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读课文“长文短教”策略初探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peng1986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部编教材;教读课;长文短教;方法指导
  2016年教育部组织编写,由温儒敏教授负责主编的部编版语文教材在很多方面都有所突破。从阅读教学来看,部编新教材构建了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较之旧教材最大的区别在于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区分,以及包括单元提示、阅读提示、注释等助学系统的建立,其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能够由教师引导学习逐渐走向自主学习,以此实现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一核心素养的目标。
  从内容编排来看,部编版新教材由内容类型区分的单线组织单元结构转变为“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的单元结构。换言之,它不仅是内容主题的编排,而且是知识体系和阅读方法的统编。课文编排按照新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来细化,将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训练落实到各个单元中。
  在这样的编排下,教师应该有单元指导方法的整体意识。在设计教读课文时,不仅要考虑“这一篇”,对课文内容进行教学,也要考虑如何通过“这一篇”的教读来指导学生开展“这一单元”的自读,即教授阅读策略和方法以指导学生进行自读。如何在教读课上实现这一目标?现以新编入七年级新教材的《植树的牧羊人》这篇教读课文为例,肖培东老师通过“长文短教”的方法,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一、关注编者意图,融入单元体系


  教材选入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有许多可以挖掘的教学内容,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让教师无法面面俱到。当遇到篇幅较长的文章时,教师就需要仔细思考:教学内容如何聚焦?教什么?怎么选择?
  抓住文本核心价值的“长文短教”成为了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教学内容的取舍是“长文短教”能否有效实现的关键。以往教师的选择多考虑“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特定角度切入和“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关键词句捕捉。教师或选取课文某个部分,或确定某个话题,以帶动课文中“某个线条”内容的品读。但不管以怎样的形式,教师大多从文本内容的角度进行选择和聚焦。
  《植树的牧羊人》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按照时间顺序,重点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如果教师将三次见面情形都详细讲解,课堂效率很低。且文章内涵丰富,可挖掘的教学内容很多,如环境描写、牧羊人性格分析、小说虚构的真实、文章主旨等。执教此类文章时常会出现课堂教学知识点零碎、课时长等教学问题。肖培东老师着重关注了部编版新教材的编者意图,以阅读方法教学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一起“扎进文字中”。
  本文所在单元和这篇课文的课前“预习”要求都提到了关于这篇文章的阅读方法:学习默读,注意圈点勾画,圈出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来理清文章思路。课后的“思考探究”里,编者再次提到:“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可见,从“单元导语”,到具体课文的“预习”,再到课后的“思考探究”,编者始终把“默读”作为训练的中心。而肖培东老师也将引导默读方法、训练默读能力作为课堂的切入点和目标。

二、巧用助读系统,搭建学习支架


  助读系统的加入和完善是部编版语文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助读系统包括了单元提示、课前的预习思考、文旁的注释、课后的阅读提示、练习等。肖培东老师根据部编版语文新教材的阅读体系,同时关注了新加入的助读系统,以阅读方法教学为切入点和主要目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课的重点:默读。
  在开始梳理课文内容前,肖老师引导学生朗读《植树的牧羊人》一课的课前预习提示,然后问同学们:“诚实地说,当初你们看书时勾画了吗?勾画的同学请举手。”遗憾的是班级里没有同学举手。“我们初中生一定要学会读书的好方法。”肖培东老师顺势进行了阅读方法的指导,又围绕课后的思考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默读,梳理文章内容。
  助读系统的利用对于教读课的长文短教有两个重要意义:首先,为教读课的长文短教提供文本核心内容的指导;其次,对于教学生如何利用教学参考资源,利用好老师搭建的课堂学习支架。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在教读课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助读系统,有利于学生在自读课中更好地梳理内容、关注重点、培养能力。

三、选取典型内容,指导阅读方法


  在文本内容的聚焦选择上,肖培东老师选择了篇幅最短但内容最集中、技法最典型的片段——“我”与牧羊人第三次见面的情景。以这一部分为例分析文本,足以起到示范作用。
  (一)自由默读,勾画词句
  肖老师首先让学生自己默读:默读“我”与牧羊人第三次见面的部分,同时进行圈点勾画。默读完后让学生分享所勾画的语句并说明原因。肖老师在课前并没有告诉学生需要勾画的具体内容,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进行勾画,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自由勾画”可以调动起学生以往的阅读经验,“说明原因”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阅读方法和策略。从课程教学的开始,肖老师就已经在为默读方法教学作势。
  (二)由浅入深,概括提升
  学生分享了勾画的重要语句,例如“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那年,他已经87岁了”等。听了学生的回答,肖老师顺势点拨引导学生归纳重点词句的类型。师生共同归纳形成以下几种关键词句类型:高原变化;人物评价;点出行文思路;牧羊人特征。
  通过归纳便发现,这恰是“小说三要素”——人物(人物评价、老人特征)、情节(行文思路)、环境(高原变化)。学生勾画的内容很多时候就是凭着自己的阅读经验形成的“感觉”,各不相同。但是肖老师在课堂上将这种经验感觉做了升华,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语句才是“重点语句”,什么样的词语才是“关键词语”。肖老师在学生自己寻找的句子上进行归纳提升,不是强行将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学生,这是真正的“教”,也确实起到引导作用。唯此,默读方法的教学才不会落入“方法生搬硬套”的窠臼。
  (三)以点带面,精神解析
  在共同归纳形成关键词句类型后,教师要求学生再次复述圈点勾画的内容,并从这四个方面出发,用跳读的方式,对“我”与牧羊人第一、第二次见面的内容进行分析。最终将“我”与牧羊人的三次见面的关键词句串连起来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将三次见面的情况进行对比。同时,肖老师也巧妙地利用三次对比来指导学生朗读。这便形成了由默读入文,又据文朗读,再由朗读入情的教读课文教学。课堂的生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有效地落实了默读方法的指导教学。
  在肖老师的课堂上,关键词句的勾画首先是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内容和思路,其次让学生围绕这些关键句子进行人物性格的分析,从而解析小说的精神内核——“奇迹”。这样一来,学生对人物精神品质进行分析就变得有理有据、有文可参,这是真正“扎进了文字中”。在默读与圈点勾画中,学生从初步感知到深入理解,感受到牧羊人的无私、坚持、认真、专一等精神品质。再由“牧羊人的奇迹”点出“本文的奇迹”,引导学生关注小说虚构的真实。最后,回到“我们的奇迹”,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牧羊人的精神,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肖老师是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默读的,也正因如此,学生对于“奇迹”的分析才能够水到渠成,才能从多角度去挖掘人物精神和文章主旨。
  肖培东老师每一步的设计初看都非常“老实”,但细一想都很扎实,都落实了相应的教学目标,也实现了“真语文”所应该教给学生的读书能力。在这样的一步一步引导中,肖老师教会学生的是如何读文章,如何学语文。
  关于长文短教教学内容的取舍,通常教师都是从一篇文章的角度来看如何寻找切入点,但是从以教读课的教学来促进自读课的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素养这一目标来看,我们不妨可以从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并培养其阅读能力的角度出发,选择最适合进行方法示范的文本内容,一步一步教会学生如何展开阅读与思考。唯此,方能实现“真语文”。
  
  参考文献:
  [1]余映潮.长文短教,妙在选点——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J].语文教学通讯,2012,(9).
  作者简介:潘玥婷(1994—),女,浙江省杭州市余杭蔚澜学校二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学科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音乐是抽象的,但在白居易的笔下却如此真切可感。在教授《琵琶行》时,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白居易描摹音乐的技巧,并让学生试着来写一段描摹声音的文字,共同感受音乐之美。  关键词:欲擒故纵;动词;比喻;侧面衬托;对比  美妙的音乐可以让我们身心愉悦,带给我们美好的视听享受,但它却很抽象。因此,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能够把声音描摹得出神入化的一定是大师。白居易就是这样一位描摹声音的大师,他的《琵琶行》一
摘要:古人云:“千古文章意为高。”清代学者王夫之更是把文章的意比作三军的统帅,说没有主题的文章犹如没有统帅的乌合之众。考生在写作之前,要先确立文章的主题,然后才能动笔。面对“立意自定”的考场作文,要想在立意方面抢得制高点,就必须在“深”和“新”上下足功夫。  关键词:考场作文;立意;求深;求新  古人云:“文以意为主”。庄子说:“语之所以贵者,意也”;清代学者王夫之更是把文章的意比作三军的统帅,说
语文活动课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能力,而且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使命,因此,活动课材料的选择要做到正确、恰当。正确,就是所选材料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而且具有鲜明、正确的价值指向;恰当,就是指材料能够准确体现活动主题。然而,现实教学过程中,语文活动课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材料误用现象。  一、材料的误导性  例如:有一次语文活动课,主题是“要尊老爱幼”。这个主题选得好,意在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一诗中用“君问归期未有期”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人,思归不得的无限愁情。宋代大文豪范仲淹在《渔家傲》一词中也用“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抒发了将士戍边,功业未立,思归不成的无奈和对家乡家人眷恋的复杂情感。跨越唐宋时代的两位大诗人,在两篇不同的作品中都对思归而不得发出感叹,可谓异曲同工,又各具情韵。  《夜雨寄北》是李商隐寄给妻子的回信。诗人长期在外,与亲人分离,不能团聚,愁绪
【摘要】 文章以上市公司知识产权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贡献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上市公司知识产权主要结构及不同类型知识产权价值创造方式,将知识产权划分为技术类知识产权(专利权、专有技术)和商标权两类。在总结以往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将未予以资本化的研发费用和广告费用分别划入技术类知识产权和商标权价值中,选择符合条件的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经过实证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与样本公司盈利能力呈正相关关系,技术类知
摘要:高中第一次系统学习小说文本阅读,学生如何由浅入深理解文本,离不开教师讲解时的引导。寻找一条线索贯穿课堂,既能把握小说的脉络和人物,也能深化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这与现代教学中提倡的培养中学生核心素养不谋而合。  关键词:小说阅读;核心素养;桥边的老人  《桥边的老人》是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的第一篇文章,如何让学生喜欢阅读小说、如何让学生学会阅读小说成为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以“桥边的
【摘 要】 随着我国地方债务余额逐年升高,度量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大小,防范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爆发已迫在眉睫。债务风险度量作为风险管理至关重要的一步,文章着眼于地方政府债务循环全过程选取风险因子构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特征指标体系,综合运用主、客观赋权法度量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并且采用聚类分析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评级,划分了三个风险等级区间,用直观的红、黄、绿信号灯表示风险高低。实证结果表明,我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科学家近日发现,人体内的维生素D可以帮助人们产生充沛的精力。   研究人员分析了美国全国健康调查项目中近2000名20~49岁的成年人的信息,采集参试者血液样本,并分析其血液中的维生素D含量。随后,参试者在跑步机上进行一系列运动测试,以测量身体最大摄氧量。摄氧量数值越高,表明参试者的体适能越強。体适能指参试者拥有充足精力从事日常工作、学习而不感到疲劳,同时还有余力享受休闲活动
摘要:资料助读是教学的一种重要的辅助形式。《安塞腰鼓》文字“朦胧”,意蕴深刻,教学中通过穿插教师下水文、背景资料、同质资料深入开掘文章内涵,可以达到动情读鼓、用心品人、深刻悟魂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资料助读;《安塞腰鼓》;读鼓;品人;悟魂  助读,就是通过引入与课文有一定联系的文字,以启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联想和感悟,使学生对原文有更深地理解。适当地穿插助读资料可以丰富课堂的容量,开掘课堂的深度
在《苏武传》中,班固成功地刻画了一位坚贞不屈、忠心耿耿、誓死捍卫民族尊严的汉代使臣苏武。文章从天汉元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写起,后匈奴内部发生谋反事件,苏武虽未参与却惨遭牵连。为了不“屈节辱命”,苏武慷慨赴死,侥幸被救,得以脱险。单于且鞮侯赞其气节,欲使其投降,苏武不从。匈奴无奈,将其投放至北海牧羊,并扬言“羝乳乃得归”。羝,公羊。公羊产奶生仔本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因此一般认为这是单于因苏武拒降而故意刁