员,也可以是一线岗位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智能型操作人员,培养的是职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在理论教学方面,五年制高职与中职教育有层次的区别,前者为高等教育层次,后者为中等教育层次;在实践教学方面,如果说中职主要让学生掌握经验技能,那么,五年制高职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操作,而且要求学生掌握策略技能,在会做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发展和创新。同时,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综合性大学也有着明显不同的侧重点和要求,五年制高职教育按照五年一贯的要求,统筹安排各类课程,使学生能较早地接触到专业知识与技能,体现出“重应用、重技术、重现场”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突出人才类型的特定性、实践性、多样性。总之,五年制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才培养形式,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此目标也决定了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之路。
多年来,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职业学校办学规律,推进模式改革、深化机制创新,秉承“学校有特色才有生命、教师有特技才有权威、学生有特长才有出路”的办学理念,通过有效实施校企合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力服务经济社会,以机电类专业为龙头,探索出了一条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之路。
一、培育建设重点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学校把产业需求置于专业规划的首要位置,在专业建设中坚持“专业开发—瞄准产业;专业建设—紧贴产业;专业拓展—跟踪产业;专业服务—适应产业”的指导思想,高起点规划专业。学校建立了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活动,专题研究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学校还建立了专业的专项调研制度,拨出专门经费,每年用于各系部的专业调研。
在充分调研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学校根据《无锡市“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的“要按照建设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的总体要求,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等五大高新技术产业,加快融入世界高新产业价值链和分工链。”要求,按照“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协调发展”原则,确定了三大专业群。一是根据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飞跃发展,确立了以数控技术为龙头的机电专业群;二是凭借无锡地区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延伸,确立了以机电一体化为龙头的自动化专业群;三是结合本地区世界500强电子信息企业海力士半导体、尚德太阳能的强势需求和无锡国家级软件外包基地及动漫基地的需要,确立了以电子、软件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专业群。
通过精心谋划建设,我校数控技术专业成为国家级示范专业,数控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软件技术成为江苏省五制高职示范专业。同时,我校作为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数控分会理事长单位和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类专业协作委员会理事长单位,为推进全国、全省职教专业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注重职业能力培养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我校按照职业能力目标化、工作任务课程化、课程开发多元化的思路,建立了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的长效机制。按照基础课程“综合化”、实践训练“现场化”、技能鉴定“标准化”、毕业实习“实战化”的原则,通过对真实岗位(群)的分析,确定相应的技能或能力模块,设置对应的训练课程或项目,形成了以综合实践能力为主线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我校目前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与训练项目”、“选修课程”和“毕业实践课程”四大部分组成。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发展目标相互结合、相互协调,包括政治、体育、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专业核心课程与训练项目是某一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学生必修的课程,主要由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含技能课程)两部分组成,其教学内容是从事该专业(或专业方向)工作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选修课程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拓展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科学精神、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需要的课程,分校级开设的公共任选课和系级开设的专业限选课;毕业实践课程是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拓展学生职业知识,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树立学生正确职业态度。
在课程管理上,学校切实加强专业课程标准建设,积极组织专业骨干教师,深入研究专业课程所涉及的职业岗位和对应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的规范要求,参照相应职业资格标准,开展课程标准的修订和论证工作,不断完善专业课程标准。根据各类课标的要求,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高职教材,积极开发符合我校实际的校本教材,加大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实训教材的力度,加快立体化教材建设的步伐,充分利用各级各类的精品、优质教材资源,在开发纸质教材的同时,积极开发包括课件、教学素材库、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在内的立体化教材。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校以优秀(精品)课程创建为载体,把优秀课程建设与课程标准修订、校本教材编写、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紧紧结合起来,建设了一批优质的层次递进的专业核心课程。目前已形成联合学院精品课程1门,市级精品课程4门、市级优秀课程4门和校级优秀(精品)课程35门,2006年以来专业教师主编与参编出版的教材80本,在全省同类学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三、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打造特技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基本保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学历教育与能力提升并行、师德教育与业务提高并进、专职与兼职并举的方针,积极创新优秀人才成长和施展才华的师资管理运行机制,努力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生机与活力、能够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实施全体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借鉴学分制的模式,完善了校内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方案,每位教师按三年的目标制订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及每年的目标,每年底对教师从德育能力、专业教学能力、技能能力等方面进行绩效考核,并建立学分,用规划的办法引导教师个人的自我成长。鼓励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引导教师参与部省级教科研项目。
——实施骨干教师培养与考核工程。加大名教师培养培训的力度,每年安排教师出国培训、研讨和学术交流,主持或参与教改课题,使他们迅速成长为教学的骨干。如今年暑期投入80万元派遣20名专业教师赴新加坡培训。开展专业带头人、名教师、教学能手、教学新秀的评比及年度目标考核活动,通过评比及考核激励教师成长。
——实施专业教师“双师能力”提升工程。通过参加国内外技术培训、下企业顶岗实践、承接企业工程项目或交流项目、参与企业的技术工作,参与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等措施,使专业教师及时掌握行业技术发展方向,全面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机电专业教师与企业合作新获2项专利,5项获创新成果奖。
——实施能工巧匠引进工程。学校通过争取政策等措施,逐年引进企业的能工巧匠等特殊人才,从企业聘请有五年以上,具有工程师职称的设计、制造、管理、检测、设备改造维护等企业专家或能工巧匠,改善校内教师队伍“双师”结构,将优秀的技术人员请进校园,使教学始终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74名中,学历达标率100%,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含在读)的教师134名,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共59名,占21.5%,其中,副教授25名;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占专任专业教师的86.5%。学校现有全国职教名师1人,江苏省十佳师德模范1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技师1人,江苏省技术能手1人,无锡市名教师2人、市区级及以上学科带头人5人、省专业带头人4人,市级教学能手7人,无锡市技术能手5人,为学校的教学改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创新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以学生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工学六融合”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的改革。学校牢固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育人为主针、实践为主线的课程改革理念,针对专业特色、课程特点、学生特征等差异性变化,从实际、实用和实效出发,大力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场景教学、仿真教学等“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
——形成“立体多元”的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的课程质量保证体系,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加强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把“立体多元”的评价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由于学校办学定位准确、教学改革创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取得了可喜的办学成绩:多年来,学生100%取得中级职业资格,78%获得高级职业资格,双证书获取率达95%。毕业生以良好的职业素养,过硬的职业技能,协议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高技术岗位、高薪就业岗位比例80%以上,毕业生供不应求。近五年,我校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共获17金7银2铜;今年获5金1银1铜的佳绩。
五、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和对外培训,打造学校创新特色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努力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目前,有150家企业参加了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其中57家企业成为我校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我校学生实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与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学校先后和一汽锡柴、中国移动、北京发那科、尚德太阳能、苏州宝玛等多家著名大型企业合作,通过“订单式”培养、“冠名制”教育、“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互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等多种形式,夯实“校企一体”办学平台,取得良好的成效。
学校各专业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对企业员工开展数控加工、自动控制、CAD/CAM、企业管理等内容的培训。与无锡华卫德朗电子设备有限公司、无锡桑达国联电源有限公司合作进行产品加工项目开发、科研攻关等,现都已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与亚龙、天煌、发那科等公司在产品宣传、设备展销、招商引资等方面开展合作,使学校的窗口效应产生经济效益。
2010年在江苏省教育厅职教处主导下,北京发那科公司与我校共同牵头,联合了江苏地区数控设备制造、应用、维护企业和职业院校等70多家,于2010年11月共同组成了“政企校”三位一体的江苏·发那科数控职业教育集团。
今年3月与苏州市宝玛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正式签约成立苏州宝玛数控国际班,宝玛集团在学校建立宝玛数控实训室无偿提供数控线切割机床、数控成型机、数控雕铣机和数控穿孔机等6套设备,价值70万元。同时,组建宝玛数控班,校企共同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培养能操作,会安装、调试与维护,可以到国内外进行服务的紧缺人才。
作为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地、江苏省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全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多年来,我校共培训职教师资和企业员工2590人,年均863人,充分发挥了基地的辐射示范作用。
总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是五年制高职校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只有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育内容、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改革评价模式,才能彰显五年制高职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马能和.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及实证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48-49.
[2]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厅[2010]9号).
作者简介:徐岳清(1973—),女,硕士,讲师,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务处主任,研究方向:教学与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