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前】
城市交通拥堵是国际性难题,也是当前中国大中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面临的共同课题。深圳经过多年发展,目前除少数新拓展区外,全市路网格局基本定型,路网规模基本稳定。但是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和土地开发强度不断提高,交通出行需求迅猛增长。交通供需矛盾不断激化,交通拥堵范围不断扩大,现有路网的交通承载力已经逼近极限。
深圳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到2015年,本市生产总值超过1.5万亿元,接近新加坡的总量水平。这意味着未来5年除原特区外,单位用地GDP产出要提高到现状的5.5倍,也意味着深圳未来的城市发展必须走复合开发、集约高效的道路,只有大运量、快速化、集约型的交通方式,才能适应高强度城市开发产生的交通需求,而集约型、大容量交通方式支撑尚未形成。如何依托轨道交通,整合公交各种方式,实现轨道和常规公交一体化服务,方便市民出行,是深圳面临的紧迫问题。
在对城市与交通之间角色如何定位的思考与摸索中,深圳借鉴世界上发达都市的做法,选择公交都市这一模式,以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理念定位深圳未来的城市发展。公交都市成为新时期深圳发展的必然选择。
建设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公交都市”,这是交通运输部和深圳市政府一致的态度。深圳将以新加坡、香港等国际先进城市为标杆,确立和固化“以公共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战略导向,加快转变交通发展方式,综合运用“交通供给、交通需求和交通引领”三大策略,实施“九大工程”,全面提升公共交通的“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服务—应急”的体系能力,力争10年时间,基本建成国际水准的“公交都市”,使都市公交体系成为值得所有市民信赖的出行选择。
为此,2010年11月11日,交通运输部与深圳市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决定部、市共建国家首个“公交都市”示范城市。
为加快推进深圳市建设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各项工作,日前,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向国家交通运输部上报了《深圳市打造国际水准的公交都市五年实施方案》。
目标明确 要求较高
方案明确,至“十二五”期末,深圳将基本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网络、出租车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一体化都市公交体系,公共交通成为城市交通出行的主导方式。
方案提出:坚持以质取胜,追求交通结构的最优化,实现交通效益的最大化;坚持以人为本,更好地满足市民的交通需求,为百姓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交通公共服务产品;坚持内涵发展,追求集约高效,体现国际化水准、现代化品质、一体化特征;坚持低碳理念,追求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能,形成可持续城市交通发展模式。
九大工程架构“公交都市”体系
公交提速工程
该工程包含四个方面主要工作。
一是实施主要客流走廊公交快速化改造。十二五期间实施深南通道、笋岗通道等主要客流走廊的公交快速化改造(含路中式符合通道),打通网络瓶颈,提升中心城区和关键路段的公交运行速度,实现由线及面的辐射效应。
二是拓展公交专用道网络。加快公交专用道建设,研究出台公交专用道设置规范,推进在新建和改造道路上公交专用道的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完成、同步验收。为公共交通提供多种类型的优先通行空间。
三是试点建设交叉口公交优先信号系统。对公交客流量较大且有条件的主干道禁行公交优先信号配置,减少公交车辆在交叉口的延误,提高准点率。
四是加强公共交通专用道使用的监督管理。依法严格管理公交专用道,加大对违章进入公交专用道的其它车辆的监控和处罚力度,解决“专用道不专用”问题。
五是研究设置高载客率车专用道(HOV车道)。
多元化网络工程
一是继续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扩展轨道交通网络。其中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建设确保于2011年6月30日前投入运营;轨道三期工程7、9、11号线建设于2015年前建成约300公里轨道交通网络;加快对主要城市发展轴线和新开发区域的轨道覆盖,支撑特区一体化,引导城市合理布局,促进新城发展,启动轨道三期工程6、8、10号线前期研究。
二是发展中运量快速公交。启动中运量公共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作为轨道交通的延伸和补充,提供介于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间的服务水平,解决大客流通道上的公交需求。
三是继续优化三层次公交网络。加快“快-干-支”公交网布设,形成“三个层次、三级线网、三种颜色”的一体化地面公交网络体系,不断提高服务档次。逐步优化调整公交线网功能,,中远期逐步推进地面公交职能向短驳运送转移,为轨道系统接驳服务。
四是增加和优化常规公交运力供给。重点加强原特区外公交服务能力建设,确保新发展区域公交服务的同步配套。优化公交运力配置。在人口密集的重点区域和深南大道等主要通道,增加快线巴士、高峰专线公交,缓解主要客流通道运力供给紧张的矛盾。
五是实施商务快巴服务计划。未来5年,在主要居住区、城市核心商业区或中央商务区间开行直达商务快巴,提供舒适、快捷,能够替代小汽车的直达商务巴士服务。
六是加强社区公交服务。引入支线小公交,2015年前基本建成服务全市主要社区的公交微循环系统。
七是发展通勤班车。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开行通勤班车,允许通勤班车在高峰时段使用公交专用车道。在条件允许路段,规划设置通勤班车的临时停靠点。
八是提供特殊公交服务。逐步在公交场站和车辆上设置无障碍设施或专用设备,不断提高公交、出租车及通往主要地铁站、出租车和公交停靠站的人行道无障碍化水平。
枢纽支撑工程
该工程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是加强枢纽场站支撑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建成深圳北站等综合交通枢纽,推动对外客运交通与城市公共交通的衔接换乘;建成福田口岸等公交换乘枢纽,并在热点地区规划建设公交换乘枢纽。
二是研究实施大型建筑的公交场站设施配建制度,在大型公共建筑、活动中心、商业办公建筑、大型居住区中配套建设一批公交场站。尽快扭转场站供应不足,配套滞后的局面。
三是实施公交“四站”工程(站亭、站牌、站架、站台)。进一步加强公交停靠站的建设、管理、养护,2015年前建设约1000个标准公交停靠站。健全公交停靠站的建管维护机制,制订公交中途停靠站管理、考核办法,建立公交中途停靠站的管理数据库,实行编码管理。对全市主要的客流集散点进行梳理,在条件允许的道路原则上设置深港湾公交停靠站,客流大的站点实行单点单线、分站停靠,进一步提升公交站点的停靠能力。
智能公交工程
该工程由六个部分组成。
一是建设集成智能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实现公交网络智能调度和全程实时监控;建设轨道交通线网控制中心(NOCC)系统,支撑轨道交通网络运营、多元化主体格局下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管理。
二是建设公共交通动态评估和决策支持平台。提高对公交客流、营运数据等海量信息的挖掘、分析能力,为科学有效地进行公交网络规划方案评估、公交政策和改善措施实施效果模拟、运营组织与管理、公交运能投放及公交均衡合理化调度提供技术支撑平台。
三是建立公共交通网络运营监管和应急指挥平台,提升政府的监管能力、信息服务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
四是加快深圳通平台建设。拓展深圳通的使用范围、增加服务网点、提升深圳通卡发卡量和刷卡率;推进深圳通卡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的互联互通;创新深圳通卡样式,深入挖掘深圳通卡的数据采集、分析功能,使其成为多功能的电子支付平台和公交客流采集的重要媒介。
五是建立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在火车站、机场等建设行人出行信息发布屏示范项目,在重要片区建立停车诱导系统,在公交走廊建设电子站牌示范项目,以及建设互动信息发布系统和整合出租车GPS平台,建立全市统一的出租车电召平台和统一服务热线。
六是建设重点区域公交视频监控系统。
慢行交通工程
该工程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是构建系统、连续、舒适的步行交通网络,打造以人为本的行人空间。完善轨道及公交站点周边各类步行交通设施,提高站点可达性;在重点片区建设步行连廊。
二是推进自行车道网络建设,改善自行车通行条件。
三是结合轨道二期的建设,在轨道交通换乘点和大型公交场站布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点。
服务整合工程
该工程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是建设公交一体化无缝换乘节点。先期建设项目要为后续项目预留建设换乘枢纽的空间。与轨道交通站配套的公交车、出租车、非机动车停放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征地、同步施工、同步建成。至2015年,建成36处轨道交通“零换乘”(换乘距离在50米以内)接驳场站。
二是强化轨道和常规公交运营一体化。整合轨道交通和接驳公交吸纳路的运营计划和时刻表,提高接驳公交网的直达性和发车频率,将80%以上公交线路的工作日早晚高峰发车间隔缩短至6分钟以内,减少乘客换乘和等候时间。
三是建立一体化的公交票价政策。研究完善公交票价与公众收入挂钩的定价政策,按照“实质无增长”原则建立既符合公众消费能力、又符合政府财政负担预期的动态票价机制。
低碳交通工程
该工程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是加大新能源公交车辆投入,加快配套设施建设。
二是开展可持续街道工程规划建设。进一步开展绿色道路规划建设标准研究,加快推进新区绿色道路的建设;加快技术产品的应用。
三是制定车辆更新技术标准及配套政策。研究出台促进低碳、新型环保公交车辆使用、鼓励以旧换新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健全公交车辆性能检验等技术标准和规范,实施技术准入制度,确保符合节能环保和运营安全要求。
示范引领工程
该工程包含两个方面内容。
一是启动公交都市示范区建设。加快全市一体化公交服务进程,推动特区一体化公交都市示范区建设。
二是加快建设公交社区示范区。以光明新区为试点,推进公交社区服务示范区建设。到2015年,完成20-30个公交社区建设。
需求管理工程
该工程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一是适时推出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借鉴新加坡、北京、上海等城市经验,结合轨道交通建设进程,逐步、适度调整小汽车的拥有和使用政策。研究实施包括交通拥堵收费、停车需求管理等各类需求管理措施,推动低碳出行、倡导零碳出行、鼓励减碳出行。
二是发布城市交通运行指数。建立道路交通运行态势评价指标体系,常态采集道路交通流量、车速、饱和度等数据,面向社会公众定期发布。
三是发布民生公交运行服务指数。建立民生公交运行评价指标体系,常态采集公交运行、服务、发展数据,面向社会公众定期发布。
五大机制保驾“公交都市”建设
建立公交优先的空间响应机制
加强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逐步推进“以公交走廊作为城市的发展轴,以车站作为城市的发展节点”,进行居住、商业、办公、公共设施等土地的高强度混合开发,努力使70%的人口居住和就业集聚在公交走廊两侧,实现城市精明增长,构建紧凑型城市。
完善公交行业发展机制
完善公共交通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探索实施公交服务质量为导向的兼顾规制成本和规制收入的公交服务购买模式,营造一个兼顾公益性和可经营性、适度竞争的行业发展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公交企业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
满足深圳市轨道交通进入轨道网络化运营时代(5条线178公里,3个运营主体,2.套制式标准)的要求,制订和出台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评价体系、监管办法、配套标准。
强化公交场站用地储备和落实机制
将公交设施用地作为城市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严格保证用地的规模和空间位置。“十二五”期间,基本建立起公交用地的储备机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标准,保证规划用地完全落到实处。建立公交场站用地使用跟踪管理制度,防止侵占公交用地或改变用地功能。
完善公交都市技术标准体系
编制物业配建公交设施建设标准、枢纽场站设施规划建设标准等相关标准和导则,并纳入“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为公交都市建设提供技术规范。制定相对完善的促进公交行业发展的技术标准体系,建立评估、审查、验收机制和认证制度。
建立交通影响评估机制
建立交通承载力评估机制,指导及校核城市单元的开发强度和建设规模,从交通源角度科学的引导或控制交通需求。加强公众对公交服务的参与和监督。
总之,城市公共交通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圳市建设国际水准“公交都市”,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途径,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土地集约使用的核心战略,是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深圳“公交都市”建设工程既是一个民生工程,也是一个创新工程,虽然这个工程的五年实施方案尚在申报审核阶段,但是相信这个浩大而又严谨的工程将为深圳打造“智慧型”城市作出新的贡献。对于深圳的公交都市建设,《运输经理世界》将予以持续关注。
(资料提供:《深圳市打造国际水准公交都市五年实施方案》编制单位—深圳市都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城市交通拥堵是国际性难题,也是当前中国大中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面临的共同课题。深圳经过多年发展,目前除少数新拓展区外,全市路网格局基本定型,路网规模基本稳定。但是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和土地开发强度不断提高,交通出行需求迅猛增长。交通供需矛盾不断激化,交通拥堵范围不断扩大,现有路网的交通承载力已经逼近极限。
深圳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到2015年,本市生产总值超过1.5万亿元,接近新加坡的总量水平。这意味着未来5年除原特区外,单位用地GDP产出要提高到现状的5.5倍,也意味着深圳未来的城市发展必须走复合开发、集约高效的道路,只有大运量、快速化、集约型的交通方式,才能适应高强度城市开发产生的交通需求,而集约型、大容量交通方式支撑尚未形成。如何依托轨道交通,整合公交各种方式,实现轨道和常规公交一体化服务,方便市民出行,是深圳面临的紧迫问题。
在对城市与交通之间角色如何定位的思考与摸索中,深圳借鉴世界上发达都市的做法,选择公交都市这一模式,以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理念定位深圳未来的城市发展。公交都市成为新时期深圳发展的必然选择。
建设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公交都市”,这是交通运输部和深圳市政府一致的态度。深圳将以新加坡、香港等国际先进城市为标杆,确立和固化“以公共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战略导向,加快转变交通发展方式,综合运用“交通供给、交通需求和交通引领”三大策略,实施“九大工程”,全面提升公共交通的“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服务—应急”的体系能力,力争10年时间,基本建成国际水准的“公交都市”,使都市公交体系成为值得所有市民信赖的出行选择。
为此,2010年11月11日,交通运输部与深圳市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决定部、市共建国家首个“公交都市”示范城市。
为加快推进深圳市建设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各项工作,日前,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向国家交通运输部上报了《深圳市打造国际水准的公交都市五年实施方案》。
目标明确 要求较高
方案明确,至“十二五”期末,深圳将基本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网络、出租车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一体化都市公交体系,公共交通成为城市交通出行的主导方式。
方案提出:坚持以质取胜,追求交通结构的最优化,实现交通效益的最大化;坚持以人为本,更好地满足市民的交通需求,为百姓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交通公共服务产品;坚持内涵发展,追求集约高效,体现国际化水准、现代化品质、一体化特征;坚持低碳理念,追求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能,形成可持续城市交通发展模式。
九大工程架构“公交都市”体系
公交提速工程
该工程包含四个方面主要工作。
一是实施主要客流走廊公交快速化改造。十二五期间实施深南通道、笋岗通道等主要客流走廊的公交快速化改造(含路中式符合通道),打通网络瓶颈,提升中心城区和关键路段的公交运行速度,实现由线及面的辐射效应。
二是拓展公交专用道网络。加快公交专用道建设,研究出台公交专用道设置规范,推进在新建和改造道路上公交专用道的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完成、同步验收。为公共交通提供多种类型的优先通行空间。
三是试点建设交叉口公交优先信号系统。对公交客流量较大且有条件的主干道禁行公交优先信号配置,减少公交车辆在交叉口的延误,提高准点率。
四是加强公共交通专用道使用的监督管理。依法严格管理公交专用道,加大对违章进入公交专用道的其它车辆的监控和处罚力度,解决“专用道不专用”问题。
五是研究设置高载客率车专用道(HOV车道)。
多元化网络工程
一是继续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扩展轨道交通网络。其中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建设确保于2011年6月30日前投入运营;轨道三期工程7、9、11号线建设于2015年前建成约300公里轨道交通网络;加快对主要城市发展轴线和新开发区域的轨道覆盖,支撑特区一体化,引导城市合理布局,促进新城发展,启动轨道三期工程6、8、10号线前期研究。
二是发展中运量快速公交。启动中运量公共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作为轨道交通的延伸和补充,提供介于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间的服务水平,解决大客流通道上的公交需求。
三是继续优化三层次公交网络。加快“快-干-支”公交网布设,形成“三个层次、三级线网、三种颜色”的一体化地面公交网络体系,不断提高服务档次。逐步优化调整公交线网功能,,中远期逐步推进地面公交职能向短驳运送转移,为轨道系统接驳服务。
四是增加和优化常规公交运力供给。重点加强原特区外公交服务能力建设,确保新发展区域公交服务的同步配套。优化公交运力配置。在人口密集的重点区域和深南大道等主要通道,增加快线巴士、高峰专线公交,缓解主要客流通道运力供给紧张的矛盾。
五是实施商务快巴服务计划。未来5年,在主要居住区、城市核心商业区或中央商务区间开行直达商务快巴,提供舒适、快捷,能够替代小汽车的直达商务巴士服务。
六是加强社区公交服务。引入支线小公交,2015年前基本建成服务全市主要社区的公交微循环系统。
七是发展通勤班车。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开行通勤班车,允许通勤班车在高峰时段使用公交专用车道。在条件允许路段,规划设置通勤班车的临时停靠点。
八是提供特殊公交服务。逐步在公交场站和车辆上设置无障碍设施或专用设备,不断提高公交、出租车及通往主要地铁站、出租车和公交停靠站的人行道无障碍化水平。
枢纽支撑工程
该工程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是加强枢纽场站支撑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建成深圳北站等综合交通枢纽,推动对外客运交通与城市公共交通的衔接换乘;建成福田口岸等公交换乘枢纽,并在热点地区规划建设公交换乘枢纽。
二是研究实施大型建筑的公交场站设施配建制度,在大型公共建筑、活动中心、商业办公建筑、大型居住区中配套建设一批公交场站。尽快扭转场站供应不足,配套滞后的局面。
三是实施公交“四站”工程(站亭、站牌、站架、站台)。进一步加强公交停靠站的建设、管理、养护,2015年前建设约1000个标准公交停靠站。健全公交停靠站的建管维护机制,制订公交中途停靠站管理、考核办法,建立公交中途停靠站的管理数据库,实行编码管理。对全市主要的客流集散点进行梳理,在条件允许的道路原则上设置深港湾公交停靠站,客流大的站点实行单点单线、分站停靠,进一步提升公交站点的停靠能力。
智能公交工程
该工程由六个部分组成。
一是建设集成智能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实现公交网络智能调度和全程实时监控;建设轨道交通线网控制中心(NOCC)系统,支撑轨道交通网络运营、多元化主体格局下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管理。
二是建设公共交通动态评估和决策支持平台。提高对公交客流、营运数据等海量信息的挖掘、分析能力,为科学有效地进行公交网络规划方案评估、公交政策和改善措施实施效果模拟、运营组织与管理、公交运能投放及公交均衡合理化调度提供技术支撑平台。
三是建立公共交通网络运营监管和应急指挥平台,提升政府的监管能力、信息服务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
四是加快深圳通平台建设。拓展深圳通的使用范围、增加服务网点、提升深圳通卡发卡量和刷卡率;推进深圳通卡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的互联互通;创新深圳通卡样式,深入挖掘深圳通卡的数据采集、分析功能,使其成为多功能的电子支付平台和公交客流采集的重要媒介。
五是建立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在火车站、机场等建设行人出行信息发布屏示范项目,在重要片区建立停车诱导系统,在公交走廊建设电子站牌示范项目,以及建设互动信息发布系统和整合出租车GPS平台,建立全市统一的出租车电召平台和统一服务热线。
六是建设重点区域公交视频监控系统。
慢行交通工程
该工程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是构建系统、连续、舒适的步行交通网络,打造以人为本的行人空间。完善轨道及公交站点周边各类步行交通设施,提高站点可达性;在重点片区建设步行连廊。
二是推进自行车道网络建设,改善自行车通行条件。
三是结合轨道二期的建设,在轨道交通换乘点和大型公交场站布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点。
服务整合工程
该工程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是建设公交一体化无缝换乘节点。先期建设项目要为后续项目预留建设换乘枢纽的空间。与轨道交通站配套的公交车、出租车、非机动车停放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征地、同步施工、同步建成。至2015年,建成36处轨道交通“零换乘”(换乘距离在50米以内)接驳场站。
二是强化轨道和常规公交运营一体化。整合轨道交通和接驳公交吸纳路的运营计划和时刻表,提高接驳公交网的直达性和发车频率,将80%以上公交线路的工作日早晚高峰发车间隔缩短至6分钟以内,减少乘客换乘和等候时间。
三是建立一体化的公交票价政策。研究完善公交票价与公众收入挂钩的定价政策,按照“实质无增长”原则建立既符合公众消费能力、又符合政府财政负担预期的动态票价机制。
低碳交通工程
该工程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是加大新能源公交车辆投入,加快配套设施建设。
二是开展可持续街道工程规划建设。进一步开展绿色道路规划建设标准研究,加快推进新区绿色道路的建设;加快技术产品的应用。
三是制定车辆更新技术标准及配套政策。研究出台促进低碳、新型环保公交车辆使用、鼓励以旧换新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健全公交车辆性能检验等技术标准和规范,实施技术准入制度,确保符合节能环保和运营安全要求。
示范引领工程
该工程包含两个方面内容。
一是启动公交都市示范区建设。加快全市一体化公交服务进程,推动特区一体化公交都市示范区建设。
二是加快建设公交社区示范区。以光明新区为试点,推进公交社区服务示范区建设。到2015年,完成20-30个公交社区建设。
需求管理工程
该工程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一是适时推出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借鉴新加坡、北京、上海等城市经验,结合轨道交通建设进程,逐步、适度调整小汽车的拥有和使用政策。研究实施包括交通拥堵收费、停车需求管理等各类需求管理措施,推动低碳出行、倡导零碳出行、鼓励减碳出行。
二是发布城市交通运行指数。建立道路交通运行态势评价指标体系,常态采集道路交通流量、车速、饱和度等数据,面向社会公众定期发布。
三是发布民生公交运行服务指数。建立民生公交运行评价指标体系,常态采集公交运行、服务、发展数据,面向社会公众定期发布。
五大机制保驾“公交都市”建设
建立公交优先的空间响应机制
加强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逐步推进“以公交走廊作为城市的发展轴,以车站作为城市的发展节点”,进行居住、商业、办公、公共设施等土地的高强度混合开发,努力使70%的人口居住和就业集聚在公交走廊两侧,实现城市精明增长,构建紧凑型城市。
完善公交行业发展机制
完善公共交通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探索实施公交服务质量为导向的兼顾规制成本和规制收入的公交服务购买模式,营造一个兼顾公益性和可经营性、适度竞争的行业发展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公交企业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
满足深圳市轨道交通进入轨道网络化运营时代(5条线178公里,3个运营主体,2.套制式标准)的要求,制订和出台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评价体系、监管办法、配套标准。
强化公交场站用地储备和落实机制
将公交设施用地作为城市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严格保证用地的规模和空间位置。“十二五”期间,基本建立起公交用地的储备机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标准,保证规划用地完全落到实处。建立公交场站用地使用跟踪管理制度,防止侵占公交用地或改变用地功能。
完善公交都市技术标准体系
编制物业配建公交设施建设标准、枢纽场站设施规划建设标准等相关标准和导则,并纳入“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为公交都市建设提供技术规范。制定相对完善的促进公交行业发展的技术标准体系,建立评估、审查、验收机制和认证制度。
建立交通影响评估机制
建立交通承载力评估机制,指导及校核城市单元的开发强度和建设规模,从交通源角度科学的引导或控制交通需求。加强公众对公交服务的参与和监督。
总之,城市公共交通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圳市建设国际水准“公交都市”,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途径,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土地集约使用的核心战略,是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深圳“公交都市”建设工程既是一个民生工程,也是一个创新工程,虽然这个工程的五年实施方案尚在申报审核阶段,但是相信这个浩大而又严谨的工程将为深圳打造“智慧型”城市作出新的贡献。对于深圳的公交都市建设,《运输经理世界》将予以持续关注。
(资料提供:《深圳市打造国际水准公交都市五年实施方案》编制单位—深圳市都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